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数列求和及综合应用辅导教案

【精品】数列求和及综合应用辅导教案
【精品】数列求和及综合应用辅导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

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等比数列求和教案

课题: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时) 教材:浙江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数学》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中职数学人教版(基础模块)(下)第六章《数列》第四节的内容。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另外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就内容的人文价值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归纳、猜想、证明,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前几节课学生已学习了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所不同,这对学生 q 这一特殊情况,学生也往往容易忽略,尤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1 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三、目标分析 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渗透新课标理念,并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用错位相减法推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公式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公式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建模意识及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的能力和协作、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学生自主对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 探索、敢于创新,磨练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感受数学的美。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难点:错位相减法的生成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 突破难点的手段:“抓两点,破难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 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并及时给予肯定;二抓知识的 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予 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四、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多元教学法,让学生至于情景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分组讨论探究,而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基于教学平台和数学软件让学生可观,可感,可交流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数列求和公开课教案(1)

《数列求和复习》教学设计 开课时间:2016/12/22 开课人:洪来春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等差、等比数列这两类最基本的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同时也掌握了与等差、等比数列相关的综合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将会根据已知数列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讲究效率,加强变式训练、合作学习。采用以具体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讨论,注重分析、启发、反馈。先引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剖析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例题中巩固相应方法,再从讨论、反馈中深化对问题和方法的理解,从而较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锻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如下方法: (1)诱导思维法: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2)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对数列求和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属于高考命题中常考的内容;另一个面,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在高考中逐年加大了它的份量。化归与转化思想是本课时的重点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化的过程。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项,本节课重点复习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根据通项公式选择求和的方法,并能运用分组求和与裂项法求数列的前n项。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阶梯性练习和分层能力培养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1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 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弱化推导,重在应用,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策略: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用具:flash ,ppt课堂系统部分:整节课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 问题呈现1:有10袋金币,在这10袋中有一袋金币是假的,已知,真金币的重量是2两/个, 而假币的重量是1两/个。 问:只给一个电子秤,而且只能秤一次,找出哪一袋金币是假的? S = 10 + 9 + + 2 + 1 2S =11+11+ +11+11问题1:1+2+ +8+9+10=? S =1+2+ +9+102S =11?10=110110S ==552动画演示: 由刚刚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从10袋里面拿出 的金币数共55个,如果这10袋都是真币,那么 电子秤显示的数据应该是: (两) 55?2= 110 而实际显示的的数字是:102(两) 可见比全是真币时少了8两 又因为,每个假币比真币轻1两 所以,可知在电子秤上有8个假币 那么,第8袋全是假币。 设计说明:

这道题的设计新颖之处在于摆脱了以往以高斯算法引出的模式,用一道智力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画的演示更能较直观地表现出本题的思维方式 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问题呈现2: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 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 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 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 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奢靡之程度, 可见一斑。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 , 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 让 , 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1+21) ?21s = 212 设计说明: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 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探究发现: 问题3:如何求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复习》公开课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数列求和复习(第一课时)》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①掌握数列求和的三种方法:公式法、分组求和法及错位相减法; ②能正确运用等差与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③能把一般数列转化成特殊数列求和. 教学重点:根据数列通项求数列的前n 项,本节课重点学习分组求和与错位相减法求和。 教学难点:解题过程中方法的正确选择和化简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_______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练习: (1)求=-++++12531n __________(2)求=++++n 2421 ________ (3)若,0≠a 则=++++n a a a a 32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题型讲解 题型一 公式法 体验高考:2016全国卷Ⅰ文科17.(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n a 是公差为3的等 差数列,数列}{n b 满足11=b ,3 1 2=b ,n n n n nb b b a =+++11 (1) 求}{n a 的通项公式, (2)求}{n b 的前n 项和 方法小结: 题型二 分组求和 例1 、求和__________)432()434()432(21=?-++?-+?-n n 方法小结: 变式练习:若n n n a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题型三 错位相减法 例2 、 若n n n a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方法小结: 练习:求和:若n n n a 3)1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体验高考(2014全国I 文17)(12分)已知{}n a 是递增的等差数列,2a ,4a 是方程2560x x -+=的根. (1)求{}n a 的通项公式;(2)求数列2n n a ?? ? ??? 的前n 项和.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教案 doc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四)教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设置情景 1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3,……,10 . 问共有多少根圆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 三探究发现 变式: 问题1若把问题变成求:1+2+3+4+‥‥ +99=?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来呢? 方法1:原式=(1+2+3+4+‥‥ +99+100)-100

