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课程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文化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 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注重团体和共同体的利益。
2. 独立思考 vs. 接受权威
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而东方文化更注重传统、长辈和权威的意见。
3. 面子文化 vs. 实质文化
东方文化往往注重“面子”,即表面上的尊重和礼貌;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实质结果。
4. 感情表达 vs. 理性思考
东方文化注重感情的表达,而西方文化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
5. 重视家庭 vs. 重视个人
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和亲情,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我实现。
6. 尊重传统 vs. 创新进取
东方文化更强调尊重传统和守旧,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创新和进取。
7. 超自然 vs. 科学理性
东方文化注重超自然、灵性和宗教信仰,而西方文化强调科学、理性和实证。
8. 勤奋节俭 vs. 纵享福祉
东方文化注重勤奋节俭,而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和纵容自我。
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1. 自由和个人权利: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尊重。
大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要追求真实的自我,并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选择。
2. 平等和公正:西方国家注重平等和公正,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和公正的机会。
大学生们在学术和社会领域内努力追求公正,反对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3. 知识和学习:西方国家高度重视知识和学习,鼓励大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
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4. 多元文化和包容性:西方国家大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教育,倡导包容性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他们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其间的交流和融合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5. 奉献和责任:西方国家大学生被教育要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参与社会运动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改变社会。
6. 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西方国家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大学生们被鼓励质疑现有观点和传统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和创新方法。
7. 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西方国家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
他们通过科学研究、环保行动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来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8. 开放和合作:西方国家大学生倡导开放和合作的精神,愿意接受不同意见和观点的挑战,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和取得更大的成果。
西方国家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自由、平等、知识、多元文化、奉献、独立思考、可持续发展、开放和合作。
这些价值观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和强化的,对他们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 课程思政

中西方文化差异课程思政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思政内容。
中西方文化是相
互独立、各具特色的两种文化,它们的差异不仅存在于语言、习俗和
节日等方面,还包括哲学、宗教、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方面。
下面从几
个方面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逻辑”和“表达”方式。
西方文化强调“直接
表达”,喜欢使用言简意赅、言简意明的语言,强调逻辑性,注重实
证科学;而中方文化喜欢使用比喻、博大精深、曲折含蓄的语言,重
视情感和内心感受,注重道德和人文关怀。
其次,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西方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主导形成的文化体系,强调“上帝创造论”,认为人类生活在神的掌控之下;而中方的文化则以儒教、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为主要体系,强调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注重自我
净化和人性的修养。
再次,中西方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社会
关系和价值观也存在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注重自我
实现和自由;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亲情和孝道,注
重和谐、儒雅和稳定。
综上,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方面,我们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和尊重
其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
人们做事情讲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追求天时、地利、人和。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
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
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
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具象思维重分析、逻辑、客观重直觉、综合、主观演绎式归纳式线性圆周式言语观:法制语言人制语言重形合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2.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

作者: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党地十八大报告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提出了
“三个倡导 ”对.于 “三
个倡导 ”,思想理论界有各种各样地解读,其中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
.这种观点认为, “三个
倡导 ”,特别是第二个层次地倡导,即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接受了西方地所谓 “普
世价值 ”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错误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哲学范畴地价值是指客体地存在、 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地某种适合、 接近或
一致 .而价值观则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地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地根本准则
.
它所表达地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地判断、
评价、 取向和选择, 所反映地是价值主体
生了历史性地作用 .封建社会等级制地核心价值观,显然不同于奴隶社会视奴隶为会说话地
工具地价值观, 具有历史地进步性, 推动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法权抽象
平等地核心价值观, 显然比封建社会地等级制价值观更先进, 因此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地旗帜
和战斗口号 .价值观地变动就是这样一个随着历史进步而不断演进地过程
.在这个进程中,一
方面,我们不能把较高阶段地价值观用于较低阶段
.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地核心价值观拿到
奴隶社会去讲, 它会因为没有现实地社会基础而根本不为人所理解,
因而不可能发挥价值引
导作用 .另一方面,处于较高阶段地价值观一定吸收了以往价值观地积极要素,是人类文明
成果地演进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既然价值观地变迁反映了历史地进步,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能脱离人类历史发
展地大道而无中生有,而是要积极吸收人类历史发展地一切文明成果
中西方价值观对比

The contrast of view of value between western countries and oriental countries The main differences in four aspects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ure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time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nature 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
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
”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人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造的精神。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 二者对立。
中国文化: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
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
The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

