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欲达之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郁证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症的疾病。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饮食等因素所致之郁;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多属于本病范畴,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五运之郁及情志致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论述了情志失调引起气机郁滞,导致郁证发生。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其治疗脏躁和梅核气的方药沿用至今。

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提出七情致郁为内因。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首倡“六郁”之说,属广义之郁,创制越鞠丸等治郁诸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4.明代之后,情志之郁逐渐成为郁证的主要内涵。

明·虞抟《医学正传·郁证》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景岳全书·郁证》谓:“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倡导因病而郁、因郁而病,对后世影响较大。

其对怒郁、思郁、优郁的证冶方药论述全面。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郁症》云:“心郁昏味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不宁。

郁症

郁症

郁证【概说】一、概念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都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二、沿革(一)《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灵枢·本病论》说:“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二)《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

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冶疗方药沿用至今。

(三)《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

“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

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

(四)金元时代,开始比较明确地把郁证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加以论述。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五)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六)自明代之后,已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证的主要内容。

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平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王清任对郁证中血行郁滞的病机作了必要的强调,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郁证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程宪文老师运用疏肝法治疗郁证之学术思想

程宪文老师运用疏肝法治疗郁证之学术思想

程宪文老师运用疏肝法治疗郁证之学术思想发布时间:2021-05-28T07:52:19.94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2期作者:田福顺程宪文指导老师[导读] 程宪文老师在内科临床中广泛运用疏肝法治疗郁证,收效颇丰,其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思想,其疏肝法的应用中体现出“木郁达之”、"养血滋肾”、“肝脾左升肺胃右降”、“柴胡截肝阴”等学术思想。

临证时则体现在养血疏肝、益气疏肝、滋肾疏肝、清火疏肝、益肝阴疏肝、健脾疏肝、祛外邪疏肝、升降浮沉疏肝等法。

田福顺程宪文指导老师鸡西市冠区西郊乡卫生院【摘要】程宪文老师在内科临床中广泛运用疏肝法治疗郁证,收效颇丰,其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思想,其疏肝法的应用中体现出“木郁达之”、"养血滋肾”、“肝脾左升肺胃右降”、“柴胡截肝阴”等学术思想。

临证时则体现在养血疏肝、益气疏肝、滋肾疏肝、清火疏肝、益肝阴疏肝、健脾疏肝、祛外邪疏肝、升降浮沉疏肝等法。

程宪文老师系省级龙江名医,黑龙江省第三届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常法于仲景,博采于诸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很高的理论水平。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哭、胃脘胀满或咽中如有异物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病因多因忧虑、郁怒等七情所伤,致肝气郁结、心气不舒、气机失调,再由气及血,气血不畅,进而导致湿、痰,热、食相因或相兼为病,病久正气多损,伤及脾肾,或平素脾肾虚与上因相兼而发为郁证。

《丹溪心法》:“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译文赏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译文|赏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主要记录了六十年内,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所以篇名称“六元正纪大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

夫五运之化,或从天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

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

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太阳太徵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徵,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甲戌岁会,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少徵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

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太阳太羽太阴丙辰天符丙戌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凓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谿谷。

太羽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凝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

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

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

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

五郁治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五郁治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五郁治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论述风火湿燥寒五气郁发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

虽然是针对五运之气因受其克气影响而被郁,但同样适应于脏腑气机郁阻的治疗。

木郁达之:指肝气郁滞之候,治疗当用疏理肝气的方法。

如张介宾注说:“达,畅达也。

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其脏应肝胆,其经在胁肋,其主在筋爪,其伤在脾胃、血分。

然木喜条畅,故在表者当疏其经,在里者当疏其脏,但使气得通行,皆谓之达。

”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达”的主要含义。

肝气郁结,当疏肝理气,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用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广郁金等辛散之品;肝郁化火,当在理气解郁的基础上清肝泻火,如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丸等;肝郁克木,当抑木扶土,如四逆散(柴胡、枳实、白芍、甘草)、痛泻要方(陈皮、白芍、防风、白术)等;肝胆湿热,当疏利肝胆,如茵陈蒿汤等,药用茵陈蒿、大黄、山栀、黄柏、连翘、郁金等。

诸如张仲景用四逆散治气郁厥逆证,张介宾用柴胡疏肝散治肝气犯胃证,傅青主用解郁汤治胎气上逆证,陈士铎用救肝解郁汤治气塞不语证,以及《局方》用逍遥散治肝郁脾虚证等,皆属“木郁达之”之法。