方法2:原式=(1+2+3+4+‥ ‥ +98)+99 方法3:原式=0+1+2+3+4+‥ ‥ +98+99 方法4:原式=(1+2+3+4+‥ +49+51+52+‥ 99)+50 方法5:原式=(1+2+3+4+‥ ‥ +98+99+99+98+‥ +2+1)÷ 2 方法6 令 S=1+2+3+4+‥ ‥ +99 又 S=99+98+97+‥ +2+1 故 2S=(1+99)+(2+98)+‥ ‥ +(98+2)+(99+1) 从而 S =(100×99)÷ 2 = 4950 问题2:1+2+3+4+‥ ‥ +(n-1)+n=? 在上面6种方法中,哪个能较好地推广应用于这个式子的求和? 令 Sn =1+2+3+4+‥ ‥ +n , 则 Sn =n+(n-1)+‥ ‥ +2+1 从而有 2Sn =(n+1) + (n+1) + (n+1) +‥ ‥ +(n+1) =(n+1)n 上述求解过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所求的和可以用首项、末项及项数来表示; (2)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 问题 3:现在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设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 试求 Sn =a1 +a2 + a3 +‥ ‥ + an-1 +an (I) a n =a 1+(n-1)d 代入公式(1)得 Sn=na 1+ 2 ) 1(-n n d(II) 所以 S n = 2 )1(+n n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12321 n n n n S a a a a a a --=++++++12()n n S n a a ?=+1() 2 n n n a a S +?=

第3讲五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 教案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C-等差数列求和计算 C -等差数列求和应用 C-等差数列求和拓展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1、请讲解示范循环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2、计算: 1+3 61+512 1+7201+9301+11421+13561+15721+17901 课堂导入 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幼年时代聪明过人,上学时,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4+…+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在埋头计算,小高斯却很快算出答案等于5050。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准呢?原来小高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 1+100=2+99=3+98=…=49+52=50+51。 1~100正好可以分成这样的50对数,每对数的和都相等。于是,小高斯把这道题巧算为 (1+100)×100÷2=5050。 小高斯使用的这种求和方法,真是聪明极了,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 我们也常把数列求和的计算称为“高斯求和”。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数列的基础知识 (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3)通项公式:一般地,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 (5)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6)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及相邻两项(或几项)间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则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关健是先求出a 1,a 2,然后用递推关系逐一写出数列中的项. 知识点2:等差数列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d表示. 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简单性质 (1)首尾项性质 如果a 1、 a 2 、……a n ,是等差数列,则a 1+a n =a 2+a 1-n =…… (2)等差中项性质及中项定理 等差中项:如果a,A,b这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A=2b a +.我们把A=2 b a +叫做a和b的等差中项. 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 知识点4: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等差数列(奇数个数)的总和=中间项?项数 ()11232 n n n ++++= 2)12(531n n =-++++ 一、专题精讲 题型1:简单数列求和 例1:1+3+5+7+9+11+13+15+17+19 分析:这是简单的等差数列,根据首尾性质、求和公式,即可求。 解:=(1+19)+(3+17)+(5+15)+(7+13)+(9+11) =20x5 =100

