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佳人小说女性意识浅析
浅谈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本建构

浅谈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本建构在明末清初的中国古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的文学佳作,这些作品之中的角色设定多为“才子”与“佳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最后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
这类小说文本的建构也是以一种常态化形式出现,有固定的形象、传统的模式以及独特的文化特质组成。
标签: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文本;建构一、才子和佳人的形象(一)才子的博雅所谓才子,在小说中所展现的才子形象一般都是生活在江南地区,并且大多是家中独子,外表长相清秀,皆会金榜题名。
常常得以佳人青睐,才子常常能够赠与佳人诗赋或者以诗定情。
结局通常都会是与佳人洞房花烛的大团圆结局。
按照形象的具体描述可以对才子进行这样的特质表现:一是从才子的风度上来讲,才子皆风流多情,才调卓异,率性而为,不拘小节。
才子皆早熟早慧,有的还生伴异兆,以此来显示才子的不同于常人的出身和风度。
二是从体态容止上来讲,才子大多生得清秀飘逸、文弱貌美女性化色彩浓厚,罕有粗豪的阳刚之气。
三是从品格节操上来讲,才子皆清高孤傲,耿介忠正,淡泊名利。
如《玉娇梨》主人公苏友白云:“俗见不能高,无才安敢傲,高傲正文人之品!”(二)佳人的美德作者在写作才子佳人小说的过程中,所塑造的佳人形象是光彩照人的。
但是在男性的话语权的笔下,佳人的形象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女性地位的上升,但是实际上书中所描写的美好佳人的形象只是作者对佳人形象的幻想。
小说中的佳人表面上来看她们仅仅是才子所青睐娶妻的标准,而实际上在佳人的身上寄予了失意的文人对情人的理想。
在才子佳人的小说中,从更深的层次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佳人的身上更是被寄予了失意的人对情人梦幻般的理想。
首先,佳人被认作是才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才子们在现实无望的天空中闪烁起了点点希望的星光。
在小说中,才子出生寒微,虽说祖上是赫赫望族,但现在已是落魄不堪,或父母双亡,或只有寡母在家,才子虽有才,但他的才识得不到认同和赞赏。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作者:王青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0期摘要: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流行小说样式。
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具备超凡的才学和胆识,是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超越。
这些全新女性形象,既反映了明代以来的尚情思潮,又承载着落寞文人对女性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寄托。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佳人形象尚情思潮心理认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一时,小说赋予女性形象的一些新特点,是阅读这类作品时不可忽视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变化过程及其隐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
一、欲望的服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统女性形象我国爱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其自身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附属物和屈服者而存在,女性往往从各个方面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
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认为:“女人们只能依照虚构的理由变成她们现在的样子,因而她们首先在自己的心目中承认,她们本来就注定是低等的、柔顺的、渺小的、琐碎的、无关紧要的,等等。
”[1]古代中国是个男权社会,封建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桎梏从来没有停止过。
受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在男性符号暴力影响下完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美色”和“贞洁”两个方面。
先秦文学有不少关于女性美色的描写,如《诗经·硕人》赞美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魏晋小说《西京杂记》中卓文君被描写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荡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
”唐人小说中则有“妖姿要妙,绝代未有”的李娃,“容色姝丽”的任氏。
还有元明戏曲中的崔莺莺、杜丽娘等,或是“娇羞花解语”,或是“温柔玉有香”。
这些女性有一个共同特点:容貌出众,同时还被赋予贞洁的品行,如李娃“节行瑰奇,有足称者”,任氏“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姻生活正如恩格斯提到的那样:“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结婚的基础,而是结婚的附加物。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工 咏 雪 , 织 回文 , 其 才 子 之 一 斑 ” 《 情 人 》 的 江 蕊 锦 犹 。定 中