另外,王冰对此另辟蹊径,云:“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

”吐法“达之”,一可祛土壅以达木郁,二可顺肝性以达木郁。

如清末民初医家余听鸿曾治一人因暴怒而厥,不语脉伏,肢冷气憋,用鸡羽盐汤催吐,取“天地郁极,则雷霆奋发之义”。

余氏更认为,“余见肝厥、气厥、食厥等症,唯有吐之为最速耳”。

可见吐法也为治郁之一大法门。

另外,金克木,金主收降而收敛,木郁为病往往与金收敛太过有关,“达之”之法不仅可以解决木郁本身,亦是逆金收之性而泻的治本之法。

火郁发之:指火盛郁闭,甚或火热扰神、迫血妄行的病症,治疗当以发越、发散火邪。

如张介宾所说:“发,发越也。

凡火郁之病,为阳为热之属也,其脏应心主、小肠、三焦,其主在脉络,其伤在阴分。

木郁达之治疗郁证4则

木郁达之治疗郁证4则
3 脏 躁 张 某 , . 7岁 , 0 0年 6月 2 日初 诊 。 心 烦 急 女 4 20
郁 证 是 情 志 病 . 发 病 与 精 神 因 素 有 关 , 变 中 其 病 心在肝 . 肝郁 为主 。张翼 主任 医师 , 医 4 以 从 O余 载 , 为青 海省 著名老 中 医, 郁 证的 治疗独 具 匠心, 者 对 笔 随 其 侍 诊 , 举 张 老 治 疗 郁 证 验 案 4则 如 下 。 兹 1 心 肾 不 变 赵 某 . , 5岁 . 0 0年 4月 6 日来 诊 。 失 眠 断 男 3 20 续 1年 , 重 1个 月 。 因 精 神 刺 激 致 失 眠 . 梦 纷 加 恶
头 昏疲 乏 , 生 活 失 去 兴 趣 . 静 恶 闻 声 响 , 热 自 对 喜 身 汗 . 间 失 眠 , 虑 紧 张 , 悸 胆 怯 , 悲伤 欹 哭 . 夜 焦 心 善 厌 世 轻 生等症 状特 点。
纭 , 怯 . 悸 烦 躁 , 昏沉 , 胆 心 头 注薏 力 不 集 中 . 声 响 闻
躁 , 昏 耳 鸣 5年 。 经 常 胸 闽 心 烦 . 生 活 失 去 兴 趣 . 头 对 喜 静 恶 闻 声 响 . 梦 失 眠 , 悸 易 惊 。 生 气 则 咽 部 如 多 心 阻. 胃脘 作 胀 隐 痛 , 食 不 消 . 短 疲 乏 . 昏耳 鸣 . 进 气 头 重 时 悲 伤 欲 哭 . 有 手 足 心 热 . 经 衍 期 . 前 各 种 症 状 时 月 经 加重 . 曾经 多 方 检 查 . 果 均 正 常 。 久 治 不 愈 . 淡 尖 结 舌 红 苔 薄 . 弦 细 。 此 证 以 肝 气 为 主 .日久 证 见 脏 躁 。 脉 当疏 肝 解 郁 治 脏 躁 。 药 用 : 欢 花 1 g 郁 金 1 g 炒 合 5, O, 白芍 1 g 当 归 1 g 小 麦 、 合 各 3 g 炒 黄 连 4 5 . 2. 0. 百 0. . g 朱 茯 苓 1 g 磁 石 2g 杏 仁 、 复 花 ( ) 1 g 生 龙 骨 、 0. 0, 旋 包 各 0, 牡 蛎 各 3 g 炒 枣 仁 2 g 炙 甘 草 1 g 5剂 . 日 1剂 . 0. 0, 0。 每 水煎服 。药 后胸 闷 、 悸 、 热 明显 减轻, 情 愉 快. 心 身 心 睡 眠 好 . 多 梦 。 胃脘 仍 堵 . 方 去 朱 茯 苓 、 石 . 但 前 磁 加 瓜 萎 2 g 薤 白 1 g 再 进 6剂 。 食 欲 睡 眠 好 , 有 头 0. 0, 偶 晕 . 方 去 百 合 , 茯 苓 2 g 再进 6剂 。 后 服 逍 遥 丸 前 加 0. 6, g 1日 2次 . 王 补 心 丹 1丸 . 天 1日 2次 , 晚 加 服 杞 每 菊 地 黄 丸 1丸 , 1 服 ~2月 以 善 其 后 。 按 脏 躁 证 类 似 隐 匿性 抑 郁 症 , 有 胸 闷 心 烦 , 具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脾胃论白话解脾胃论(5)

脾胃论白话解脾胃论(5)

脾胃论⽩话解脾胃论(5)导读: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导读: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泻真阴,竟绝肾⽔,先损其两⽬也,复⽴变证加减法于后。

