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01
如何轻松高效的养育孩子之心理营养精讲

如何轻松高效的养育孩子之心理营养精讲嘿,亲爱的爸妈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怎么轻松高效地养孩子,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啊,养孩子就像是在调配一锅汤,火候、材料、味道,样样都得讲究。
先说说心理营养,这东西可比我们平时吃的那些营养素要重要得多。
你看,咱们平常吃得好,孩子们也得心理健康,才能长得高高大大,开开心心。
心理营养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至于走偏了方向。
很多人可能会问,什么是心理营养呢?简单说,就是给孩子的心灵喂饱。
别小看这点,心理营养可以是你的一句温暖的鼓励,也可以是陪孩子一起看星星时的那种默契。
咱们常说“爱是最好的老师”,没错,爱就像是那种大大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找到前行的道路。
你看,孩子们如果得不到这些心理上的支持,心里就容易变得空落落的,甚至会像是小树苗没了水分,干枯得无精打采。
再说了,孩子的情绪可是个小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作为家长,咱们得学会观察,像侦探一样,留心孩子的小情绪。
他们开心的时候,咱们陪着高兴;不高兴的时候,咱们得及时给他们个温暖的拥抱。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小花园,得有人浇水、施肥,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
咱们可以和他们聊聊心事,听听他们的小烦恼,像朋友一样,平等而亲切。
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爸妈在身边,永远是靠山”的那种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陪伴真的很重要。
咱们忙着工作,可能就会忽视孩子的需求。
别让“忙”成为挡在你和孩子之间的那座高墙。
记得有一次,我刚下班,孩子跑过来问我:“妈妈,今天可以陪我玩吗?”那一瞬间,我心里就像被什么击中了。
于是,我放下手里的事情,陪他一起玩了会儿游戏,那个小家伙乐得合不拢嘴。
看着他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感觉一天的疲惫都消散了。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陪伴,咱们还得给他们灌输一些道理,告诉他们生活的哲学。
孩子的脑袋瓜里满是问号,问这问那,咱们可不能烦。
有句老话说得好:“百问不厌”,当他们有好奇心的时候,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心理营养资料

心理营养:提升心理素质与幸福感的关键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心理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
心理营养的定义及其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心理营养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获得的支持与满足
• 包括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
• 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二者相互影响
心理营养不足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02
心理营养有助于提高人际吸引力
• 具有自信、乐观、关爱等品质的人更容易吸引他人
• 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03
心理营养有助于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 心理素质较高的人更容易化解人际冲突
• 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沟通效果
02
心理营养的五大要素
自我认知与自我接纳: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 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如免疫力下降、失眠等
心理营养充足有助于身心健康
• 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 提升幸福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营养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营养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
• 积极心态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 有助于应对挫折,提高生活满意度
心理营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 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
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 包括家庭关系、友谊、爱情等
•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心理营养
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 提高沟通效果,减少人际冲突
• 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心理成长
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
心理营养

性格有问题的人都是因为缺少 爱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
可恨之处”, 其实,可恨之人也必有可 怜之处。爱的原Biblioteka 和方法爱学生的总原则——目光放
长远 爱学生就是“为学生有健 康、快乐、成功、幸福的人 生服务”,所以给予学生的 爱,眼光要放长远。
爱学生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 你的爱
1、用爱的时光陪伴学生的活动
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 环境
对学生的要求要一致 营造和谐、快乐的学校、家庭氛 围
建立规则,养成良好习惯
为学生建立规则
1、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容易遵守 2、立下的规矩,成人首先要自律 3、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
4、不以成人的行为准则约束学生 ,把学生的行为都斥责为“犯错误”
他感情的女生住处跳楼自杀,留 下无限的遗憾与惋惜。“他条件 那么好,还怕找不到更漂亮的女 朋友吗?”“没想到他长的那么 帅,还会殉情!”“何苦如此专 情?天涯何处无芳草!”
大部分的亲友们都以为他是个死
心眼的痴情奇男子,其实了解内 情的人都晓得,小到大,他不知 道拋弃了多少个女朋友,让多少 人为他伤心难过,却受不了被人 拋弃一次。
5、学生做不到时要有耐心
2、爱的心理营养功能
激发心理潜能; 促进积极情感产生; 促进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 形成对人生和社会积极的态
度等
爱是心理成长的蛋白质
安妮是美国的一个不幸的小女孩。由于几乎全 盲被送进“地牢”般的波士顿精神病院后,孤 独、自闭,甚至会袭击“地牢”以外的人。但 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护士不愿意放弃安妮。 老护士一点点地接近她,每周都为她送来巧克 力饼。在爱的感召下,小安妮的心智慢慢苏醒 ,不久就被“提升”到了轻度病房。后来,这 个被判定是“没有希望康复”的小女孩终于被 告知可以回家了。
孩子的心理营养

