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

合集下载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1)对女性婚恋题材的偏好。

她触及了男女情爱中的各个侧面。

作者本人坎坷而丰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对“爱情”、“婚姻”获得了相当深入透彻的理解。

虽然她对人生问题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爱”,而反复地渲染异性的不可靠、爱情不是医治人生的灵丹。

庐隐的这些作品确实能给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谛与警悟,在感伤哀怨的基调中投射出力量。

(2)庐隐小说的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的影响,低沉郁闷。

作者对女性心理大胆、真率、细腻的剖白,与社会心理、道德标准紧紧相连,从而突破了单纯的男女之爱的描写。

《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思想:
《海滨故人》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她们的思想和追求、苦闷和彷徨,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现代意识。

风格:
1、自叙传的写法。

露莎的经历几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写照。

2、对女性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究。

作者对男女之爱虽
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却是疑惧。

对异性的不信任感,导致了她对人生意义探究的答案倾向于“恨”,而不是爱。

3、感伤、哀怨、悲观的抒情。

卢隐·卢隐自传·卢隐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

卢隐·卢隐自传·卢隐文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

卢隐·卢隐自传·卢隐文集[M]·长春·时
代文艺出版社, 20
《庐隐自传》主要内容包括:庐隐自传、云鸥情书集(节选)、呓语、寄天涯一孤鸿、寄燕北故人、灵海潮汐致梅姊、中学时代生活的回忆、丁玲之死、郭君梦良行状等。

朋友对她的评价是:一她要笑,笑到一切人心跳;她要哭,哭道所有的眼泪都流干。

她的自述是:我从小就不喜欢一切女孩子所喜欢的东西,我也更讨厌机械型的东西与生活。

我怕开形式庄严的会议,我怕背死板的书,我怕整齐的数目字,我怕在一定的格子里写楷书;一到底庐隐是怎样的一个女作家,《庐隐自传》为读者揭开答案,希望通过自序与旁观的互视来纪念这位在三十五岁的年纪上英年早逝的作家,献给她在一个天翻地坼的时代中冲破牢笼、自寻新路的践行。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于福建闽侯。

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

五四时期的著名作家,与冰心、林徽因并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亦是她的代表作。

她的作品多以青年人的爱情婚姻为题材,以女知识青年为主人公,写她们对爱情的追求。

鲜明地反映了她的创作风格。

庐隐不仅留下了蜚声文坛的小说作品,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成绩不菲。

从《女人的心》透视庐隐的婚姻

从《女人的心》透视庐隐的婚姻

从《女人的心》透视庐隐的婚姻作者:于敬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女人的心》是庐隐追求自由爱情主题的经典之作,作品中女主人公素璞对自由婚姻的大胆追求,折射出了庐隐的婚姻状况,即在婚前是大胆、勇敢、执着的,而婚后面对现实的生活,又是犹豫和无奈的。

关键词:庐隐;婚姻;执着;无奈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4-01《女人的心》是庐隐追求自由爱情主题的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素璞和纯士的相识安排在一场婚礼上,这场婚礼主角黎云和海文是通过“苦恋挣扎”才“终成眷属”的,海文是有妇之夫,和黎云相处了三年才离婚举行了这场婚礼。

安排在这样一个场景相识,为素璞执意追求心目中的幸福定下了基调。

素璞作为有夫之妇,由于丈夫在欧洲留学,留在国内的她因自身的孤寂和贺士的一些做法,使本来就不牢固的婚姻越来越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遇上纯士以后,素璞深深被纯士的学识、才气所吸引,通过与纯士每周补课时间的接触,让自己禁锢的思想开放,对美好的生活充满无尽的向往。

让她感受到了“在一带馥郁的花林中,闪动着如霰的月光,在那波光下,飞舞着初夏的花魂,那里是充满了温馨的神秘空气。

”素璞虽然还有犹豫,但内心的空虚,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让她很快找到了可以原谅自己的理由,毅然决然与纯士同游颐和园。

他们像情侣一样手挽手,同说笑,互相表白爱意,一起在城外过夜。

素璞真正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纯士圣洁的爱情降伏了她,让她体悟到自由恋爱带来的快乐。

