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08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菏泽市统计局(2009年3月)2008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价格稳中趋降、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2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5.5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415.1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增加值211.13亿元,增长20.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8:50.5:25.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7年提高 2.7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总水平稳中趋降。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4.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10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为11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6.4%,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07.8%,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为110.0%,物业管理价格指数为103.3%。

表1: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上年为100):食品110.7烟酒及用品102.5衣着98.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0交通和通讯96.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居住106.6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不强,“三农”问题依然困扰我市。

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2008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我市农业逐步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粮食连续六年喜获丰收,产量创历年来最高水平。

2008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综合科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9-2-27 点击次数:6763潍坊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潍坊调查队(2009年2月12日)2008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潍坊经济面临考验、接受挑战、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一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一六三三”思路目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着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积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宏观经济健康协调平稳发展。

初步核算,2008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2491.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7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455.0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1339.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755.1亿元,增长16.8%。

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6、7.5和5.1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8106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112美元),比上年增长12.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3:58.4:30.3。

2008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31.7亿元,寒亭区77.7亿元,坊子区66.2亿元,奎文区105.4亿元,青州市263.5亿元,诸城市362.6亿元,寿光市400.6亿元,安丘市142.7亿元,高密市239.6亿元,昌邑市192.5亿元,临朐县113.5亿元,昌乐县128.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5.7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86.3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2.8亿元。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9年2月11日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10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2.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2.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7.2亿元,增长14.0%。

三次产业比例为9.6:57.0:33.4。

人均生产总值33083元,增长1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749美元,增长21.6%。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顺利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9万人,连续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9万人,再就业率达76.0%;组织创业培训6.2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6.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控制。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前高后低走势。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6.1%。

食品价格上涨13.0%,回落0.6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仍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

2008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济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发布日期】2009.03.01【实施日期】2009.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8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济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2009年3月)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运行质量总体较好,社会民生继续改善。

(注1)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30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注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330.7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7亿元,增长16.8%。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45724元/人(注3),增长12.9%,折合美元6589.7美元/人。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5.9:45.2: 48.9调整为2008年的5.8:44.1:50.1。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37.7亿元,增长18.4%,占生产总值比重41.0%,提高1.2个百分点。

经济外向度18.5%(注4),与上年持平。

发展方式呈现向好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

2008年,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605家,比上年末增加28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19家,增加38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0亿元,增长25.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37.3%,上升2.0个百分点。

新能源与节能、交通装备、新材料、生物工程、先进制造等行业发展较快。

“双高”行业得到有效控制。

2008年,高耗能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2亿元,增长11.4%;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2.3%,降低2.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下降4.4%、42%。

2008年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日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号:小中大]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困难,坚定信心,主动应对,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全市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74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419.73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270.67亿元,增长15.1%。

人均生产总值2830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062美元),增长14.5%。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3.7:50.9:35.4调整为10.7:54.3:35。

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

年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91家,其中当年新增27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4.35亿元,增长5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5.42%,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7.1亿元,增长148.9%。

非公有经济稳定发展,占GDP的比重达56.1%,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有证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01万户,从业人员9.66万人,注册资金27.96亿元;私营企业发展到1.17万家,从业人员16.67万人,注册资金261.47亿元。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

对部分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关停530立方米炼铁高炉2座,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9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得到有效控制,节能降耗幅度明显好于上年。

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7家燃煤电厂建成脱硫设施,COD和SO2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进展良好。

2008年泰安市统计公报

2008年泰安市统计公报

2009-02-16 14:07:00 信息来源: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突破1500亿元,达到151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4%。

其中,第一产业161.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839.3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512.9亿元,增长18.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8:56.2:33.0调整为10.6:55.5:33.9。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794元,突破4000美元。

服务业发展加快。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 5.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为17.3%、17.2%、18.3%和18.4%,呈逐步加快趋势。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

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4.1%,贡献率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

