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教学目标:1.分析命题思路,感知题目难度与风格;2.见微知著,感知全国命题风格;3.调整心态,准备应考方案。
土鳖提示:先做题,再看视频。
古文常识部分一、【2006复旦大学】博雅杯知识竞赛部分试题1.下列名句中的空缺,正确的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A.小楼一夜听春雨 B.位卑未敢忘忧国C.读书本意在元元 D.纸上得来终觉浅2.在以下名句中,哪种表现出“无我之境”?。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这一文言句子的句式属于。
A.判断句 B.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D.介宾结构后置4.“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列子•天瑞•宋氏学盗》)与“岂天之所与?”中的“与”字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玉斗一双,欲与亚父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C.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D.与赢而不助五国也5.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谋次》)与“全国为上”的“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军为上,破军次之B.故兵不顿而利可全C.故今墓中全乎为王人也D.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6.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描写秦人的奢华、浮靡时有这样几句话:“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之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下列与“金块珠砾”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金玉良言B.蓬户瓮牖C.瓮牖绳枢 D.渔夫樵父7.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五》)句中的“春秋”一词的含义是。
A.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名B.一年,四季C.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D.年龄【蟑螂才尽点评】曾经有人问土鳖:“老师,你对复旦自主招生有研究吗?”土鳖云:“有啊!”“那你告诉我该如何准备呢?”土鳖云:“不用准备。
常见古诗鉴赏7首

常见古诗鉴赏7首过故人庄《过故人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
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这首诗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注释译文词语注释⑴过故人庄:选自《孟浩然集》。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
⑵具:准备,置办。
鸡黍:指烧鸡和黄米饭。
黍(shǔ):黄米饭。
⑶邀:邀请。
至:到。
⑷合:环绕。
⑸郭:指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泛指城外。
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斜:迤逦远去,连绵不绝。
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第二声的xia⑹开:打开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面:面对。
场圃(pǔ):菜园和打谷场。
⑺把酒:拿起酒杯。
把:端着,拿起。
话:闲聊,谈论桑麻:指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
⑻重阳日: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⑼还: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返。
就菊花:指欣赏菊花与饮酒。
就:靠近、赴.来。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菊花:既指菊花又指菊花酒。
指孟浩然的隐逸之情。
[1]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2021届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2) 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默写

专题组合(2)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名句默写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戮谡以谢众。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为久驻之基。
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南。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经典短篇文言文赏析【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短篇⽂⾔⽂赏析 滥竽充数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齐宣王使⼈吹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湣王⽴,好⼀⼀听之,处⼠逃。
赏析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前显⽰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在⼀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去,吹嘘⾃⼰说:“⼤王啊,听过我吹竽的⼈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王。
”齐宣王听得⾼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300⼈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就随那300⼈⼀块⼉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家⼀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他压根⼉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家摇晃⾝体他也摇晃⾝体,⼈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副动情忘我的样⼦,看上去⽐别⼈吹奏得更投⼊。
南郭处⼠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天⼜⼀天,不劳⽽获地⽩拿丰厚的薪⽔。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道命令,要这300个⼈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李逃⾛了。
像南郭处⼠这样不学⽆术靠蒙骗混饭吃的⼈,骗得了⼀时,骗不了⼀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真本领,才能抵挡住⼀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古诗词阅读采桑子①(其四)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①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来到额州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下面是小文与小涵对此诗的讨论。
请根据你的理解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从“残红”“春空”等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伤春之诗,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
小涵:未必是这样的。
赏析诗歌要注意方法。
________【答案】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小文的意见是“表达作者对春光易逝的伤感”,是通过对“残红”“春空”等词分析出来的。
小涵对他的这种分析方法及分析出来的情感给予否定。
所以小涵肯定使用另一种方法分析,并得出与之不同的情感。
如小涵可回答:可用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内容的分析方法。
知人论世是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用词含蓄,透露的是轻灵欢娱之情。
还可分析诗眼“好”,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
故答案为:可用知人论世(结合注释)的方法,从注释中可看出欧阳修辞职后游玩是喜悦的,诗歌尽管写暮春时节“狼籍(藉)残红”,但“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双燕归来”都含蓄地透露出轻灵欢娱之情;其次还可抓关键词“好”字,“好”写出诗人游玩之乐以及对春天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方法。
赏析诗歌可以从诗歌意境、炼字、修辞等角度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赏析,都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背景。
2.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

