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才子佳人_小说_林译小说_鸳鸯蝴蝶派_

_才子佳人_小说_林译小说_鸳鸯蝴蝶派_
_才子佳人_小说_林译小说_鸳鸯蝴蝶派_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左小清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Ξ

摘 要: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

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鸳鸯蝴蝶派;大团圆模式;林译小说

The N ovel about G enius and B eauty ---the N ovel T ranslated by Linshu

Abstract :From Mi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novel about G enius and Beauty which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period created the composition tradition with Happy Ending mode of love story in China.Until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late Qing Romantic Literature School rose ,then the comedic mode with Happy Ending was just broke.the mode of Romantic Literature replaced the mode of G enius and Beauty ,to a great extent ,which is on account of the impact of translated foreign love story ,especially the story translated by Linshu.

K ey w ords :the novel about G enius and Beauty ;the late Qing Romantic Literature School ;the mode of Happy Ending ;the novel translated by Linshu

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5)0120044202

中国的言情小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的浪潮,一

次是在明清之际,以“才子佳人”小说为代表,一次是在民初时期,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文学史上一谈到这两种小说,都是贬损居多,鲁迅就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猛烈的批

判,称其为“嫖学教科书”[1]

。的确,无论是“才子佳人小说,”还是“鸳鸯蝴蝶派”小说,其思想及艺术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就是“才子佳人”小说的翻版。为此,鲁迅又有一段精辟的评语,说老的“才子佳人”模式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而新的“鸳鸯蝴蝶”模式是“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是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

局。”认为后者对于前者“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2]

传统的言情小说之爱情喜剧,何以在新时代转换成悲剧,以致于民初言情小说有“哀情小说”之称,这与晚清的翻译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晚清的翻译小说浪潮是由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虽也翻译了一些外国小说,但是却始终未能形成气候,成为浪潮。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在当时中国人眼里,就是一部“言情

小说”,以致严复有“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3]

民初的言情小说浪潮,除开与当时上海大都市市民文化的

繁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外,还直接受到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国小说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才子佳人小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传奇小说中的恋爱故事。例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讲述了这样一个喜剧故事:长安的歌妓李娃,爱上了游学长安的荥阳公的公子,但公子由于极尽挥霍,落魄到隐姓埋名、沿街乞讨的地步;后来李娃解救了公子并帮助他科举成名,二人终成眷

属。与此相反,元稹的《莺莺传》(一名《会真记》

)叙述的则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名为崔莺莺的女子对张生产生了恋情,但张生为参加科举考试踏上征途后,二人离散,最后各自成家,恋情终成泡影。唐传奇小说中所表现的才子佳人故事大体上都分属这两种类型。这种才子佳人故事,后来在宋代的“说话”和戏剧中也成为有力的主题。

明清以来,一方面是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崛起,小说戏曲作为新的体裁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意识渗透进小说戏曲之中;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像在唐代不算问题的“寡妇再嫁”,在明清已经受到“寡妇守节”的约束。礼教对爱情的压制越厉害,人们对爱情的

4

4第21卷 第1期Vol.2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COLL EGE OF EDUCA TION 2005年1月Jan.2005

Ξ收稿日期:2004209201

 作者简介:左小清(1981—

)女,四川省阆中市人,西南交通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渴望自然越强烈。于是在当时小说戏曲中出现了大量言情作品,他们从生活体验出发,歌颂真挚的爱情,冲击礼教。如汤显祖写《牡丹亭》,冯梦龙编《情史》,并强调“情”是人的生命力所在,“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4]当时有人读了言情小说,得出“老成端重,其情尤假,风花雪月,其情最真”[5]的结论,可见这些小说在当时确实曾经对礼教产生过冲击。

但是明清言情文学往往表现为对真挚爱情的歌颂向往,而不是表现为对宗法制社会压抑爱情的直接抗争,这使他们往往采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在言情小说中就是作者总是虚构一个纤尘不染的理想世界。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情为本位,不注重门第和财富,男女双方在才、貌、德、情上完全对等;二、在人物形象上,男女都趋于完美,公子往往是名门之后,或出身书香世家,且德才貌俱佳,小姐多是大家闺秀,既聪颖美丽又温婉贤淑;三、结局总是公子考中状元奉旨完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几个方面自然而然形成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中国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直接描写了一部真实的爱情悲剧,但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只在极个别的作品如《浮生六记》中得到继承,统治小说界的还是“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倾向,更不要说众多的红楼“复梦”、

“圆梦”了。

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是宗法制统治绝对凌驾于追求个人婚姻爱情自由的青年男女之上,众多的言情小说却热衷于编织一个又一个美满的爱情美梦。这是身处黑暗时代的民众的梦,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幻影,却在广大民众中间长盛不衰。其实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言情文学史上,也不乏经典的爱情悲剧,如家喻户晓的《梁祝》、脍炙人口的《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夫妇同死,《梁祝》也是一对情人双双殒命,但更添上了“幻化双蝶”的浪漫一笔———说穿了,这就是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模式的雏形吧———人间作不成夫妻,阴间还不行吗?

中国人最具有现实主义思想,所以也最能忍受现实,忍无可忍之时就自编美梦,聊以自慰。文学评论史上有一个说法,叫“中国无悲剧”(确切地说,应是无西方文学意义上的悲剧),虽然有失偏颇,从传统言情小说来看,却不无道理。即使产生悲剧,民众也总是想方设法或续或改,使之至少具有喜剧意味方好。

由此看来,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对中国人在传统小说的美学观上就是一个大胆的冲击,因为《茶花女》所描写的是一场彻底的纯粹的悲剧,不给人以丝毫幻想。当时曾有人称《茶花女》为“外国《红楼梦》”[6],就是因为它和《红楼梦》一样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但是《红楼梦》描写的还是门当户对的恋爱,这至少符合中国人爱情理想的一个方面;而《茶花女》男主角真诚地爱上了一位妓女,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是极为鲜见的。而且小说结局是女主角病逝,男主角仍然存活人世———人间与阴间的对立也从根本上否定了“团圆”的可能性。尽管林纾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茶花女》对传统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挑战,但是由于他基本忠实地译出了小说,小说原有的西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要对中国的浪漫主义手法产生冲击,促使中国作家和读者从虚幻的梦中惊醒过来,在原有的言情传统基础上正视现实,并开始反抗现实。

