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七章第四五节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中外新闻传播史第⼀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节⼝头新闻时代1.以⼝头语⾔传播为主,⾮语⾔传播为辅。
语⾔的产⽣是⼈类历史上第⼀个重要的⾥程碑。
(巴⽐伦通天塔)2.⾮语⾔传播⼿段①标记传播(结绳记事)借助⼀定的物体或标记为载体,传递或储存⾳讯的传播⽅式②声光传播(击⿎传讯,烽⽕报警)以声⾳或光线作为传递信息载体③图式传播(印第安⼈的图形⽂字)(最⾼级)⽤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讯、记载事实第⼆节⼿写新闻时代1.⽂字的产⽣和书写材料的改进是⼈类传播史上第⼆个重要⾥程碑,它标志着⼈类原始时代的终⽌,⽂明时代的开始,并为⼿写新闻传播的产⽣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的楔形⽂字)2.古代西⽅⼿书传播形式①公告式的官⽅公报(古罗马的《每⽇纪闻》)“历史上第⼀份官⽅报纸”②书信式的新闻信(⼩普林尼:苏威尔⽕⼭爆发)3.古代中国⼿书新闻传播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报摸索题:1.⽂字的传播优势体现在?①便于储存和查找②传播⾯⼴③传播更为迅速④传播具有新闻性⑤传播更具准确性2.《每⽇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新闻史上为何具有如此突出地位?①是历史上第⼀份公告式的官⽅公报。
②当时,《每⽇纪闻》要紧报道元⽼院的议事记录;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因此能统治宽敞的疆域,⾄少还有⼀部分缘故是由于它有⼀个发达的、包括《每⽇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相对滞后有关。
第⼆章近代报刊的萌芽和争取出版⾃由的⽃争第⼀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进展1.近代报业显现的历史条件(摸索题)①必要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是⼈类传播史上第三座⾥程碑)包括⑴毕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9)⑵德国古登堡改进⾦属活字印刷术(公元1450年前后)②必要条件:社会关于新闻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旺盛的缘故:⑴地理⼤发觉、环球航⾏⑵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掠夺⑶⽂艺复兴运动⑷宗教改⾰⑸近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③重要条件:邮政事业的产⽣2.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最早运⽤这⼀新技术的出版物是《⼩字》。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中外新闻传播史-PPT精选文档

中外新闻传播史
手机——接近人类最本初的传播
绪论 WHAT WHY HOW
什么是新闻?
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 “人咬狗,狗咬人” 采写(录 摄)、 编(播)、 评 今天的新闻,明天的历史。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 董桥
重要的是了解人类传播发展的整体脉络和 主导倾向,理解传播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 作用的基本因素。
绪论
古代新闻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 中国近现代报业 政党报刊西方现代包哦也 世界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丁金林 高教 外国新闻事业史 邓超然等 人大
推荐:
“古之时,本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 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卧 之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饥则求食,饱则 弃余; 茹毛饮血,而衣皮苇。 ——班固《白虎通·号》
传播是人类社会化的必然结果,上古时 期已有传播结果存在,如舜任命龙为纳言 之官。
口语传播已有非常严密的编码系统,语 言,艺术都已非常成熟,如诗经,荷马史 诗。 口语传播的特点: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 相同的时间空间,反馈非常及时。
什么是传播?
Who says what to whom in which channel with what effect. 要素:传者、内容、受众、媒介、效果 (反馈)
历史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去?
往事?