物价总水平上涨趋缓。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9%,涨幅比前三季度、上半年和一季度累计涨幅分别回落0.9、1.7和2.4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全年分别上涨11.6%、3.5%、2.9%、0.7%、0.6%和0.4%;衣着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8%,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7.1和6.3个百分点。

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9%,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新建房销售价格上涨5.0%,二手房销售价格上涨4.8%;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3%;土地交易价格上涨7.7%。

劳动力就业形势稳定。

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7.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万人,安置就业特困人员88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低于3.5%的控制目标。

2008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更新日期:2009-02-05 阅读次数:1367次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烟台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克难奋进,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物价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4.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6%(比上年,下同)。

人均GDP达到49012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7171美元),增长13.1%。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55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90.97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67亿元,增长16.5%。

三次产业结构为8.02:60.89:31.09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04.2%,涨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5.2%。

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衣着类下降1.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2%、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6%、居住类上涨3.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9%。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3万人。

大力开展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工作,帮扶“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020人,其中全市537户城乡“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3.1%,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以内。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性矛盾在新形势下表现更加突出,抗击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农民增收、财政增收面临较大困难;节能减排与就业的压力较大。

200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淄博市统计局【发布日期】2009.02.26【实施日期】2009.02.2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2008年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淄博市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同心同德,顽强拼搏,赢得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价格回稳、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在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合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1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18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500.45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734.15亿元,增长14.6%。

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3.8:64.6:31.6调整为3.5:64.8:31.7;对GDP的贡献率依次为1.9%、64.4%、33.7%,分别拉动生产总值增长0.2、8.4和4.4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4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3.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业户发展到95870户,增长10.7%,注册资本金23.50亿元,增长14.6%;私营企业26831家,增长6.3%,注册资本金499.52亿元,增长12.8%。

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成绩显著。

年内建筑陶瓷、泵、聚四氟乙烯等九类优势产品列入中国名牌评价目录,其中有8个产品具有冲刺中国名牌的优势;新增山东名牌21个,新增“山东服务名牌”3个。

截至年末,全市共拥有“中国名牌”30个,列全省第2 位;拥有“山东名牌”156个,列全省第2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9-02-11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9年2月11日2008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

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坚定信心,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107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幅回落2.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02.7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7702.2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0367.2亿元,增长14.0%。

三次产业比例为9.6:57.0:33.4。

人均生产总值33083元,增长11.4%;按年均汇率折算为4749美元,增长21.6%。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

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顺利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9.9万人,连续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1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5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组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3.9万人,再就业率达76.0%;组织创业培训6.2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56.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高于上年0.3个百分点。

价格上涨得到有效控制。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前高后低走势。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4.7%、农村上涨6.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6.1%。

食品价格上涨13.0%,回落0.6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3.8个百分点,仍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动力。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消费价格上涨1.2%,提高0.7个百分点。

生产价格上涨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3%,提高1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6%,提高5.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1%,提高8.3个百分点。

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0%,提高0.2个百分点。

表1 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5.3 104.7 106.2食品113 112.8 113.3#粮食106.3 107.3 104.8油脂124.2 121.5 126.5肉禽及其制品122.2 122.5 121.7蛋105.2 104.5 105.8鲜菜105.7 104.1 108.4烟酒及用品104.3 104.3 104.3衣着97.9 98.5 96.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102 102.2 101.6 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2 102 102.4交通和通信99.9 98.8 10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100.3 99.5 101.2 务居住107.3 105 110.1区域经济协调推进。

“一体两翼”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构成的“一体”生产总值占全省的三分之二以上,鲁南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4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出441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1%。

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和海洋油气等产业稳定增长,分别实现产出1629.4亿元、1092.9亿元和118.7亿元,分别增长14.1%、18.3%和51.0%。

海洋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出309.6亿元,增长54.6%。

海洋资源开发稳定增长,海洋石油、原盐和烧碱产量分别达到232.2万吨、2180万吨和360万吨,分别增长2.7%、5.2%和9.7%。

生态海洋建设扎实推进,新建海洋特别保护区7个,各类海洋保护区达到20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15万公顷。