孩子的心理营养Randy Pausch不同阶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都是在7岁以前获得的,假如一个孩子7岁前各个阶段最重要的心理都能充分获得,今后的成长就会非常健康,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操心。
正如一个孩子只要获得了充足的食物营养,他就会按照成长规律在相应阶段翻身、坐起、站立和走路一样,一切的成长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别人的示范教导和帮助。
0-3个月:对于刚出生(dui4 yu2 gang1 chu1 sheng1)的婴儿而言,TA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有两(zui zhong yao de xin li ying yang you liang)个,首先是母亲对TA“无条件的接纳”,其次是TA能感受到对母亲而言“I’m the No.1 in your life”。
孩子出生后,母亲的体内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激素,本体胺的分泌使母亲对新生的婴儿布满了感情,所以才会毫无怨言、没日没夜地照顾呵护小生命。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母亲的体内没有及时分泌本体胺,就轻易产生烦躁失控的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责任就更加重要了。
4个月-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安全感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于父母稳固的关系,因此孩子3岁前父母最好不要离婚,否则今后这个孩子会一直缺乏安全感。
对三岁前的孩子而言,TA还没完全意识到TA 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会认为自己和妈妈还是一个整体,是共生的,因此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会时不时跑回父母尤其是母亲身边,等心理上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后再跑开。
对父母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等孩子来找你。
有一天当孩子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头都不回地跑开去玩了,说明从那时开始他终于从心理意义上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这段时间父母没在身边,孩子会从自己身边最亲密的人中选择一个作为他的“重要他人”,并对这个“重要他人”产生强烈的依靠以获取安全感。
4-5岁:这个阶段对孩子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心理营养 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 课》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01 献言
目录
推荐序一 只有她能让
02 我相信:养孩子不是 什...
03
推荐序二 一本书,一 次成长
04
自序:“心理营养” 的由来
05 上篇:基本理念
06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 法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在成长的不同 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献言
推荐序一 只有她能让我相信: 养孩子不是什...
推荐序二 一本书,一次成长
自序:“心理营养”的由来
上篇:基本理念
2.先天气质: 认识孩子,因材
施教
1.五大心理营 养,“喂”出健
康孩子!
3.生命的五朵 金花
下篇:问题0 2
2.情绪 管理
0 3
3.性格 难题
0 4
4.行为 偏差
0 6
6.夫妻 关系
0 5
5.社交 与社会化
0 1
7.妈妈 的自我成 长和支持
0 2
8.父亲 养育
0 3
9.隔代 养育
0 4
10.性 教育
0 5
11.疑 难表现
0 6
12.其 他生活琐 事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0~3个月,孩子和妈妈共生期,需要的心理营养1.无条件接纳。
是无条件接纳这个生命,不是物质上的放纵。
2.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是最重要的,会不断去寻找最重要。
3个月到3岁:1.安全感。
首先妈妈情绪稳定,有底线有原则,其次和谐的夫妻关系。
2.分离期。
孩子开始尝试分离,回到妈妈身边确认安全,再次离开,多次之后孩子可以很好的分离。
4岁~5岁:爸爸要做的欣赏赞美认同,不断进行性别
确认。
妈妈不做的三件事1)不说伤自尊的话2)不做让孩子丟面子的话3)不增加焦虑
6岁到11岁:榜样的力量,学习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处理情绪
12岁~21岁:特别需要被尊重,独立自主,放手让孩子飞吧。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

《心理营养》读书心得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每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力量的强大也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自身工作和成长中若能及时有效地给足自己心理营养,也就为自己注入了强大的工作源动力。
《心理营养》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分门别类的逐一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下篇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悟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一、无条件的接纳正如书的作者林文采博士所说,每个孩子本身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需要足够的营养才能长大。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是林老师亲子育儿观的核心。
与此同时,我自己从林老师那里获得的营养也极为丰厚。
第一种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
“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这句话,不再像以前,常常为了不能像朋友一样每天亲自去校门口接孩子放学而内疚不已。
与此同时,在不断反省自己成长经历的过程。
二、独立自主做好自己第二种营养是独立做好自己。
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这是我得到的“怎样做个好妈妈”的最好的建议,恨不得刻在脑中,时时自省。
日常小事很多父母对女儿时有责备,勉力做到不讽刺,不指桑骂槐,不带个人情绪,不翻旧账。
三、安全感源于稳定的情绪第三种营养是安全感。
“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至今仍能清楚地背出整段:“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尤其是时间、金钱,完全是选择问题。
正如林老师所言,当自己的内疚足够大,自然会减少工作量、减少应酬。
《心理营养》读后感