素璞“要打毁一切不合真理的藩篱”,决心不再和无爱的丈夫敷衍下去。

为了追求理想和幸福,她毅然跟随纯士到美国留学,又到欧洲与丈夫贺士离了婚,并和纯士在大洋彼岸举行了婚礼。

素璞的追求和抗争,不论结局如何,也不管是否合乎道德,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女人被封闭、被压抑已经的人性意识终于开始觉醒,人的本能生命欲望、情感欲望终于可以以某种合理的面目出现,这就从理性层面上确立了爱情的神圣性、婚姻的自由性,大胆张扬女性情感,反叛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情爱权利的剥夺。

《围城》读后感:婚姻与人生的讽刺

《围城》读后感:婚姻与人生的讽刺

《围城》读后感:婚姻与人生的讽刺《围城》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及其思想挣扎,情感挫折,以及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观察。

围绕着婚姻与人生的主题,小说塑造了多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在追求幸福与自由的过程中,揭示了许多关于婚姻和人生的讽刺。

婚姻的围城在《围城》中,婚姻被比作一座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却想逃出来,这样的讽刺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人们对婚姻的复杂心理。

主人公方鸿渐经历的一系列恋爱、婚姻的波折,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个人的困惑,也看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于婚姻的无奈与挣扎。

方鸿渐是一位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他因为在国外没有拿到学位而备受世俗压力。

在小说的一开始,方鸿渐与他的初恋情人苏小姐有过短暂而甜美的爱情,这种单纯的情感让他一度向往美好的婚姻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方鸿渐不断受到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以至于不得不接受现状,在不想结婚的人中选择一位“合适”的对象。

正是这种心理上的挣扎和无奈,使得方鸿渐最终与赵辛楣成婚。

在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而是出于对孤独和对未来的不安。

这种局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的功利化、功利化趋势所造成的影响。

男人在面对成功与爱情之间的选择时,常常迷失方向,而女人们往往被视为婚姻的一种工具或筹码。

通过这一情节,钱钟书表现了一种“围城”的概念:人生中的不得已与被迫选择。

由此可见,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不再被看作是纯粹幸福的结合体,而是成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交织下产生的一种无奈选择。

对爱情理想的嘲讽在《围城》中,爱情不是一个浪漫而理想化的话题,而是时时充满矛盾与冲突。

方鸿渐与赵辛楣之间缺乏深厚感情基础,两人最终走入婚姻殿堂似乎更多源于社会自身的压力,而非心灵上的契合。

这种现象不仅在当时中国普遍存在,更在今天依旧有其现实意义。

小说中的赵辛楣,明理、聪慧,却也充满着世俗意识。

人情世故相关的书

人情世故相关的书

人情世故相关的书人情世故,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关注。

众多经典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象的多元。

本文将为您解析八部与“人情世故”密切相关的书籍。

一、《红楼梦》《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古典小说,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著称。

小说中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历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通过对家族内部的人际关系、权力斗争、爱恨情仇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领略到丰富的人情世故。

二、《围城》《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小说,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抗战初期的知识分子群体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围城象征着婚姻与生活的困境,反映了人在面对现实与理想时的无奈与挣扎。

三、《增广贤文》《增广贤文》是一部古代儿童启蒙书目,汇集了中国古代多位名家的格言谚语。

这本书旨在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强调人情世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格言警句,使人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教育人们诚实守信、善待他人。

四、《菜根谭》《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语录体文集。

书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通过格言、警句等形式,阐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它教导人们在面对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理智,以及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高的哲学和实用价值。

五、《小窗幽记》《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所编撰的一本随笔集。

它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修身、养性、处世等方面。

书中通过许多短小精悍的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

读之让人领悟到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生活的真谛。

六、《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著的一部家庭教育经典。

通过讲述颜氏家族的家风传承和家族故事,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人情往来、道德修养和治家之道,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庐隐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形态与诉说方式

庐隐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形态与诉说方式

庐隐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形态与诉说方式
毕金林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2(032)003
【摘要】作为现代文学第一代女作家,庐隐在真切的女性体验和强烈的情感认同中,以独特的话语倾诉方式,用忧伤浪漫、凄怨飘渺的艺术笔墨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悲悯愁苦的审美时空。

