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凯蒂从“南方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他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押沙龙,押沙龙!》本书书名源自《圣经》典故,书中描述的亲子之间的爱与恨、兄妹之间的暧昧感情等,具有《圣经》故事的色彩。它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福克纳通过约克纳帕塔法县又一个家族,萨德本家族的兴起与衰落,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这里写的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的历史,与别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种族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书与福克纳别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龙,押沙龙!》一书,比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触及与探讨了美国南方历史罪责与无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问题。

《去吧,摩西》讲述的是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2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4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5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 7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8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9 《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 10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2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3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1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15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 16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 17 从麦当劳看美国快餐文化 18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20 A Study of the Human Relations in Sons and Lovers 21 口译者听力环境的适应研究 22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23 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 24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5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2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27 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2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9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 30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31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32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 33 一个自我矛盾的精神世界—《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照与一致 34 “I”and Rebecca--A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Two Female Characters in Rebecca 35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3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 37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38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39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40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41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

浅析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析福克纳作品的艺术风格 浅析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的艺术风格 提到福克纳,就不得不提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约克纳帕塔法是福克纳根据自己所热爱和眷恋的故乡,为他的许多小说所虚构出来的一个县城,包括杰弗生镇连同周围的乡野。福克纳独创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把对美国南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联系起来,不仅是美国南方的历史缩影,而且是全人类发展的一种象征,具有深厚的美国南方性质,也是作者故乡的体现,都包含了浓重的美国梦思想。 在“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福克纳写贵族世家,例如沙里多斯家族,康普生家族和麦卡斯琳家族。其中《喧哗与骚动》的故事便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写了康普生家后代四人的命运:长子昆丁始终被一种没落感追随着,敏感而又孱弱,把妹妹的贞操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最终选择自尽。女儿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次子杰生成为一个实力主义者,仇恨与绝望有时有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不切实际的复仇狂与虐待狂。而小子班吉则是一个先天性的白痴。曾经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瞬间便湮没在了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福克纳还写贫穷白人和“新南方”的发迹者,《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便是后者的代表。 作为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代表,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可以称得上是其颠峰之作,是一部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典型的意识流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填补了20世纪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的某些空白。在表现技巧上,福克纳大胆地采用了多角度叙述、意识流和“神话模式”等手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与意识活动。《喧哗与骚动》共分4个部分,详尽地叙述了4天中发生的事情。其中第一、三、四部分的时间分别是1928年4月7日、6日和8日3天;而

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玫瑰”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2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3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4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5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新词翻译策略 6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7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8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9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0 The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the Report at the 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1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施 12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13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 14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 1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6 寻找女性的自我—评托妮莫里森作品《秀拉》中秀拉形象 17 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规避 18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9 英国贵族精神和绅士教育研究 20 “面子”文化与中西方为人处世观 21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22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3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4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25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26 从二十世纪英国女装造型看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 27 美国犹太文化与传统犹太文化的冲突——浅析《再见吧,哥伦布》 28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29 国际时政专有名词的翻译与解读 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31 Terror of the Soul-Analysis of Features in Poe’s Gothic Fictions 32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33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 34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35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36 探析《越狱》中Michael的性格特征及成因 37 战后美国对伊拉克娱乐文化的影响 38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9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 40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杀死一只知更鸟》中小海鸥的成长危机 4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福克纳《干旱的九月》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