初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鉴赏古诗词文言文,是一次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旅程。
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词文言文主要包括《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
鉴赏这些作品,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深邃思想。
首先,鉴赏古诗词文言文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
每一篇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中诞生的,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杜甫的《春望》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了解这段历史,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其次,鉴赏古诗词文言文要注重作品的语言艺术。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律,文言文则讲究对仗工整和意境深远。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词,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妙。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景。
再次,鉴赏古诗词文言文要体会作品的情感表达。
古代文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月光和霜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学生在鉴赏时,要学会从字里行间捕捉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作品的情感力量。
最后,鉴赏古诗词文言文还要学会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文言文往往言简意赅,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在阅读时,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作品中的景物、人物、事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总之,初中古诗词文言文鉴赏是一个系统而深入的学习过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鉴赏古诗词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
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解析】【分析】(1)C项理解不正确,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经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2)本题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故答案为:⑴ C;⑵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的能力。
了解全诗内容,抓住关键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要能写出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可。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塞。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 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 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 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 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 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了以后,常常以 俭省节约来训导家人。(他的)儿子范纯仁迎娶妻子将要 回家时,用轻而薄的罗作路帐,先生听说这事儿不高兴地 说:“罗和绮这样的丝织品岂是作路帐的东西呢?我们家 向来清廉俭朴,哪能乱了我们的家法?(如果你)敢带回 家,就在院子里点火烧掉。” 试着完成P167 例2练习题
导入学习:
你知道哪些读书的名言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三国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 苏轼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 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 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 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乎?
诗歌赏析
舟过谢潭三首(其三) 杨万里 碧酒时倾一两杯,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
赏析 诗人在缓缓行舟中安闲从容地边饮酒边观赏两岸的景色,也许是因为酒喝多了些, 也许是因为感到两岸的景色再无新意而有点“审美疲劳”,刚要掩上舱门小憩,然而就 在这瞬间里,他意外地瞥见了令人振奋的奇异景观,于是再度推开舱门远望,只见在斜 阳的映照下,好山如画,以其万千褶皱显示出无比新颖生动的美感。
再 见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 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 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召见烛邹, 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 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 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 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 “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书P172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一般读书必须要先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自己的嘴巴。进一步 就认真地思考,使它的思想好像都出自于自己的心,然后就能有所收获。 古人说:“读书的遍数多了,它的道理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就是说书读 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也自然会明白它的道理。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 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就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能记 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 口难道会不到吗?
你能行 给多音字注音组词(恶、更) 枭逢鸠(P173)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 去(安家)?” 猫头鹰说:“我打算向东边迁徙。” 斑鸠问:“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 讨厌我的鸣叫声,因此我打算向东迁徙。” 斑鸠说: “您只要能够改变自己的鸣叫声,就可以了。如不 能改变叫声,即使向东迁徙,村里人照样讨厌你的 鸣叫声。”
诗歌赏析
秋词二首(P168)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其二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 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注: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 迹三千六百张,都以一丈二尺为轴。在众多书法作品中最 喜欢 《兰亭序集》,将它挂在座位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 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他对儿子唐高宗李治说:“我 希望死后能让《兰亭序集》陪伴自己。” 试着完成P166 魅力书法 练习题
范文正公仲淹既贵,常以俭约训人。子纯仁娶妇将归, 以罗为帷幔,公闻之不悦曰:“罗绮岂帷幔之物耶?吾家 素清俭,安得乱吾家法?敢持至,当火于庭。”——
2017年小升初 挑战重点中学
文言文阅读 古诗词鉴赏
张老师 2016年9月
基本考点: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二、解释重点句子。
三、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四、体会诗文蕴含的道理。
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书迹三千六百纸,率 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 《兰亭》为最。置 于坐侧,朝夕观鉴赏。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 千秋万岁后, 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 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烛邹亡鸟(P173)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 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 “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 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 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 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