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2)

合集下载

第4章景观动态2

第4章景观动态2

暂时的。系统的非稳定性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 情况:
第四章 景观动态
1种:系统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原
有的平衡被打破,立即可达到另一种新的可预 测的平衡状态,即以新的平衡状态代替原有的 平衡状态(可预测的)。我们把这种非稳定性 称为亚稳定性,这也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 种稳定性类型。
2种:系统受到干扰后,原有平衡状态被打 破后,新的可预测的稳定性还没有出现(不可 预测性)。
第四章 景观动态
“流动镶嵌体”是指在漫长的渐进变化期间, 某一景观要素往往在短期内能迅速转变为另一景 观要素,若景观既有长期变化的格局,又有在短期 内内部空间的转换,则可称该景观为流动镶嵌体。 例如:
每年7亩林地转变 为其它用地
林地
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每年7亩其它转变 为其它用地
第四章 景观动态
五、景观变化的转移阵和研究实例 1、景观变化的转移矩阵 景观变化动态可以从多方面下手,如景观各 种要素类型所占面积的变化,斑块数量和格局的 变化以及景观功能、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变化等。 其中,最起码要考虑的,是各种景观要素类型的 变化。 在这方面,人们关心的不仅是各种景观要素 类型在一定时期中面积的增减,并且要查清每种 景观要素类型在一定时期中分别向其余各种景观 要素类型转变的百分率多少,这个转变百分率就 称为转移概率。
第四章 景观动态
A A C B A D C B D 2000年的景观
r+1时期
C
C
A
C
B
D
D
1980年的景观
r时期 A(2)
A(1) P11
B(2)
P12
C(2)
P13
D(2)
P14
B(1)
C(1) D(1)

05-景观效果表现图步骤 教学课件

05-景观效果表现图步骤 教学课件

步骤5
进一步深化明暗细节,腔调 部分物体的轮廓线,让线条多变 灵活。
步骤6
用自己选择颜色基调来拉一 层底层明暗关系。
步骤67
再上第一层大的颜色,将建筑 的暗部压下去。
步骤8
然后大面积上色,可以用灰色 系马克笔上暗部,让颜色更加真 实。
步骤9
注意物体的明暗和虚实关系进 一步铺色。
步骤10
最后调整画面,改善细节,用 白色高光笔添加高光,画面完成。
Chapter 5.2
景观表现步骤图
one
建筑景观手绘步骤1—10
图片放置区域
步骤1
在铅笔稿完成的情况下,绘 制出建筑的轮廓,注意透视学。
图片放置区域
步骤2 勾勒出景观框架。
图片放置区域
步骤3
细化自己的画面和景观轮廓, 时刻注意自己的景观和画面透视 是否正确。
步骤4
局部添加阴影,表现物体的 素描关系。
谢谢
1. 图片来源于手绘作品欣赏 网址:htp:/ .cn/s/blog_3fb2b0460102w 2x3.htm l 2. 文本来源于作者。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分析和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介绍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以及在实际规划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一、土地利用空间分析的概念与方法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是指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和变化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和格局,为土地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进行土地利用空间分析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数据和相关空间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可以得到土地利用的分布图、变化趋势、功能分区等信息。

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概念与方法土地规划模型构建是指根据规划目标和条件,构建和优化各种土地利用规划模型的过程。

它是土地规划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如线性规划、模糊数学、层次分析等。

其中,线性规划是最常用的土地规划模型之一,它可以根据规划目标和约束条件,确定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的应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可以帮助规划师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出可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首先,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和变化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土地规划模型构建可以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模型,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

例如,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地区,可以利用模型分析和评估不同用地方式的优劣,确定最佳用地方案。

此外,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土地规划模型构建还可以帮助提高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水平。

《景观动态变化》课件

《景观动态变化》课件
2 人为原因
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景观变化的重要原因。
影响与风险
生态环境影响
景观变化。
人类社会影响
景观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 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引发越来 越多的社会风险。
应对措施
制订地方性的防灾减灾规划,通 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修复 等手段来降低风险。
案例分析
1
大草原的变化
草原退化、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还原草原是长期性保护的重要任务。
2
旧城区的破产
人口外流、经济萎缩,旧城区破败不堪。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城市遗产?
3
茶山的保护
在城市化进程中,茶山作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
景观变化原因
1 自然原因
地质变化、水文地质变化、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引起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景观动态变化》PPT课 件
本次课程将引领您深入了解景观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对自然环境与人类 社会的影响。
什么是景观动态变化
定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指在时间和 空间上发生的景观结构、功 能、过程等方面的全面变化。
特征
非线性、复杂、持续性、不 可逆性、不确定性、非规则 性和多样性。
意义
景观动态变化是生态系统强 化自我调节和应对外部影响 的过程,是景观保护与修复 的基础。
展望
未来,景观保护和修复工作将面 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 创新和提高。
未来展望
1
趋势
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景观
应对
2
动态变化将是未来的常态。
未来应加强应对措施,采取有效和可持
续的手段来应对风险。
3
技术
现代技术将在未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 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