摘要:美国现代主义大师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干旱的九月》,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冷落,本文主要以其家喻户晓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参照,通过对小说主题意义和写作技巧的探讨,说明《干旱的九月》包含了很高的小说艺术价值,是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继承中的超越。 关键词:主题意义写作技巧参照超越 讲到美国现代主义大师福克纳在短篇小说方面的艺术成就,绝大多数的读者会想到他那篇脍炙人口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下简称《玫瑰》)。《干旱的九月》(以下简称《九月》)与《玫瑰》同被收入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集《短篇十三篇》中,但两部作品自发表以来,在评论界所受的待遇是大相径庭的。笔者曾在中国期刊网上对有关两部作品的评论文章进行了搜索,从一九九四年到二零零六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五十一篇文章对《玫瑰》从叙事特征?时间艺术?象征意义?话语策略?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反讽艺术等各个角度进行解读,但只有两篇文章涉及《九月》②。国外评论界的情况稍有不同,但厚此薄彼的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据南方文学研究会(SSSL)论文索引不完全统计,从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关于《九月》的学术论文仅有十五篇,而研究《玫瑰》的则有上百篇,《九月》成了一个渐被遗忘的故事。本文以《玫瑰》为主要参照,从主题意义和写作手法两大方面探讨《九月》的艺术价值。从题材上来看,《九月》与《玫瑰》不无相似之处。从大的方面讲,两部作品都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个人在社会剧变?岁月变迁中的角色,个人适应变化的能力。从小的方面来说,两部作品均反映了美国南方女性当时的压抑?绝望以及她们悲剧性的反抗和报复。但在主题意义的挖掘上,《九月》比《玫瑰》更进了一步。在《九月》中福克纳第一次把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腐朽?南方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南方黑人的悲剧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揭示了过时的却在美国南方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南方神话”(southern myth)的荒谬性。在这个神话中,白人妇女被罩上纯洁与完美的神秘光辉,而黑人被视为兽性的载体,因此白人妇女应当受到保护,远离黑人男性。福克纳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实质:“黑白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使用暴力的冲动,是白人对于黑人男子破坏白种妇女贞洁的恐惧——这一贞洁对维护南方神话至关重要。”在《九月》中我们看到一个空穴来风的传闻便激起了白人男子对黑人男子极端的报复行为,虽然这个传闻直到故事结束都没有得到证实。事实与否无关紧要,只要能对黑人起到威慑作用,以保护白人妇女免受侵害,这就是“南方神话”的实质。因此在小说中当有人怀疑传闻的可靠性:“真有这么回事吗?”种族主义者麦克伦登回答道:“有没有这回事?他妈的这有什么关系?你难道想便宜那些黑崽子,好让他们往后真敢这么干吗?” 在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中我们看到一个类似的场面。当一个白人妇女被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他们相信这是桩黑鬼干的匿名凶杀案,凶手不是某个黑鬼,而是所有的黑种人;而且他们知道,深信不疑,还希望她是被强奸过,至少两次——割断喉咙前一次,之后又一次。”在《九月》中白人种族主义者疯狂的暴行,“南方神话”中对理智的摈弃,白人集体无意识中对黑人的仇恨和恐惧被福克纳揭露得彻底无疑。 一九四九年福克纳由于“对当代美国小说之强有力与高度艺术性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称赞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他的小说很少有两部是互相类似的。他仿佛要借着他那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达成小说广袤的境地,以超越这在地理上和主题上局促有限的现实” 。的确如此,福克纳从未停止过他在小说技巧上的创新。在《九月》中他锤炼着自己的写作才能,探索着小说创作新的可能性。小说中对人性复杂心理的探寻?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冷静客观的叙述者和对比分明的场景的并置,都证明了他后来在《我弥留之际》《声音与疯狂》《八月之光》中表现出的写作天才。下面笔者就《九月》中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象征手法三方面探讨福克纳高超的写作艺术。 福克纳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是复杂的集合体。在福克纳的人物身上总是有许多矛盾,而女性人物身上的矛盾冲突尤其表现得错综复杂。《玫瑰》中对艾米丽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貌的描绘和她与镇政府代表?药店老板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去描写的; 而在《九月》中福克纳除了通过明妮小姐外表的变化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还开始了对南方女性心理的探寻。明妮小姐如同《玫瑰》中艾米丽小姐的孪生妹妹,年近四十,青春不再,“她最后才明白过来,她愈来愈

