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实验报告
细胞分裂实验报告

细胞分裂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细胞分裂的过程,了解细胞分裂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掌握细胞分裂的基本规律。
二、实验原理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细胞通过分裂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以维持细胞的遗传稳定性。
细胞分裂主要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过程较为复杂,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减数分裂则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分裂方式,产生配子。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洋葱根尖:选取生长旺盛的洋葱根尖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其细胞分裂较为活跃,易于观察。
2、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分裂的形态和结构。
3、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用于解离根尖细胞,使其分散。
4、染色剂:常用的有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用于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以便观察。
(二)实验方法1、培养洋葱根尖将洋葱鳞茎底部放在盛水的培养皿中,使其生根。
待根长至 2 3 厘米时,剪取根尖备用。
2、解离将根尖放入解离液中,在室温下解离 3 5 分钟,使细胞相互分离。
3、漂洗解离后的根尖用清水漂洗 10 分钟,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4、染色将漂洗后的根尖放入染色剂中染色 3 5 分钟。
5、制片用镊子取出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使细胞分散均匀。
6、观察将制成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再换用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和变化。
四、实验结果(一)有丝分裂前期在前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逐渐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
此时,核仁逐渐消失,核膜逐渐解体。
同时,纺锤体开始形成,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
(二)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清晰,数目清楚。
此时,纺锤体清晰可见,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
(三)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实验一减数分裂实验

实验一减数分裂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花粉母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
2、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征。
3、了解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原理
1、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2n)在形成配子时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
式,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进行一次复制。
结果产生的4
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含有原来的一半(n),所以称作减数分裂。
2、当雌雄配子产生合子时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2n,这样保证了物种世代间
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3、两次分裂均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前期Ⅰ染色体变化十分
复杂,又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等5个时期。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
1、大葱花穗
2、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大培养皿、立式染缸、酒精
灯、量筒、显微镜。
无水乙醇、冰醋酸、洋红、甘油、松香石蜡。
四、实验步骤
1、固定:12-24h。
经95%、80%乙醇中各停留约30min后,于70%的乙醇中保
存备用;
2、取材:取已固定好的花序,剥开花蕾,取出花药,放在载玻片上;
3、制片:在花药上滴一滴1%醋酸洋红,染色2min-3min;
4、压片:以45度斜角盖上盖玻片,上面放吸水纸,用拇指适当用力垂直压
下,把周围染色液吸干;
5、烤片:细胞质颜色减退,使染色体得到充分鲜明的着色;
6、显微镜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五、作业
1、记录观察到的时期,绘制简图。
2、简单描述该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大葱细胞减数分裂实验报告

大葱细胞减数分裂实验报告一、引言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繁殖方式有两种: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前进行的一轮特殊的细胞分裂,其目的是减少染色体数目,产生配子。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研究大葱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大葱、盐水、醋酸乙酯、苏木精、酒精、甲醇、石蜡等。
2. 实验方法(1)取一片大葱鳞茎外皮,并将其切成约1cm长的小段;(2)将大葱小段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以软化细胞壁;(3)将浸泡后的大葱小段用镊子取出,用刀片切成薄片;(4)将薄片放入预先准备好的醋酸乙酯中,进行固定处理;(5)将固定后的大葱薄片依次经过酒精梯度脱水、苏木精染色、酒精梯度脱水、甲醇透明化和石蜡浸渍,最后制作成切片;(6)观察切片下显微镜,记录并描述大葱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三、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发现大葱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如下:1. 前期减数分裂(前期I)在前期减数分裂中,大葱细胞的染色体逐渐凝聚,成为可见的染色体。
染色体呈线状,在细胞核内分布均匀。
细胞核膜逐渐解体,使得染色体暴露在细胞质中。
2. 中期减数分裂(中期I)在中期减数分裂中,大葱细胞的染色体开始出现交叉互换。
在交叉互换的过程中,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
这一过程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
3. 后期减数分裂(后期I)在后期减数分裂中,大葱细胞的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和增厚,形成了四个染色体。
这四个染色体都是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组合,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四、实验讨论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大葱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揭示了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在前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开始凝聚;在中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在后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和增厚,形成四个具有不同遗传信息的染色体。
减数分裂是生物繁殖中的重要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具有不同的遗传信息,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减数分裂实验报告