记忆?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 历史绝不是锁在书本里的僵死知识,而是
融汇在活生生的现实人生里的记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口语传播对空间束缚的突破 身势语言 语气 语调 突破时空。从口语到文字的过渡形态: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知识讲解

资料来源:1979年世界无线电和电视手册
信息基础设施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中国现代的乡邮递员
外国新nalism & Communication
对电讯基本设施的投资
每人美元 占总投资的 每人美元 占总投资的% %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分配系统----商业运输系统
• 调节系统----社会管理组织
外国新闻传播史
55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一、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需要
• 好奇心、新闻欲、本能 • 生存需要 • 生产需要 • 生活需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
66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3
人的出现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达尔文与贵夫人的对话
• 人类起源于非洲
“在世界上每一个大的区域里,现存的哺育动物 都与在同一区域的产生出来的物种关系密切.非洲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1、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物质条件的制约;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制度条件的制约。
2、人类新闻传播的几个阶段:非语言传播时代,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铅火传播时代,光电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等。
3、中国古代的盲人弹唱,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属于口头传播形式。
4、粘土产自古代两河流域,纸草产自古代尼罗河流域,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产自古代中国。
5、主体传播手段之外的辅助手段有:烽火报警、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近代报刊的六大标准:机器印刷;以同一名称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期;连续出版;刊登大众感兴趣的题材;公开出售;及时性。
2、近代报刊产生的前提是什么?(重点)近代印刷技术的发明和传播;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社会信息需求旺盛。
3、笛福创办的报刊名叫《评论》。
4、世界第一张日报是德国的《新到新闻》,创刊于1656年。
5、17-18世纪世界报刊进化的轨迹是什么?(重点)报刊从一般书籍中分离出来;报纸与杂志开始分家;报纸自身的进化也十分明显(刊期不断缩短,内容日益丰富,表现手段日趋多样化)。
6、专制政府对近代报刊的控制的手段有哪些?(重点)检查制度;特许出版制度;知识税;津贴制度;严刑峻法。
7、《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英国政论家、诗人弥尔顿。
8、汉密尔顿曾为曾格辩护,曾格创办的杂志名叫《新闻周刊》。
第三章大众化报纸的兴起1、《常识》的作者是美国革命家、思想家潘恩。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
3、卢梭的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4、法国主要革命报刊《人民之友报》的主编是马拉。
5、大众化报纸的特点是什么?(重点)超党派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报道面的拓展:社会新闻成为主体;面向中下层读者,通俗平易;报纸价格低廉。
6、大众化报纸产生的条件有哪些?(重点)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商品经济发展;传播技术的革新;教育普及与潜在读者群的成长。
全球新闻传播史课件整理

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春课程纲目第一章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第二章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第三章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第四章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第五章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第六章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第七章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第八章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第九章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第十章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第十一章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第一章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新闻传播学是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际,才开始逐步生成、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学科。
19世纪末德国等地开设了世界最早的新闻课程,同时进行新闻研究。
19世纪末我国新闻传播学随着新闻事业的兴起而诞生。
新闻传播学:历史:姚公鹤《上海报业小史》(1917);理论:徐宝璜《新闻学》(1919);业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徐宝璜,字伯轩,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新闻界的泰斗。
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学史上,他都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
——方汉奇《新闻学》1994年版序何谓历史一种“不言而喻”的史观: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僵死的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历史研究就是想方设法趋近这一客观存在,以尽可能详尽的史料展现其本原的面貌,复现其本真的情景。
