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合集下载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阅读答案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①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但是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了近代的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

为什么长期曾在世界文明史土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文艺复兴后就逐渐落到了后面?它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怎样地互相制约、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着的?②对比中国与西方双方思想发展途径之不同,其间有一个关键性的契机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历史经历了一场科学革命,从而根本改变了中世纪文化与思想的精神和面貌;而中国历史却缺少这一幕科学革命,致使她的文化与思想的精神和面貌始终不脱中世纪传统的风格与特征。

近五个世纪以来,西方各种理论体系几乎无不是在近代科学的强大思想影响之下形成的;很多思想家本人就是科学家,如笛卡尔、罗素诸人,然而直到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思想理论始终是在中世纪传统的构架之内进行的;完全与近代科学绝缘,故而也不曾受到它丝毫的影响。

③何以近代科学革命出现在西方而没有出现在中国?最为常见的简单答案是:近代科学在西方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既然没有出现过资本主义,所以也就没有出现一场近代科学的革命。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未能在一个根本点上自圆其说,即它未能令人满意地回答这个问题:何以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据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资本主义,乃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关系的缘故。

然而科学作为最活泼、最积极、最主动的生产力,何以竟然不能突破旧的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一这就有点不大好解释了。

因为归根到底,毕竟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而不是反之。

商品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等等因素的存在,是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可以找到的,这并不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所谓萌芽也者,必须是继之以开花结果。

如果萌芽了几百年而始终也不见开花结果,那是否能说成其为萌芽就有疑问了。

马克思《资本论》曾明确地界定: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十五世纪末已散见于地中海的个城市,而在十六世纪的最初三十年就正式揭幕了。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第八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其影响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的活动过程。

传统思维方式如何形成?当一个地方或某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一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时,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换言之,“传统思维方式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方法。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什么是“直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晋. 陶渊明)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至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直觉→低层次直觉(直觉行动思维)↘高层次直觉(悟性——较强领悟能力)↓↘触类旁通创造之始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上述思维的缺点:太重视经验,甚至会陷入经验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而且,这种思维偏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难以准确表达思想和反映事物本质。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1、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方式过程性思维方式: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过程性思维方式给中国文化带来三个结果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子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⑶导致形成“应变”的习惯。

“应时而变,应事而变。

”2 、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

阴阳的不同组合产生了万事万物。

换言之,万事万物再怎么不同,都只不过是阴阳不同组合、不同关系的演变而已。

中国逻辑思维的发展历程

中国逻辑思维的发展历程

中国逻辑思维的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的逻辑思维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为辩证思维和修辞思维。

辩证思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核心,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

修辞思维则是以言辞为媒介,通过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和观点。

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处于中庸之间,避免极端和偏激。

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了古代中国逻辑思维的特点,即追求平衡、和谐和综合。

二、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在古代中国,逻辑思维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战国时期的逻辑学家董仲舒提出了“正名”思想,认为言辞应该符合事实,不能误导他人。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逻辑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的逻辑学家扬雄在《法言》一书中提出了“明辨是非”的观点,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辨别是非来判断事物的真假。

这一观点对后来中国逻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近代逻辑思维的引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逻辑思维开始接触到西方的逻辑学。

清朝的黄宗羲翻译了西方逻辑学经典《逻辑新编》,将西方逻辑思维引入中国。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逻辑思维方法,推动了中国逻辑学的发展。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逻辑破产”的观点,批判了中国传统逻辑思维的局限性和僵化性。

四、现代中国的逻辑思维20世纪以来,中国逻辑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逻辑学领域,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如命题逻辑、谓词逻辑、模态逻辑等,为中国逻辑思维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应用领域,中国逻辑思维得到了广泛运用。

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帮助科学家进行推理和实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社会生活中,逻辑思维帮助人们分析问题、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五、中国逻辑思维的特点中国逻辑思维与西方逻辑思维有着一些特点的区别。

中国逻辑思维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逻辑思维的分析性和二元性,强调事物的独立性和对立性。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归纳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孔子观点:思想的核心是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观点: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本善”。

荀子观点: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主张“性本恶”。

与孔孟相比,增加了法治的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为了推广儒学,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此后,儒学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宋明理学:南宋:朱熹,他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其着述《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离经叛道”的李贽,自称“异端”,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共同观点:反对君主专制独裁,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主张“经世致用”,着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练习题: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中的。

由稷下学宫存在的时间“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而孔子属于春秋末时期的人,由此可推断出D项是错误的,ABC均正确。