我 国爱 情 文 学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有 其 自身 特 点 。 中 最 为 其 突 出 的 就 是 男 权 社 会 中女 性 作 为 附 属 物 和 屈 服 者 而 存 在 ,
女性 往往 从各个 方 面迎合 男性 的审美 趣 味和心 理需 求 。
明 末 清 初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风 行 一 时 ,小 说 赋 予 女 性 形 象 的 一些 新特 点 , 阅读 这类 作 品时 不 可忽 视 的 现象 , 是 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中 众 多 女 性 形 象 .继 承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学 中女 性 普 遍 的 貌 美 特 点 , 除 了 貌 美 的 特 点 外 , 子 佳 但 才 人 小 说 更 加 强 调 女 性 的 才 美 。 以 往 用 来 形 容 男 性 才 学 的 专 有 名词 屡 屡 出现 在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的 女 主 人 公 身 上 。在 《 平
号暴 力 影 响 下完 成 的 , 点 主 要 表 现 为 “ 色 ” “ 洁 ” 特 美 和 贞 两个 方面 。 先 秦 文 学有 不 少 关 于 女性 美 色 的描 写 , 《 经 ・ 如 诗 硕
论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佳人形象分析

论古代才子佳人小说佳人形象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出现了一类以描写男女婚恋为主的爱情小说,其内容大多是才子佳人的爱情佳话,这类小说结构清晰,内容也多无变化,但是也成为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上具有其普遍的特征,如勇敢忠贞富有才情等,这些形象特征鲜明突出,反映了作者内心的诉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这类作品中,佳人的形象也具有特定的因素,他们是才德兼备,美貌无双的佳人,也是忠贞的烈女,勇敢而又机警,成为影响故事发展的主要力量。
虽然这类人物形象同时具有一些落后的意义,对封建礼教敢于反抗却不彻底,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标签:才子佳人小说;佳人形象;进步意义;消极意义中国小说发展过程中颂男女爱情婚姻的作品众多,这类作品以小说得形式发展到高峰则是在明清时期,并被后人定义为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虽然保守诟病,但是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类.在这样的模式下的作品中,虽然会有千人一面的创造力上面的不足,但是也正因此形成了一种“佳人模式”,无论是其形象特征还是文学意义,都极为重大。
(一)佳人形象概括1、才华出众,学识过人。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才女形象。
在才子佳人小说中,作者赋予女子极高的才能与天赋,提高他们的地位,歌颂他们的才情,使得佳人的形象大大的超越了传统女子形象,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白红玉代父暗赋《菊花诗》,比例三位父辈翰林。
《宛如约》中赵如子女扮男装,题诗司空学士花园,惊退一帮秀才。
他们不再作为“第二性”而存在,其地位甚至要高于男子,拥有与才子们相互倾慕的资本,表达了作者一种美好诉求。
2、千秋绝色,倾国倾城。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是理想的化身。
作者集诸多美好的形象于一身,塑造出光鲜亮丽的绝世美人。
如《玉娇梨》里的白红玉“生得姿色非常,真是眉如春柳,眼湛秋波,更兼性情聰慧,……有百分姿色,自有百分聪明。
”卢梦梨“生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 《玉支矶》管彤秀“美如春花,皎同秋月,慧如娇鸟,烂比明珠” ……这些女子面容姣好,体态美丽,过人的容貌是他们成为佳人的必备条件,也是他们可以与才子们喜结连理的重要条件。
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分析

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分析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阶段,其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
在这些小说中,才子佳人是一个常见且引人注目的角色形象。
本文将对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2. 才子佳人形象的定义在明清小说中,才子指的是有着卓越文学才华和学识的男性角色,而佳人则是指美貌、聪慧、贤良淑德的女性角色。
这两个角色通常构成了一对恋人或配偶关系。
3. 才子佳人形象塑造手法3.1 英俊风采与高尚情操明清小说中的男性才子往往被描绘得英俊潇洒、风采出众,并具备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修养。
他们多半以自由奔放、不拘一格为特点,表现出独立思考和理想追求。
3.2 美貌智慧与品德高尚明清小说中的女性佳人通常被赋予美貌、聪慧和善良的特质。
她们具备过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表现出温柔体贴和顾家爱国的品德。
3.3 爱情与纠葛才子佳人之间往往有着曲折离合的感情经历和复杂纠葛。
他们可能会因为家族压力、社会阻碍或其他原因而面临种种困难,但最终能够战胜困难并走到一起。
3.4 社会意义与价值观明清小说通过才子佳人形象塑造,呈现了对于自由恋爱、个性追求和婚姻自主权等社会价值观念的探讨。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婚姻制度束缚、等级观念等问题,并试图传递一种独立自主、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的精神。
