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知识分享
肝脏对应的五行

肝脏对应的五行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五行分别对应我们的五脏,那我们身体的肝脏是对应五行中的哪一个呢?店铺在此整理了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肝脏对应的五行属性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
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心心君主之官,主血又藏神,主脉华在面,在窍则为舌,在志则为喜,喜悦若适度,气血则调和,在液则为汗,汗出若过多,则耗伤津血,伤心之阳气,若大汗淋漓,致心阳暴脱,显亡阳之症,阳脏主阳气,心气通夏气,预防暑热邪,心包即膻中,心脏外包膜,代心受邪功。
脾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源,主运化统血,运化水谷液,脾气固摄血,升清举内脏,喜燥而恶湿,相通长夏气,在体主肌肉,在窍则为口,其华则在唇,其志则为思,在液则为涎,脾阴若虚损,手足则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脾阳若虚损,水湿则内停,统血则失职。
肺肺者气之本, 位于胸腔内, 上与气管连, 喉为肺门户,主宣发肃降, 娇脏易受损, 主气司呼吸, 主通调水道,朝百脉助心, 主治理调节, 主皮华在毛, 鼻为肺外窍,鼻和知香臭, 在志则为忧, 在液则为涕, 通应与秋气,肺阳若不足, 卫外则不固, 肺阴若虚损, 肺失濡养症。
肾肾水火之脏, 位腹腔背侧, 主蛰封藏本, 藏元阴元阳,生命之本源, 属水主纳气, 主藏精生殖, 主骨华在发,在志则为恐, 在液则为唾, 开窍耳两阴, 通应于冬气,肾阳若亏损, 气化则无权, 温煦则失职, 水湿则内停,性机能减弱, 肾阴若亏损, 相火则亢盛, 虚热由内生.肝肝罢极之本, 位横隔之下, 居右胁之内, 木性主升发,喜条达恶抑, 刚强燥急性,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藏血,主筋华在爪,开窍则在目,在志则为怒, 在液则为泪,相通于秋气, 肝阴若不足,濡养必失职, 肝风自内动,肝阳若不足, 筋无力恶风, 善惊阴湿冷, 饥而不欲食。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医疗卫生: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
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
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
5.在液为泪
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报考指导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考试题库汇总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五脏之四肝

五脏之四肝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
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
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
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
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
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
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
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
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
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
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
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
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
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
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
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
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五脏之肝

肝位于膈下,右胁之内,腹腔之上。
肝有主藏⾎为体阴,⾏疏泄⽽⽤阳的⽣理特点。
肝在五⾏中属⽊,与胆相表⾥。
1.肝的⽣理功能 (1)主疏泄:疏泄,即疏通畅达之意。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升发的特性,能调畅全⾝的⽓机。
其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
1)调畅⽓机:⽓机,即⽓的升降出⼊运动。
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理特性是⽓机疏通、升发、畅达的重要条件。
肝调畅⽓机,就是说肝的疏泄功能,对全⾝⽓机升降出⼊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疏通和调节作⽤。
只有⽓机的调畅,才能维持⽓⾎的正常运⾏,脏腑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
肝失疏泄,⽓⾎运⾏失常,使⽓机阻滞,可见胸胁、两乳或少腹胀满不适;⽓滞⾎⾏不畅,则胸胁刺痛、经⾏不畅、痛经、闭经,甚则形成癥积。
若肝⽓升发太过,则见⾯红⽿⾚、头胀头痛、⽬⾚肿痛、头晕⽿鸣,甚则⾎随⽓升⽽见吐⾎、咯⾎,甚则昏厥。
2)调节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类⼼理过程。
肝调节情志,是说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机的调节作⽤,可以调节⼈的情志活动。
情志活动虽由⼼统领,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机的调畅,以⽓⾎为物质基础,⽽肝能调理⽓机,影响着⽓⾎的运⾏,起着调节情志的作⽤。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机调畅,⽓⾎顺畅,则精神愉悦,⼼情舒畅。
若肝的疏泄失常,肝⽓郁结,则⼼情抑郁、闷闷不乐、⽽善太息;肝的升发太过,则肝阳偏亢或肝⽕过盛,可见精神亢奋、烦躁易怒等异常表现。
3)协助消化:肝的疏泄功能协助消化的作⽤主要通过两个⽅⾯来实现。
①协调脾胃的升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降,脾⽓主升,共同完成饮⾷物的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是维持脾胃升降协调的先决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使脾之清阳能升,⽔⾕精微上输于⼼肺;医|学⼜能助胃之受纳腐熟,使浊阴下降,⾷物下传于⼩肠。
病理情况下,若肝失疏泄,可使胃失和降,⽽见恶⼼、呕吐、暖⽓、呃逆、胃脘胀满疼痛等肝胃不和的表现;或使脾⽓不升,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肝脾不调的表现。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中医五脏相互关系及对应疾病课件》