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其演变

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其演变中华文化是一个深厚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不仅融合了中原文明,还吸纳了周边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有的思维方式。

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

一、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折中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整体的观念,即把人、事、物所处于的环境和背景纳入考虑,不偏听偏信,不片面,不妄下结论。

它强调的是折中的思维方式,在对待问题时,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综合各种因素,寻找最佳出路。

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中,也体现在中华文化的艺术、文学、医学等众多方面。

例如,中华文化的绘画艺术注重的是笔墨的综合运用,将画面与文化内涵融为一体。

中华文学的写作也是在整体中折中的,在提炼人物性格的同时,将背景、环境、时代等因素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生动而具有代表性。

二、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的演变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

在古代,中华文化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强调的是仁爱、忠诚、孝悌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也是以尊重长辈、讲究家族道德为基础的。

这种传统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

进入现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时期,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开始转向实用主义,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转变表现在各个领域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例如在政治领域,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试图寻找一条自己适合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领域,中国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自然资源等手段增加国家实力。

在文化领域,中国也开始借鉴国外的文化,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概括来说,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不断地在变化、演进和衍化中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中国的影响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虽然经历了演变,但仍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核心。

西方逻辑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历程

西方逻辑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历程

演绎 的眼 光从 事科学 研究 , “ ” 他并 术把几何 学方珐 看 作纯属 白然 科 学 的方法 ,而是要 用它 来改变 全体 中国人 的中世纪思 维方法 徐 光启不 仅 以他的译 著 向知 识界 传播逻 辑 、引 导传 统 思维 方式 的变革 ,还 依据 《 几何原率 》 的原理 和方法 对 中西数 学 中勾 股测 量法 进 行 系统 化 研究 ,写 出了 《 量法 义》 测 量异 同》 和 《 股义 》 三本 著 作 ,以 自己 的实 践 传播 逻 辑 , 测 、《 勾 导 传 统 思 维 力 的 变 革 。 式
维普资讯

年第 1 期
九江 师 专学 报 ( 学杜盒 科学 版 】 哲
J nl Juin  ̄ a i agn Dh sC lg c Ⅻ 0 h n %da … j c oee P 舳Dyad ̄ l l
总 第 14期 1
S皿 № . 1 14
把我 国的应用科 学 ( 国数学等 )提 高到演 绎理论 的高度 ,在 知识界 引起传统 思维 方式 的变 中
李 之 藻 也 很 重 视 数 学 。 他 将 西 洋 数 学 演 绎 系 统 与 中 国 古 算 学 作 了比较 研 究 ,发 现 了西 洋 .
演绎 系统 的长处 ,并将 这些长 处介绍 给 T自己的同胞 。 “ 李之 藻深 以 中国的 传统 文化 中缺少 像 西方 那种演绎 思维 的本质为憾事 。他决 心把专 门讲究 演绎思维 特点及 其规 律 的亚 里 士多 德
式 的差异 。
徐光启用 “ 四不可得 ”来 说 明 《 几何 原本 》的严 密逻 辑性 : “ 欲脱 之不 可 得 ,欲驳 之不 可 得 ,欲减 之不 可得 ,欲前 后更置之 不可得 。 ”他 认识 到 《 何原 本 》从 公 理 、公设 出发 进 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班级__________ 某某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X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X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专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知识归纳

2021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专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 知识归纳

高考冲刺|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趋势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大致起于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从汉武帝开始,经过董仲舒改造与发展了的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而居于正宗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儒家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流”的趋势。

宋明时期儒学对佛、道思想加以吸收和扬弃,形成宋明理学。

当理学被官方利用、逐渐丧失自身活力之际,明清时期一些有文化个性的学者向程朱理学及君主专制发出挑战,倡导“经世致用”,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1、演变历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完善: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发展: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朱熹提出了“理气论”和“心性论”。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新发展: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顿渐之争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 杨玉昌Ξ摘要:中国禅宗史上曾有过著名的顿(顿悟)渐(渐修)之争,最后顿悟获得了胜利而渐修遭到了失败。

这一争论及其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

今天,我们重新反思顿渐之争,揭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将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顿悟;渐修;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9)05-0097-06 顿渐之争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著名的争论。

“顿悟”与“渐修”分别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

在这一争论中,神秀虽然扬名一时,但不久就被湮没,而慧能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命运,甚至在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仍处处可以看到其痕迹。

因此,我们在今天有必要重新追溯和反思当初的顿渐之争,以便弄清楚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变革建立起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更为健全的思维方式。

