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

合集下载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

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

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

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

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

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高的十字形办公大楼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大楼底下与周围是 城市的四周为隶24属00区m,×遍15布00树m林(3与6草4万平方米)的广场, 场,可作为城市包扩含展着之花用目、公园与林荫道
配备有餐厅、商店、剧院、沙龙等两
三层高的台阶状公共建筑
光明城功能分区图
2.1光明城市功能分区图
路网设计:
东西、南北主要轴线——40米宽的快速单向车道,每 隔800米或1200米即可通过连接坡道至标准道路的水 平面。 十字路口——有效间距为400米(有时进一步细分为 200米) 符合行车速度与行人可接受耐力的条件限制。
理性至上
勒· 柯布西耶的城市设计理论及方案
勒· 柯布西耶简介 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
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 筑运动与城市规划的激进分子和主将
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瓦尔特·格 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以及弗兰克·洛 依德·赖特并称为四大现代建筑大师。
闭合式杜区
闭合式社区基本上沿用了“别墅—公寓”的模 式,将城市架空干道融入社区中,每个社区占地 规模400m×200m,便于道路交叉口的设置。 居住单元的背面朝向主要街道,向内朝向歌 300m×120m的大花园。 属于一种由街道形成的“围台”式城市。
进退式杜区
进退式杜区灵活地运用“别墅—公寓”模式 每个社区构成面积为400m*600m的街区,每 隔200m设置一条次级街道,形成巨大的岛状基 地 以种无围墙的开放城市为前提。
人口密度 305人/h㎡, 绿化率 48% 人口密度 300人/h㎡,绿化率 85%
人口分类: 城市人.生活重心在城市且居住于其中者 郊区人,工作于郊区且居住于郁区花园新城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引言: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环境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往往更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效益,忽略了人们的需求和感受。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扬·盖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旨在将人的需求放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位置。

一、理论分析1. 人的需求扬·盖尔认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包括身心需求、社交需求和文化需求。

身心需求指人们对于舒适、安全和便利的需求,社交需求指人们对于彼此交流、碰撞和合作的需求,文化需求指人们对于文化遗产和城市历史的需求。

2. 人的参与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扬·盖尔主张人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让居民、专家和政府等不同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具有活力和创意的公共空间。

3. 人的体验扬·盖尔强调了人的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的体验,如美感、互动和参与感。

二、方法探讨1. 参与式设计扬·盖尔提倡采用参与式设计的方法,即通过各种方式邀请居民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

可以进行公开征集意见、举办座谈会和工作坊等活动,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

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和数据分析,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2. 多功能设计扬·盖尔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活动。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时间段,打造出灵活和可变的空间。

例如,可以设置多个区域,包括娱乐区、休息区、运动区等,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 体验式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扬·盖尔强调注重人的体验感。

PSPL调研法_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_省略__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

PSPL调研法_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_省略__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

34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互动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为社会生活和各种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场所,成为活动产生的“催生器”和“发生器”,也对丰富市民生活和改善城市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评价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是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质量,改善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与途径。

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国家。

其中,“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下文简称POE)就是比较典型和成熟的一种方法,即一种对投入使用的建筑进行评估的方法。

其内容不仅包括室内的设施和建筑结构,还涉及影响人们使用的许多定量和定性因素。

其中定量因素包括光线、温度、湿度、声音、材料的耐久性及空间分布等,定性因素则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动态感知和色彩感知等因素。

1988年经由美国学者Preiser 等人的总结与定义,该方法得以成型[1],并被广泛运用到相关的领域且得到完善。

与POE评价法以建筑为对象、以人的使用为核心有所不同,PSPL 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是一种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的评估方法。

PSPL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探析(3)PSPL Survey: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and Public Life —The Study on Jan Gehl's Theory and Method for Public Space Design (Part 3)摘 要:“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即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开展“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关系”研究并用以指导设计的主要方法。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公共空间特征与对策评析【摘要】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

