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与巧的辨证哲学
艺术中的巧与拙

艺术中的巧与拙巧与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艺术上的巧与拙是艺术家技术与境界的不同表现形态,也是相互贯通的一对范畴。
“大巧若拙,归朴返真”出自《老子.五十四章》,庄子也曾提及。
老庄的“大巧若拙”认为人应尽力保持自己最初的本真。
一、巧与拙是密切联系、相互转化的拙离不开巧,巧是拙的先导。
只有具备巧的功夫,才有进入拙的境界的可能。
拙若离开巧,就变成失去艺术神韵的笨拙之拙。
西方绘画史中在乔托之前的绘画,还没有透视原理,远近的人和物都一样大小,奇怪地处在一个平面上;我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中记载:“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应带其他,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而明清的艺术家们努力在绘画中追求“丑”“拙”的特质,表现主体的思想意趣和审美理想。
他们突破既有形式、规范的束缚,打破古法、常法的藩篱,重视艺术的创新性和个性的发挥。
石涛提出了“我用我法”的主张。
“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
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
”主张突破古法的窠臼,强调艺术个性和艺术的创新。
石涛、清代“四僧”、扬州八怪等都在笔墨中凸显自我精神和独特的审美原则。
他们倾向于采用浑拙苍劲的笔触或是泼墨、皴擦点染之法来呈现古拙的画韵。
都是巧于用拙的典范,与其说巧中有拙,不如说巧极生拙,愈“工”而愈“不工”。
功夫愈深愈拙,是因为艺术家掌握了技巧而去掉巧,从而达到大巧若拙的境界。
宋曹《书法约言》云:“熟则生巧,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
”然而,巧到何种程度才算是至高境界,才是理想之巧?子后终于又回到老庄所说的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返璞归真上,只有这样才能“真巧生焉”。
巧后再求拙是艺术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不是去除了人工的因素,而是更加提高了对技巧的要求,娴熟到不刻意求之而处处得法,真正进入到自由境界,毫无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的意思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是一个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语,意思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笨拙反而显得巧妙,而表现得巧妙反而显得笨拙。
这句成语传达了一种反常的智慧观念,强调了在某些情境下,看似笨拙的做法实际上可能是最巧妙的,而看似巧妙的做法反而可能是最笨拙的。
这句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物在处理问题时采取了出人意料的方式,以不拘常规的态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或者反而因为过于追求表面上的巧妙而导致了失败。
从哲学角度来看,这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之处,强调了智慧和行动的超越常规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要善于在适当的时候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做事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有时候看似笨拙的做法反而可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句成语传达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创造性,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拙与巧的辩证关系作文标题

拙与巧的辩证关系作文标题拙与巧,正如阴与阳。
拙有时比巧更为重要,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事实上那些真正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并非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能在自身拥有的优势条件下再做出突破性的成绩,最终取得胜利,这便叫巧。
拙与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即使很强大的东西,没有它作基础,那么也只会变成空壳子,毫无意义。
但并不是说巧能掩盖住拙,甚至连拙都被完全消灭掉。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失去了质量,仅凭各种物理学定律和数学公式运行,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恐怕会变得异常复杂吧!难道人类文明不需要继续进步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所以拙与巧都同等重要,都应该予以保护。
所谓“拙”就是不善于用自己的长处去解决问题,那么结果自然是糟糕的;反之则恰好相反,即善于利用自己的短板来弥补自己的弱点,让劣势化为优势。
爱迪生不会画画,也不懂音乐,可是后来却在科技领域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曹雪芹家徒四壁,仅靠卖字画度日,可偏偏在文坛上驰骋千古……这些伟人固然令人钦佩,但若抛弃了这些,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纵然才华横溢,充其量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匠人罢了,绝对算不上名垂青史的大家,他们虽然能造福于民众,却还远远达不到传颂千古的境界。
相反,倘若专攻某方面业务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其才能必定难以获得足够的展现机会,久而久之就可能埋没人间。
可见,在一个团队里,个人的才能是十分重要的,但整体水平的提升也少不了个人的贡献,否则难免会形成恶性循环——缺乏良好合作精神,工作效率低下,直接导致任务难以顺利完成。
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却又心地单纯、傻头傻脑的唐僧。
尽管唐僧悟性极高,在拜师学艺期间掌握了降妖除魔的本领,还成功把孙悟空收入门下,成为了灵山大弟子,是孙悟空前途无量的领路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过由于他先天资质愚钝,缺乏领导才能,总是不顾及周围情况,容易冲动,经常打伤弟子,差点丧命。
然而若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的辅佐,以及孙悟空的领导,也许他早已被敌人擒拿归案了,更谈不上什么去取西经了。
巧和拙的思辨关系