一、顿渐之争的缘由与焦点在禅宗史上,顿渐之争源于神秀和慧能的两个偈子并在其中有着最典型的体现,因而要理解这一争论及其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重新反思顿渐之争的由来以及在这一争论中五祖弘忍、神秀、慧能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要看到顿渐之争的缘由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要找一个继承人来继承达摩所留下的衣钵,正是由此才引出了神秀和慧能的偈子。

这样看来,顿渐之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上的意义,而不仅是哲学思想上的意义。

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这一论争的意义及其结果至关重要。

起初,神秀和慧能在继承弘忍的衣钵上的地位是不对称的。

神秀是弘忍五百弟子中的上座,教授师,他出生于当时的文化中心开封,“少亲儒业,博综多闻”,①后跟随弘忍出家学禅,刻苦用功,已有多年。

他被公认为是弘忍的继承人,以至于在弘忍要求弟子们写偈子表达各自的学法体会以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时竟无人去写。

而慧能则是一个被贬官员的儿子,生活于偏远的岭南。

据说慧能是一个文盲,来到黄梅只有八个多月,只是在后院破柴踏碓,甚至从未到过堂前,不知有写偈子这回事。

根据《坛经》,在弘忍提出通过写偈子选择继承人之后,神秀反复思量了数天,写出了那首偈子,但他却未敢直接呈给弘忍,而是在半夜里偷偷书写于“南廊壁间”,希望弘忍看到后能为他做一个验证。

这反映出神秀对于自己的修行还没有自信,他还没79Ξ作者简介:杨玉昌,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① 《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有真正开悟,得到佛法的真谛。

所以弘忍在看到神秀的偈子后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到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坛经・自序品》)弘忍要求神秀再写一首偈子呈上来,但神秀却费尽心神,写不出来。

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神秀在继承衣钵的竞争中的失败。

不过,弘忍并未完全否定神秀,而是认为他的偈子也有可取之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要求他的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

”(《坛经・自序品》)这反映出弘忍对渐修的部分肯定。

其实,弘忍本人也是十分重视坐禅即渐修的。

据说神秀“遇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

乃叹伏:‘此真吾师也。

’”①可见,神秀强调渐修与弘忍是一脉相承的,他尽管没有悟得佛法的究竟,但依然得到了弘忍的一些真传。

这为以后的顿渐之争埋下了伏笔。

弘忍最终决定将衣钵传给慧能而不是神秀,这一决定看上去有背常理:似乎最应该得到衣钵的人竟没有得到,而最不该得到的人竟得到了。

难怪弘忍手下的其他弟子对此不解,想从慧能手中重新夺回衣钵,乃至以后神秀的门人要把神秀立为第六祖,与慧能争夺禅宗的正统地位。

显然,在弘忍的决定中,宗教的立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弘忍看来,继承禅宗衣钵的关键是能否悟得佛法的究竟,其中神秀虽然各方面条件甚好,但他却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而慧能尽管各方面条件都不理想,但他却做到了这一点。

弘忍的这一决定打破了通常所谓地域、出身、学识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将顿悟置于渐修之上。

这实际上从顿渐之争的开端就为这场争论定了一个基调甚至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

从这一点上看,弘忍的决定在中国禅宗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其次,顿渐之争尽管涉及许多方面,但其焦点在于对于佛法的认识以及修行成佛的途径和方法。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有关存在和人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问题。

作为佛教的信徒,五祖的弟子,神秀和慧能在相信佛法并以修行成佛为目的上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佛性是人本来就有的。

神秀曾有偈子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②慧能更是在《坛经》中多处宣扬“自性具足万法”的思想。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对于佛法的存在以及修行成佛的途径、方法的认识有所不同。

在有关佛法的存在的问题上,神秀是倾向于“有”的,他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肯定了“身”、“心”的存在,甚至“尘埃”的存在。

他提出修行成佛的途径和方法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相比之下,慧能是倾向于“无”或“空”的,他的偈子的开头两句:“身非菩提树,明境亦非台”就是直接针对神秀的“是”和“如”的,他推翻了神秀关于“身”和“心”的肯定说法。

他的偈子的后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明确否定了“物”和“尘埃”的存在。

这两首偈子分别代表着对于佛法性质的两种不同理解,代表着修行的两种不同意境、层次或阶段。

正是基于对于佛法性质的不同认识前提,神秀和慧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修行途径。

神秀强调渐修,慧能则强调顿悟。

前者是间接的,把修行看成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逐渐积累的过程;后者则是直接的,认为修行的关键是要当下明了,不需要什么过程。