在纠结的幢憬中传递着传统与现代塑形下五四女性亦新亦旧的双重人格,打造着女性情感皈依和身份明证的人生伊甸园,试图以女儿国的建立和天国梦的圆满进行着终极的女性救赎。

在这种无奈、凄凉和悲催的生命形态下折射女性难以规避和超越的人生大限的凄美中的崇高,表达了她对女性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悲情追索。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毕金林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觉醒者的苦痛r——论庐隐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2.自叙传小说中迷惘的感情——庐隐小说中女性情感的解读
3.突围与困境——从伦理视角来看庐隐小说中的女
性形象4.爱情悲歌的不同演绎——庐隐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比较5.都市:现代女性小说中别样叙事——以庐隐、丁玲、张爱玲等为考察视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伤感情感文案书籍有哪些

最伤感情感文案书籍有哪些

最伤感情感文案书籍有哪些
1. 《廿忆》——萧红
2. 《喜宝》——张爱玲
3. 《浮生六记》——沈复
4. 《倾城之恋》——钱钟书
5. 《迟到一百年的爱情》——汪曾祺
6.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
7. 《暗恋桃花源》——张嘉佳
8. 《朗读者》——木心
9. 《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10. 《红楼梦》——曹雪芹
11. 《岁月是朵两生花》——张德芬
12. 《路》——鲍德里亚尔
13. 《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14. 《人间失格》——太宰治
15. 《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16.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
17. 《春琐尘》——钱谦益
18.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19.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20. 《人类群星闪耀时》——柴静
21. 《秋水伊人》——杨绛
22. 《散文诗选》——北岛
23. 《我的后半生》——亦舒。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

庐隐的小说《海滨故人》
中篇小说《海滨故人》是庐隐的代表作。

暑假里,女主人公露莎曾经与同窗好友欢聚海滨,后来有的结婚、有的失恋、有的归隐,一个个风流云散。

露莎在这样聚散无定的人生环境中思考“人生究竟是什么”。

她难以摆脱内心的矛盾和彷徨,她从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感到苦闷和惆怅,因之情绪也甚为感伤、悲观。

整篇小说好似用多愁善感的女子和无数泪珠串成的,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风格上,《海滨故人》含自叙传的性质,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

主人公露莎就是庐隐的化身,她的身世、性格、情感都与庐隐相似。

作品又喜用书信、日记来直接表露人物情怀,具有抒情小说的形态特征。

这部弥漫着感伤情绪的小说,比较真切地反映了五四以后寻找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也打上了五四退潮期中思想变迁的烙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摘要被茅盾先生称为"五四的产儿"的现当代作家庐隐与"五四"时期以及妇女解放运动有着血亲的关系。

因其对妇女问题的重视,而塑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女性觉醒者形象。

本文试图把庐隐的婚恋小说分成"精神恋爱"、"同性爱恋"、"包办婚姻"、"新式婚姻"四个部分,对比庐隐的情感轨迹与文学创作,来阐述这群大胆打破世俗偏见,突破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的"五四儿"。

恋爱,婚姻甚至当时的整个旧社会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池",于是当时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时陷入各自的情感"围城"中,以至于灰心丧气、悲观绝望。

而这情感"围城"的形成与庐隐所处的时代背景、童年和恋爱经历以及她所受到的哲学观念有关,这些女性形象苦苦追寻的人生意义,也正是庐隐自己的追求。

关键词:庐隐;婚恋;围城引言庐隐(1898.5~1934.5),本名黄淑仪,又名黄英,降生于福建闽侯。

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

庐隐生于一八九八年的蒲月,父亲是位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未曾念过书的传统女性。

庐隐降生之时,即逢外祖母逝世而被守旧无知的母亲当成灾星,此后这个体弱多病又哭闹无常的小生命就遭家人的厌恶和歧视,从而使之从小养成了孤傲的脾气。

在五四期间,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曾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题材,自由恋爱变成当时知识分子反抗封建传统的一个重要旗帜,被刻上了鲜明的个性解放烙印,身处那个时代的作家几乎都接触过这一题材。

而此时在文坛上初试啼声的女作家庐隐堪称新文学滥觞期感伤抒情型作家群中的佼佼者。

在庐隐短暂而凄苦的一生中,共创作出了十一部短、中、长篇作品集及散见于各种期刊报纸上的小说、诗歌、散文、论说、随笔等多种文体的作品。

而在庐隐的作品里,冲破传统追求自由恋爱这一主题更是随处可见,这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大都以婚恋为题材,还体现在她异乎寻常的对婚恋的理解上。

作品中有许多在情感"围城"中苦苦探寻的知识女青年,她们勇于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但真的胜利以后,面对婚姻这座"围城"又痛苦困惑。