⼼⽕乘脾,乃⾎受⽕邪,⽽不能升发,阳⽓伏于地中;地者,⼈之脾也。

必⽤当归和⾎,少⽤黄柏以益真阴。

脾胃不⾜之证,须少⽤升⿇,乃⾜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

使⾏阳道,⾃脾胃中右迁,少阳⾏春令,⽣万化之根蒂也。

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发阴阳之⽓,以滋春之和⽓也。

脾虚,缘⼼⽕亢甚⽽乘其⼟也;其次肺⽓受邪,为热所伤,必须⽤黄最多,⽢草次之,⼈参⼜次之,三者皆⽢温之阳药也。

脾始虚,肺⽓先绝,故⽤黄之⽢温,以益⽪⽑之⽓,⽽闭腠理,不令⾃汗⽽损其元⽓也。

上喘⽓短懒语,须⽤⼈参以补之。

⼼⽕乘脾,须⽤炙⽢草以泻⽕热,⽽补脾胃中元⽓;⽢草最少,恐资满也。

若脾胃之急痛,并脾胃⼤虚,腹中急缩,腹⽪急缩者,却宜多⽤之。

经云∶急者缓之。

若从权,必加升⿇以引之,恐左迁之邪坚盛,卒不肯退,反致项上及肾尻⾁消⽽反⾏阴道,故使引之以⾏阳道,使清⽓之出地,上迁⽽上⾏,以和阴阳之⽓也。

若中满者,去⽢草;咳甚者,去⼈参。

如⼝⼲嗌⼲者,加⼲葛。

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伤其⽣发之⽓,营⾎⼤亏,营⽓伏于地中,阴⽕炽盛,⽇渐煎熬,⾎⽓亏少;且⼼包与⼼主⾎,⾎减则⼼⽆所养,致使⼼乱⽽烦,病名⽈;者,⼼惑⽽烦闷不安也。

是清⽓不升,浊⽓不降,清浊相⼲,乱于胸中,使周⾝⾎逆⾏⽽乱。

《内经》云∶从下上者,引⽽去之。

故当加⾟温、⽢温之剂⽣阳,阳⽣则阴长。

已有⽢温三味之论。

或⽈∶⽢温何能⽣⾎,⼜⾮⾎药也?仲景之法,⾎虚以⼈参补之,阳旺则能⽣阴⾎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火郁
《医贯》: “凡木郁乃少阳胆经半表半里之病。多呕酸吞 酸证。” “盖人身之胆木,乃甲木少阳之气,气尚柔嫩, 像草穿地始出而未伸。此时被寒风一郁,即 萎软抑遏而不能上伸,不上伸则下克脾土, 而金水并病矣”

木郁变证

木郁为诸郁之本,木有乘土和克金之化,化 火生风之变,同时可影响水液代谢而出现痰 结和饮停等。临床上常见肝郁脾虚、肝火犯 肺、气郁痰结和气滞饮停等木郁变证。从广 义上也属于木郁之病。

6.养阴疏肝为达


魏之绣《续名医类案· 心胃痛》:“此病外间多用四 磨、五香、六郁、逍遥,新病亦效,久服则杀人 矣。”“乃自创一方,名一贯煎,用北沙参、麦冬、 地黄、当归、杞子、川楝,六味出入加减,投之应 如桴鼓,口苦燥者,加酒连尤捷。可统治胁痛、吞 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张山雷云:“此方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 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 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

3.升发少阳为达

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佐柴胡以升春 生之气,令木气敷荣, 即《内经》木郁达之 之义”。
4.清肝泻火为达

李用粹《症治汇补》指出“故凡木郁不舒。 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 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 而痛愈甚也”。
5.疏肝健脾为达
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医贯· 郁病论》:“予以一方治其木郁,而 诸郁皆因而愈,一方者何?逍遥散是也。” 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
对于“木郁的看法”



1.将木郁视为肝郁 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倡五脏“本气自郁”论, 并首创“肝郁”之名。 五行之中,肝属木。《灵枢· 热病》“木者,肝也”, 《难经· 四十一难》“肝者东方木也”。《尚书· 洪范》 “木曰曲直”。“曲直”实指树木的生长形态,即枝 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从而引申为具有生长、 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以木象肝, 肝从木之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多将木郁视为肝 郁。《吴医汇讲》:“夫木郁者,即肝郁也”

肝火郁

《疡医大全》:“加味逍遥散治肝经郁火, 致生瘰疬,并胸胁胀痛,或作寒热,甚至肝 热生风,眩运振摇,或咬牙发痉诸证。经云: 木郁达之是也”。
肝血郁
《本草新编》:“一论宣剂。岐伯夫子日: 宣可去壅。又日: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土 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之之谓 也。夫气郁,则不能上通于咽喉头目口舌之 间,血郁则不能上通于胸腹脾胃经络之内, ⋯ ⋯ 。设非宣剂以散其血,则血凝滞而不走。 必宣之而木郁可条达矣”。 唐容川:“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 郁,则血脉得畅”
1.疏肝理气为达