对口援建北川取得阶段性成果。

社会各界为四川汶川地震捐款捐物36亿元,有力保障了抗震救灾和对口援建。

围绕“再造一个新北川”目标,农村援建、乡镇援建、新县城援建、工业园区援建、人力智力援建工作扎实展开。

完成了北川县19个乡镇重建规划,全部启动了建设项目。

建设过渡安置板房3.3万套,已建成3.2万农户的永久性住房,正在建设1.3万农户的住房。

签署了《北川—山东产业园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全境恢复了广播电视覆盖,开通了县城医疗保健中心与山东20家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

年末有2000多名援建干部职工在北川建设一线。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外经贸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再就业困难突出,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定发展。

农业增加值16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1%;林业增加值70.9亿元,增长12.2%;牧业增加值702.1亿元,增长7.3%;渔业增加值423.4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08.9亿元,增长16.6%。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实现增产,总产量达到4260.5万吨,比上年增长2.7%。

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870万亩和720万亩。

表2 2008年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林业生态建设进展顺利。

新增造林面积276.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92.7万亩;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467.0万亩。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取得积极效果,重点加强美国白蛾防控,有效防治率达到95%以上。

新建湿地和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总数达到62个,总面积1470万亩。

现代渔业建设扎实推进。

水产品总产量749.1万吨,比上年增长5.0%。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21.7万吨,增长3.8%;淡水产品产量127.4万吨,增长11.1%。

优质水产品稳定增长,海参、对虾产量达到6.1万吨和11.7万吨,分别增长13.0%和8.3%。

水产品出口创汇34.9亿美元,增长2.3%。

设施渔业发展顺利,海水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550万平方米,深水网箱达到2600个。

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新建国家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55处,新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16处、无公害产品230个。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农业机械化装备及服务能力提高。

农机总值达到58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机总动力10250万千瓦,增长3.3%。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有效灌溉面积7286.2万亩,增长0.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113.4万亩,增长2.7%。

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已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汽车率为99.9%,通自来水率为85.6%,新增沼气用户45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38188家,比上年增加2896家,增长8.2%。

实现增加值16718.8亿元,增长13.8%,回落7.0个百分点。

其中,轻工业增长13.2%,重工业增长14.1%,分别回落5.8和7.6个百分点;非公有工业增加值10912.0亿元,增长17.1%,回落8.5个百分点。

表3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工业经济效益增速放缓。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73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回落4.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836.5亿元,增长13.3%,回落1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6430.5亿元,增长18.2%,回落10.6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1.8,提高30.3点。

企业亏损面为7.1%,扩大0.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2倍。

制造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

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4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8.1%;实现利润2989.1亿元,增长10.9%,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77.9%。

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4356.8亿元,增长1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0%提升到26.1%;实现利润916.8亿元,增长28.4%。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增幅回落。

在重点统计的120种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85种,占70.8%;下降的有35种,占29.2%。

表4 2008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增长。

全省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利税259.4亿元,增长16.7%。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80.2亿元,增长10.5%;实现利税63.5亿元,增长15.7%;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07.6亿元,增长17.1%;实现利税195.9亿元,增长17.0%。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

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2528.4亿元,增长23.4%;农村投资完成2907.0亿元,增长22.0%。

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15850.1亿元,增长23.6%,其中,自筹资金增长26.1%,占到位资金的74.1%。

项目储备能力明显增强,新开工项目个数由上年的下降3.7%转为增长7.8%。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2.9:59.9:37.2调整为3.6:53.0:43.4。

部分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工业行业投资明显回升,铁路、航空、城市公共交通业投资分别增长1.4倍、98.2%、80.3%。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7.8%、52.3%、26.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投资均增长1.4倍。

社会民生领域投入明显增大,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28.3%,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增长1.8倍,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1.2倍,环境管理业投资增长1.3倍。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9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增幅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增长31.2%,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9.1%,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增长55.4%,占全部住宅投资的26.6%,经济适用房投资增长20.4%,占全部住宅投资的4.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增长24.0%,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