庐隐生平坎坷的经历铸就了她凄凉悲观的艺术风格,在她那些充斥着浓烈的悲剧色彩的作品中,留下了属于那个时期、属于女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1.情感的"围城"杨绛曾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理想大都如此"。

一一揭露了"围城"存在的普遍性。

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的女性,大都受困于现实生活的"围城"内。

纵观庐隐的小说,主人公都是一群追求自由恋爱、理想婚姻的觉醒的新女性,她们把追求自由、独立当作与封建社会、家庭进行斗争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方式。

当这些知识女性在爱情纠纷中被围困,被迫想逃离时,本质上,则是体现了一部分觉醒者深陷精神"围城"的困境。

1.1精神恋爱的无奈根据庐隐的作品分析,她的着重点依旧是"五四"时期知识女性的感情世界,并且带着其自身感情生活的影子。

在很多著作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庐隐在为"精神恋爱"说教,被困在情感的"围城"里,这是因为她在这方面有着切身的感受。

她在福建同乡会里认识了当时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郭梦良,两人书札往还,日见倾心。

但郭梦良在考入北京大学以前就已经由父母包办结婚,两人虽彼此倾心,亦对郭家中的妻子充满愧疚,心中只剩煎熬难受。

最后庐隐只能"许以精神之恋爱,为彼此之慰安。

"其中,《海滨故人》这篇小说可谓是最能真实体现庐隐当时情感及思想的作品。

《海滨故人》是庐隐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为原型充满自叙传色彩的小说。

书中的女主人公露沙坚毅刚烈,聪慧而又不断思虑,虽然她对于"世界的谜"似乎已经看透,但又经常愁眉不展,喜欢独自苦想,频频探究"人生到底作什么"。

她在探索人生的路上,遇到了梓青,由于志趣投合,两人很快视对方为自己的知音,但梓青在认识露沙之前家中就已经有了位包办婚姻的妻子,现如今却对露沙情有独钟,必然要引起社会的非议,正如露沙所说:"梓青与沙之情爱,成熟已久,若环境顺适,早赋于飞矣,乃终因世俗之梗,夙愿莫遂!沙与梓青非不能铲除礼教之束缚,树神圣情爱之旗帜,特人类残苛已极,其毒焰足逼人至死!是可惧耳!"。

最终露沙只得追求精神爱,并且安慰梓青"她平生是讲精神生活的,现实关系的有无,都不成问题。

正如庐隐的朋友周大杰对《海滨故人》的评价,这部作品的原型就是庐隐的大学时期的生活,女主人公露沙实际上就是庐隐自己,而露沙当时的这种无奈,也是最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庐隐内心深处的痛苦抉择。

可见,精神恋爱的实质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是处于万般无奈的青年男女寻求解脱的一剂良药。

在《归雁》、《云萝姑娘》、《树荫下》等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精神恋爱"的影子。

《归雁》中的女主人公纫菁是个寡妇,她一方面渴望剑尘的爱,另一方面又无法摆脱世俗陈规。

于是她主张"精神恋爱"但对方却不接受,最终她故意放荡以求保全她所爱的人。

再如《云萝姑娘》中,凌俊热烈的爱使云萝姑娘沉寂的心感到兴奋,但因忘不了以前的残痕,尝试着规劝他"你把你情感和现实做个很明确的区分。

你情感上只需要爱你所爱的人,同时也不妨做一名舞台上的小丑,演一场结婚的闹剧吧"。

《树荫下》里的女主人公沙冷说:"我是一个最脆弱的人我尊重情感的伟大,它是超出宇宙一切的束缚的,——然而我一面又反抗感情的命令,我俯首生活于不自然的规律下,行云,你知道我平生最大的苦闷,就是生活于这不可调解得矛盾中呵!"。

由此可见,"精神恋爱"看似荒诞幼稚,却存在着合理性。

它是庐隐笔下众多女性形象冲破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又无可奈何的合理抉择。

对精神恋爱的向往和推崇,侧面体现了当时说我进步女性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却无法真正获得幸福,反之不得不面对来自传统礼教的阻碍,尤其是无法挣脱精神的依附性。

究其根本,精神恋爱并不是一种现代爱情观念,它是抽象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哲学基础是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二元论,是感情与性欲的完全对立和隔离,这就导致了女性和男性在看待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指出:"雌性不是把物种的强大动力融进它的个体生命,而是物种的牺牲品,物种的利益与雌性个体的利益是相分离的。