林译小说的影响在民初言情小说中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民初影响最大的小说《玉梨魂》便模仿了《茶花女》,在小说中,作者徐枕亚暗示自己是“东方仲马”,意在写一部模仿《茶花女遗事》的小说。小说写一位寡妇爱上了儿子的教师———客居在她家的何梦霞。两人鱼雁传书,心心相印,但同时又都感受到沉重的社会压力,无法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小说尤其真实细致的刻画了寡妇激烈的内心冲突,她一面觉得对不起死去的丈夫,时时忏悔“未亡人不能情爱守节抚孤”,希望能保住一位寡妇的“名节”;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舍对何梦霞的爱。小说结局没有回避悲惨严酷的现实:寡妇自戕而死,理想爱情成为幻影。

另外还有钟心青的《新茶花》、何诹的《碎琴楼》、苏曼殊的《碎簪记》,都明显地模仿了《茶花女》,描写理想爱情被现实粉碎的悲剧。并且这些哀怨凄婉的故事甚为畅销,对此时人曾有评述:“言情之中,尤以哀情最受社会欢迎”[7]。

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基本上叙述的都是一个浪漫的故事,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红楼梦》改变了这种虚假的写法,并且通过贾母之口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批判。于是《红楼梦》所写的现实生活的爱情,就不大可能再是美满的结局,因为现实的宗法专制家庭必然要扼杀个性的自由恋爱,所以《红楼梦》写出了真实的爱情悲剧。只是《红楼梦》虽然开创了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的爱情悲剧,在当时却没有为小说界普遍接受,《红楼梦》之后,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爱情的,只是极个别的作品,大部分作品仍然沿袭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写法,甚至力图扭转《红楼梦》的冲击,创作大批“才子佳人”模式的续书。

近代改变小说界创作面貌的,是翻译小说。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很多都是运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真实爱情,尤其是当时著名的影响较大的翻译言情小说,几乎都是如此。假如考虑到晚清翻译小说数量之大,一度超过当时的创作小说,更可以想象得到翻译言情小说对中国言情小说创作的冲击。况且与五四作家不同,民初小说家除包天笑、周瘦鹃等少数作家之外,大部分都不能直接阅读外国小说原著,因此民初言情小说的变化主要是受到晚清翻译小说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言情小说家往往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很少再叙述浪漫故事。

综上所述,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的林译言情小说打破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创作模式,对民初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尽管在今天看来,民初言情小说无论在思想意义、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技巧的变革等方面都有许多局限,但它们毕竟跨出了中国小说近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为“五四”新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极为重要的铺垫。(下转第48页)

54

第21卷(总第136期) 左小清:“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国英语学会也在作同样的努力。

在上海,有个叫做“Cross-cultural Exchange”的机构,他们似乎在探索如何帮助外国投资者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减少文化冲突。

4.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民族能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大家庭之外,广泛的国际交往无处不在。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间的频繁接触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并不一定要导致文化冲突。如果我们的世界少一点文化霸权意识,多一点相互理解与尊重;如果我们不再一味追求“世界大同”,要做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和而不同则是可能的。我们不愿意看到世界被语言帝国所征服,我们也不能让一种文化霸权去摧残另外一种民族文化。世界需要多元文化并存,就像自然界需要多物种共生一样:一种文化的消失所带来的悲剧与生物界一个物种的消失引起的后果是一样严重的。

俄罗斯人久加诺夫在2002年出版了他的新作《全球化的人类命运》,他提出,全球化应该尊重各种文明和各国的传统文化及安全利益。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人民应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与异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中产生价值、增加活力,但是在这种交流中一个民族必须要保持其本身固有的文化特性。如果这种本体文化特性消失了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与别人交流的呢?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久加诺夫的呼声是对一个更加民主、,也是对文化霸权意识的另一种回应。

我们的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我们愿意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为寻求一个更加民主、和平、正义的国际社会而努力。我们愿意同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平等的交流,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以促进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但是,在交流中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外来的优秀文化只能是发展我们自身文化的催化剂而不是替代品,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寻求我们自己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大学是传播价值、教人会知、会做、会与人共处的园地,在校园内保留一份清醒的跨文化意识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办学中寻求世界性与民族性平衡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Bowers,Roger.(1992).Memories,metaphors,

maxims,and myths:languages learning and cultural

awareness.EL T Journal,46(1)20-28.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Johnson,R.K eith,(1990).International English:

towards an acceptable,teachable target variety.

Pergamon Press.

[3] Phillipson,Robert.(1992).Linguistic Imp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Prodromou,Luke.(1992).What culture?Which

culture?Cross-cultural fact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EL T Journal46(1)39-50.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31

(责任编辑:刘春林 责任校对:李 舒)

(上接第45页)

参考文献:

[1] 鲁迅.上海文艺一瞥[A].鲁迅全集(四)[C].294.

[2] 鲁迅.鲁迅论文学与艺术[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0.

[3] 严复.甲臣出都呈同里诸公[A].严复集[C].北京:中

华书局,1986.365.

[4] 冯梦龙.情史.情芽[A].情史类略[C].1630.

[5] 赤城临海逸叟.鼓掌绝尘叙[A].明崇祯刻本.鼓掌绝

尘[C].1628.

[6] 松岑.论写情小说与新社会之关系.1905,包天笑.钏

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7] 蔓红女史.《鸳蝴潮》评语[A].鸳蝴潮[M].国华书局.

1914.

[8]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C].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82.

[9]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一)[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9.

[10] 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M].上海:

上海书店,1990.

[11] 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责任编辑:郝丹立 责任校对:李 舒)

8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导读: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炮火轰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接踵而至的是租界的霸占,洋场的开辟,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畸形生活,以乌烟瘴气,光怪陆离的容貌呈现于人们眼前,于是反映这种都市的作品也应运而生。鲁迅说:“有了上海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 有些才子们便跑到上海来。”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它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它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在20年代初,《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曾严正批驳“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工具,就是针对鸳鸯蝴蝶派而言的。茅盾在1922年对这一流派的实质下过中肯的评断:他们的“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鸳鸯蝴蝶派是一种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为目的的都市文学。他们视作品为商品,为了竭力倾销这些“商品”,自然就不能不随波逐流,以适应洋场的“五方杂处,三教九流”的需求。

作品的内容也不得不随着他们特有的读者层的趣味为转换:有时是言情小说,有时是“黑幕小说”,有时又转换成以“侦探”、“武侠”最为热门。因此,这一流派的作品内容极为驳杂,举其要者大致可分为言情、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等类别。早期鸳鸯蝴蝶派仅仅以言情小说为主,后来要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塞进狭义的鸳鸯蝴蝶派的框子中,似乎不大贴切。于是有人以他们早期的最有影响的《礼拜六》杂志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 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复古狂潮,使社会呈现了一派沉滓泛起的颓败局面,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便泛滥充斥于市场。这时,鸳鸯蝴蝶派作者中除了不少“封建才子”和“洋场文豪”之外,又增添了一些不愿在浓重的政治暗夜中继续探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反袁斗争中离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辙,投入了鸳鸯蝴蝶派的圈子。五四运动以后,该流派虽然多次受到新文学营垒的冲击和批判,报刊阵地和读者面都有所缩小,但仍然在市民读者中流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在祖国大陆上失却了他们生存的土地。因为这一流派基本上与民国相始终,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鸳鸯蝴蝶派创作的小说《广陵潮》 鸳鸯蝴蝶派从主导倾向而言,是一个消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但

