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

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安妮宝贝,作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她的小说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变迁与女性成长的重要议题。
她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性气息,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角度出发,探讨其小说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一、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特点1. 情感强烈,感性表达2. 描写细腻,独特视角3. 表达女性情感,探讨命运和幸福二、安妮宝贝小说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形式2. 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3. 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三、安妮宝贝小说的社会意义1. 呈现当代女性成长和生存状态2. 反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变迁3. 引导青少年审视与思考自身命运四、《橘子酒》:安妮宝贝小说的代表作品1. 描绘了女性与爱情、婚姻、家庭的关系2. 表现了女性性、思想和情感的复杂性3. 探讨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及其对人生的影响五、《把时间留给我》:安妮宝贝小说的另一代表作1. 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2. 探讨了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转变3. 反映了人生的重要抉择及其影响六、安妮宝贝小说的阅读价值和时代意义1. 体现了女性文学在当代小说中的重要地位2. 提倡积极向上、勇敢面对生命的态度3.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与意义七、安妮宝贝小说的缺点和不足1. 过分情感化,缺乏理性思考2. 过于开放和激进,有可能引导读者产生不良影响3. 文学形式和美学价值较弱八、安妮宝贝小说的改进方向1. 加强理性思考和品位培养2. 深化文学艺术修养,提高作品的文学品位3. 更好地展示社会纵深和厚度,提供更多的启示与思考九、结语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表达和生命追问,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人生启发。
以宽阔的胸怀和敏锐的观察力,她将生活中的点滴变成了小说中的宝贵收获。
虽然在文学形式和美学价值方面有待加强和提高,但我们相信,作者会不断改进和创新,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

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第一篇: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安妮宝贝莲花读后感读安妮宝贝的书,总是同样的心情,很压抑,很低沉,无法让人高兴起来,不管是八月未央,彼岸花,还是莲花。
安妮宝贝总是以她细腻的笔触,跳跃的文字,神秘的气息,来演绎一段段悲伤的爱情,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表现爱情的崇高呢?颓废的文字中总是充满血腥,崇高的爱情产物总是医院里冰凉的手术台,总是血淋淋的阵痛和人性的堕落。
书中叙述年轻女子庆昭身患疾病,滞留高原,静等死亡。
中年男人纪善生刚刚结束追名逐利的暄腾往日,内心长久压抑的黑暗苏醒,准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寻访旧友苏内河。
苏内河是被世界遗忘的女子,命运多舛。
一路上善生向庆昭讲述自己和内河的往昔,而雅鲁藏布江江河谷的奇崛险阻,恰似叙述中依次展开的一代人苦痛而流离的蜕变过程……爱情就是背靠背,纪善生与苏内河从十三岁认识开始,就认为对方是唯一的朋友,每一次见面,同室而居,都是背对背睡在一张单人床上。
尽管两个人没有最后走到一起,但两人一直深爱对方。
苏内河先是同中学美术老师私奔同居,导致身败名裂,堕胎宫外孕,后又与公司上司同居,然后欧洲寻母周游世界,与法国人匆匆结婚又匆匆离婚,最后躲进墨脱支边教书。
纪善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为了追求发展娶了公司董事长的小女儿,事业一帆风顺,但是他觉得和妻子貌合神离,只得离婚隐居在家。
直到两年前接到从墨脱传来内河因护送学生而跌入雅鲁藏布江的消息,他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真爱,决定遵守承诺,去墨脱看望内河,尽管她已经死亡,化为莲花。
在拉萨的小旅馆,遇到了庆昭--一个过时的作家,两人结伴翻越丛林雪山去墨脱看望内河。
途中,庆昭和善生仍然同居一室,却相敬如宾。
庆昭被善生的深情打动,也发现了自己生命的动力,然而他们注定要各奔东西。
一个平常的夜晚,善生偷偷离开了庆昭,在盛满水的浴缸中割腕自杀,在阳光照耀下,寂静无声地死去。