(完整)数列求和教案高三

?????≠--=时当时当1,1)1(1,a a a a a n n n n n ? ?? ??-++2112)1(《数列求和》教案 一、高考要求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有限项求和总是有公式可求的,其它的数列的求和不总是可求的,但某些特殊数列的求和可采用分组求和法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和或用裂项求和法、错位相减法、逆序相加法、并项求和法、变换通项法等 . 二、知识点归纳 1、公式法 2、分组求和法 3、错位相减法 4、裂项求和法 5、倒序求和法 6、变换通项法 7、关于正整数的求和公式: 三、热身练习 1、求和:1+4+7+……+97= 1617 2、求和:n n a a a a s ++++=Λ32= 3、求和:=-++-+-100994321Λ -50 4、求和:??? ??+++++=n n n s 21813412211 Λ= 四、题型讲解 例1:(2005年湖北第19题)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2n 2,}{n b 为等比数列,且.)(,112211b a a b b a =-= (Ⅰ)求数列}{n a 和}{n b 的通项公式; (Ⅱ)设n n n b a c =,求数列}{n c 的前n 项和T n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基本知识和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算能力. 解:(1):当;2,111===S a n 时 ,24)1(22,2221-=--=-=≥-n n n S S a n n n n 时当 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4,2}{,241==-=d a a n a n n 公差是即的等差数列. (1) 122n n n ++++=L 222(1)(21) 126n n n n +++++=L 3332(1)12[]2 n n n ++++=L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1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我校的特点,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二、背景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北师大)中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角度: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 2、学生了解数列求和历史角度:大部分学生对高斯算法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且知道此算法原理,但在高斯算法中数列1,2,3,……,100只是一个特殊的等差数列,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和公式学生还是一无所知。 3、学生的认知规律角度:本节课采取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以问题解答的形式,通过探索、讨论、分析、归纳而获得知识,为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搭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育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 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组)思想,培养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有一组袋子,第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个球,后一个袋子比前一个袋子多一个相同个数的球,求(1)袋子里球的个数;(2)前50个袋子里共有多少球。 [知识链接] 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 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高斯的算法蕴涵着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般的规律性.教学时,应给学生提

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这种数列的内在规律.学生对高斯的算法是熟悉的,知道采用首尾配对的方法来求和,但估计他们对这种方法的认识可能处于记忆阶段,为了促进学生对这种算法的进一步理解,设计了以下三道由易到难的问题.(二)由易到难,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问题1:若第一个袋子里有一个球,后一个袋子比前一个袋子多一个球,则前51个袋子里共有多少球? 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 方法1:原式=(1+2+3+……+50)+51 方法2:原式=0+1+2+……+50+51 方法3:原式=(1+2+…+25+27…+51)+26 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将奇 数个项问题转化为偶数个项求解,教师应进行充分肯定与表扬.问题2:前n个袋子里共有(1<n <100,n∈N*)共有多少球? 启发:(多媒体演示)如右图,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 ∵1 + 2 + 3 +…(n-1) + n n +(n-1)+ (n-2)+… + 2 +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1) + (n+1) + (n+1) +… +(n+1) + (n+1) ∴1+2+3+…+n=n(n+1) 2 问题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 n}中,前n项和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教学设计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 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n S =1+2+3+…+n ,又有n S =n +(1)n -+(2)n -+…+1 ∴2n S =(1)n ++[2(1)]n +-+[3(2)]n +-+…+(1)n +,得n S =(1)2 n n + 问题3:等差数列123...n n S a a a a =++++=1() 2n n a a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1n a a +=21n a a -+=32n a a -+=…=1n a a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 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m n p q a a a a +=+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 ,则123...n a a a a ++++=1a +(1a d +)+(12a d +)+…+[1(1)a n d +-] =1[123...(1)]na n d +++++-=1(1)2n n na d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问题5:n S =1(1)2n n na d -+=(1)2n n n na d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2)...[(1)]n n n n n S a a d a d a n d =+-+-+--=[123...(1)]n na n d -++++-=(1)2n n n na d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