第五章 景观动态与模拟

第五章 景观动态与模拟
环境可以影响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
科技
科学技术对景观的作用:
• 科学技术进步导致农业景观用地的巨大变化,科学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提高了土地生
产力,阻止了由于人口增加带来的农业用地扩张;同时使得更多的农民摆脱了土地
的束缚,可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促进城市化发展。
2.2 人文驱动因子
经济
经济对景观变化的驱动作用:
• 由手采取的方法基本上是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总体规律,
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时间点的某种景观的重大变化。
• 采用统计的量化方法,只能反映出那些易于量化的指标因素对景观变化的影响。而一
些对景观变化起重要作用,但不宜量化的指标因素则难以反映。
• 当前对景观变化驱动机制的识别实质上是关于景观驱动因子识别的假设和验证,几乎
• 物种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包括影响物种分布、优势种和丰富度及种间关系
等。
• 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集中在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结构和组成。
存在的问题:景观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5 不合理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降低
景观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
重要联系。
草地变化的影响
草地对水分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草地的管理。不合理的管理和过度放牧引起植被减少
土壤板结,使得地下水供应减少,这会严重影响靠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水量。
耕地变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耕地增加,需水量增大;耕地减少,需水量降低。
聚居和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景观稳定的原因:因为建立了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研究一、前言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日益复杂,使得城市管理者难以进行有效的土地规划和管理。

因此,构建可靠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有助于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进而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其他数据如经济、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一套模型,从而预测未来城市土地利用的发展趋势,并制定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案。

模型构建的步骤主要包括: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模型参数设定、模型结果评价等。

其中,数据收集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对模型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据预处理是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删选和填充处理等,以便在模型构建中运用。

模型选择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在相关的模型中选择适合的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模型参数设定是在模型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目的,对模型参数进行设定,在模型运行中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

模型结果评价是模型构建的最后一步,通过对模型结果的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价,以确定模型的可用性和应用范围。

三、常见的模型类型1. CA模型CA模型是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简称,是一种基于元胞和局部规则的空间动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模拟性能。

在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中,CA模型可以模拟城市土地的空间格局和土地的转移过程。

通过选择相应的参数和规则,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模型结果。

2. AM模型AM模型是基于Agent的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拟模型,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模拟系统的复杂系统模型。

该模型通过对Agent行为和决策机制的模拟,实现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和预测。

在模型中,每个Agent代表一个决策者,其具有一定的行为特征和决策机制。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景观生态学第五章 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型

1.数据
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 化的信息,可以监测到土地退化的发生或发 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县为单位的, 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
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
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 能高的土地资源类型向难以利用或生产力极 低的沙地、裸土地、盐碱地和非农用地等类 型的转化过程,另外还包括陆地“三大”生 命支持系统——森琳、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 的丧失过程。
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
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
C i P = 100% i S i
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Bi反映某一土地 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B = P 100% i i
i=1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
A= (B -K ) 100% j j
建立定量模型(或概念模型的定量化) (1)选用适当的数学方法 (2)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3)估计参数值 (4)编写计算机程序 (5)确定模拟的时间步长 (6)运行模型,获得最终结果
模型检验 模型确认(model verif ication) :仔细检查数学公式和计 算 机程序 模型验证(model validat ing) : (1)对模型结构和变量间关系合理性的检验 (2)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值的直接比较 (3)模型的敏感性分析(sensitiv ity analys is ) (4)模型的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
第二节 土地/景观变化模型
一、模型的含义
• 模型的定义 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或简化; 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 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 关系的表述。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

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介绍1马尔可夫链模型马尔可夫理论是一种用于随机过程系统的预测和优化控制问题的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事物的状态及状态的转移,通过对各种不同状态初始占有率及状态之间转移概率的研究,来确定系统发展的趋势,从而达到对未来系统状态的预测的目的[1]。

马尔可夫链是一种随机时间序列,它在将来取什么值只与它现在的取值有关,而与它过去取什么值无关。

这种性质称为无后效性。

马尔可夫链模型的建立过程:①确定系统状态:研究某一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首先确定当地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型,确定其土地利用状态。

②建立状态概率向量:设马尔可夫链在 tK 时取状态E 1、E 2、…、En 的概率分别为P 1、P 2 …Pn 而0≤Pi≤1,则向量[P 1、P 2 …Pn ]称为t K 时的状态概率向量。

③建立系统转移概率矩阵:一步转移概率:设系统可能出现N 个状态E 1、E 2 … En ,则系统由T K 时刻从Ei 转移到T k+1时刻Ej 状态的概率就称为从i 到j 的转移概率。