三个主人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自的创伤和阴影,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徒步探险,行走在死亡边缘的旅途,在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发现--爱就是背靠背,是无法逃避的。
蝴蝶梦读书心得

蝴蝶梦读书心得《蝴蝶梦》是中国当代作家安妮宝贝的一部长篇小说,本书旨在通过女主角明渡蝶子的人生经历,探讨现代都市女性的成长与自我解放。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主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情节展开,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重塑自我小说一开始,明渡蝶子是一个旁人眼中的标签:婚姻失败,职业不稳定,生活迷失。
然而,她并不甘心被束缚在这些标签下,她希望摆脱成见,重塑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是否也在被一些外界定义所局限,是否也应该更加勇敢地去寻找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第二章爱与自由的选择在明渡蝶子与梁思凡的感情线中,作者将“爱与自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明渡蝶子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在追求梁思凡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她开始反思,是否这个追求真的值得。
最终,她宁愿选择自由,放下对梁思凡的依赖和执念。
这种选择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爱情不应该成为束缚自由的枷锁,而是应该与自由共存。
第三章女性意识觉醒母亲的去世,让明渡蝶子深切感受到作为女性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她开始思考婚姻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最终选择了离婚,用行动证明自己并非只是他人的附属品。
这让我思考了现实中女性在婚姻中的处境,提醒了我要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不断成长。
第四章反思社会现象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背叛和欺骗等情节,揭示了当代社会中的一些丑恶现象。
明渡蝶子的经历让我深感社会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的现实,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道德底线,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第五章自由职业与独立人格明渡蝶子的职业选择是自由撰稿人,这也体现了她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内心。
她不愿被固定的工作所束缚,选择了追求梦想的道路。
这引发了我对自由职业的思考,让我认识到独立人格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六章勇敢面对内心明渡蝶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由梦境和现实交织的幻觉空间,她在其中与自己对话,勇敢面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挣扎。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内心,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有内心的犹豫和挣扎。
[语文]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教师论文)
![[语文]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教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c9043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d.png)
张爱玲与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对比摘要:张爱玲和安妮宝贝是现代文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女作家。
作为女性作家,两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具有绝望、苍凉、感伤等特点。
但同时两人笔下的女性形象又具有不同点。
张爱玲给我们塑造了一些重婚姻,追求物质享受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而安妮宝贝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个重感情,注重精神享受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安妮宝贝;女性形象1.引言张爱玲和安妮宝贝都是影响文学巨坛的成名女作家。