数列求和的七种方法|数列求和教案

数列求和是知识掌握的重点,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数列求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列求和教案篇一 汉滨高中李安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复习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回忆公式推导过程所用倒序想加和错位相减的思想方法,及用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弄清基本量中各基本量的值,特别是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求和时,应关注公比q是否为1; ②记住一些常见结论便于用公式法对数列求和; ③学会分析通项的结构并且对通项进行分拆;能运用拆并项求和思想方法解决非特殊数列求和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结合转化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从而帮助他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及特殊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具体数列的求和方法及实际求解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 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幻灯片辅助教学,达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法指导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2)探究性学习法,(3)巩固反馈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复习回顾: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n(a1?an)n(n?1)?na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22 (q?1)?na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na1(1?qn)a1?anq ?(q?1)?1?q?1?q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列几种常见的求和方法? ①公式法②分组求和法③裂项相消法④错位相减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 (二)自学指导 若已知一个数列的通项,如何对其前n项求和?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 版)第二章《数列》的第二节内容,即《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2.教学地位: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难点:理解等差数 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 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9)班、(10)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他们的思维正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我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

发和探究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课本页码问题、月均等额还款问题、操场跑道问题)概括出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学会探究。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

完整版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 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

前n 和呢,于数列{a n } :ai, a 2, as, a n ,…我 称ai+且2+23+…+a n 数列{a n } 的前n 和,用Sn 表不,Sn=ai+a2+a3+…+a 如 , Si =ax S 7 =ai+a 24-a 3+ +a 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 n 项 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 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古算术《张邱建算经》中卷有一道题:今有与人钱,初一人 与一钱,次一人与二钱,次一人与三钱,以次与之,转多一钱,共有百人,问共与几钱? 即:Sioo=l+2+3+ ? +100=? 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 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发言:等差数列项数为偶数相加时首尾配对,变不同数的加法运算为 相同数的乘法运算大大提高效率。高斯的方法很妙,如果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奇数时怎么办 呢? — ...... .... 探索与发现1:假如让你计算从第一人到第21人的钱数,高斯 的首尾配对法行吗? 即计算S2F1+2+3+?+21的值,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当 项数为奇数时,首尾配对出现了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引导帮助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引出倒序相加法做铺垫。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1+ 100 = 101, 2 + 99 =101, 3+98 =101, 50+ 51 = 101, 101 X 50 = 5050。 5050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于是所求的和是: 1 + 2+3+ ? +100 二 101X50

数列求和优秀教案设计

题组教学:“探索—研究—综合运用”模式 ——“数列的裂差消项求和法解题课”教学设计 【课例解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2章数列学完基础知识后的一节针对数列求和方法的解题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裂差消项求和法在数列求和中的魅力,体会裂项相消的作用,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裂项相消求和的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合作,探索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一般概念,又对等差、等比数列从定义、通项、性质、求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数列求和问题重点学习了通过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的方法,在推导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用到了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和裂差消项求和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裂差消项求和法做深入的研究。本节课的容和方处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方法阐释】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心智数学教育方式之“题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题组探索、自主探究,题组研究、汇报交流,题组综合、巩固提高,归纳总结、提升拓展”五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从学生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推导过程中用到的裂差消项求和法引入,从课本习题的探究入手展开教学,学生能自主发现裂差消项求和法,并很快进入深层次思维状态。接下来的研究性题组和综合性题组又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加强裂差消项求和法的应用。 【目标定位】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裂项相消法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适用围。进一步熟悉数列求和的不同呈现形式及解决策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探究过程、深化过程和推广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数列裂差消项求和法的推广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切发现、发明,一切好的想法和念头都可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感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裂项相消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为裂项相消求和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裂项相消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推导数列求和公式时,先后发现了哪几种数列求和的方法? 学生1: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时我们用到了倒序相加法。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中我们发现了错位相减法、裂差消项求和法。 学生2:在学习求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分组求和法和通项转换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 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 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 他们借助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 设计说明: ?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 3.公式应用 例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例题2: 2003年医护人员积极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非典病毒,已知一个患病初期的人人体内的病毒数排列成等差数列,且已知第一排的病毒数是2个,后面每一排比前一排多3个,一共有78排,问这个人体内的病毒数有多少个? 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 便不难知道应选公式。 例题3: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到达B地时的那一分钟内骑了500米,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