论林语堂的翻译

论林语堂的翻译 作者:英语经贸系杨刚加入时间:2007-3-17 9:16:57 摘要: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但其翻译家的声名却并不彰显,而后人对其译论的梳理仍欠全面深刻。本文通过对其名著《翻译论》以及《浮生六记》译文的仔细解读,在分析林语堂的翻译原则同时强调在中国传统译论的背景下,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其性格气质在翻译选择中的作用。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论》,《浮生六记》,翻译原则 On Lin Y u-tang’s Translation Abstract: Lin Y u-tang is a famous writer, however, his identity as a great translator is not so noticeable. A profound study of his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still has much work to do. This paper, through a careful reading of Lin Y u-tang’s On Translation and Six Cha 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is intended to analyse his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and, under the traditional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study,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translator’s character plays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Key words: Lin Y u-tang On Translation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随着社会进入E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率真幽默的人生态度,渴望在竞争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安静的诗意栖居。不过在这些人大谈特谈“性灵”、“幽默”的时候,他们可能很少会想起是谁在当年扯起大旗为之振臂高呼的。后人在享用前人余荫的时候是不会问是谁栽的树。 可是如果我们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怎样都绕不开一个名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或许这一段话还无法让我们对林语堂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那么1940年纽约艾迈拉大学(Elmira College)校长给他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称赞他为“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也是世界公民”,“…by the magic of your pen, you have portrayed the soul of your great people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a way no person has ever done before. In doing so, you have spoken to the people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in their own language with an artistry that is at once their envy, admiration and despair.”这一段话可能会比较有代表性。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内文章”的“幽默大师”留给后人的其实远不仅仅是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明清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动机、故事情节、结构安排等都烙上了科举的印迹。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科举制度创作动机结构安排 中国封建时代的科举取仕制实行了千余年之久,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这样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就是科举制的副产品。 一、才子佳人小说的崛起与科举 在明末清初四十多部才子佳人小说中,已考出里籍的作者大都是江浙一带的人,如江苏的古吴金木散人、古吴娥川主人、吴门佩蘅子、古吴素庵主人;浙江籍的天花藏主人、烟水散人等;同时,小说中主人公的籍贯及其活动场境也多在江浙一带,如金陵苏友白、白红玉(《玉娇梨》),扬州冷绛雪《平上冷燕》),松江燕白颔(《平山冷燕》)、居掌珠(《人间乐》)、昌谷、端容姑(《飞花咏》),姑苏钱兰(《合浦珠》),秀水梅干(《醒风流》),青田管彤秀、卜红丝,丽水司空约、赵如子(《宛如约》),山阴江蕊珠(《两交婚》),等等。郭昌鹤先生发表于1934年的《佳人才子小说研究》,曾对12篇作品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在19个才子中,有12人籍贯是江浙;在他们所配的33个佳人中,有24个是江浙人。这些才子大多白皙瘦弱,风流倜傥;才女则乖巧玲珑,细腻婉约,是典型的江浙人体型1。如平如衡“生得面如美玉,体若兼金”,燕白颔“垂髫初敛正青年,弱不胜冠长及肩。望去风流非色美,行来落拓是文颠。凝眸山水皆添秀,依笑花枝不敢妍。莫做寻常珠玉看,前身应是李青莲”。苏友白“美如冠玉,润比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玠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玉娇梨》)。灵性的江南山水孕育了他(她)们,他(她)们又成为江南诗性文化的呈现者。 自唐宋以后,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高于北方的总体趋势已是不可逆转,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表现就更为明显。反映在科举上,南方士子中举率遥遥领先,江浙之地更成为盛产才子佳人的风水宝地。据周亚菲《中国历代状元录》统计,产生状元最多的省是江苏,1647-1894年共49人,其中又多集中在苏州,共24人2。明清两朝录取五万多名进士,仅江南八府就占到全国录取总数的15%以上。清代江苏一甲进士119,占全国342名的 34.8%,浙江81名,占23.7%,两地占全国8.5%。张耀翔《清代进士之地理分布》计算出清代二、三甲人物地理分布和各省人才生产率的差异,江苏实取进士数比应取进士数多出7%,浙江多出6.5%。一甲进士中,江苏实得单位数比应得单位数多出219名,浙江124名3。又据《明清进士题名录》统计: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108年间,共有状元、榜眼、探花、传胪156人,江苏籍66人,占42.3%。明人叶盛云:“礼部会试,三甲之魁与高等,多出苏、松、应天。”4以致江浙人“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

论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一)