4. 才子佳人形象塑造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形象塑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表现形式。
这些形象通过对爱情、家庭、婚姻等主题的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个体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呼唤。
5. 结论在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形象塑造充满了浪漫、激情与思辨。
通过对这一特殊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社会风貌和文学发展,同时也能从中窥见人们对于自由恋爱和个性追求的向往与期待。
以上是我根据主题所编写的关于明清小说中才子佳人形象塑造分析的内容。
浅谈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婢女形象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门的委员会。
由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代表、工会代表、行业协会代表、培训机构代表和专业院校等组成,使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成为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
比如,澳大利亚培训署成立了国家培训质量委员会,由行业和政府代表组成,负责审批行业技能委员会制定的资格认证培训包,并直接向联邦教育科学和培训部长委员会报告工作。
澳大利亚政府还为各行业技能委员会提供205万澳元的经费,其他经费由参加其他竞标任务的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提供支持。
3、借鉴德国”双元制”体系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德国的“双元制”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它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教育内容。
行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职业教育学习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叉进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密切结合。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企业看做是他们的特权,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只有通过行业协会审核的企业才能举办职业教育。
行业协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运作机制的关键环节。
其中,周凤华指出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以地区划分的,凡是在某一区域的企业、商会、个体经营者或工商企业界的法人单位,都必须在本地区相应的行业协会登记注册和缴纳会费。
邓志军和李艳兰指明了德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途径有: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过程的管理与实施、参与职业教育教师管理、获取职业教育经费、自理能力强。
因此,在合作运行上,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监管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
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等事项均要得到行业协会的监管。
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上,逐步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从政策上保障校企双方利益,促进了合作的长效运行。
比如:德国在193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2005年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条例》、《框架教学计划》、《青年劳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条例,以进一步保障校企合作主体的利益。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摘要】在明末清初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郎才女貌一直被描写成是才子佳人产生爱情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佳人的单一素质,尤其是美貌得到突出的强调。
从明清之交开始,佳人的形象在长期演变中经历了从简单的对“貌”的注重,到对“情”的强调,再到对“才”的突显。
特别是在贞德观上也有了很的标准变化。
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新变从根源上做了较深入的论说。
【关键词】女性形像;美色;才华;叛逆;贞德就广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而言,才子佳人小说经历了从先秦到清末的漫长演变历史过程,唐代《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了。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佳人”的形象及其塑造本身,经历了从简单的对“貌”的注重,到对“情”的强调,再到对“才”的突显,这就是佳人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演变。
一、佳人形象的塑造:从“重色”到“扬才”的转变在明末清初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郎才女貌一直被描写成是才子佳人产生爱情的主要方式,相应的佳人的单一素质,尤其是美貌得到突出的强调。