威廉·福克纳

福克纳(l897-1962) 小说家。生于1897年9月25日,是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庄园主的后裔。他对地主家庭盛极而衰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十分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在新奥尔良结识著名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1926)。第二部小说题为《蚊群》(1927)。1929年出版第三部小说《萨托里斯》。这是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为背景的第一部小说,写南方贵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遗产对子孙的不良影响。这部小说被称为“站在门槛上”的书,从它可以看出福克纳B后的重要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主调、题材、情绪与艺术手法。福克纳自称从此开始,他发现他的“家乡那块邮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他一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人们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这个县及杰弗逊镇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美国独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交替出现。小说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关系,每一部书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又是整个“世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福克纳写第一部作品时,似乎对约克纳帕塔法县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轮廓。 1929年出版的《声音与疯狂》是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1929至1936 年是福克纳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声音与疯狂》,还写了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福克纳后朗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镇》(1957)与《大宅》(1959)。《寓言》(1954)是福克纳晚年的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福克纳还写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如《老人》(1939)与《熊》(1942)。 30年代初,福克纳的几部重要作品已经出版,但收入不丰,还得经常为好莱坞写电影脚本,以维持生计。1946年《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出版之后,他的作品逐渐受到推崇。他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金,1951年又获得全国图书奖,1955、1963年两次获普利策奖。此后常被国务院派往国外从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因病于家乡牛津镇逝世。 福克纳在西方文坛上被看作“现代的经典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阔。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说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描写了两百年来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和各种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变化。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笔下反映的种植园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闷,也正是现代西方不少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例如如何对待从祖先因袭的罪恶的历史负担,如何保持自身良心的纯洁,从何处能获得精神上的出路等等。福克纳对传统、对物质主义的怀疑与否定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认为福克纳表现出了“时代的精神”。由于李文俊先生的翻译我走近了福克纳,并且被他影响着我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他是一个奇妙丰富的作家,一个叼着烟斗的美国南方老头儿,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东西,除了生命疼痛和意义之外,还有隐藏不露的技巧。那技巧被一代一代的作家借鉴和模仿着,然而没有人能真正拿走他的技巧。他的技巧是随他感觉而来的准确性和力量,而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讲演讲稿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 -- love and honor and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9年文学奖得主福克纳1

文学奖 美国,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简介 福克纳也是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出版过一系列的犯罪小说《马弃兵》(Knight’sGambit)。1949年,福克纳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得奖感言是诺贝尔文学奖最精彩的感言之一。他说道:“我拒绝认为人类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能够忍受艰难困苦,也终将会获胜。”这席发言和他的性格十分吻合。他捐献了自己获得的奖金,要“成立一个基金以支持鼓励文学新人”,最后建立了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福克纳从1957年起担任弗吉尼亚大学的驻校作家,直到1962年去世。 人物生平 家族人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 支配这个家族想象力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老上校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讲老上校的传奇故事成为人人参与的一项仪式。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为他的母亲自豪,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威廉·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拒绝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编剧生涯 后来他搬到好莱坞,开始了编剧的生涯,为《夜长梦多》(TheBigSleep,1946)和海明威的《犹有似无》(ToHaveandHaveNot)改编电影剧本,导演都是霍华德·霍克斯(HowardHawks)。福克纳和霍克斯的秘书梅塔·卡彭特还有一段恋情。 出名的酒鬼 他也是个出名的酒鬼,纵贯一生都浸泡在酒精之中。据传他在喜事之后会更豪饮,一喝

英语演讲原文: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 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 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 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 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 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福克纳后期的主要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在艺术上, 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 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 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福克纳著名三部作品简介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纳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凯蒂从“南方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他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押沙龙,押沙龙!》本书书名源自《圣经》典故,书中描述的亲子之间的爱与恨、兄妹之间的暧昧感情等,具有《圣经》故事的色彩。它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九部长篇小说。福克纳通过约克纳帕塔法县又一个家族,萨德本家族的兴起与衰落,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这里写的是一个穷小子白手起家的历史,与别的世家相比,有其特殊性。在家庭衰落中,种族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此书与福克纳别的作品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押沙龙,押沙龙!》一书,比同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比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触及与探讨了美国南方历史罪责与无辜者所受到的痛苦的问题。 《去吧,摩西》讲述的是美国南方庄园主麦卡斯林与女奴生有一女,后又与这个女儿生下一子泰瑞乐,泰瑞乐后来娶了另一位庄园主布钱普的女奴谭尼,其子嗣都以布钱普为姓氏。麦卡斯林的外孙女则嫁给了爱德蒙家兹。全书写的就是这三个姓氏的子孙间的复杂关系,最浓墨重彩的人物是麦卡斯林的孙艾萨克,他在黑人猎手的带邻下自小参加猎熊活动,长大后看透了白人与黑奴间的畸形关系,自愿放弃家产,到镇上做木工为生。全书由两个中篇及五个短篇组成,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共同融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