通过解析场所理论,分析实际空间体验案例,得出场所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异变性三种特性。

突出场所特性在场所理论中的结构作用,探讨场所气氛的营造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特性;特征因素【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036-021.引言“天气,清新宜人,而且温暖。

我呆在拱廊里,坐在淡绿色的软垫沙发上。

这时,广场里古铜色的雕像伫立在高高的底座上,背冲着我,我望过去,看这双塔耸立的教堂......”。

[1]这是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其著作《建筑氛围》①中的一段描述。

卒姆托为所见之物所感动,随后他做了一个实验:把广场拿掉——感受消逝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了广场的氛围。

场所氛围能引起人的直观感受,是场所特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分析场所特性有助于理解场所理论,以及探寻场所设计的方法。

1.场所理论1.1 场所理论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 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理论”——“场所”(place)是有清晰特质的空间,是人、环境、建筑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的一种实体存在,其中不但包括三维的空间,还有时间的维度。

(图1)场所理论强调人的需要和文脉特征。

任何场所都是空间,但空间不一定能成为场所。

图1 场所要素图1.2 场所结构和特性诺伯格?舒尔茨通过对场所现象的讨论,对场所进行了结构化剖析,将场所分为空间和特性两个层面。

“空间”暗示构成一个场所的元素,是三向度的组织。

[2]也就是说,“空间”给出场所的一切物质要素和组织方式,强调存在物的关系[3] ;“特性”一般指“气氛(stimming)”,是任何场所中最丰富的特质,强调人的感觉。

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场所结构。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范文

《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扬·盖尔作为城市设计领域的杰出代表,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研究扬·盖尔的“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

二、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扬·盖尔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为出发点,关注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交流和体验。

这一理念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

三、扬·盖尔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扬·盖尔强调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

他主张将公共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休闲区、交通区、商业区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同时,各区域之间的布局要合理,保证空间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 景观设计在景观设计方面,扬·盖尔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他强调在公共空间中融入自然元素,如植被、水景等,以营造宜人的环境。

此外,他还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3. 交通组织在交通组织方面,扬·盖尔强调人性化交通设计。

他主张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和设计,降低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

这包括对道路、桥梁、步行道等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四、实际案例分析本部分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扬·盖尔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例如,某个城市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遵循扬·盖尔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休闲需求和活动特点,设置了休闲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

在景观设计上,设计师融入了自然元素,如湖泊、草坪、花坛等,营造了宜人的环境。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英.迈斯.卡 蒙那提出的 八角形城市 设计理论分 类方法,强 调八个城市 设计观点及 代表人物
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美.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城市设计三种研 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
Figure—ground
——联系理论
Linkage
——场所理论 Place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营国体系
《周礼.考工记》 公元前5世纪
内涵:营-建造三级城市(国 -都-邑),内容为城邑建 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城邑规划制度。规定型制 与规模井田式格局,方正 布局;布局结构城廓清晰, 择中立宫、轴线对称。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城市营建思想
管仲春秋时期公元前 7世纪《管子.乘马》
提出一套市民对城市形态、结构的认知系 统,以人对环境的认同和识别为依据的价 值感,已超出客体的形式,在研究主客体 关系上具有开创性。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钱学森1990年首次提出的,1983年“让园 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 应用园林提高城市质量,体现中国城市特 色”——21世纪中国城市模式。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共34页文档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共34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4.环境认知模式