早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有:“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
“以‘佳人’指称美女,这一用法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到明末清初。
”金代董解元在他的《西厢记诸宫调》里借红娘之口对这一对“才子佳人”的特点作了具体说明:“姐姐稍亲文墨,张生博通古今”、“姐姐是倾城色,张生是冠世儒”、“君瑞又多才多艺,咱姐姐又风流”。
“一个文章天下无双,一个稔色寰中无二。
”由于《西厢记》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人才习惯上把类似《西厢记》那样描写有才华的男子(才子)与美貌女子(佳人)恋爱、遇合的小说称为才子佳人小说。
在《霍小玉传》中,李益初见霍小玉时对她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
”可见他最珍视的是她的美色。
《霍小玉传》之后的很多此类作品,主要也是突出佳人的美色。
《张浩》写才子一见李莺莺倚栏而立的艳态,立刻“神魂飘荡,不能自持”。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特点研究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特点研究引言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描写了明清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才子佳人小说以美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表现情感、揭示社会现象为目的,常常通过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展示出社会中的优雅和浪漫。
本文将从描写手法、人物塑造、主题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特点。
描写手法的独特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在描写手法上有其独特性。
首先是形象描写,这些小说通常通过写实的手法描绘人物外貌、心理和行为举止,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人物的特点。
其次是情感描写,这些小说非常注重人物之间情感的抒发和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爱情、友情或亲情等情感纠葛。
再次是绘景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背景的具体细节,提升故事的真实感。
最后是对话描写,这些小说经常运用对话的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交流情感。
人物塑造的独特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具有独特性。
才子和佳人是这类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他们的形象非常突出。
才子通常是才华出众、聪明机智,对诗词歌赋等有着非凡的天赋,同时又有着柔情和浪漫的一面。
佳人则通常是美丽、温柔、贤良淑德,又具备才子所欣赏和爱慕的高尚品质。
通过对才子和佳人形象的塑造,才子佳人小说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男女形象,让读者对真爱充满向往。
主题内容的独特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主题内容也具有独特性。
这些小说通常以才子和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情节动人、扣人心弦。
同时,才子佳人小说也经常揭示社会现象和反映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才子和佳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的描绘,这些小说探讨了爱情与权力、金钱、地位等社会因素的关系,并通过人物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使读者对社会现象有所思考。
时代背景的独特性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与明清时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时期,才子佳人小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浅析王明梅摘要: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一类小说。
小说大胆突破了过去文学作品对女性描写的局限,塑造了众多集色、才、胆、情等诸多完美品质于一身的佳人形象,这些鲜明独立的女性气质充分地展现了佳人们追求独立个性和婚恋自由的女性意识,不仅冲击了封建礼法制度,更体现了时代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呼声,闪耀着“至情人性”的人文色彩。
这与明末清初时期个性解放思潮有着密切联系。
尽管小说存在着浓厚的理想化倾向,但在文学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爱情婚姻观女性意识至情人性个性解放继唐传奇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备受瞩目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以《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玉支肌》等为代表作的小说,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小说中的佳人时,眼前立即就会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一位位柔情似水,惊艳绝伦、才华横溢的才女们,犹如一朵朵鲜艳夺目的鲜花,将当时的文苑点缀的如诗如画。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气质让佳人们如此美轮美奂呢?《醒风流》第五回这样说道:“佳人乃天地山川秀气所钟,有时姿色,十分聪明,更有十分风流。