张家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横空出世,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刻画了这一时期众多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一些绝望感伤或受尽凌辱,或追求物质享受,或重婚姻的中国传统女性。
“仰脸向着当头号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恐的未成年的人”1这是在她童年时期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恐惧与绝望。
使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凄惨,悲凉的命运。
安妮宝贝是一位外表平静,而内心挣扎的思想诡异的网络女作家。
她喜欢深夜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喜欢浸泡在广阔无边的黑夜当中,向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倾述自己的内心,使无数受伤的灵魂交换了寂寞。
许多读者都习惯于在黑夜感受安妮宝贝,体味她那种独特的缺憾美。
所以在安尼宝贝作品中女性都具有绝望、苍凉等特点。
她的作品其实叙述的是一个一个女子的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单一化重情感且追求精神享受的新女性。
虽然用的是不同的名字,叙述的是不同的故事情节,但都具有相同的悲剧命运。
2.两人笔下女性形象的相同点作为女性作家,两人笔下的人物具有某些共性。
张爱玲和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都是绝望的,苍凉的,都在不停的寻找某种寄托,都具有相同的命运。
2.1 她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具有绝望、苍凉、感伤、压抑等特点。
都具有相同的悲剧命运。
张爱玲认为女性悲剧是人生悲剧的一部分。
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夷的一角”。
2因此构成了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苍凉、压抑等特点。
或扭曲变态,或压抑焦虑。
她让读者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凄凉而悲惨的结局。
论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文学研究论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形象摘要:在新世纪文学中女性写作已经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女性作家以其独特的心理视觉和自我体验揭示了现代女性的价值观与生存环境,其中最具有特点的就是安妮宝贝的创作。
她的小说里写了大量的城市女性的形象,她们内心孤独、空虚、寂寞,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女性写作女性形象性别女权(一)女性形象之一孤独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大多都是城市的边缘人,她们受过很好的教育,因此有了独立的思维,从而摆脱了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她们大多是白领阶层或者是自由撰稿人,虽然工作不稳定,但都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因此有了不俗的品味和物质追求。
虽然在现代社会里,女性的独立意识越来越高,似乎摆脱了依存男性而活的尴尬局面,但大多数这样的女性最多也就停留在男女平等的现代观念上,而与这些女性不同的是,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却有着强烈的女权意识,在她们的世界里,似乎女人比男人更加高尚,地位更加尊贵,无疑,她们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另类的个体,她们天生的血液里渴望得到男性的爱或者保护,但骨子里的反叛的女权意识却让她们道貌岸然凌驾于爱情至上,她们一边渴望爱情,一边又追求自由,因此,她们是及其矛盾的异族,这也就注定了她们的孤独。
孤独的人必然在人格上是有缺失的,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几乎每一个的心理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她们敏感、傲慢、神经质。
她们用这些捍卫自己的,保护自己,但事实上,她们依然是天生的弱者,因此,她们不会得到完满的结局,注定了永远的孤独。
就像《告别微安》里的他和薇安,他和乔。
他和薇安精神上的互足,而薇安却最终也没有与他见面。
他对于乔的无法满足,又最终导致了乔的死亡。
不过在《告别薇安》里,这种在孤独中对于爱的变态的渴望最终在美好的自然中得到了净化,“他终于可以在心里轻轻地对她说,再见,薇安。
”这不仅是对薇安告别,也是在对一种阴暗的孤独告别。
最终微安依旧孤独。
同样,在之后的《暖暖》、《瞬间空白》、《彼岸花》这些小说中,这种孤独率增不减,我们看到的,都是女性的遍体凌伤。
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