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只能在可能出现的状态E 1、E 2 … En 中转移,系统在所有状态之间转移的可能性用矩阵P 表示,称P 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P =[P 11?P 1n P n1?P nn]为了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事件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出现的概率进行预测,还需要再介绍一个状态概率πj (k ):表示事件在初始(k=0)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个时刻处于状态E j 的概率。

∑πj (k )=1n j=1从初始状态开始,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j 这一状态转移过程,可以看作是首先经过(k-1)次状态转移后到达状态E i (i=1,2?,n ),然后再由E i 经过一次状态转移到达状态E j 。

则有:πj (k )=∑πi (k ?1)Pij n i=1 (j=1,2,…,n) 如果某一事件在第0时刻的初始状态已知,则可以求得它经过k 次状态转移后,在第k 时刻处于各种可能的状态的概率,完成对这一事件未来发展的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土地/景观动态过程及模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了解土地/景观变化模型及其利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景观动态是景观遭受干扰时发生的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过程,对绝大多数生物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景观动态分析是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不同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转化,是目前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

景观动态研究涉及复杂的自然和人为影响因素,并因此产生更加复杂的景观格局和功能变化过程。

对景观动态的研究可以了解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机理,建立土地/景观辩护模型,预测未来景观变化方向和趋势,并通过对变化方向和速度的调控实现景观的定向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土地/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一、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时期,土地/景观变化已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发生。

刀耕火种时期,人类对土地利用与景观的影响较小。

农业文明时期,开始吧林地、草地转化为农田,引进农业技术、过程,自然的景观转化为农业景观,以及出现了一些田园化景观和可持续农业景观。

工业化与人口的扩张,导致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退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为活动是影响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

而了解人类干扰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影响,成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的基础。

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变化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大型工程建设、城市化规模扩展、诱发自然灾害等方面。

人类活动对土地/景观的影响是多时间尺度的。

大时间尺度上表现为不同历史时期对土地覆被的改造。

工业革命后的百余年,人类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1.景观破碎化人类活动造成景观变化结果就是景观破碎化,而景观破碎化导致生物的生境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

景观破碎化会对物种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影响物质循环、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种群遗传和变异、种群存活力等;改变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列重要关系,捕食关系等,还会影响景观的稳定性,即景观的干扰阻抗和恢复能力。

2.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在自然景观和人类无计划活动作用下所产生的景观变化包括五种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碎、缩小和消失(表7-1)。

穿孔是景观开始变化的最普遍方式,如一大片林地由于伐木而产生的空地,成为穿孔。

分割是另一种景观转化的方式,他是用宽度相等的带来划分一个区域,如我国是三倍地区的防护林网络。

破碎化是将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

缩小在景观转化中较普遍,他意味着研究对象(如斑块)规模的减小,如林地的一部分被用于耕种或建房屋,那么残余的林地就会减小。

不同的空间过程对生物多样性、侵蚀和水化学等生态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穿孔、分割和破碎化等过程可以整个区域,也可以影响区域中的一个斑块。

而缩小与消失主要是影响单个斑块或廊道。

在土地转化过程中,这五种过程的重要性不同,开始时,是穿孔和分割过程重要,而破碎化和缩小在景观变化的中间过程更显重要。

三、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不同原因所产生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是不同的。

Forman提出景观变化的6种空间模式,即边缘式、廊道式、但核心式、多核心式、散布式、随机式(图7-2)。

边缘式是指新的景观类型从一个边缘向另一个单向地呈平行带状蔓延,景观变化从一个边缘开始。

廊道式是指新的廊道在开始时把原来的景观一分为二,从廊道的两边向外扩张。

单核心式是指从景观的一点或一个核心处蔓延。

多核心式是指从景观中的几个点蔓延,如居民点或外来物种的入侵。

散布式是指新的斑块广泛散布。

四、土地利用/覆盖变化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框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景观结构、功能及动态变化的最普遍的主导因素之一,涉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量化评价。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已成为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中极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提出LUCC,LUCC的理论框架体系:压力:驱动因子,包括人类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等;状态: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部分,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土地条件的变化、土地综合质量的变化、土地覆盖变化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土地覆盖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效应。

响应:人类为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稳定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包括被动响应和主动响应以及对人类的响应措施进行评估。

2.LUCC生态效应研究主要主题包括:区域/全球粮食保障;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水资源利用的影响;气候的可变化性及区域脆弱性;后京都协议中的碳问题;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社会和环境中的脆弱区。

第二节土地/景观变化模型用模型的方法研究景观生态系统已成为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遥感、计算机技术以及生态学理论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模拟真实生态系统的愿望成为现实。