Lynch提出著名的城市印象五要素: 路径(path)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它是其 他环境要素布局构架和人们使用、观察、感知城市的线性空间, 它构成城市空间的骨架并帮助人们识别方向。 边沿(edge)两个面的界线,如河岸、围墙等。这不仅仅是界定 不同空间,也是不同空间的联系。 区域(district)指城市中较大的,能产生“进入内部”感受的, 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二维空间范围。 结点(nodes)是指那些观察者能借此进入的城市的战略核点, 是路径、区域有联系的地区的集中点,如道路交叉口等。 标志(landmark)是指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它的外部能 明确识别的具体目标。一些可以从许多角度和较远距离观察到的, 高于别的较小构成物的以及作为放射性基准的标志具有辅助定向 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视线 视线的高低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地位势态。 高度】 视线高度相近时,——心理上容易获得平等的心态; 视线高于别人时,——一般会产生一种优势心态; 视线低于别人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劣势心态。 高高在上的王座和一定的空间距离,塑造一种至高无 上的权威;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坐在较高的地方 公共空间中观看活动空间中坐憩设施的设计原则:提 供高于自然人站立时视线高度(一般可取1.5~1.6米) 的空间。
三、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与方法
设计方法:指一种指引、教导、带领设计专业,怎么 快速而有效的进行设计的说法、理论。 空间设计方 法:教导空间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 等专业,怎么快速而有效的进行设计的说法、理论。 设计专业属于应用科学,除了理解理论是怎么一回事 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对专业的对象(设计作品)要能有感 觉与知觉。 在传统工匠的养成里, “设计方法” 是一些规范、口诀,然后透过不断的练习而熟能生巧, 而养成设计能力。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2.规划设计条件和要求
(1)规划目标 本设计课题选取苏州城市中心附近的改造地块,要求在 了解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个性的基础上,对 该地块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 出该地块的更新改建方案,形成集商业、文化休闲、 餐饮、办公、旅游及高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 创造城市中心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1980年以后,基于: 1.后现代设计兴起; 2.计算机硬件的突飞猛进与价格普及化; 3.规划与设计逐渐融合,带来设计方法议题的调整。 其议题、内容包括:案例式推理设计方法、规范式设 计方法、叙事体设计、语言模拟的设计方法、形状文 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上的应用、游戏式设计方法、参 与式设计方法、认知心理学在设计行为探讨上的应用、 后设设计方法(所谓设计的设计)等等。 以上的设计 方法内容,虽都只是“假说”,都只是“说法之一” 但都以“理论”的面貌出现。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三大领域的主要思维模式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设计方法三模式比较
将设计的三大领域的思维习惯特色作整理。空间设计 是以典范思维为主的创造思维模式;视觉传达设计是以 叙述思维为主的创造思维模式;工业设计则是以程序思 维为主的创造思维模式。 程序性設計思維 單一系統思維 排除意義的操作思維 單向的邏輯思維 解決單一問題為目的思維 典範性設計思維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系城规教研室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空间特性的反应,是对客观世界 三维特性的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和 方位等的判断。 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其中视觉起了决定性作用 视知觉的主要特征是其 选择性与主动性,即人们往往只关注他想看的物体。 对此,强调空间主体有利于引导人们认知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2.规划设计条件和要求
(1)规划目标 本设计课题选取苏州城市中心附近的改造地块,要求在 了解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个性的基础上,对 该地块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考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提 出该地块的更新改建方案,形成集商业、文化休闲、 餐饮、办公、旅游及高尚居住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 创造城市中心发展的新动力。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3. 成果要求
(1)资料分析报告形式。 – 基地现场调查分析以A1图纸表达形式提交。 – 将两种报告以幻灯形式进行综合用于交流。 (2)每个方案要求提交四张A1图纸(84.1×59.4cm)和一份 电子文件。且每个方案必须为2人合作完成。 (3)表现形式与方法不限,比例不限,图纸表达简洁、 清晰。
光照效果———— 色彩的视觉随着照在色彩上的光线的色相和彩度
的变化而变化。
光渗———— 指对着背景看一个光亮物体时,其尺寸会明显地增大。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色彩的协调和不协调——
【视觉 机能 】