肝病可影响头发和指甲的生长,多见于肝血 不足和肝经郁滞。
五脏之脾
1
脾主运化
脾对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
脾主升清
2
转化起着关键作用。
脾主升清,与免疫调节和体液循环密
切相关。
3
脾和肝相互关系
脾胃气虚和肝胆湿热对应的疾病如脾 胃气虚引发的食欲不振和肝胆湿热引 发的口苦水液代谢和体液平衡有 关。
3 肾主骨
4 肾开窍于耳
肾对骨髓和骨质的生长发育和稳定性具有 重要调节作用。
肾经与耳的关系密切,肾病可表现为听力 减退和耳鸣等症状。
中医五脏学说的现代应用
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五脏学说,合理调养五脏可以提高免疫 力和身体健康。
辨证施治
通过辨别五脏功能的失调,采取有针对性的 中医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肺主气
肺的功能与呼吸有关,肺主气 的上升和下降,与体内气血循 环和气机的平衡密切相关。
肺司皮毛
肺的功能异常与皮肤、毛发、 粘膜等有关,与皮肤疾病和呼 吸系统疾病相关。
肺主发散
肺主宣发,对体内的废物和湿 邪的排泄具有重要作用。
五脏之肾
1 肾藏精
2 肾主水
肾主真阴真阳,与生殖功能、生长发育和 免疫调节相关。
针灸和中药
中医针灸和中药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
个体化治疗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五脏的状况,制定个体化 的中医治疗方案。
总结
中医五脏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深入了解五脏相互关系和对应疾病 有助于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
心主神经
心的节律和稳定性对神经系统 的平衡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五脏之肝
肝藏血
肝主疏泄,主要参与血液的生成、储存和调 节,与肝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多与血液方面 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

其他疗法
其他疗法包括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 的治疗方法。
推拿可有效缓解肝区疼痛和不适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拔罐可调节人体气血,增 强机体免疫力;刮痧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改善肝功能。
积极应对压力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要学会合 理分配时间,放松身心,避免过度 疲劳对肝造成损伤。
合理饮食
多摄入养肝食物
如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等富含 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的
食物,有助于保护肝脏。
控制脂肪摄入
过多的脂肪摄入会增加肝脏负担, 应控制脂肪摄入量,少吃油腻、
油炸食物。
戒酒限烟
酒精和烟草对肝脏都有损害作用, 应尽量戒酒限烟,保持健康的生
疏泄情志
肝疏泄情志,调节人的情 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主藏血
贮藏血液
肝具有贮藏血液的功能, 调节全身血液的分布。
调节血量
肝根据身体需要调节血量, 维持各脏腑器官的正常运 作。
防止出血
肝具有防止出血的作用, 保护血液不外溢。
肝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
肝主疏泄情志
肝病易导致情志异常
肝疏泄气机,调节情志活动,保持心 情舒畅。
05
CHAPTER
肝的疾病治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肝病的主要手段 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 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肝病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 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进 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肝病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养肝护肝等, 旨在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促进肝细胞 的再生和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
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
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
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反过来眼睛太过疲劳,用眼不当也会影响到肝脏。
肝是明目的源泉,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
1、血液方面:心主血,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不息;肝藏血,贮藏血液并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血量分布。
心肝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只有血液充盈才心有所主,肝有所藏。
2、精神和情志方面:心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精神和情志活动,均以血液为物质基础,而心肝两脏在血液运行方面关系密切。
故心肝两脏共同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心与肝相互影响,心肝阴血不足,往往互相影响。
临床上表现为心慌,心悸,面色不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头晕目眩,妇女月经涩少,失眠多梦等。
肝与胆的关系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同样非常密切。
肝主疏泄,胆主通降。
胆汁的正常排泄,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而肝脏功能失常,势必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肝的疏泄。
从功能上看,胆囊也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
肝与胆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肝病常常影响胆,胆病也常波及肝,有肝病的人更容易患上胆结石,另一方面,胆结石、胆道蛔虫或肿瘤,也会使细菌“逆流而上”,引起肝脏乃至全身的感染。
肝与脾的关系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
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
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不振,可致“肝脾不和”;若脾胃湿热,上蒸肝胆,使肝胆疏泄不利,可以引起黄疸。
由此可见肝病可传脾,脾病可及肝,它们是互相影响的。
肝与肾的关系
肝与肾主要是藏血与藏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
肝血须要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肾精又须肝血化精不断地补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的所谓“水不涵木”的症状;反之,肝阳久亢,消烁阴精,亦可加重肾阴虚损,出现头痛、眩晕、腰膝腿软,尿浊或水肿等症。
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
同时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出现问题,女性妇科肯定会出现问题。
肝与肺的关系
肝藏血,肺藏气,肝气与肺气上下阴阳升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作,气血的运行,虽有心脏主管,但须有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作用的制约,两脏对全身气血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
肝肺是相互影响的。
如气机升降失常: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灼肺,肺失清肃,常见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的症候。
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痛头晕,面红目赤等肺燥伤肝(金不制木)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