《医旨绪余》:“木郁于下,胁疼日久,轻 则以柴胡、川芎之类开而提之,亦条达之意 也;重则用当归龙荟丸摧而伐之,孰非通达 之意欤” 。
2.补肝为达
《素问· 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凡遇肝气虚 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重用 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 复杯之顷, 即见效验。”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之原 理,赵献可提出了五郁相因,即“五行相因” 为病之 观点,并主张本病以木郁引起诸郁最为普遍, 因而临 证倡导首治其木郁使肝胆之气舒展,则诸证 可自解。

肝气郁
肝血郁
木郁
肝火郁
胆气郁
胆火郁
肝气郁
《医碥》:“木郁者,肝气不舒也” 。 《医方考》:“木,肝木也,有垂枝布叶之 象,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膈间有停痰宿食, 抑其肝气,不得上达,则肝木自实,两胁大 痛;脉来代者痛盛而脉止也。得吐则生,不 吐则死,故主盐汤探吐。盐取润下,吐取肝 木之宣畅而已。经日:木郁则达之,此之谓 也”




达之的含义,木郁之病,应以“达” 的方法治疗。 “达”的含义,各家说法不一: 《素问· 病机气宜保命集》日:“木郁达之。所谓达 者,令其条达也。” 《黄帝素问直解》日:“五行之气贵得其平,故木 郁则达之。达,通达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日:“木郁则舒达之。” 《证治汇补》日:“此木郁也,治宜达之。达者, 通畅之义”。 能解除木郁即为达, 即顺应木性,使之通畅调达。


王履认为王冰之说未能完全阐明经旨,他认 为传统的认识阻碍了五郁治法的临床扩展, 他对于“木郁达之”反对以吐训达,他举例 说明了达木郁的具体方法。如肝性急,怒气 逆,胁肋或胀,火时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 不愈者,则用升发之药,加以厥阴报使从而 治之; 又如风入土中为飧泄,则以清扬之剂举 而散之。


胆气郁


《临证验舌法》:“郁是气抑,抑则气不透,不透 则热而为火也。第从来俱以郁火属之肝,而余独责 之胆者,盖胆属少阳,其气尚稚,胆为甲木,其质 尚嫩,所以最易被抑,一抑则其气闷而不舒矣” 《推拿抉微》:“经云:胆气郁为怒。唐容川曰: 胆者木生之火也。西医论胆,专言汁,不知有汁即 有气,故《内经》均以气立论。木气条畅,火气宣 达,则清和朗润,其人和平。若木郁生火,火郁暴 发;则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责于胆气”
7.移情易性为达
《素问· 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 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 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 行”。 华岫云:“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情志不畅为引起木郁重要病因,移情易性即 能使气机通畅,缓解木郁。

8.汗、吐、下皆为达
《素问》王冰注:“达,谓吐也,令其条达 也。” 《万病回春》:“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条 达也” 。 何梦瑶《医碥》:“达取通畅之义,但可以 致其通畅,不特升提以上达之。发汗以外达 之,甚而泻夺以下达之,无非达也, 安在其 泥于吐哉?”
,明代赵献可在《素问· 六元正经大论篇》确 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 郁泄之,水郁折之”治则的基础上,与脏腑 病密切联系起来,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 “木郁达之”不只局限于吐法,并且根据五郁 之中木郁为首的特点,主张郁病当以治木郁 为首,指出“以一法代五法”,“一法可通 五法”的观点,以逍遥散为主方,配合左金 丸、中,木分阴阳,包括两脏,胆为甲 木属阳,肝为乙木属阴,且互为表里,同具 疏泄之功,肝病常累及于胆,相间为病。一 些医家认为木郁为肝胆之病,肝胆之郁。 《松峰说疫》:“凡木郁之病,风之属也。 其脏应肝胆” 《儒门事亲》:“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甲 乙木也”

“达”
浅析“木郁达 之”
“木郁达之”

首见于《素问》中对木、火、土、金、水五 郁的论述,《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 一》:“帝日: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 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 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 其畏也,所谓泻之” 。
各代医家对于“木郁达之”见解
明· 赵献可认为“盖东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 气,即火气。空中之火,附于木中。木郁则 火亦郁于木中矣。不特此也。火郁则土自郁, 土郁则金亦郁,金郁则水亦郁。五行相因, 自然之理,唯其相因也。予以一方治其木郁, 而诸郁皆因而愈” 。主张本病以木郁引起诸 郁最为普遍,因而临证倡导首治其木郁使肝 胆之气舒展,则诸证可自解。 清· 吴仪洛之《本草从新》中亦指出“木得舒 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