减数分裂实验报告减数分裂是生物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在细胞的有性生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减数分裂的过程,探究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和意义。
一、实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小麦根尖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麦根尖活检,并将其切片。
接下来,利用苏木精和碘酒染色对细胞进行固定和染色。
然后,使用高倍显微镜对染色后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实验结果在观察到的小麦根尖细胞中,我们明显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过程。
在细胞周期的某个阶段,细胞核变得明显变大,并且染色质开始凝聚。
随后,细胞核逐渐分裂成两个细胞核,并开始进行减数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逐渐分为两个细胞,每个细胞内部都包含了一组染色质。
最终,两个细胞继续分裂,并形成新的细胞,完成有性生殖的过程。
三、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减数分裂是细胞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通过染色体的配对和交换,创造了更为多样的遗传组合。
这样一方面增加了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某些遗传特征的传递,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虽然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但对于其中具体的分子机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在细胞核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精确地配对和交换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
此外,减数分裂的异常也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例如,染色体非整倍体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就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异常所致。
因此,深入了解减数分裂的机制,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结论通过本次减数分裂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得出了减数分裂是细胞有性生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增加了遗传多样性,还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减数分裂研究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减数分裂的具体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减数分裂实验报告

制作:Z JM
6
❖ 在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内 的一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 (2n),每个小孢子母细胞进行二次 分裂(第一次减数分裂和第二次
实 减数分裂)。每个子细胞就是一 验 个小孢子。小孢子内的染色体数 说 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明 ❖ 在动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也有
一个由双倍体到单倍体的减数过 程。动物的精巢分化出精母细胞,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倍染 色体精子。(见图)
10
实 验
绘制观察到染色体图, 同时也可拍摄显微照片。
结
果
制作:Z JM
11
制作:Z JM
12
文档名
THE END!THANK 细胞(2n)
植物雄孢原细胞(2n)
有丝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2n)
小孢子母细胞(2n)
第一次减数分裂
n
n
n
n
nn nn
n nn n
第二次减数分裂
制作:Z JM
8
实 验 步 骤
用玻挑棒取加沾压一一一片条滴用很盖点后已染酒快上甘在染液精掠盖油酒色在灯过玻蛋精的载烘,片白灯精玻一5在-上细片6下次载烘管上玻一,片下上,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
在配子过程中发生。这一过程的特点是:
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
实
次,结果形成四个核,每个核只含单倍体 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称
验
作减数分裂。另外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
原
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理
交换,分离等。
制作:Z JM
3
实 ❖ 了解动,植物的生殖细胞的形
验 成过程
目 的
❖ 掌握制片方法
实验九+减数分裂

实验九减数分裂一. 实验原理在动物细胞形成过程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减数分裂。
配子结合形成合子。
然后开始一个新生命。
然而,在植物里面,减数分裂的结果并不直接产生配子。
减数分裂形成孢子。
孢子经过有丝分裂产生配子体,配子体经有丝分裂产生配子。
配子进行有性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你会观察被子植物或有花植物的减数分裂过程。
图7.1显示是一个典型的花。
事实上,在这样一朵花里,减数分裂发生在两个部位。
花药上的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
每一个小孢子的单倍体核依次经过有丝分裂形成3个核的雄性配子体(图7.2)。
3个核中,有2个核是精核,会在双受精过程中起作用。
图7.1一朵典型的花, 减数分裂发生在花药和胚珠中。
孢子囊也称为胚珠,也发生减数分裂。
孢子囊位于子房内。
经过受精过程,开始成熟,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而胚珠成熟为种子,每一粒种子都包括一个幼体植株,是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来的。
胚珠的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
大孢子经有丝分裂形成雌性配子。
其中一个核是卵细胞核。
70%的被子植物,胚珠的减数分裂产生四个大孢子,其中三个不再分裂。
保持功能的大孢子经有丝分裂形成2个核。
这2个核再经过有丝分裂形成四个核。
再经过第三次有丝分裂,最终开成八个核。
这些在雌性配子里最后被分割开形成细胞的配子里。
雌性配子位于胚珠,其中一个分离的核在受精过程中起卵细胞的作用。
有2个分离的核将受为极细胞,这2个极细胞将成为胚乳细胞,图7.3显示减数分裂的细节,有花植物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借助于风或昆虫,花粉粒被转移到雌蕊的花柱头上。
在这儿它们萌发形成花粉管。
直接通入雌蕊的子房。
花粉管携带精核进入雌性配子体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双倍体合子。
合子经过有丝分裂形成胚。
第二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胚乳。
这个细胞随后经过有丝分裂形成更多的三倍体细胞作营养胚的组织。
雌配子体里面剩下的细胞(助细胞,反映足细胞)逐渐衰解。
因此,发育的种子包括双倍体胚和三倍体的胚乳且被种皮包裹着,种皮是由胚珠皮衍生而来。
减数分裂