干燥的九月 威廉·福克纳(中文版)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美国小说家。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加拿大空军中服役,战后曾在大学肄业一年,1925年后专门从事创作。他被西方文学界视作“现代的经典作家”。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和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故事发生在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这部世系主要写该县及杰弗逊镇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独立战争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场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在他的不同作品中交替出现,实为一部多卷体的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历史。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杰弗逊镇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的《声音与疯狂》(又译《喧哗与骚动》1929);写安斯·本德仑偕儿子运送妻子灵柩回杰弗逊安葬途中经历种种磨难的《我弥留之际》(1930);写孤儿裘·克里斯默斯在宗教和种族偏见的播弄、虐待下悲惨死去的《八月之光》(1932);写一个有罪孽的庄园主塞德潘及其子女和庄园的毁灭性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1936);写新兴资产阶级弗莱姆·斯诺普斯的冷酷无情及其必然结局的《斯诺普斯三部曲》(《村子》1940,《小镇》1957,《大宅》1959)等。 福克纳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干燥的九月 作者:[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 译者/许志文 九月如血的黄昏,62个无雨日子的不幸结果;谣言、传闻,无论它们是什么,仿佛干草一般燃烧了起来。这是与米尼·库坡小姐和一个黑人有关的事。受攻击、侮辱、惊吓的,并不是他们,星期六晚上聚集在理发室里的人们。天花板的电扇使劲吹着,却没能使它冷却,浊热的空气,又吹回向他们,在变质的涂发乳和护肤液的气味反复翻腾中,他们散发出自己浑浊的气息和臭味,在仔细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谁干也不会是威廉·莫耶斯干的,"一位理发师说。他是个中年男子,削瘦,淡黄色皮肤,一张和善的面孔。他在替顾客刮胡子,说:"我了解威廉·莫耶斯,他是个好黑人,我也了解米尼·库坡小姐。" "你了解她什么?"第二个理发师问。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的简介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威廉福克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威廉;福克纳生于1897年9月25日,出身名门望族,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支配这个家族的是福克纳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他还是经营铁路的企业家,他修的铁路是当地唯一的铁路。牛津小镇留下老鲜明的痕迹。老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传承了下来。福克纳作品中的“约翰;萨托里斯”就是在他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而来的。 威廉福克纳的文学特点意识流 福克纳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他的作品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绵延婉转及结构极为繁复的长句子和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他和风格简洁明了、干脆利落的海明威更是两个极端。与欧洲文学试验者乔伊斯、伍尔芙、普鲁斯特等人遥相呼应,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和陈述中时间推移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他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使用丰富了小说这一传统文

学体裁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无疑对传统的叙事结构构成变革性的挑战,给读者的传统文学审美价值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让-保罗;萨特曾评价《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 意识流是福克纳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如《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思绪在手表齿轮的声音、耶稣在海上行走、华盛顿的诚实、小物件上的红迹、自己手指的血之间自由跳跃,却显得十分自然。自由联想往往是不受时间限制的,比如《我弥留之际》中艾迪的意识,由过去与父亲的对话,联想到现在教授学生的烦恼,再到将来的安眠,过去、现在和未来就通过意识流串了起来。除了意识的自然跳跃,潜意识的沉淀、积累、扩展也是福克纳艺术手法的表现内容,比如昆丁自杀前一天,他对过去的记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全部汇集成关于凯蒂贞操的潜意识。福克纳利用读者的视觉感知过程,在描写景物时常常不将焦点聚集在一个事物上,比如左方这段达尔的内心独白,就传达出他内心中的忧惧。这些景象在福克纳笔下经过了过滤,更加清晰的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喧哗与骚动》中只有三岁智力的班吉,福克纳通过他视觉感知的混乱模糊、杂乱无章,体现其特有的秩序和逻辑。另外,福克纳的作品还借鉴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比如《押沙龙,押沙龙!》中昆丁与父亲对话发生在1909年,之后突然切换到“呼吸着一八三三年那个星期天早上教堂编钟在其中呜响的同样的空气”,景象的剧烈变换反映出人物激烈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叙事