这种矛盾在人类女性中达到了顶点"。

而男性"对于物种的服务和他个人的享乐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女人面临着对两种系统的选择,一种是永远保持少女的独立,另一种是把女人委托给男人与生育。

正常的性行为实际上将女人置于依赖男人和物种的形态"。

五四时期的女性受到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开始拒绝依附于男性世界,试图主导自己的人生,但她们向往的自由恋爱又使她们冲破不了这个"围城",最终留给她们的只有无尽的苦闷。

1.2同性爱恋的脆弱庐隐除了主张"精神恋爱",在许多作品中还用了大量笔墨来描绘同性间纯粹的爱。

她用这特殊的方式来让书中失意的女主人公有个精神上的依托,试图逃避现实这座残酷的"围城"。

这或许也跟她与石评梅深厚的友谊有关。

石评梅是庐隐就读女高师时的同窗,同时也曾一起在师大附中共事。

郭梦良的病逝使庐隐悲痛欲绝,无法自拔,与石评梅互诉衷肠成了庐隐当时唯一的慰藉。

因她们有着同样痛苦的遭遇,都与身边的挚爱天人永隔。

她们两人时常手挽手一起信步谈心,也经常跑到陶然亭对着累累荒坟痛哭,回忆逝去的爱人。

但是在大众面前她们常把自己掩饰成快乐之神,游玩人间,在欢笑中倾泻心中的悲痛。

石评梅的逝去让庐隐更觉身处人世间没有依靠的孤独,变成一个没有依托的飘零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巴不得也随之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在小说《蓝田的忏悔录》、《归雁》、《漂泊的女儿》、《丽石的日记》中,都有描绘知识女性之间依赖支持、信任交心的交往片段。

在《蓝田的忏悔录》中,蓝田遭遇伪道貌岸然的何仁的哄骗,陷入一无所有的境遇。

她在没钱又病倒的情况,因无法给王妈发酬劳,王妈一去不回,这时沁芝的出现成了蓝田精神的支柱,在生活中给了蓝田极大的帮助。

蓝田特别珍惜沁芝的每次看望,对她来说就"仿佛捡到宝贝似的"。

孤零的蓝田十分重视两人的感情,并对沁芝产生了浓厚的依赖感。

而《归雁》这部作品,实则折射她与石评梅交往的情景。

纫菁与星痕同病相怜,都是曾经在感情中受过伤的女子,她们常陪伴左右,同舟共济,排解心中的苦闷,重拾对生活的信念。

最后面对星痕的逝去,纫菁只觉心灵被挖去一角,令其感到更深的痛苦和空虚。

这种女性之间因不幸的遭遇而产生的相互依赖,风雨同舟之情,在她的另一篇作品《漂泊的女儿》中表达得更为显著。

畏如和星若有着相同的经历,俩人在上海漂泊,结伴生活了五六年,她们因对社会、对男性只有无尽的失望,"再不想恋爱了",于是互相成为彼此精神上的依靠。

而《丽石的日记》这一篇小说则更加明显的描写了同性之间的爱恋。

小说中的丽石整日生活在忧郁与寂闷之中。

"我一年三百六十日中,没有一天过的是我真愿过的日子,我进校园去上课,大都是为那上课的铃声所强迫,我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多半是为老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所勉强,我一身都是担子,我全心也都为担子的逼迫,没有精力思考我所要想的。

",从中能够看出丽石属于"围城"中想冲出去的那一类人,是一个生的厌烦者、漂泊者。

出于对婚姻的恐惧、对异性的抗拒以及为了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丽石爱上了她的好友沅青,与沅青从普通的友谊升华成同性间亲密的爱恋。

只有见到沅青时,丽石才能感到快乐,忘却现实生活给她造成的痛苦。

沅青成了丽石的精神寄托,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认为"我不是为自己而生,我实在是为她而生呢!"。

然而,在见不到沅青,无法相互陪伴的日子里,丽石只感到枯寂,恹恹懒动更觉得忽忽如有所失。

所以,当她收到沅青的来信,知晓她决定与表兄结婚时,她只觉得寒心,内心受着极大的苦痛,充满深刻的恨。

她痛恨造物者为什么没有同等对待,使这个社会出现性别之分,生生扰乱这平和的世界。

丽石在每次写日记时,只要写到沅青弃她,便巴不得溘然长逝,但却又没有自尽的勇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