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安妮宝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年轻作家,她的小说经常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安妮宝贝小说的特点是感性化写作,她常常用她独特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情绪的理解和描述,特别是对女性情感的描写,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下面将对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进行探究,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她的文学魅力。
一、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特点1.安妮宝贝小说的基本特点2.感性化写作的内涵和特性3.安妮宝贝小说的情感色彩与文学价值二、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风格1.大量使用意象化写作手法2.摒弃传统写作方式,注重表达情感3.多样化的写作形式和格调三、安妮宝贝小说女性情感的表达1.女性情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对女性情感主题的深刻表达3.女性情感的启示和疗愈功能四、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家庭情感1.家庭情感的特殊性和价值2.家庭中亲情、爱情等多重情感的交织和冲突3.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家庭情感启示五、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生哲学1.对生命的不同层面的思考和探索2.面对人生的选择、挣扎和痛苦3.哲学思考对安妮宝贝小说的启示和意义六、安妮宝贝小说中的爱情观1.对爱情的启示和思考2.对不同类型的爱情的探究和描绘3.对爱情的理解和塑造七、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际关系1.对不同关系的描绘和探究2.人际关系的种类和变迁3.人际关系对安妮宝贝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八、安妮宝贝小说的社会反应1.社会背景对安妮宝贝小说的影响2.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批判3.安妮宝贝小说的社会反应与价值九、结论1.安妮宝贝小说的文学魅力2.感性化写作对文学的发展的意义3.安妮宝贝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一、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特点该提纲主要是阐述安妮宝贝小说感性化写作的特点,对感性化写作进行简单的概述。
具体来说,需要探究感性化写作与安妮宝贝小说的内涵和特性,以及安妮宝贝小说中的情感色彩和文学价值。
二、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风格该提纲主要是探究安妮宝贝小说的感性化写作风格。
盛开在心底的莲花

盛开在心底的莲花作者:刘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9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女性传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男性形象的缺位两方面探讨了阅读安妮宝贝《莲花》之后的感受。
以此为广大阅读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莲花》;安妮宝贝;读后感[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安妮宝贝所著的《莲花》带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在她的大部分作品中,对于作品的解读主要是站在女性主义角度,追求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其主题趋向阳关和积极,并在作品中探讨了生命形态的种类。
因此,这是一部有关寓意、心灵温暖的历史小说。
同时也是安妮宝贝对生命途径和意义的全新演绎。
一、女性傳统思维的突破与重建20世纪70年代,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海伦·西苏提出了“女性写作”这一理论,女性身体写作是其核心思想。
她认为传统的写作被父权制美学所控制,这样会严重降低女性的话语权。
要想提高女性的话语权,女性应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欲望来行文。
这一行为称之为身体写作。
而安妮宝贝就是身体写作的践行者。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大部分描写的是她的所感所见,这就使得她的创作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色彩。
与此同时,在她的作品中透露着女性思维的突破与重建这一理念。
[1]《莲花》是安妮宝贝所著,其故事情节来源于一次西藏之行。
在序言中,她回忆道:“每晚在山谷中的木头棚子里留宿……而不是被塌方和泥石流砸死”。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安妮的旅途充满凶险。
安妮身体力行地投入旅途,虽然这趟西藏之行存在危险,但是她依然将其视为一条坚韧静默的路途,并最终成就了她超脱于世的《莲花》。