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对校训的分析与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中西方校训,发现中西方校训,代表了中西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蕴含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本文对中西方校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我国校训的制定提出了几点建议,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西方校训;教育价值观;启示韩文祥(1963—),男,汉族,陕西省韩城人,陕西韩城西庄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成长江(1957—),男,汉族,陕西省合阳人,陕西合阳坊镇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校训是学校教育理念、治学风格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办学传统与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学校特色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根本标志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的差异,中西方学校的校训各有特色,而中西方教育价值的取向也体现在校训中。
因此,通过校训这一视角,研究中西方教育价值观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学校校训的特点分析(一)“主德”、“求善”的道德性取向中国学校的许多校训中,都有一个“德”字或“品”字。
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香港大学的“明德格物”,台湾大学的”敦品,励志,爱国,爱人”,大部分学校的校训都引经据典,可从古典文献中找到渊源。
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以及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
①所以,中国文化被称为“德性文化”。
《大学》开首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更是为许多学校普遍使用。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是以“求善”为主旨,重道轻艺,“百工”之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轻自然的学术倾向,区别于古希腊对“求真”的关注。
②(二)“重集体”、“重和谐”的整体性取向在分析所收集的101则校训中,“团结”出现了48次,是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ppt课件

结论:
东亚人看到的是一片森林,而美国人看到的是 一些树木 美国人关注的是突出的物体和明显的差异 亚洲人习惯全面地看问题,注意的是物质与意 识之间的关系
2121
二、中西价值观差异的原因
1.历史文化原因 两种价值观产生的历史时期也不相同 两种价值观产生的文化渊源不同 2.不同的环境因素 3.不同的经济政治原因 两种相互对立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即资本主义经
中西方文化差异
11
22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ormed the Chinese religious systems 中国 儒释道(即:儒 家 佛家 道家)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n in west is Christian 西方 基督教
2323
(一)价值观核心之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 主义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理念:重集体轻个 人
西方价值理念基础:以个人为本位,强调 个人大于集体,在两者关系中,个人高于一切
2424
(二)价值观目标之差异:道义与功利 中国人往往以道义为重,将个人荣辱得失
放在次位,为了保全道义,必须压抑个体 的自然欲求、功利欲望 西方人的价值目标是重功利,追求个人幸 福,重视道德的功利性,把道德作为实现 利益的工具,即道德只是手段,利益才是 目的
他们向被试展示了一副鱼在水底游动的电脑图片, 要求他们在看后对所看到的画面进行描述,结果,大多数 美国人只描述了图片上最大的物体大鱼,而中国人和日本 人则描述了超过70%的图片内容,包括河床、鱼和植被, 并详细了描述了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表了两段表面上很对立的陈词,然后询 问被试更相信哪一段陈词,多数美国人对其中一段陈词加 以肯定,同时否定另外一段陈词,而中国人却在努力寻找 一个中间位置,使两段陈词都具有正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课程价值观的比较与启示喻庆明(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北碚400715)【摘要】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存在着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个人本位三种形式的课程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中西课程价值观的比较,总结出了对我国课程改革的三点启示:第一,贯彻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第二,课程价值观的形成在于个体对生命的体验;第三,现代课程价值观的重构——对象性理解认同。
【关键词】课程价值观中西方课程价值观课程改革在课程价值观的研究上,历来存在着“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和知识本位”三种形式的课程价值观。
具体到课程与教学研究上,表现为中西方课程价值观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课程价值观的梳理,以期对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一、对已有课程价值观的分析(一)社会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指的是为了摆脱教会对教育的控制,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巨大作用,强调课程服务于社会的工具性价值,并注重课程的内外部因素互动。
呼吁社会本位的主要有涂尔干、那托尔普、凯兴斯泰纳等。
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在很多时期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在这里我们主要举以下几个例子进行佐证。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上,带来了巨大冲击。
四十年代,政府开始干涉师范教育。
五十年代,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即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战争和政权的需要,将课程设置为写、读、宗教以及简单算术,并取消了人文学科,限制历史和自然学科。
这种以社会为本,突出政治的课程价值观开始盛行,并流传到其他国家。
19世纪以前,英国教育的权利主要集中在教会手里,政府对教育很少干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病,不能适应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
因此,国家干涉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从根本上看是满足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的。
19世纪后期,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提出了公民教育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春秋时期,孔丘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为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培养从政君子,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是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能武。
这里的“六艺”其实就是课程,即“教学科目”。
这些“有用学科”是根据需要创设的新学科,这种“需要”实际上就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维护社会秩序。
反映了当时的课程价值观是“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观”[1]西汉时期,当首推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董仲舒。
他说:“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德性。
以“三纲五常”为道德的核心内容。
即“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与“三纲”相配合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便成为封建道德的准则。
其实质都是维护封建王朝及其君主的统治,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董仲舒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培养人才。
不过所起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诗》道志,故长于质。
《礼》制节,故长于文。
《乐》咏德,故长于风。
《书》著功,故长于事。
《易》本天地,故长于数。
《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2]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通过以上中西方的课程价值观不难看出,如果站在时代的基础上,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也曾经起过积极地作用。
它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的思想境界,并为新社会的革新起着铺垫作用。
(二)知识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是教育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最初原因所在,课程内容主要是人类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知识”。