景观动态模型与其他生态模型的主要区别是在模型中增加了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并涉及广大的空间尺度,表现的建模思想上:在空间动态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把生态学的建模方法引进来;在生态学中引入空间坐标变量。

一、模型的含义1.模型的定义:是某种对现实系统或现象的抽象或简化;具体地说,模型是对真实系统或现象最重要的组成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表述。

2.模型的重要作用预测增强理解诊断现有知识中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简化和综合的工具转化“信息”为“知识”支持管理和决策二、模型的种类根据计算机在建模中的作用解析模型与模拟模型根据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连续型模型和离散型模型根据数学方法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矩阵模型根据是否含有随机变量或参数随机型模型和确定型模型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的多少现象学模型和机制或过程模型根据模型的内容干扰传播模型、复合种群模型、植被动态模型、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根据模型所涉及的生态学组织层次生理生态模型、种群模型、群落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景观模型以及全球模型等根据模型包含空间异质性的程度或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点模型或非空间模型,半空间模型或准空间模型,以及空间显式模型或空间模型三、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和过程•生态学建模的一般原理•生态学模型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艺术”成分是指整个建模过程包含许多人为或主观因素,决定了同样的一个真实系统可以用不同的风格或不同类型的模型来描述。

“科学”成分指反映系统或现象的客观现实。

但模型的目的不是“复制”现实,而是为理解和预测复杂的现实系统提供一个有效的代替。

Levins(1966)提出了关于生态学建模的“三分”观点:普遍性:指其能够代表的系统或现象的总数准确性:指模型输出结果与真实系统观察值的吻合程度真实性:指模型的结构(包括变量、参数、定量关系以及假设)与真实系统的相似程度。

生态学建模的一般过程•数据库的建立•遥感图像:航空像片、卫星图像•空间数据:包括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壤图、地形图等,以及由此生成的一些图,如坡度图、坡向图。

一般以矢量或栅格形式储存。

•文献数据和统计资料:文献数据主要是与所要模拟的景观过程有关的变量数据和参数值;统计资料包括工农业统计数据、年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等。

•气象数据:主要有温度、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等。

•四、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及特征1.景观模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时间、空间以及设备和资金的限制,在景观水平上进行实验和观测研究往往困难重重。

在实际景观研究中,很难找到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同或相似的景观,重复性研究往往不可能。

景观格局和过程在多重尺度上相互作用、不断变化。

景观模型可以综合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学科、不同格局与过程的信息,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

2.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非空间景观模型:完全不考虑所研究地区的空间异质性结构或假定空间均质性或随机性。

•准空间景观模型:通常考虑空间异质性的统计学特征。

•空间显式景观模型:明确考虑所研究对象和过程的空间位置和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

3.景观空间模型的类型及其特征景观空间模型可以根据其处理空间信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1)栅格型景观模型(grid-based landscape model)(2)矢量型景观模型(vector-based landscape model)4.建立景观空间模型必须确定☞格式(栅格或矢量)☞栅格的大小或分辨率☞模型变量☞变化的算法第三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分析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所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后果,即生态环境效应,已成为LUCC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数据与方法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所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框架包括五部分:辨识中国土地退化过程、构建土地退化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退化指数,中国土地退化发展趋势分析和中国土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1.数据利用遥感数据获得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信息,可以监测到土地退化的发生或发展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县为单位的,遥感资料和大比例尺地形图。

2.土地资源退化过程辨析土地退化的质变过程是生产力或生态服务功能高的土地资源类型向难以利用或生产力极低的沙地、裸土地、盐碱地和非农用地等类型的转化过程,另外还包括陆地“三大”生命支持系统——森琳、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的丧失过程。

3.土地退化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层次分析法4.土地资源退化指数模型和指数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程度、速度、趋势的研究分析中。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100%SC=Piii⨯ 式中i 为土地利用类型;Ci 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i 退化面积;Si 为土地利用类型i 研究时段初期的面积。

每种土地资源退化过程指数Bi ,Bi 反映某一土地退化过程,如沙漠化的状况,计算公式为:100%P=Bni=1ii⨯∑ i 土地利用类型数目,Pi 为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退化指数。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指数:100%)-K(BA=jmj=1j⨯∑ j 土地退化类型数目,Kj 土地资源总体退化中土地变更转化过程存在重复部分。

5.土地资源退化空间分析利用ARCGIS 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二、结果与讨论1.土地资源退化总体演变特征及趋势图7-20 1991-2003年中国土地资源退化趋势图7-21 1991-2003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退化比例2.土地资源退化时空变化特征(1)沙漠化过程(2)石漠化过程(3)次生盐渍化过程(4)非农建设用地占用(5)森林砍伐过程(6)天然草地退化过程(7)湿地萎缩过程3.防治对策(1)保护天然草地(2)节约、集约利用非农建设用地(3)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4)继续实施和加强生态退耕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