在安妮宝贝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部分是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
其中,漂泊是她们精神独立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比如未央(《八月未央》)、安生(《七月与安生》),她们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禁锢于“世俗房间”的柔弱女性。
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即追求独立自由的生活,且在漂泊中找寻自己的梦想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作者:王一帆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1期《七月与安生》是大家熟知的安妮宝贝的代表作之一。
2016年 9 月被改编成电影,并收获了较好的电影口碑。
影片沿袭了原著小说中优秀的人物塑造的特点,打破了小说中向男权妥协的思想局限,主张女性认可自我、自由选择。
一、小说中的女性观《七月与安生》体现了安妮宝贝早期创作中的女性观。
小说主要以兩位女性角色为叙事对象展开故事。
人物关系清晰简洁,体现了多层次的女性观念。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两种性格反差较大的女性形象。
七月出生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之中,她从小被父母疼爱关心,学习成绩优异。
顺利的就读于于重点高中又考上大学,毕业后遵循安逸的生活轨迹,选择去银行上班。
成为朝九晚五中的一员。
七月珍惜现状所拥有的一切,渴望将这种清闲安逸的生活状态保持下去,做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安稳居家女人。
正如七月给在西安工作的家明打电话,她说:“我只想过平淡的生活,家明。
有你,有父母弟弟,有温暖的家,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的生活。
我不想漂泊。
”安生虽然名字叫安生,但桀骜不驯,渴望自由。
安生不同于七月,她选择四处漂泊的生活方式。
她从小就喜欢爬到树的高处,眺望远方的河流和铁轨。
当她和七月爱上了家明,为了成全七月的安稳与家明的幸福,她宁愿自己背负这份感情出逃远方四处漂泊。
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其实都是对另一个形象的互相补充。
不管是七月还是安生,作者对于女性的抉择持以悲观态度,文中女性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往往难以摆脱传统命运的束缚。
爱情和友情在文章中成了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关系。
七月与安生在小说中表现更多的是争夺恋人而不是寻找自我。
安生与家明的背叛成了安生一个人的错误,浪子回头的家明可以不被追究重新得到了七月的原谅,而安生却被抛弃,因为难产而死。
在小说的叙事中,当女性面临爱情关系的时候,女性依然是依附于男性,往往听从男性的选择和意志,处于被动的“他者地位。
二、影像中的女性表达文学叙事依靠文字书写,而电影叙事主要依靠镜头和剪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岸莲花盛开——浅析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董晓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级01班)指导教师:赵海燕摘要:安妮宝贝的作品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围绕漂泊、爱情、死亡等问题展开对于女性生命的思考和关照。
她成功的刻画了一系列处于大都市边缘的女性形象,她们拒绝主流意识,讨厌虚伪,远离恶乱的是非场,保持个性,崇尚自由。
安妮宝贝站在女性的高度,勇敢的对这个世界或唾弃,或赞颂。
该文将从独立漂泊、婚姻生活、姐妹情谊、恋父情结、死亡姿态五个方面分析隐藏在安妮宝贝字里行间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安妮宝贝独立漂泊婚姻生活恋父情结死亡姿态前言安妮宝贝的作品一直在宣扬一种女性的独立精神,她笔下的人物不断的在挑战传统,实现女性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解放。
她曾写到“并不是所有想得到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而到手的也不一定是心里所想的,我相信宿命,不相信爱情。
”[1]在她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女子在爱情和现实中的挣扎,纵然这些女子始终相信“蝴蝶飞不过沧海”,但她们依然要张开双翅逆风飞翔。
她们表现出比男性更加清醒的姿态,体现了现代女性对自我、情感、人生的明确把握和坚定追求,颠覆了男权话语下女性羸弱,摇摆,依附的传统形象。
《莲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自知我的情商很低,和我在一起的男人,到最后总是会被伤害。
她们控制不住我,无法猜度我,我始终让他们感觉不安全,仿佛一起共守的,是一团薪柴有限的火焰,你要眼看着它们逐渐熄灭灰冷,不能说我没有爱过他们,我曾经热烈地真实地爱过他们每一个人,只是不长久。
我没有信任过任何感情的长久。
”[2]安妮宝贝把都市男女的爱情写的真实而残忍,她笔下的女主角们信仰真爱,却又难以寻到与自己在精神上和谐统一的伴侣,于是只能在爱情的道路上颠沛流离。