威廉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福克纳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作出符合这份奖赏的原意与目的,与其奖金部分有相等价值的献词并不难,但我还愿意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可能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于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来的。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恐惧,这种恐惧存在已久,以致我们已经习惯了。现在不存在精神上的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入此,今天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内心的冲突。然而,只有接触到这种内心冲突才能产生出好作品,因为这是唯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地题材。他一定要重新认识这些问题。他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他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不允许任何别的东西有容身之地。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情、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若是他做不到这样,他的气力终归白费。他不是写爱情而是写情欲,他写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东西的失败,他写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地是,甚至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他不是为遍地白骨而悲伤,所以留不下深刻的痕迹。他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在他重新懂得这些之前,他写作时,就犹如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我不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人能传种接代而说人是不朽的,这很容易。说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在再也没有潮 水冲刷的映在落日余晖里的海上的最后一块无用礁石旁时,还会有一个声音,人类微弱的、不断的说话声,这也很容易。但是我不能接受这种说法。我相信人类不仅能传种接代,而且能战胜一切而永存。人之不朽不是因为在动物中惟独他永远能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已达到不朽。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 Nobel Prize Acceptance Speech / William Faulkner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 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 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 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already dedicate

浅谈美国南方文学对福克纳作品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8053996.html, 浅谈美国南方文学对福克纳作品的影响 作者:闵信洲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3期 摘要: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国内外对福克纳作品的研究现状,其后重点对福克纳的作品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了福克纳经典作品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文学;福克纳;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3-0239-02 美国文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之一,通过研究美国文学可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特征以及主流文化有所了解。文学作品同时记录了语言文学的发展轨迹,反映出当时人民的价值观。研究美国文学,有助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深入了解美国各大文学派系的体载及表现手法,加强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美国文学史上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家,其中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1962年)是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公众普遍认为他是对美国当代小说文学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诺贝尔文学委员会更是认为福克纳做出的是“艺术性”的贡献。[1]终其一生,福克纳共完成十九部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多篇短篇小说。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他用20世纪的眼光审视了美国南部地区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公众的视角完美阐释了南方人的心理及精神世界。[2]福克纳 作品影响深远,目前国内外英语语言文学学者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研究,至今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通过对福克纳作品的内部深入剖析,研究者从作品的叙事策略、文学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福克纳的文学作品是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研究较多的专业知识之一。从上世纪开始,随着西方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福克纳的作品也逐渐冲出美国当地文学研究的樊篱,进入了世界各国文学专业的教材之中。[3]福克纳的代表作包括《喧 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福克纳的作品特点以及福克纳作品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发挥的作用。 一、福克纳作品的主要特点 (一)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品主要讲述以康普生、沙托里斯、麦克斯林家族为主的南方贵族家庭的衰落和斯诺普斯家族作为资产阶级暴发户家庭的崛起过程。[4]1955年福克纳访问日本,他表示创作《沙多里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故土众多故事的可塑性,并认为自己的众多作品尽管在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但却拥有着神奇力量,如有可能足以导致宇宙坍塌。在他毕

威廉·福克纳简介

威廉·福克纳简介 威廉·福克纳 姓名: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97-1962 国籍:美国 所获奖项: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福克纳在空军服过役。战后入大学,其后从事过各种职业并开始写作。《士兵的报酬》(1926)发表后,福克纳被列入"迷惘的一代",但很快与他们分道扬镖。《萨拉里斯》(1929)问世之后,福克纳的创作进入高峰斯。他发现"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写,只怕一辈子也写不完"。怀着这样的信念,他把19篇长篇和70多篇短篇小说纺织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里,通过南方贵族世家的兴衰,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现实,创伤了20世纪的"人间喜剧"。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1930)、《圣殿》(1931)、《八月之光》(1932)、《押沙龙,押沙龙》(1936)等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福克纳后期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村子》(1940)、《闯入者》(1948)、《寓言》(1954)、《小镇》(1957)和《大宅》(1959)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剧本和诗歌。 福克纳虽是南方重要作家,但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当时并不受重视,直到1946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马尔科姆·考莱编选了《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又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之后,福克纳才在文坛上引起重视。特别是萨特、马尔洛等人的赏识,使福克纳名声大噪。 在艺术上,福克纳受弗洛伊德影响,大胆地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对位结构以及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William Faulkner 威廉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威廉福克纳(1897-1962) William Faulkner ranks with Ernest Hemingway as one of the leading American auth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aulkner, like Robert Frost, was a regionalist, who spent most of his life in a small, particular area of the United States, writing about the scenes and people he knew best. Faulkner’s region was the Deep South, with its bitter history of slavery, civil war and destruction. He invented a county and a town in his imagination very similar to his own part of Mississippi, and he wrote about the society in the South by inventing families which represented different social forces: the old, decaying upper class; the rising, ambitious, unscrupulous class of “po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