而20世纪以来的现代史学(历史科学和历史哲学)的要义,就在于对历史是一种定型的存在而史学就是对这种存在的准确描绘等常识观的突破。
遗憾的是新闻传播史研究对这种变革似乎反应迟钝,甚至不无隔膜。
即使西方的一些经典的新闻传播史著述也同样滞后,如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
新史学的三大命题:当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发展以20世纪为起点,尤以二战结束为标志,概言之为三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外国新闻传播史 第七章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贸易繁荣
• 实例:广告 实例: • 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广告, 经济发展和贸易繁荣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广告, 广告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媒介。 广告又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媒介。 • 1880年,平均每家报纸 年 平均每家报纸25%的版面都是广告, 的版面都是广告, 的版面都是广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告版面占到50%,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告版面占到 , 在已达60%-70% 在已达
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传讯加速
• 欧洲的主要铁路系统到 欧洲的主要铁路系统到1870年均已建成 年均已建成 •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铺设了五条贯穿北美大陆 世纪中后期, 世纪中后期 的铁路, 的铁路,把美国连成一个整体 • 商品和天然资源的运输费用大大减少,从而极 商品和天然资源的运输费用大大减少, 大地刺激了商业和产业的发展, 大地刺激了商业和产业的发展,比如产于爱达 荷州的土豆运送到东部, 荷州的土豆运送到东部,价格竟然比铁路开通 前跌了90% 更多的人涌向西部淘金, 90%; 前跌了90%;更多的人涌向西部淘金,使原本 荒凉的西部迅速地开发了起来。 荒凉的西部迅速地开发了起来。《美国历史的 100断面》 100断面》 断面 • 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全国性的新闻传播网络 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全国性的新闻传播网络
——[ ]D.麦克唐纳(D.MacDonald) ——[美]D.麦克唐纳(D.MacDonald) 麦克唐纳
大众文化
• 大众文化(popular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 ): • 关于文化的区分:精英阶层的高雅文化 关于文化的区分: 面向生活的民间文化 面向消费的大众文化 • 两个基本特征:商品化——盈利属性 两个基本特征:商品化——盈利属性 —— 标准化—— ——生产模式 标准化——生产模式 • 通俗文化,流行文化 通俗文化, • “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 ——[德]沃尔特·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 ——[ 沃尔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新闻传播史
3
3、宣传配合战争
在德国吞并捷克之前,纳粹煽动捷克境内的日耳 曼人在布拉格、布鲁恩和伊格劳等城市寻衅闹事。 捷克警察奉命不得采取行动,以防事态扩大。德 国报刊却捏造捷克人迫害“可怜的日耳曼人”的 消息,并据此进行宣传。这些消息连标题都是由 戈培尔确定的,如“捷克野兽击倒怀孕的日耳曼 女人,”“捷克蛮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 受到血浴。”这样,希特勒便成了德国同胞名正 言顺的保护人。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2、与此同时,纳粹分子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 对同盟国的宣传战。
纳粹政府还利用无线电广播展开了针对同盟国的 宣传战。1940年5月,德国进攻法国之前,首先 对法国进行了强大的谣言攻势。他们利用三个功 率强大的电台,开始播放一些捏造的法语新闻, 使听众感觉好像是法国官方的消息。据德国保安 总局国外政治情报处长沃特·舒伦堡的回忆,正是 这些假新闻成了法国人恐怖与混乱的根源。
第四节、战时轴心国的新闻宣传
一、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宣传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1
一、纳粹德国的战争宣传
1、把挑起战争的责任推到对手身上,从而 塑造正义和自卫的形象。 希特勒曾告诫纳粹宣传人员,“应该把 大战的责任完全加到敌人的身上去,即 使与事实不符合,也要把它当作真实的 情形看待。”
德国侵略波兰之前,纳粹党人又成功地制造了战 争理由。
外国新闻传播史
4
4、前线报道队伍军事化。
二战中的PK连( 德语Propaganda Kompanie的 缩写) 。其任务首先是鼓舞国内公众和所在部队 的士气,其次是对敌军和居民展开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5
二、意大利法西斯的战争宣传
秘密地下报刊成为组织各种抵抗活动的中心, 最有影响的是《团结报》。
外国新闻传播史
13
外国新闻传播史
6
总的说来,在宣传战方面,缺乏一以贯之 的宣传方略和强有力的领导人物,战时宣 传意大利政府远不如德国、日本、英国那 样娴熟、老练,也没有它们那样成功。 “二战”期间,军队既没有宣传指导机构, 又没有新闻宣传媒介,这在各大国中是绝 无仅有的。
外国新闻传播史
7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宣传
外国新闻传播史
10
2、歪曲事实,掩盖真相
在战争还局限于中日两国之间时,新闻报 道还有一些真实的成份;而在太平洋战争 的中后期,新闻媒介就几乎全是歪曲事实, 颠倒黑白。
外国新闻传播史
11
表现为夸大战果,缩小己方的损失。此种情形在
太平洋战争期间尤为显著。据日本学者春原昭彦 统计,日本报纸在1943年底发表的综合战果同实
另方面,报刊又竭力缩小日军损失,据《大本营
战斗公报》的统计,1943年日本海军损失被缩小
的程度分别是:战斗舰艇为1/5;辅助舰艇为1/
5闻传播史
12
第五节、战争报道的两难选择
一、忠于正义,还是忠于祖国? 二、是服从新闻统制,还是维护新闻自由? 三、生命第一,还是事业第一?
战读 争卖 的新 报闻 道关
于 太 平 洋
外国新闻传播史
8
外国新闻传播史
日 军 侵 华 宣 传
9
1、新闻界的战时动员
为了实现国家总动员和举国一致的战时体制,新 闻界内部也实行了战争动员。
据1941年《日本新闻年鉴》统计,在“七七事变” 后4个星期内,各报派往前线的记者有400余人, 同年10月中旬,增至600人。至武汉陷落时,又 增至1000人。到1940年3月,再增至2300多人。 各新闻单位派出记者最多时,同盟社、《朝日新 闻》、《每日新闻》各派1000,《读卖新闻》独 派500名。随着战争的激烈化,军方废除了各报 自由派遣记者的制度,而改为军方征调报道班员 制。除新闻记者外,还征调作家、画家、诗人、 音乐家等从事战争报道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