安妮宝贝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心理世界,并且站在人生和哲理的高度,审视生命和人生的本质,表现对女性爱情,婚姻,生育等问题的思考和深切感悟。
爱情是一场幻觉,爱一个人,最终不过是爱上自己。
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在追求内心期盼的爱情时,并不将希望全部寄托在男性身上,她们经历残酷现实的考验,独自漂泊,保持着自尊自立的人格特征,试图与男性并肩观看这个世界。
1.独立漂泊漂泊是安妮宝贝作品的一大主题。
她曾写到:“生活对我来说,不存在安稳的概念,我始终在路途上,在流离失所的路途上。
我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转换我自己,敏感和激情,那是和灵魂相伴的东西,和生活本身无关。
” [3]安妮宝贝笔下的女子多处于人在旅途的状态,停留在不同的城市,演绎不同的情缘际遇,出发,流浪,一直生活在别处。
1.1漂泊可能性社会学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其生物性决定的,而是在于他的社会性。
男女两性除了各自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外,还有在心理,习惯,志趣,行为方面的不同。
波伏娃也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文化的。
女性的这种永恒的女性气质不是既不是由荷尔蒙决定的,也不是由女性的头脑决定的,她们是被她们的环境塑造出来的。
在男耕女织的古代,男尊女卑的传统不可撼动,女子要连同物质、身体、灵魂一并交给她的丈夫,所以她们依赖男性,祈盼着男性的宠爱,始终处于被动的任人摆布的地位。
她们不会萌生独立漂泊的念头,因为根本无路可走,男性与女性并不是并立而站,女性始终活在男性的背后,活在见不到光明的阴影里。
由于女性一直被禁闭在家庭生活的小环境中,她们千百年来成为笼中鸟,并甘愿了这种自缚,同时束缚别人。
她们丧失了和男性并肩而立的能力,她们将自己定位为丈夫,家庭,孩子的附属,不曾对世界有新的期待和幻想。
在这种固有的女性生存模式下,女性的依附,无知,软弱更加明显。
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发展使得女性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经济的发展给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参加社会工作的机会,生育观念的改变和医学革命也将女性从繁衍后代的枷锁中解救出来。
安妮宝贝的作品大多以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寻求自身独立、与传统抗衡的新女性。
她们有独立的收入,大胆前卫,与男性保持并肩而立的姿态,不依附,不承欢,桀骜不驯,她们敢于规划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敢于承担自己的命运,在独立行走中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人生感悟。
安妮宝贝将漂泊流浪作为突破口,通过这种方式女性重新发现了世界,并开始主动的审视自我。
通过拾回女性的独立生活能力来找回女性生命中坚忍不拔的生命活力。
女性选择漂泊行走一方面是将它当做脱离原有生活圈子,离开男权话语和压制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在行走中不断思索和寻找着女性的自身出路,完成女性的独特认知和定位。
1.2不做单纯的娜拉安妮宝贝笔下漂泊的女性并不是单纯的娜拉,她们拥有自己设计的道路,敢于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拼搏,并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未来。
在《莲花》中,身患重病的庆昭坚持和善生徒步进入墨脱,在生与死的较量中体现女性超乎男性的独立果敢和内心的坚忍不拔,通过这种漂泊,庆昭找寻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所在,完成自我认知和对话。
《七月和安生》中的安生从海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到厦门,几乎走遍了整片华南、西南和华中地区,她说“已经忘记自己的家在哪里了,我想我的家是被我背负在灵魂上面了。
可是有时候灵魂是这样空。
有时候又这样重。
”《春宴》中这样描写女主角庆长:“她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在不断远行。
为恋爱,为逃离,为谋生,为工作。
一次次踏上旅途,走向不可知的远处。
她不计算到达过哪些地方,如同从不数算在生命中出现过的他人,不断把过去甩掷在身后,义无反顾,一意孤行,这样才能大步向前行走。
才能不被一种血肉伸出的心灰意冷所牵绊和折磨。
”[4]这些女性的独立漂泊并不是对社会的逃避和漠视,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完成女性生命的仪式,反抗社会和文化赋予女性的软弱气质,完成女性对于世界,他人和自我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鲜明的体现了女性从单纯的“出走的娜拉”到完成生命体验的转变。
2.婚姻生活安妮宝贝的作品重在探讨女性内心的成长和体悟,其中婚姻也是一个方面。
她笔下的女性对婚姻有着不同的解读,既有对于婚姻充满美好向往的七月,也有将婚姻作为换得自我安生立命工具的庆长,当然,更多的女性对婚姻采取一种淡漠甚至拒绝的态度,她们不认为爱情的终局是婚姻,最重要的是,她们对男性不再采取依附的姿态,不再将婚姻当做留住男性的砝码,这使得婚姻不再是感情的坟墓,而是两个人自由的选择。