遗传学实验报告题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姓名:学号:班级:时间:一、实验目的: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将不同的细胞时期进行区分。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真核生物生殖细胞的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仅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由于其与生物的生殖繁衍息息相关,因此它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遗传学现象。
减数分裂名称来源:进行两次连续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是形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过程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
第一次减数分裂的特点:①同源染色体分离而非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第二次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②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重组,该过程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遗传多样性另一来源为变异)每一次减数分裂都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
(一)前期I前期I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1、细线期。
间期细胞依据染色时染色体着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常染色质由于处于伸展疏松状态,着色较浅,不容易观察,异染色质处于高度压缩致密的状态,着色较深,此时会看到一些不同的颗粒。
细线期开始时染色质浓缩为几条细线,此时每一染色体已复制为两个染色单体,可以观察到颗粒物之间有丝状细线的出现,此时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结束。
2、偶线期。
此时期从同源染色体联会开始到联会结束为止,染色体形态与细线期变化不大,较细线期稍粗,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在光学显微镜下较难分辨。
3、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成,期间发生染色体的交换,但交换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分辨。
交换发生后交叉会向端粒方向移动,称为交叉端化。
由于有交换的发生,使得粗线期相对较长,因此在压片时观察到较多的是该时期的细胞。
4、双线期。
此时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一条染色体上可以看到一到多个交叉,染色体螺旋化程度加深,染色体缩短,该时期是最不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时期。
5、浓缩期(终变期)。
交叉向染色体端部移动,交叉端化减少,染色体更粗短,可以观察到多种染色体形态,如O型,8型等,此时期是染色体计数及观察染色体行为最好的时期。
实验一植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