这就是神秀的渐修成佛和慧能的顿悟成佛。

这两条途径所反映的其实是他们各自的修行体验。

与神秀相比,慧能对于佛法的理解以及修行方法似乎更能表达佛法的究竟,并且从传播方式上看要更为容易和便捷。

这就使得慧能在这场关于衣钵的竞争中尽管一开始处于不利地位,但却能后来居上,而神秀则反之。

然而,是否顿悟就一定比渐修更有价值、更有优势呢?顿悟与渐修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在主张顿悟的南宗取得支配地位之后主张渐修的北宗就很快消失了呢?如果是,那又如何理解弘忍对神秀的某种肯定以及神秀和慧能这两个顿渐之争的代表人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互尊重呢?《坛经》中记载,神秀曾赞扬慧能并派其弟子前去学法,而慧能虽然批评神秀所提倡的坐禅,但也承认“迷人”需要“渐修”。

如果是这样,渐修的消失是否是一种损失呢?顿悟本身是否也存在着以往被长期忽视的问题呢?顿渐之争的结果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后来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由此可见,顿渐之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一次重要选择和变革,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反思。

89①②同上,第59页。

《景德传灯录》,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二、重新反思顿渐之争顿渐之争的发生及其结果是有其原因的。

这一原因需要到佛教本身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去寻找。

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顿渐之争及其对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和社会的意义。

“渐修”实际上是以承认我与物,我与佛的区别为前提的,只有由此出发,它才能把修行看成是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去恶从善从而最终获得正果的过程。

这从神秀关于“戒定慧”的理解中可以看出来。

《坛经》中神秀的弟子向慧能这样介绍神秀的修行之道:“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但在慧能看来,这种区分善恶是非的方式并不是修行佛法的最好途径,因为这仍是一种执著,尚未获得佛法的真谛。

所以慧能说:“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

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坛经・顿渐品》)慧能是从自性上去理解戒定慧的,他打破了主客二元对立,肯定了“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坛经・自序品》))从这一观点看来,任何企图向外寻求,执著于某种外在的东西的做法都是违背佛法的:“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坛经・定慧品》))按照慧能的理解,由于佛法是在自性之中,所以不需要向外求取,“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但心清静,即是自性西方。

”(《坛经・决疑品》)相比之下,神秀的渐修具有某种类似于西方哲学和基督教的主客二元论的色彩(当然它们并不相同),它与佛教的根本宗旨有一定距离,尤其是与重视“空”的思想的大乘佛教存在着某种冲突。

慧能批评神秀的坐禅,认为“以智慧照破烦恼”是一种“二乘见解”就说明了这一点。

慧能的顿悟所代表的主客合一思想切中了佛法的核心,尤其是体现了大乘佛法的精神。

这应该是顿悟能够战胜渐修而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主流的最重要的原因。

同时,与此相关,渐修所具有的二元论色彩也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使得渐修不容易被接受,而顿悟所具有的主客合一的思想却与此相一致,容易被接受。

由此看来,在顿渐之争中顿悟的胜利和渐修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然而,“顿悟”的获胜并不能否定“渐修”存在的合理性,也不能说明顿悟在所有方面都是合理的。

也许从佛法上看,渐修的确不及顿悟究竟和迅捷,但它无疑更适合世间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

渐修不认为世人在现实中都可以通过某种方便的手段立即获得觉悟,而是把觉悟看成是一个需要人不断追求和接近的过程。

这一看法反映出神秀的确曾受到儒家的影响,因为儒家也强调道德修养是一个过程,要求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学而时习之”。

事实上,世上大多数人都是所谓俗人,天性中有着种种欲念,甚至恶念,需要不断警戒自己,去恶从善,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这样看来,只有渐修才是真正适合大众的一种修行方法。

在顿渐之争中,渐修的失败和消失意味着其合理性被忽视了,相应地,顿悟的获胜和成为主流也使其本身所蕴含的问题被掩盖了。

其实,只有渐修才能解决顿悟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顿悟成佛的路虽然简单快捷,但由于它需要某种天资和机遇,所以并不容易实现。

正是顿悟的高妙难解使其极容易引人误入歧途———从这一点看,顿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一条正路。

后来禅宗中出现的狂禅可以从这里找到某种根源。

慧能自己在提出顿悟成佛的同时也指出对于不同根性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他对神秀的弟子志诚说:“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

”(《坛经・顿渐品》)这说明慧能并没有否认渐修对于大多数人存在的合理性,但问题是当顿悟在顿渐之争中获胜时,他的这一告诫就很容易被遗忘和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