论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一) 对于鸳鸯蝴蝶派的研究,近年来有过度拔高的倾向,这应该是对过去全盘否定的一种矫枉过正,或许还有其它什么原因。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鸳鸯蝴蝶派的兴起进行考察,提出它是晚清社会改革,尤其是废除科举的一个必然结果。循此,进一步研究了鸳鸯蝴蝶派作为一个职业化的社群如何进入口岸城市社会,成为一个结构性的社会共同体,解释了它的兴起的历史必然和经济基础。同时对鸳鸯蝴蝶小说的读者群体,即市民阶层进行了意识形态分析,指出市民文化对鸳鸯蝴蝶派文学价值生成的规约性和局限性。 引言:鸳鸯蝴蝶派的发生之成为问题 围绕“鸳鸯蝴蝶派”,似乎打了将近一个世纪的笔仗。自从它刚一诞生,就有来自外界很强烈的反应。最早为之总结,并发攻击的应该算1915年梁启超的《告小说家》,1再后来是钱玄同、周作人、鲁迅、郑振铎、沈雁冰等一大批新文学家的猛烈抨击。之后断断续续,对鸳鸯蝴蝶派的声讨仍是不绝于耳。在当时众多的责骂嘲笑声中,鸳鸯蝴蝶派作家们似乎并不为之所动,依然是我行我素:你说我是鸳鸯蝴蝶派,我就接受你的称谓,你骂我是“文丐”,我就用“文丐”的笔名发表文章。2只有到了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鸳鸯蝴蝶派得以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才真正完全丧失,在文化上自然没有了立脚之地,作为一个流派便很快风流散。这时的批评更多的来自于文学史的写作。20世纪50、60年代几本通行的文学史几乎不约而同地称鸳鸯蝴蝶派为“小说逆流”、“小说的反动”、“文坛逆流”之类,3似乎要牢牢地把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市场经济地位确定之后,中国文坛便不期然涌现出大量休闲、娱乐、武侠之类的作品,似乎又接续了中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香火,鸳鸯蝴蝶、风花雪月、江湖武侠等等被尘封多年的东西又潮水般涌来。文学研究界对此也并非无动于衷,“超越雅俗”、“鸳鸯蝴蝶派‘倒是中国小说的正宗”、“被压抑的现代性”等命题也接踵而至4,纷纷为鸳鸯蝴蝶派争取理论的合法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在思想解放的旗帜下,在追求学术独立的口号下,抑或在追求学术研究的创新和突破的一片呼声中,鸳鸯蝴蝶派连同张爱玲、苏青等人的价值放在新的天平上被重新掂量。于是,在放逐诸神,推翻典范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重造新神,再立经典。所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埋没,鸳鸯蝴蝶派重新被打捞出来,几经打磨,又放光彩。 一个文学流派,乃至一段文学史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遭到贬抑,悄然隐入历史的背景中,而在另一个特定的时期又复被重新发现,得以复活,给它重新赋予意义,这其实是平常的历史现象,古语称之为“借尸还魂”,用当下时尚的语言叫做恢复“文化记忆”,重理“思想资源”。尘封多年的鸳鸯蝴蝶,在2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坛和学界又翩翩飞舞,而且愈加色彩斑斓,这其实是人们重新挑剔出一段遭到压抑的历史线索,为当下的某种思想困境寻找突破的一种策略。似乎不必煞费苦心地去寻找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支撑——这样做倒不是因为其间涉及的线索和面相太过复杂,只是因为如若单纯究诘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内容,往往又会遮蔽掉另一些更重要的认知向度。比如说,你可以指出自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对鸳鸯蝴蝶派——乃至对整个50、60年代否定或批判过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开展了持续不断地历史面貌的“恢复”工作,其实是配合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即所谓“思想解放运动”,不过是文学上的“拨乱反正”,仍然是一种政治行为,只不过这种政治行为与80年代以前的方向恰恰相反而已。你还可以进一步指出鸳鸯蝴蝶派以及张爱玲等海派文学家的重新发掘,他们作品中的通俗性、市民性、娱乐性被给以重新评价,甚至被推至高出另一些新文学作家——比如鲁迅和茅盾——的作品水平的地位,也不过是与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地位的确立有关,因为文学的商品价值、文学运作的市场形式、文学创作的商品取向、文 学价值的货币化评价标准等等这些现今流行的东西,都在鸳鸯蝴蝶派那里,在鸳鸯蝴蝶派发

毕业论文资料--张恨水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

张恨水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其代表作品《啼笑因缘》描写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他与三位女性(侠女关秀姑、贫民女艺人沈凤喜、富家千金何丽娜)的爱情故事。其间穿插底层民众的悲惨境遇、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的奢靡、官场的明争暗斗……描摹了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的众生相。 《啼笑因缘》道尽樊家树与沈凤喜之间的悲欢离合。沈凤喜,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唱大鼓书的戏子。她是小说中悲悲切切的女主角,与樊家树相遇,两人在交往过程中逐渐互生情愫。而后樊家树资助她上学,使沈凤喜摆脱卖艺为生的飘零生活。“无情最是黄金物,变尽天下儿女心。”在樊家树离开北京返回杭州看望生病的母亲时,沈凤喜被军阀刘德柱看中。“虚荣”这顶桂冠是一片浮云,它看上去夺人眼目,可是转瞬即逝,它其实是过眼的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它迷住你的眼,可等你睁开眼睛,却什么都没有……沈凤喜不敌虚荣心和强权的夹击而乱了分寸。当樊家树从杭州回到北京,依然想挽回失去的爱情。趁刘德柱到天津之机,樊家树偷偷与沈凤喜相约见面,但这次见面樊家树并不能劝服沈凤喜与他再续因缘。此后,沈凤喜被得知此事而气急败坏的刘德柱蹂躏致精神失常。沈凤喜是一个悲剧,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沈凤喜就如曲线,而樊家树就是此线的渐进线,樊家树不断地接近沈凤喜,却永远不能触及她。樊家树与沈凤喜,这一对年青人的恋史,就这么匆促,这么短暂地结束了,就如刚翻开的扉页,封底就匆匆合上……也许这就是:啼笑“非”缘。“…非?缘”即“现实生活”。所谓的“现实生活”,就如张扬作品《第二次握手》中主人公苏冠兰与“小星星”——金星姬关于对爱情和婚姻的对话中,苏冠兰说:“我所说的…现实生活?,就是指阶级社会中的…现实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产生的爱情与婚姻,都要受复杂的阶级关系、政治因素和社会势力的强力支配。以天然的纯性爱为基础的…真正的?爱情,往往并不能导致婚姻;而…真正的?婚姻,则往往不过是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经济地位和习惯势力的综合产物,它的基础并不都是爱情……”苏冠兰与丁洁琼之间那出爱情悲剧,似枪弹嵌入双方的骨骼。肌肤上的伤虽已收拢,隐痛却时时发作,尤其是心灵上的伤痕,影响更是多方面的。此刻,《第二次握手》中主人公苏冠兰与丁洁琼具象征性的“握手”又展现在我们眼前,“握手是人们生活中发生过千千万万次的事情。可是,让两颗心脏一齐振动的撼人肺腑的握手,在苏冠兰和他的琼姐之间,却只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他们初恋的时节——一九二八年夏天,在古金陵的火车站上。那时的他俩,都还是翩翩少年,他们哪里会想到,人生中会有如此曲折的风云变幻。那时的他俩,怎么会意料到,他们的第二次握手会经过整整三十一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叙述了那个已逝时代的爱情故事。期间揭示的是:爱情与现实所形成巨大的悖拗! 在《啼笑因缘》中刻画了关秀姑两父女侠义形象,侠者“一诺千金,除恶扬善,舍生取义,不畏强权,恩怨分明,睚眦必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啼笑因缘》续集中樊老太太把关秀姑认作膝下的干女儿,关秀姑和樊家树成了兄妹,这是樊家树与关秀姑之间复杂情感的圆满收尾。“平原沉沉地,没有一点声音,越显得樊、何二人的呜咽声,更是酸楚。”《啼笑因缘》的续集结尾渗透着丝丝凄凉,何丽娜与樊家树两人于清明祭奠几位故人——沈凤喜受刘德柱蹂躏致疯后不久便死去,“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关秀姑两父女、李永胜、沈国英四人都为国战死沙场。 千金小姐何丽娜与樊家树之间,是典型“女追男”。“我们谈什么报答。假使你当年不嫌我是个千金小姐,我如今还沉醉在歌舞酒食的场合,哪里知道真正做人的道理!其实还是你成就了我呢。”从这段何丽娜回答樊家树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知这个新潮的女子在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中,逐步缩小了同樊家树的心理和情感距离。她劝说其父何廉将家产捐出八十万,用于支持革命事业。而后两个年青人充分利用留学德国各自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何廉的所捐资金,何丽娜建立战地医院,樊家树建立化学军用品制造厂,以行动诠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精神情感等和谐一致的基础之上,缺乏精神文化共振的爱情必定是飘浮无根的空中楼阁,增加内涵的爱情,因其丰富当可历久常新。“丽娜,人生都是如此,不要把烂漫的春光虚度了。我们至少要学沈国英,有一种最后的振作呀!”《啼笑因缘》续集结尾樊家树的这些话,道出这部小说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悲剧。 难以定论的“爱情”,在《啼笑因缘》都归于“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正如张爱玲所言:“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说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缘分的天空,因爱而蔚蓝,因相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姓名: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95.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鲁迅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集是()。(1.0分)1.0 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子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1.0分)1.0 分 A、 喜剧大团圆格局 B、 时代感强烈 C、 零度写作 D、 语言风趣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1.0分)1.0 分 A、 《祝福》 B、 《狂人日记》 C、 《伤逝》 D、 《风波》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是()。(1.0分)0.0 分 A、 鲁侍萍 B、 周朴园