《心理营养》读后感XXX我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在三尺讲坛上站了15个年头了,每一天,我都亲身感受着老师和学生的感受一一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也经历过抱怨环境、适应环境,因为痛,开始对人生有所探索和追求,走上了学习成长的道路。
学习改变命运一一让自己慢慢长高,希望以后能有能力尝试改变环境。
这些年来一直坚持一个发心一一就是先幸福自己,再幸福更多的人,幸福着成功。
学习从来都在路上,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林文采的《心理营养》。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个人一生中有六大心理营养的渴求,第一个心理营养:0~3个月,孩子刚出生不久,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4个月-3周岁:安全感。
孩子需要用三年的时间来培养安全感,用3年的时间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
安全感是为了和妈妈分离,分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四个心理营养:当孩子进入四五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6~7岁的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
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这本书让我清楚了心理营养是相对生理营养来说的,我们每个人要生活得快乐、自信、幸福、健康,不但需要有充足的生理营养,也需要大量的心理营养。
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充足,生命力才生机勃勃,长得非常好。
就如一棵植物,植物要长得好,需要充足的阳光、空气、水,肥沃的土壤等。
人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心理营养和生理营养才能长得好。
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
我们也许不知道,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心理营养,那么他的一生都会寻寻觅觅,状态百出,直到寻满那些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营养:"心理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
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
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心理成长的规律。
而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个体在各个阶段被满足的情况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个性差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性格。
不同的性格处世,就形成了不同的命运,也就上演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据精神、心理、医学专家多方面的论证,人的健康成长,除来自对生活的适应、信心、毅力等主观因素外,同样离不开外界赋予的精神"营养"成分,这便是社会、人际、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师等营造的无形"精神营养素"。
它对人的健康和成长有着与物质营养素同样重要的作用。
专家认为,这种精神营养素是身体健康的首要因素,生活的质量与品位无不以心理、精神的健全、健康息息相关;它主要来自各方面的呵护、关照和爱。
如人的童年,主要来自父母、亲人之爱;少年时代,则除以上关爱外,还有师长、社会氛围赋予的爱意和成长条件;青年时代,主要来自夫妻之爱、亲人、同事、朋友之爱;而进入中老年后,则主要来自夫妻、子女和整个社会生活、经济氛围、人际关系之爱,即各方面的帮助、矫正、信任、支持、鼓励、荣誉、友情、亲情、爱情等。
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长期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以上的精神"营养素",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失落、人性扭曲等情绪或行为的严重失衡,严重的还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当然,过多的溺爱与营养过剩一样,同样会起到危害身心健康的负面作用;不当的"矫正",欲速则不达,也会事与愿违,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正常、有益的精神营养素,还来自亲友、同事、朋友、领导的不断帮助、引导和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导向。
社会公德和法律的约束,逐渐锻炼和形成健全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毅力和人格、品质;过于依赖和无视心理、精神营养素都是错误的。
当然,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负面因素,以诉说、交流、疏导和提高自身素质等方式来宣泄生活中的不适感,以缓解矛盾心理和病态心理(如极端自私、私欲膨胀、偏激、傲慢、自以为是、敌意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为了全民族的健康发展,全社会都应当重视新型的家庭、夫妻、人际、社会关系营造和赋予的精神"营养素"。
人格==天生气质+后天培养(尤其是人生前18年的家庭教养)。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喻成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与其生长的所有的资源,但是它只有具备生理营养才能生根发芽,具有心理营养才能有更好的长势长得粗壮茂盛。
生理营养,我相信各位家长应该没有问题,但你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吗?是如何需要的?什么时间需要?所有的孩子的营养一样的?我们如何给?我们自己具有这种营养吗?如果没有怎么办?。
如果心理营养不充分,孩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种:1、情绪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良。
3、行为偏差。
在中国13—15岁孩子的自杀和自残率偏高。
如果一个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滋养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绽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力量去追随自己的梦想!生物本性就是向上向善,努力展现自我的过程,更何况人!一、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1、0—3个月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
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
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
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因为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分泌这两种物质,如果孩子得不到,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也许一生未果,也许很幸运能找到。
有更多的人会利用良好的婚姻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要:碰见一个爱自己接纳自己宽容自己的人,婚姻除了满足性和生命延续的过程,更多也在寻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觉。
您可以想想我们当初恋爱时的感觉就可以,那一定是这个人就是无条件的满足我的人。
如果满足不了,可能会出现离婚或婚外情,呵呵。
我们都在寻觅一种感觉。
2、4个月—10个月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
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
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
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
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
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
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
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5、2岁—3岁稳定自我的建立。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
玩的游戏是:捉迷藏。
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
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
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
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
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
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
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
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
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里上不适应很寂寞。
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
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
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
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
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
(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
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
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
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7、5岁---6岁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
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③如何处理情绪。
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8、7岁以后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
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
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10、16岁以上孩子如果超了16岁,调整需要用年来计算。
因为现在孩子不信任你,即便你想试图改变,他也会去试探你,有怀疑。
如果可以有肢体接触:拥抱是接纳最好的肢体动作,遭到拒绝也要坚持!11、25岁以后这时需要自己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为自己的生命去负责。
做自己的优秀父母,滋养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自己更重要,照顾好自己,肯定赞美自己!心理营养的发展路程:首先一个孩子需要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
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