十分姿色谓之美人,十分聪明谓之才女,十分风流谓之情种。
三者中有一不具,便不谓之佳人。
”[1]也就是说,真正的佳人必须“色”、“才”、“情”三者完美结合,缺一不可。
此外从文本来看,“胆”也是佳人必不可少的品质。
这样“色”、“才”、“胆”、“情”四者的合一,就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观。
这类小说在对女性的描写上,与以往的风格有所不同,不再把女性的外貌美作为描写重点,作者一反传统模式,把她们从封建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她们的存在价值才情、胆识进行了重构,大力颂扬了女性的才华与智慧,大胆的赋予她们以才色双馨、情智兼备的品格与面貌进入小说世界。
彰显了明末清初在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佳人们冲破传统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勇气与胆识,小说传达出来的婚姻观及女性意识富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和新鲜的时代气息。
一佳人形象的完美缔造(1)色在我国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小说源远流长,在这些传统文学中女子一般具有貌美的容颜的特点,这是男子爱慕女子的必备因素之一。
早在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风硕夫人容貌时就有对女性美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这种女性审美观对后世女性美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才子佳人作者也塑造了诸多这样的绝色佳人,她们出落温柔,天生丽质,秀外慧中,犹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与以往的佳人相比,她们的出生还带有神奇梦幻的高贵色彩。
受天地山川之秀浸染的佳人,或因父亲梦见神赐与美玉而生,或因母亲梦见奇花异草而降,《玉娇梨》中的红玉就是父亲梦见神赐美玉而生的,“这红玉生的姿色非常,真是眉如春柳,眼似秋波,更兼性情聪慧,果然是山川秀气所钟爱,大地阴阳不爽。
有十分姿色,有十分聪明”[3]。
《定情人》写到蕊珠的出生时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木参天之处,忽见一带居民,在山水环抱之中,十分得地。
”[4]而蕊珠的母亲来历也不平凡,是母亲“梦入仙宫,仙女赐珠一粒、、、、、因而有孕”。
[5]《平山冷燕》中描写山黛“生的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烟云,性情沉静,淡妆素服,举止悠闲。
”[6]这些佳人多是来自封建世族或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她们神奇的出生和伴与生俱来的清新脱俗,温婉灵秀,与世俗女子的胭脂水粉和矫揉造作之美是不能同日而语的,这就注定了佳人身上的独特气质不同于闺阁之中的平凡女子,这就为才子佳人喜结良缘做了铺垫。
当然,佳人的美色不是作者所写的重点所在,除了这点以外,作者还把女性的才,胆,情等审美理想寄寓在佳人这个特定的文学作品形象当中来,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
(2)才华是佳人最具代表的美学气质。
在过去的爱情描写中,如在崔莺莺和杜丽娘等形象身上,女性的才华和气质也是有一定体现的,但是作者这样写多是为了用诗情画意来更好的衬托出爱情的美好,并非把才情作为佳人存在佳人的独立价值因素来写。
因此,才子佳人彼此吸引,产生爱情的重要因素不是才华主要是姿色。
对于女子来说,年轻貌美的确是笔宝贵的财富,但是,若仅凭以美貌获得的爱情,感情基础不免单薄,这样的爱情终究是不长久的。
尤其是在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角色只是取悦男性的工具,一旦色尽颜衰,她们就会成为抛弃的对象。
如在《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清楚的知道打动李益凭借的唯一资本,不过是短暂驻留的容颜,为免受被抛弃之苦,她才主动允诺李益,只和他相守八年就自觉离开。
可见在封建社会,女性是附属男性存在的,女性没有同男性一样追求同等幸福的独立尊严和自由权,在爱情婚姻的天地里只能卑躬屈膝的听命于男子的掌控。
长期以来的封建伦理道德就要求她们为取悦男性和传宗接代服务,加之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教化的束缚,“无才便是德”就更成为女性难以逾越的禁区。
连把握幸福的自由权都没有了,就更不要提女性能在文学的天地里尽情施展才华,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这种悲剧命运是古代女子都难以逃脱的结局。
而才子佳人小说却脱离了这样的俗套,大胆的赋予女性丰厚的学识和才华,来补充女性韶华易逝的不足,使才成为构成她们价值存在的重要因素。
尽管小说没有完全摆脱郎才女貌的窠臼,但是许多作者不再把外貌美作为塑造女性的标准,而是把女性的“才”大大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而男性对女性的爱慕追求就不仅仅是貌美,更重要的是才情的吸引,与前者相比,后者的爱情观更值得拥有。
这样不仅从深层次上丰满了女性的形象,才成为了佳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因素,相较于“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女性而言,这是一大进步。
作者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对佳人丰赡的“才情”加以理想化的赞美和颂扬。
佳人们个个俨然是才华横溢的闺阁女学士,尽管她们待字闺中,但才学气质丝毫不输于男,尤其是在诗词曲赋上的造诣可谓才高绝群,令无数才子赞叹不绝,不得不拜倒在她们的气质才华之下。
恰如《玉娇梨》里一首诗描写的那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才子秋千事,一旦属佳人。