C、 繁漪 D、 四凤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A 51945年5月,《白毛女》第一次在()公演。(1.0分)1.0 分A、 北京 B、 上海 C、 延安 D、 南京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下列作品不属于赵树理的是()。(1.0分)0.0 分 A、 《小二黑结婚》 B、 《山乡巨变》 C、 《李有才板话》 D、 《李家庄的变迁》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C 7《生死场》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萧军 B、 骆宾基 C、 萧红 D、 端木蕻良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刘半农 C、 萧红 D、 瞿秋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不包括()。(1.0分)1.0 分 A、 《春蚕》 B、 《九十九度中》 C、 《秋收》 D、 《残冬》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0 老舍创作的艺术成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1.0分)1.0 分 A、 对封建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B、 对北京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出色描写 C、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D、 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子夜>与国货年》的作者是()。(1.0分)1.0 分 A、 胡适 B、 鲁迅 C、 瞿秋白 D、 陈独秀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关于战国策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兴起的一个以林同济、雷海宗、陈铨为中心的文化流派。B、 1940年,在昆明创办了《战国策》半月刊。 C、 战国策派曾在重庆《大公报》上开辟《战国》副刊,推崇尼采“超人哲学”D、 战国策派在北京创办了戏剧社,主演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的故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赵树理的小说可以称为()。(1.0分)1.0 分

新论鸳鸯蝴蝶派与张恨水的_金粉世家_

新论鸳鸯蝴蝶派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余雪莲 (湖北教育学院公共课部,武汉 430205) 摘要:“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作为上海这个自开埠以来经济与文化发展最为迅猛,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最 为明显的大都市的社会生活,既为这派文学准备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也为它的发展和繁衍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关键词:新论鸳鸯蝴蝶派;张恨水;《金粉世家》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4)03-0015-03 作者简介:余雪莲(1974-),女,湖北随洲人,湖北教育学院公共课部,讲师,文艺学硕士。 一 ① 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消闲文学。为此,提出文学主张亮出公开而完备的旗号,以主张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帜,集合起一批作家,写出大量作品形成庞大的流派,在旧中国文坛上发生过较大影响的,却是这个名声不佳的“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并非一个有组织的文学派别,最初因一些写言情小说的作家常写“才子”与“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莺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亦即其笔下常写的爱情故事离不开“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范围,故而由读者与评论界公认其名。 从文学继承关系看,“鸳鸯蝴蝶派”孕育并脱胎于晚清文学,与晚清小说有着不可分解的血缘关系。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分析清代小说四派(拟古、讽刺、人 情、侠义)及其未流时,即将“鸳鸯蝴蝶派”发时期清末文坛上的小说,概括为这四派的末流,其中便包含了这派早期的作品。 在主要表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需要,反映旧民主主义要求的晚清进步文学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之间,“鸳鸯蝴蝶派”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作为上海这个自开埠以来经济与文化发展最为迅猛,半封建半殖民地特征最鲜明的大都市的社会生活,既为这派文学的准备提供了客观的历史条件,也为它的发展和繁衍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发展,也是过渡时代不同文化在冲突与交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文学选择。时代对文学的选择有多种方式,但在通常情况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部的总体的干预,这种干预决定文学发展的方向;一种是内部的决定文学构建的文化特质与发展形态的自我变异。 到“五四”前夜,“鸳鸯蝴蝶派”便由发展而日渐繁荣。由 于这派文学承袭着我国传统小说中志怪、传奇、讲史、神魔、人情、狎邪、讽刺、谴责、侠义和公案小说的遗风流绪,一些作品继续采取文言及白话章回体形式写作,其中有的作品,曾肆意宣扬封建节烈观、道德观,有一些狎邪和黑幕小说,成了展览恶德秽行、攻讦阴私之作,因而在“五四”之后,受到新文学阵营猛烈的批评。而这一流派最有名的作者当数杰出的“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中最有名的是所谓“四大说部”:《玉梨魂》、 《广陵潮》、 《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抗日战争前,“鸳鸯蝴蝶派”的繁盛,不只证明了通俗文学的内在价值不容轻视,更主要的是它的流行趋势,总是提醒文学批评家绝不可忽视文学作品与读者、与文化消费市场、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 “鸳鸯蝴蝶派”之所以走向繁盛,正是由于这派作者懂得,为文化商品市场,即为都市市民读者的欣赏兴趣写作。所以,他们的小说取材十分广泛,尤其注重题材的传奇性、秘闻性。在故事情节架构与审美信息传导上,这派作者大多采取读者的传统形式,偏重于用强化故事悬念的办法,来拓展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并且注重在轻松、热闹、伤感的场面与氛围中,表达读者所关切、所能接受的、不离不违世俗人情与人伦常态的思想感情。这部分通俗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在继承鸳鸯蝴蝶风格“重趣味”、 “重娱乐”的基础上,注意吸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某些技巧,多以现代都市市民阶层纷繁多姿的婚恋故事为创作的题材,在哀情、艳情、苦情、悲情或婚姻家庭的情爱故事里,驰才情,弄文彩为生。同时,这类小说中有的也增加了哲理的渗透和人性的解剖、文化的反思的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往往打破了单纯注重情节编造为基础的传统构思,刻意讲究小说技法。因而这一时期不少言情小说,其美感已不 ①收稿日期:2004-02-10 2004年5月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May.2004第21卷第3期 Training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21 No.3