眼睛喜欢少量色相的结合。超过三个色相就难以获得成功。单色
方案可以给人一种端庄、紧凑和有力的印象,但也可能让人很快 失去兴致。这时,引入小面积的对应原色相的接近补色就会使方 案活跃起来。 以两个或三个基本色相为基础的设色方案,能适应眼睛要求简朴 的特性,同时也能使之多样化。同时,眼睛还偏爱保持适当距离 的色相,它喜爱色相同或紧密相邻(类似色)或明确地远离(对比色)。 眼睛喜欢色块的大小和色相的彩度二者多样化。喜欢色彩的面积 与它的彩度成反比变化。 色彩有一种起源含糊的心理联想。如绿色代表春天,橙色是秋色, 蓝是天空。同时,绿色象征着生机,蓝色代表深邃,黄色代表活 泼等等。最显著的联想是,红、黄类为暖色调,蓝、绿类为冷色 调。
多元系統思維
撿回意義的操作思維 雙向的辯證思維 抽象意念為目的的思維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空間設計的理論骨架(論釋模型)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三層次說的空間設計理論骨架(論釋模型)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1、从分析到综合
以开始某项目设计为开端,以完成各种分析,进入实 际规划布置阶段为结束。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1960年以后,基于: 1.设计学科强调科学性、学术性; 2.二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及生理学对“心灵”的探究;
3.在行政学科方面发展出程序性规划理论。 所以在英国以工业设计为首的一些设计教师, 努力的推动符合现代设计教育情境的“设计方法” 研讨会,进而各种“设计方法”的课程,书籍的 开设与出版就蔚为风潮。 其议题、内容包括:思维的方法、思维的模式 与意像(image)、经验式的归纳创造力、依心理学 新发现解说创造力、创造力在设计上的角色、各 种设计的设计程序与步骤、分析各种好的设计产 生的方法、各种设计的程序举例推演、设计方法 与方法论的关系‧‧等等。
不同群体的需要
–老年人的需要 –儿童与青少年的需要
–弱势群体的需要
2Hale Waihona Puke 城市开发决策主体(提供者)的需要 政府的需要 开发商的需要
规划师的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3.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发展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生态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高高在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2.公共空间要素的色彩 【视觉 对比 ———— 色彩互补;明度对比;彩度对比。 机能 】 残留影像———— 眼睛会在它所注视的色彩上产生疲劳,疲劳的程
度与色彩的彩度成正比。同时,看了使之疲劳的色彩之后,眼睛
有暂时记录它的补色的趋势。 色彩的融合———— 由两种色相、 数量相等的许多小色块密布交织在一起而组成的一片色彩。
四、设计任务书
1.教学目的 本课题以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为主要内容,强调 对城市物质形态和机能以及人、自然、文化等因素 的研究和探索;重视对城市环境模式的创造和建设 开发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要求结合对基 地和城市传统及历史文脉的调查,通过城市中心区 空间环境设计学习,能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对城市历 史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辨证思考, 并对城市更新改造中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协调有进一 步的认识。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研究发展关系,提出本地区目标、定位。 创新精神。 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整体空间尺度及社会环境。 鼓励地下空间的开发。 尊重原住居民的利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具体要求为:
– 基地可任选,但必须为需要更新改造的地块,20公顷左右。 – 本区域建设目标为城市中心区,控制居住建筑面积。 – 有关技术指标参考: – 容积率(含地下)1.0~2.5。 – 建筑密度40%以下 – 绿地率25%以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分析与综合:
– 关系图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设计最初步:气泡图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2.特殊空间和能反映思想的节点; 3.道路骨架及景观系统; 4.重要影响因素 (规范等); 5.初步形成平面; 6.方案优化完善。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视觉界面是被人感知到的知觉空间界面,不同层次空 间界面产生了不同层次的视觉界面。 视觉界面的规律(同视觉规律): 类似律、临近律、新近律、良好连续律、连锁律、背 景一图形关系等。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在塑造空间 形态上主要是通过分析、控制城市空间界面,使人们 在认知城市空间时获设计安排的视觉界面。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二、 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和需求
1. 使用者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
基本需要
–自然性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定向需要 是人使用各种城市空间的活动的前提 , 要求城市空间易于人们辨认方位,而不至于迷路。 “标志性”的参照物 –精神方面的需要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与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