四、实验步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取材
固定
70%乙醇保存
瓶中取花序, 夹取2-3朵小花
镊子夹碎花药
加1滴染液
剥离花药
镊子夹去残渣
染色(5-10分钟) 盖片,压片
注意:冲洗载玻片时先将盖 玻片放到垃圾桶后再冲洗, 不得将盖片冲洗到水槽中。
镜检观察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图1 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1
整理课件
后期Ⅰ
• 在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 变化,为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的证据
整理课件
三、实验材料、器具及试剂
1. 材料:玉米(Zea mays,2n = 20)幼穗 2. 器具: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
盖玻片和吸水纸 3. 试剂:固定液(甲醇:冰乙酸 = 3:1)
无水乙醇、改良品红
整理课件
图1 玉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2
整理课件
作业
1. 绘制观察到的植物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典型 细胞(示染色体动态特征) 2. 简单描述各时期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整理课件
实验一 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的观察
整理课件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掌握制备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方法和技术 2. 了解高等植物的花粉形成中的减数分裂过程,观
察其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整理课件
二、实验原理
• 减数分裂:高等生物性母细胞在形成配子时发生连续 两次的核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最终产生四个 小孢子或精细胞,或是分别产生一个大孢子或卵细胞 及三个退化的极体。两次分裂均包括前期、中期、后 期和末期。前期Ⅰ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 双线期和终变期等5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2 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观察,了解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一般过程以
及染色体在这一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2.掌握制作玻片标本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的前期很长,可以划分为5个时期。
细线期染色质浓缩、凝聚成染色体,DNA还不能看出双线结构,染色体之间缠绕扭曲,无法计数;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二价体,比细线期要清楚,染色体比较细长,无法计数;
粗线期染色体变粗变短,可以看到交叉,基本能够辨别染色体头尾,可以初步计数;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得最短,可以看到染色体团块。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
实验用具: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解剖盘、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材料:蝗虫精巢
四、实验步骤
1.将已经取出的蝗虫的精巢中分离出两根精细小管,放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吸水纸
将上面的水吸净。
2.在精细小管的位置滴加1滴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在室温下染色10到15min。
3.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垫上两层吸水纸,用解剖针的针柄轻敲盖片,使材料充分
均匀分散开,使细胞分散压平。
4. 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10×)观察,找到比较好的视野后转用高倍镜(40×)观察。
分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特别是前期的各个时期,绘制所看到的分裂时期的图。
五、实验结果
1.取材:
我们取的是已经准备好的蝗虫精巢,所以不存在错取到肌肉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可能。
虽然动物的精巢里不断进行着减数分裂,但是蝗虫的精细小管很多,有的精细小管里的正在分裂的细胞较多,而有的则含较多的精细胞。
我最初观察时,视野里全是很小的颗粒状细胞,还有很多梭形的精子,几乎没有看到分裂期的细胞,就是因为取材的时候取到了一根大部分细胞已完成减数分裂的精细小管。
幸好最初取材时取了两根精细小管,这时候才意识到为什么一开始老师让我们多取一根。
2.解离:
染色后有一个解离的步骤,要求用解剖针敲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如果敲得太重的话载玻片或盖玻片会破裂,而太轻的话细胞不能分散成单层又会不便于观察。
所以要求掌握好力度。
我觉得敲击的时候不要盲目地敲,先整个敲一遍,然后认准精细小管的地方重点敲击,效果会比较好。
3.观察:
间期:视野中最多的是间期的细胞,这是正常的,就细胞周期而言,间期所占时间是最多的。
可以看到间期细胞中有分散的着色的颗粒,无法辨清,是被染上色的染色体。
前Ⅰ:这段时期的细胞也较多。
在观察时,看到很多线团状的细胞,分析为细线期,因为染色体盘绕扭曲分不清头尾,这个时期的细胞很多而且容易分辨。
不易分清的是偶线期和粗线期,因为两者都有二价体,能看清染色体。
有一个分辨的标志是粗线期有交叉而偶线期没有,可是交叉是很难分辨的一种现象,也许两条染色体没有交叉,但因为视线上的重叠看起来有交叉。
另外,粗线期染色体会明显缩短,能分辨头尾和计数。
我是根据这一点判断视野中的细胞所处时期的。
附页里的图一就是我观察到的粗线期细胞,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交叉也许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典型的粗线期细胞,但是它的染色体已经可以辨清头尾和方便计数了,所以我判断它处于粗线期。
双线期交叉点开始分开,所以能看到各种形态如V、X等形态的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散乱分布且比较粗,所以这个时期的细胞很好分辨,但是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短,所以细胞不多,我一直没有看到这个时期的细胞。
终变期的细胞也很好辨认,染色体成团块状,但又和颗粒状的精细胞有所区别,这些团块看起来比精细胞要均匀一点且能看出是聚集在一起的。
精细胞也会有聚集但是不会排列在一个近似圆形的区域,而且能看出细胞内仿佛有很多细小颗粒,看起来没有终变期染色体那么均匀。
中Ⅰ:配对的染色体在赤道面。
后Ⅰ:有的该时期细胞应该能看到X染色体滞后现象,但是我没有找到该时期细胞。
末Ⅰ:染色体移到两极,这个时期的细胞我也没有看到。
前Ⅱ: 这个时期的细胞和末Ⅰ相似,也没有观察到。
中Ⅱ:我认为我看到了一个中Ⅱ期。
我理解的中Ⅰ和中Ⅱ期应该有以下区别:前者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两侧,后者排列在赤道面;对蝗虫而言,前者23条染色体显得更多,而且有一条会落单,后者染色体少而且不会有落单现象;由于减数分裂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应该大致是同步的,所以如果一个细胞是中Ⅱ的话,它附近应该有一个细胞和它的分裂时期相同或接近;另外,由于间Ⅱ很短,刚刚完成减Ⅰ的细胞不会长得和初级精母细胞一样大,所以中Ⅰ期的细胞应该会比中Ⅱ期大一些。
我所观察到的那个细胞染色体较少,应该是数量减半的原因,染色单体由同一着丝点连接且分布在赤道面上。
后Ⅱ:没有看到。
如果看到的话,和后Ⅰ应该有明显区别: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已减半。
末Ⅱ:得到精细胞。
可以观察到很多精细胞,呈圆形,较小,看不清内部结构,主要是细胞核。
后来发育为精子,精子呈梭形,长短不一,应该是发育时间不同的原因,看起来比较透明。
六、课后作业
1、叙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相同点:过程中都会涉及DNA的复制;都出现姐妹染色单体、纺锤体、赤道面;都有中心粒的参与;都有染色体与染色质的相互转化;纺锤体的出现与消失以及核膜、核仁的消失与重现。
不同点:减数分裂只发生在生殖器官中,有丝分裂发生在各器官组织;减数分裂要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但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结果,分裂后形成的细胞里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而有丝分裂则是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也分裂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变化;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要相互配对,形成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常发生交叉、互换;
减数分裂用于产生生殖细胞从而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新的个体,而有丝分裂一般不会有类似作用。
2、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时期?
减Ⅰ末期。
3、比较植物和动物材料在制备染色体标本过程中的区别。
植物细胞间具有果胶层并有细胞壁,所以应先对其进行处理除去果胶层并软化细胞壁,才可以对植物组织进行顺利地压片操作。
另外在进行制备过程中,应对于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处理。
因而在进行染色等处理时其方式与时间均有所不同。
七、参考文献
张贵友等编著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