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与当代言情小说的对比

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与当代网络言情小说的对比 民初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上承清末小说界革命,下启五四小说新潮。而鸳鸯蝴蝶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类型就是言情小说,这也是它在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遭人诟病的原因。 而近几年来,网络言情小说的发展蔚为壮观,首发网站的言情小说数量迅猛增加,小说网站迅速崛起,其点击量与知名度不断提升,本土言情小说作者正在成长并渐成气候,部分作者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文字审美水平的作品。 当下的通俗文学中的言情小说和清末明初的鸳鸯蝴蝶派文学都是传播媒介发展之后追求相应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它们都是作家成为市场的一个输出单位后的产物,二者所处时代所给与的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一个世纪后的今天鸳鸯蝴蝶派虽然已经消亡,但是当代的网络言情小说仍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不能说是鸳鸯蝴蝶派的延续,但它们基于的相同文化现象,都不是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文化。他们之间有着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 一、商业运作方式。作为文学史上“鸳鸯蝴蝶派”的代表刊物,《礼拜六》在当时十分畅销,编者之一周瘦鹃曾回忆说:“民初刊物不多,《礼拜六》曾经风行一时,每逢星期六清早,发行《礼拜六》的中华图书馆门前,就有许多读者在等候着。门一开,就争先恐后地涌进去购买,这情祝倒像清早争一争买大饼油条一样。”《礼拜六》第1期的销量曾达两万份,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从客观上看,清末民初出版业的发达和小说期刊的繁荣,使小说能够广泛、迅速地在大众读者群中流播。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拉近了文学与接受群体的距离。 《礼拜六》拥有强大的编辑队伍和作家群,这是一个刊物的生命之源,《礼拜六》聚集了当时文坛上几乎全部的通俗文学作家,既有专业作家,又有大量的机关、商行、企事业职员和大中学校学生及社会青年。《礼拜六》所包含的小说类型也十分多,特别是到后期,但是仍以言情小说为主体。这些保证在内容上吸引了读者,也保证了质量。 其次,巧妙的商业化运作也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增加了销售量。确立稿酬制度,使作家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作家的职业化成为可能,也为刊物的稿源提供了保证。《礼拜六》的编者利用巧妙的宣传、营销策略,策划一个与众不同的刊名,然后围绕刊名做文章,扩大刊物的知名度。《礼拜六》发行之初的若干期,每期必有一篇文字是围绕“礼拜六”这一特定的时间概念而作。《礼拜六》1921年复刊后,打出了一句广告语:“宁可不取小老媳,不可不看《礼拜六》。”这一惊人之语,虽然招致了许多批评,但也吸引了众多的目光,这就是现在的炒作,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重视刊物宣传的经营理念的先进性。第三,《礼拜六》用低价位来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些运作手段使得《礼拜六》在当时盛况空前。 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言情小说的传播媒介已经多元化了,除了传统的杂志和书,还出现网络这个巨大推手。大部分言情小说都是在

鸳鸯蝴蝶派与其进步意义

鸳鸯蝴蝶派与其进步意义 10120110120 杨雨晴 【摘要】:鸳鸯蝴蝶派是上世纪初诞生于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以言情小说为主要题材,热衷于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鸳鸯蝴蝶派在上世纪上半叶曾经十分的活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通俗文学流派逐渐走向没落。这是时代决定的,也是它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大多数论及鸳蝴派的文章多注重了它的局限性,然而,在其局限性的反面,也有其进步性。鸳蝴派曾经的辉煌就能很好地说明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本文就鸳蝴派以及鸳蝴派的发展演变和其进步意义展开讨论。 【关键词】:鸳鸯蝴蝶派、进步意义 一、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是指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的常用语词,故被用来命名。《礼拜六》是1914年开始办的一种娱乐小仙周刊,前后出满二百期。两者合在一起,很能代表这一类文学。故称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该派的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张恨水、吴双热、吴若梅、程小青、孙玉声、李涵秋、许啸天、秦瘦鸥、冯玉奇、周瘦鹃等。不过一些作家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而不承认自己是鸳蝴派。例如周瘦鹃就只承认自己是礼拜六派,他在《闲话(礼拜六)》里说:“我是编辑过《礼拜六》的,并经常创作小说和散文,也经常翻译西方名家的短篇小说,在《礼拜六》上发表的。所以我年轻时和《礼拜六》有血肉不可分开的关系,是个十十足足、不折不扣的礼拜六派。”并说,“至于鸳鸯蝴蝶派和写作四六句的骈俪文章的,那是以《玉梨魂》出名的徐枕亚一派,礼拜六派倒是写不出来的。当然,在二百期的《礼拜六》中,未始捉不出几对鸳鸯几只蝴蝶来,但还不至于满天乱飞遍地皆是吧!”包天笑则在《壬寅杂诗》的《鸳鸯蝴蝶派》一首下注道:“1959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谈其鸳鸯蝴蝶派,说我是这个派的主流。又说我‘作品体裁多样,长篇、短篇、话剧、诗歌,无不染指’。读之不胜愧悚。最近上海友人又赠我以魏绍昌所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一书,厚厚一巨册,当然对我亦无恕词。我虽不愿戴鸳鸯蝴蝶的帽子,然亦无申诉之余地,有许多同文说是‘乱点鸳鸯谱’,我也未免语涉不庄。试想我当时亲老家贫,卖文为活,不免东涂西抹,安足供文学史的资料呢?” 二、鸳蝴派的兴起、发展和结局 二十世纪初,由于上海的通商口岸地位,出版印刷业也逐渐开始兴起,当时沪上的报刊多达数十种。鸳蝴派的作家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这一批作家的出现,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优化;另一方面,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文人的出路由“学而优则仕”转向多样化选择。于是大量的清末文人转向新闻、小说等领域。 另外,由于上海特殊的地位,沪上文学受到很多外来西方文学的影响。例如徐枕亚的《玉梨魂》就是明显模仿了西方的《茶花女》。同时,大量的鸳蝴派作家也身兼翻译之职近代学者王无为在为张静庐著《中国小说史大纲》所作之序言中指出: “逊清末叶,林纤以瑰琅之姿,用文言译《茶花女遗事》一书,是为西方小说输入吾国之始,亦启长篇小说用文言之端 ,于是小说界之趋势 ,为之一变。”