2.1对婚姻的淡然在大众意识当中,婚姻是爱情到达一定程度的产物,婚姻代表着家庭,代表着夫妻双方的义务和责任。
但在安妮宝贝的笔下,仿佛婚姻是人生热闹一场之后归于平淡的一道门,代表着内心的超然和淡定。
总的来说,安妮宝贝笔下的婚姻是坚持爱情至上的,不把婚姻当做两个人的枷锁。
结婚的双方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双成对。
即使是踏入婚姻的女性依然保持着婚前的独立,她们不把婚姻看作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纸保证,也不把它看作是两性关系的保险箱,纵然婚姻有着束缚,那也只是道德层面上的,而不是精神上的捆绑,她们从来都是一个人,傲世独立。
比如《一个人的生活》中,“我”与并不熟悉的邻居男人Ben闪婚,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生活,面对婚姻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淡然,没有任何准备,没有戒指,没有告知任何人,在登记结婚后只是意识到法律上的保障,仅此而已。
Ben 对“我”说:“我知道你会清醒过来,但我懒得去办离婚手续,干脆把结婚证书藏起来,等你找到一个真正想嫁的人我们再去办。
”[5]他们是带着结婚证书的同居者,世间难以找到一对夫妻可以相处的如此安宁,正如安妮宝贝写到“我们从不互相关心,打探,猜测。
也没有抱怨和解释。
有时候想想,很多男女是在以爱为借口做着自私的事情,又唯恐对方知道或比自己更高明,所以有那么多的爱恨情仇。
”[6] 《春宴》中,作者这样描写庆长和定山的婚姻生活:“与定山共存一个屋檐之下,如同搭伴过活的同居男女,礼貌客气,略带生疏。
庆长有时失眠,需要长时间开灯阅读,与他分床睡,定山也不以为意。
他们从不为琐事争执吵闹,也没有刻骨铭心的渗透和联结。
没有思念。
没有粘缠。
生命路线终究是并存而无法交叉重叠。
”[7]2.2对婚姻的拒绝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女性选择不踏入婚姻。
这一点与传统女性的婚恋观是背道而驰的,在传统观念中,感情的最高荣誉是走入婚姻,婚姻才是女性的全部,女性被三纲五常束缚起来,被男性的圣母神话所欺骗和愚弄。
但是在安妮宝贝笔下,女性成为自己婚恋的主宰,她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挑战世俗传统,比如《彼岸花》中音像店男人卓扬曾试图把乔带入他的家庭,过正常的生活,然而乔却拒绝了他,因为她觉得“一大桌子人吃饭,被别人关心,对别人解释,看着别人的脸色微笑,每天在那么多人的眼皮下面喜怒哀乐孝敬公婆,伺候小叔”[8]是她不需要的,即使一辈子孤独也不会接受。
她爱卓扬,但是拒绝了和卓扬一同捆绑在婚姻中。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妮宝贝的后期作品《素年锦时》中,我们看到了她尝试书写“人间烟火,饮食男女,春耕秋收,冬雪夏雨”。
比如她写到南方家乡的大宅、居民的晚饭、甜力糕西米露等吃食、祖父祖母的生活等等,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作者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开始了有意识的对于安稳和平淡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就像她在该书《自序》里写道的那样,虽然虚无,但过程或许就是意义所在。
另一方面,女性在经历和男权的抗争之后,开启了一条两性和谐的道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不利于女性的发展,而女性主义也不能走向极端,整个社会需要男女两性的和谐融洽,这也是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所在。
3.姐妹情谊在反抗男性话语强权的背景下,一些女性结为同盟,呈现了姐妹情深的感情关系。
这不仅是对男性地位的撼动,也是对传统生殖秩序的挑战。
在20世纪的女性写作中,女性找到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启了私密性的女性写作。
而安妮宝贝则打破了这种封闭,选择了一条“走出房间”的路线。
在《再见,旧时光》中,“她”和苏在旅途中相遇,“她和苏,一起躺在铺着白色床单的大床上。
她把身体蜷缩起来,那种婴儿在母亲子宫里的姿势。
苏从背后抱住她。
苏温暖的身体靠近她。
苏的手,柔软的手指,抚摸她屈起来的背脊和膝盖,一点一点,把她扳直。
我拥抱着你。
你感觉到了吗。
是。
你拥抱着我。
我没有办法和你做爱。
可是我爱你。
我也爱你。
苏。
不要恐惧。
不。
我不恐惧。
我们相爱。
多么好。
”[9]她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镜像般的映照,通过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
再如《南生》中南生和乔的同性感情,两人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心灵的契合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言语。
南生对乔有着莫名其妙的信任,两个女人之间的自然相处、互帮互助让人觉得温暖。
在南生的生活中,乔是一个在痛苦时刻出现的救星,当南生从看守所走出来时,是乔带她回家。
南生自杀时,是乔不顾一切去救她。
在南生流产时,又是乔守候南生一个星期。
两人彼此心灵相通,在没有男人的世界,彼此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