[3]培根提出以知识为本位,“知识就是力量”。
持知识本位课程价值观的主要有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他提出的课程理论被认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4]也就是说此时的课程是要满足儿童兴趣的需要,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只有这种需要满足了,儿童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赫尔巴特“把确定的教育知识的作为教育学学科存在的逻辑前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知识论取向研究方式对教育研究的深刻影响。
”[5]继赫尔巴特之后,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并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
提出了五种人类活动,并进行了详细论证,得出科学知识对人类生活最有价值的结论。
此时,课程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需要,注重课程的实际价值,一如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
给世人影响最深广、最主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或《四书》)。
即《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这些是学习理学的主要书目,更是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广大举子整日忙于“四书五经”的机械记忆,结果造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碌碌无为之辈,更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
(三)个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正是看到了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观的不足,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课程应从人的需要、兴趣出发来安排课程,一切以个人发展为中心,课程服务于个人。
持个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主要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很明显,他们的这一思想都集中在18世纪,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课程价值观。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更是高度重视儿童的自然天性,这种自然天性依据的是人性本善、自然皆善。
并且在《爱弥儿》中表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他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又是自由、平等的人。
明显倡导了个人本位(儿童本位)的课程价值观。
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的主张,是现代教育思想史上个人本位的源头。
正是卢梭扭转了又来已久的成人本位立场而大力提倡儿童中心说,实现了教育的中心向儿童的转移。
[6]因此,卢梭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发动教育界哥白尼式革命的伟大教育家。
无独有偶,“幼儿园之父”福禄培尔亦肯定人性本善。
并倾其后半生将全部精力用于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上,建立了一个以幼儿自我活动为中心,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亦带有强烈的个人本位色彩。
在中国教育史上,由于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程朱理学的封建礼教,“实际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人本主义思想”。
[7]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都强调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
诸如此类的言论,数不胜数。
人们都认为“私“是令人憎恶的,甚至被人唾骂,把人本主义与个人本位混为一谈。
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有主张个人本位的,但都比较隐晦。
如道家的消极避世主义,以求保全自己,就带有个人本位的色彩。
六朝玄学中的著名玄学家嵇康亦主张个人本位。
嵇康严厉批判了儒家“名教”教育理论,提出了“任自然”的教育主张,其根本原则就是:脱离“名教”的束缚,让受教育者个性自然地发展,亦即“越名教而任自然”。
并把个性与自然等同、合二为一,可谓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人。
而西方是在16-18世纪才提出个性自然发展的理论的,嵇康比西方早提出来了一千多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提出个人本位的主张。
胡适认为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亦主张个人本位主义,明确提出青年应以自身为本位。
[8]其实,无论西方或是东方,都没有处理好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关系,使得个性受到了压抑,未能充分尊重人格,其结果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当下时代的主旋律。
二、中西方课程价值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虽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最终都会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但改革课程的脚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截止目前,我国已经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
正是有了这八次改革,才推动着课程改革向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次课程改革,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汗水。
它是思想的盛宴,挥动着改革的大旗,引领着中国课程改革的方向,并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启示。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念通过上面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一种课程价值观都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最终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对于西方课程价值观来说,盲目接受亦或全盘否定,都是为时代所不允许的,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尤其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能因西方文化之优越就弃之不顾。
五千年的灿烂华夏文化有着无尽的知识让我们去学习。
因此,我们认为,以知识服务于个人,以人为本,在满足个人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发展是对上述矛盾的有效消解。
课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只有人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的。
在课程改革上,三维课程目标、多元课程评价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
从形式到内容,从观念到实践,课程价值观的主客体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当然,我们也听到了来自不同主体的声音,诸如“穿新鞋走老路”、“发霉的奶酪”等,但这丝毫没有阻止课改前进的步伐,反而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动着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去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课程价值观的形成在于个体对生命的体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认为美的东西,而融汇各家之美,求同存异,容忍不同的价值标准,就会进一步升华为“美”的最高境界,即“天下大同”。
此言出自1990年12月,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 80华诞贺寿。
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费老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
我们认为这是费老对生命的写照,也是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价值理想。
因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而实现全世界的文化认同,就要融合各自不同的价值标准,建立共同的价值。
在对生命的感悟中,体验课程的真实价值;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感受美得熏陶。
生命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通过生命教育,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是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在激扬生命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在对生命的体验中,感悟人生价值的真谛,进而对课程价值有深刻的领悟。
课程的培养对象是人,对人的生命的关照,就是课程价值的真实体现,这是由课程价值的客观性所决定的。
(三)现代课程价值观的重构——对象性理解认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教育是个人完满生活的准备”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