”[7]《平山冷燕》中年仅十岁的山黛因作《白燕诗》而被天子赏识,皇帝赐其玉尺以此为朝廷“量天下英才”,从而轰动朝野,誉满京城,朝廷文臣,文苑名流无不甘拜下风;冷绛雪也现场作对,展现了渊博的知识与才华,令满堂人士折服不已。
同是佳人的卢梦梨与她们相比可谓是旗鼓相当,舅舅白公初认为梦梨不过略识经书,聊以洗脂粉之羞打发时间而已,不料卢梦梨和红玉和诗时,一首《击腕歌》让他赞口不绝。
杨柳花飞不卷帘,美人幽恨上眉间。
翠蛾春暖懒未画,金针昼长娇不眠。
欲随红紫作痴玩,踏青斗草时俱换。
笑语才郎赌弈棋,不赌金钗赌击腕。
轻赢击腕最销魂,欲击迟迟意各存。
轻拦素绡云度影,斜飞春笋玉留痕。
相争相击秋千下,击重击轻都不怕。
尽日贪欢不肯休,中庭一树梨花谢。
[8]白公看到诗句清新隽永,不觉满心惊喜。
一面递诗给白小姐一边称赞道:“句逸字芬,真香奁佳咏,谢家道韫不足数矣!”[9]《玉娇梨》。
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的才情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才学让女性富有智慧和情趣,也让才子们为之倾倒,《春柳莺》中石池斋对凌春的爱慕就是出于才情的吸引。
《定情人》中双星就明确指出择婚标准是:“咏雪的才情,吟风的韵度”[10],在他看来美色易得,才情难求,若无后者,宁可终身不娶。
此外,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
这样描写改变了她们附庸于男权之下以貌取人的弱者形象,让女性的才华提高到与男性同等甚至有所超越来进行赞扬和歌颂。
这不仅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也隐约反映出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
这对于传统郎才女貌的封建婚姻观来说,显然是一大进步的表现。
“满腹诗书气自华”不仅让女性的气质,人品、志趣和学识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也让封建时代的女性拥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
几千年来深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深深束缚着中国女性,她们不是缺少作诗的才能,只是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封建社会强加给她们的奴隶地位,严重地压力盒扼杀了她们的聪明才智。
李贽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剑书》中说道:“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进短,又岂可乎?”[11],对蔑视女性才能的传统观念做了有力的驳斥。
而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女的大量涌现却成为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女性的才华加以赞扬,让佳人们在诗词曲赋中寻找自我,追求幸福的爱情婚姻,以此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不仅是对贬低女性封建观念的大胆反叛,对独立个性和自由解放的一种肯定,更是作者进步女性观反映。
可以说这种才色双馨的女性气质是对以往文学作品中女性被压抑束缚观念的一种解脱和超越,才子佳人小说打破了封建传统的束缚,对女性才华的大力颂扬,这与明代的反对理学的解放思潮是分不开的。
除了才和色两种品质外,“情”是才子佳人婚姻恋爱最重要的因素。
在门第、金钱和地位的封建婚里,是不允许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感情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封建女性必须遵守的婚姻契约,因而爱情婚姻之中的女性是没有爱的话语权的。
然而,才子佳人小说却提出了婚姻爱情要以“情”为的基础,追求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
和父母强加于子女的媒妁姻缘有所不同,这种“情”是因为男女彼此吸引,互相爱慕而萌发的一种真情流露,和道貌岸然下的虚伪是对立的。
正如李贽所说:“情的萌发犹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是自然而然的”。
[12]她们开始改变传统爱情被动的局面,大胆标举婚姻自主意识,主动寻求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爱情。
最具代表性的是《定情人》才子双星所说的一番话了,“夫妻和合,则性而兼情者。
性一兼情,则情生情灭,情浅情深,而人皆不能自主,必遇销魂心醉之人,满其所望,方一定而不移。
”[13]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把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慕之情凌驾于一切因素之上加以肯定,于传统的婚恋观是一大反叛。
《玉娇梨》中苏有白也说:“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
即有色有才而与我苏有白无一段默默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
”[14]他的话不仅体现了才和色在爱情婚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把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情之所钟,至情至性是人性本真的需求,是才子佳人孜孜追求的爱情理想,唯有如此的爱情婚姻才是完满的。
在这种先进思潮影响下,佳人们对于爱情的自主意识的觉醒也越来越强烈。
作者对于小说中的佳人超越礼教的重围,执着的追求真情至性的爱行动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这既是作者爱情观的体现,也表明了作者对婚姻礼法制度的蔑视和抗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才、色、情三种气质外,佳人身上还具有平凡女子所不有的侠情义胆。
小说描写的佳人性情聪慧,极具胆识,遇到问题时巧妙应变,既能顾全大局又可照顾到细节,即使身处在困境也能化不利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