才子佳人小说女性意识浅析

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浅析 王明梅 摘要: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是以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为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一类小说。小说大胆突破了过去文学作品对女性描写的局限,塑造了众多集色、才、胆、情等诸多完美品质于一身的佳人形象,这些鲜明独立的女性气质充分地展现了佳人们追求独立个性和婚恋自由的女性意识,不仅冲击了封建礼法制度,更体现了时代对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呼声,闪耀着“至情人性”的人文色彩。这与明末清初时期个性解放思潮有着密切联系。尽管小说存在着浓厚的理想化倾向,但在文学史上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女性观爱情婚姻观女性意识至情人性个性解放 继唐传奇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备受瞩目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以《玉娇梨》、《平山冷燕》、《定情人》、《玉支肌》等为代表作的小说,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小说中的佳人时,眼前立即就会呈现出一片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一位位柔情似水,惊艳绝伦、才华横溢的才女们,犹如一朵朵鲜艳夺目的鲜花,将当时的文苑点缀的如诗如画。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气质让佳人们如此美轮美奂呢?《醒风流》第五回这样说道:“佳人乃天地山川秀气所钟,有时

姿色,十分聪明,更有十分风流。十分姿色谓之美人,十分聪明谓之才女,十分风流谓之情种。三者中有一不具,便不谓之佳人。”[1]也就是说,真正的佳人必须“色”、“才”、“情”三者完美结合,缺一不可。此外从文本来看,“胆”也是佳人必不可少的品质。这样“色”、“才”、“胆”、“情”四者的合一,就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的女性观。 这类小说在对女性的描写上,与以往的风格有所不同,不再把女性的外貌美作为描写重点,作者一反传统模式,把她们从封建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她们的存在价值才情、胆识进行了重构,大力颂扬了女性的才华与智慧,大胆的赋予她们以才色双馨、情智兼备的品格与面貌进入小说世界。彰显了明末清初在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佳人们冲破传统大胆追求爱情婚姻的勇气与胆识,小说传达出来的婚姻观及女性意识富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和新鲜的时代气息。 一佳人形象的完美缔造 (1)色在我国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小说源远流长,在这些传统文学中女子一般具有貌美的容颜的特点,这是男子爱慕女子的必备因素之一。早在文学作品《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风硕夫人容貌时就有对女性美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2]这种女性审美观对后世女性美的描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才子佳人作者也塑造了

张爱玲爱情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比较

张爱玲爱情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比较 ——人性观上对鸳鸯蝴蝶派的超越 2012300000041汪汝文张爱玲对人性悲剧的深刻体验赋予她的文章不同寻常的人性观点。她的人性观抛开了政治、道德的外衣,向读者展现她所直面的人性本真。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张爱玲相对于鸳鸯蝴蝶派对人性描写的突破来表现她作品中的人性观。张爱玲和鸳鸯蝴蝶派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以后的张爱玲在言情的题材取向、女性主题、传统笔法上对其有所传承,但在对人性的描写上,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人物在情感矛盾中人性的复杂变化,展示出人性的本真。 鸳蝴小说以言情为主,以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为标志。代表人物徐枕亚就曾说“有口不谈家国,任它鹦鹉前头;寄情只在风花,寻我蠹鱼生活”。其背后深藏着的是一个遣愁、排闷的动机, 这类小说没怀多少“济世”抱负, 其叙事的目的在于泄情和消闲。到了《礼拜六》时代,周瘦鹃更是声称, 他叙述的故事“是给看官们时时把玩,给大家快活快活,忘却那许多不快活的事。” 鸳蝴作品中很少有关于具体人性的描写,往往只是从大的方面展示其想要表现的“男女恋爱自由”观念,加之普遍的“缘情顽艳,

触绪缠绵”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忽视了在西方思想和传统礼教冲突下感情中具体的人性变化。 如鸳蝴作家徐枕亚的代表作《玉梨魂》描写了青年何梦霞与寡妇梨娘的凄美哀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终梨娘殉情而死。这一悲剧性的爱情的描写引触了读者的眼泪,却没有从更深的角度引起读者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尤泣红的《碧梦痕》以《红楼梦》为蓝本,描写了公子文梦书与小姐蓝贞碧坎坷、悲剧性的爱情经历,最后蓝贞碧屈从家庭酿成悲剧。这类故事多采取传统的文化视角来认识现实,局束于殉情或屈从的悲惋结局,使许多作品往往流于表象的揭露而缺少深刻的思想内容。而这些缺点,突出了以后张爱玲小说对人性描写的进步性。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_以林语堂英译_归去来兮辞_为例

从审美视角品读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以林语堂英译《归去来兮辞》为例 许春翎3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 要〕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关键词〕 林语堂的翻译观;《归去来兮辞》;美学欣赏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7)01-0126-004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翻译"国民性",建立新文化,一直就是翻译家们精心创作的主旋律,它代表了现代性过程中知识分子对于启蒙,科学和理性的追求;然而,翻译的样式也有另一张全然不同的面孔,它书写浪漫、个性、快乐、自由和大千生活,以审美的个人话语汇入到宏大叙事"之中,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这种审美话语的创造者,就是著名的翻译家林语堂。 林语堂的翻译,可以说是沿着现代性的足音,在现代性城市中产生和发展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到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纽约,林语堂历经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美国的反文化运动",而以翻译进入中国文学界和美国文坛的林语堂,赖以生存的艺术形式竟是以日常生活为原料的通俗翻译,这不能不让我们对这种熟悉而又鲜见的形式产生一种冲动:它是怎么诞生?有什么样的效果?又是怎样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从审美视角来看,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一.林语堂的翻译成就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博学型的作家和卓越的语言学家。他兼用祖国和异国语言文字(英文)写作,在国外的声望高于国内,蜚声世界文坛。"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是对林语堂一生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两条道路上奋斗的真实写照。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林语堂的性灵文学与和谐美学被认为是与时代主旋律极不和谐的噪音,因而被驱入边缘位置。对林语堂的研究,被打上鲜明的阶级分析的印记。国内对林语堂的研究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较为客观的、宽容的、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研究(杨柳!张柏然,2004:44)。但无论欣赏他或是反对他的人,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作为翻译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他在“向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林语堂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他认为,文化只有亲和才能更好地凝聚人类的灵魂。正是出于此,他的通俗译本以自然清新的风格,小到品茶烧饭,大至儒道美学,在他的笔下都是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幅幅轻松自如、亲切备至、平等互爱的生活世界。在美国,林语堂的译本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英译庄子》一直都是热门书籍。林语堂的译本一直都影响欧美人的中国观,甚至前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在访问东亚之前还要阅读林语堂的作品。 二.林语堂的翻译观回顾 “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陈福康,2000:325)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涉及诸多的翻译理论问题,他在通论翻译标准的过程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美学思想。他认为,翻译艺术所倚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上及 3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许春翎(1983- ),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05级研究生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第二节才子佳人小说的源流发展及代表作家作品 才子佳人小说勃兴于明末清初,但写才子佳人婚恋故事的文学作品却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人们认为,先秦小说《穆天子传》中已经孕有才子佳人小说的胚胎,汉代史书《史记》之《司马相如列传》里的文君私奔故事已有才子佳人故事的意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如《搜神记》中的《紫玉》、《王道平》等人鬼恋情故事,《世说新语》中《韩寿偷香》故事,更已具才子佳人小说雏形,叙述宛转的唐传奇中,《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飞烟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宋元说话中的“烟粉”类故事继续发展着才子佳人的故事类型,元末明初的文言小说《娇红记》曲折细腻而感人,使才子佳人故事进步到一个新阶段,明中叶这类文言小说更多涌现。与此同时,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中这类故事发展得更有规模,逐渐走向成熟。此外,在元明杂剧和传奇剧中,才子佳人作品成为引人注目的类别,《西厢记》、《牡丹亭》使才子佳人的爱情获得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杂剧传奇戏剧等各种类型的才子佳人作品的综合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迅速走向成熟和兴盛。明代末年出现了一批中短篇通俗才子佳人小说,如《鼓掌绝尘》中的“风集”和“雪集”,就是两个较长的才子佳人故事,已堪称身形完备的才子佳人小说。大约在清顺治初年及南明尚存时期,第一部标准的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问世,从此开始了才子佳人小说在明末清初约七八十年的繁荣发展,形成一个势力强劲、影响广泛的小说流派。大约到了乾隆、嘉庆时代,才子佳人小说逐渐衰微,但一直到晚清和民初,还能在鸳鸯蝴蝶派小说中见其余绪。 天花藏主人是才子佳人小说及其流派的奠基人,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最多最有成就的代表作家。其姓名、籍贯至今尚无定论,故生平不详。现知与天花藏主人名号有关的小说有16种之多,或署“著”、“述”,或署“编次”、“新编”,或作“序”,分别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画图缘》、《金云翘》、《人间乐》、《玉支玑》、《锦疑团》、《幻中真》、《飞花咏》、《赛红丝》、《麟儿报》及《梁武帝西来演义》、《济颠大师醉菩提》、《后水浒传》,多为才子佳人小说。《梁武帝》、《济颠》、《人间乐》未必是他的手笔,《金云翘》、《幻中真》、《后水浒传》则已考定非其所作,已能肯定为其所作的是《玉娇梨》、《平山冷燕》、《两交婚》,《定情人》也极有可能出其笔端,余则待考。 《玉娇梨》、《平山冷燕》及《定情人》都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 《玉娇梨》(又称《双美奇缘》)是长篇才子佳人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模式的开创性作品。书名取自女主人公白红玉(后改吴娇)、卢梦梨的名字。全书二十四回,写正统年间太常正卿白玄有女名红玉,美貌善诗,佞臣杨廷昭御史欲娶为媳,而其子杨芳不学无术,遂遭拒绝。于是杨御史阴谋陷害白玄,荐其出使番邦议和,并欲强娶红玉。白玄毅然出使,不接受要挟,将红玉托给妻弟吴翰林。吴翰林改其名为吴娇,养为亲生,告假避祸还金陵。偶见才子苏友白题诗,爱慕其才情,欲招为婿,不想苏友白误将丑女吴颜认做吴娇,不肯屈就。白玄出使归来,亦告病避还金陵,以考诗方法择婿。苏友白赋《新柳诗》应考,却被居心叵测的张轨如掉包,幸被红玉查明真相,又请苏友白题了《送鸿》、《迎燕》二诗,约为婚姻,然后让其进京求吴翰林保媒。另一书生苏友德冒苏友白之名,求得翰林作媒信,到白府骗婚,又被红玉识破。苏友白应试进京遭劫,另一才女卢梦梨,慕苏友白之才情,女扮男装,与之相会,并以嫁妹名义与之暗订婚约,且赠金助其进京赶考。苏友白中了进士,只选了杭州推官,访梦梨、红玉皆未见,却被抚台杨廷昭逼婚,遂挂冠而去。后改称柳生,与改名皇甫员外的白玄相遇,白玄爱才,欲招为红玉、梦梨之婿,二女不知柳生即是苏友白,守情不嫁。后来苏友白改授翰林,终与二佳人成就“双美奇缘”。 《玉娇梨》中的正面形象具有不畏权贵、坚守人格的思想品质,在忠奸斗争中是非分明,正气凛然,追求婚姻幸福的男主人公宁失功名前程,挂冠辞官,也不屈从苟且上司的强迫婚姻,始终追求自主自由的美满爱情和婚姻。《玉娇梨》所创造的试诗择婿、小人捣乱离间、功名成就团圆等情节,为后起的才子佳人小说不断摹仿而成为模式。 《平山冷燕》二十回。署荻岸散人编次,荻岸散人亦即天花藏主人。书名取自男女主人公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四人的名字。因叙四人婚姻故事,故又名《四才子书》。作品写先朝时,皇帝命百官赋《白燕》诗,皆做不出,大学士山显仁遂献十岁小女山黛所作《白燕》诗,天子大喜,赐玉尺以“量天下才子”,并御书“宏文才女”赐之。一晏公子因受山黛题诗讥笑,串通给事中窦国一,诬告山显仁以“十龄乳儿”冒充才女,有欺君之罪。皇帝乃命文臣周公梦、夏之忠、卜其通及山人宋信四位知名学者前去考诗,均被山黛考败。窦国一与宋信因而被贬。为讨好山显仁,宋信与窦国一逼买维扬民间才女冷绛雪,送往山府为婢。山黛爱其才,与之姊妹相处。冷绛雪因代山黛给皇帝题诗,被皇帝“暂赐女中书”。时洛阳才子平如衡、松江才子燕白颔,相约化名到山府考诗。山、冷二才女扮作记室1对试,二生双败叹服。然山黛、冷绛雪均曾偶识燕、平二人诗才,才子佳人,早已情心暗通,只不得相遇。后燕白颔状元及第,平如衡亦是探花郎,御赐才子才女联姻,燕娶山黛,平娶冷绛雪,两对夫妻,四位才子,才美相宜,成就风流爱缘。 《平山冷燕》通过文臣才士诸男子皆被比败等情节,颂扬了女子的才华和智能,冲击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文化。作品中又颂扬皇帝圣明、社会升平,并御赐才子才女成婚团圆,这种结局方式影响了后来很多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一种模式。 《定情人》,十六回,不署撰人,首序署“素政堂主人题于天花藏”,天花藏主人各序多题“天花藏主人题于素1记室:古代官名,负责记录、起草表章等工作,旧时亦用作秘书代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