巧和拙的思辨关系
巧和拙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思辨关系。
首先,巧和拙可以表示不同的技能和策略。
巧意味着灵活、巧妙、机智,而拙则意味着呆板、笨拙、不灵巧。
在某些情况下,巧和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事物可能被认为是在某个方面巧妙,而在另一个方面拙劣。
其次,巧和拙也可以反映在人的性格和行为上。
有些人可能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直接的方法。
这两种人可以被分别称为巧者和拙者。
此外,巧和拙还可以反映在文化和社会现象上。
例如,有些文化可能更注重巧妙的方法和策略,而有些文化则可能更注重实用性和直接性。
这些文化可以被分别称为巧文化和拙文化。
最后,巧和拙的关系还可以引申到道德领域。
在一些文化中,巧可能被视为机智、聪明和灵活的象征,而拙则可能被视为愚蠢、固执和不灵活的象征。
然而,在其他文化中,巧和拙可能被赋予不同的道德含义。
辩证看待巧与拙作文

辩证看待巧与拙作文哎呀呀,说起巧与拙,我就想起了我那次学骑自行车的经历,那可真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巧与拙的奇妙转换。
记得那时候,我看着别人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的样子,心里那个羡慕呀,就别提了。
于是我兴冲冲地推出家里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准备大显身手。
一开始,我觉得这有啥难的呀,不就是两个轮子嘛,我肯定能轻松搞定。
我雄赳赳气昂昂地跨上自行车,脚一蹬,嘿,车子立马就歪歪扭扭地向前冲去,把我吓得呀,心都快蹦出来了。
我这才发现,骑自行车可没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我就像一只笨拙的鸭子,在那摇摇摆摆,不是往这边倒就是往那边歪。
摔倒了一次又一次,膝盖都磕破了,疼得我直咧嘴。
旁边路过的小朋友都笑话我,哎呀,那可真是太丢人了。
但是我这人吧,就是不服输。
我就不信我搞不定这小小的自行车。
我开始仔细观察别人是怎么骑的,还向会骑的小伙伴请教技巧。
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些门道。
原来呀,骑自行车不能太心急,要掌握好平衡,眼睛要向前看。
我试着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嘿,还真有点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我终于从那只笨拙的鸭子变成了一只灵活的小鸟。
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骑着自行车在小区里穿梭啦,那感觉可太棒了。
我也终于明白,巧与拙其实并不是绝对的。
一开始的拙只是因为不熟悉、不了解,但只要我们有耐心,肯努力,拙也能慢慢变成巧。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也是这样嘛。
我们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很难,很笨拙,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去学习,总会找到方法,变得熟练起来。
就像学走路、学说话,一开始我们都是跌跌撞撞、咿咿呀呀的,但最后不都学会了嘛。
所以呀,我们不要害怕拙,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巧。
巧是从拙中磨练出来的,只有经历过拙的阶段,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巧的来之不易。
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巧与拙,在拙中积累经验,在巧中享受成果。
哈哈,就像我学骑自行车一样,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最后收获的快乐却是无与伦比的呀!。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强调“笨”“拙”“朴”,反对“巧”与“华”

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强调“笨”“拙”“朴”,反对“巧”与“华”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钱钟书先生被称为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精通六门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
他说过:“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作出了里程碑性贡献:35岁时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很多场合题词时,最喜欢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八个字。
钱钟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是:天赋极高的两个人都强调“笨”“拙”“朴”,反对“巧”“华”。
这里的“笨”“拙”“朴”指的是做学问踏踏实实,下苦功夫、真功夫,不投机取巧不搞花架子。
这就是写作时立意的关键。
要围绕“踏实”“下功夫”的意义来展开论述。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聪明人”更容易依赖自己的天赋,被“聪明”迷惑、耽误。
行文时若能结合这个角度,就更加全面了。
范文展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盛典上,杨振宁先生本人因年龄问题缺席了这场盛典,他的学生代为领奖并带来了他亲笔题写的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先生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也体现了他做科学研究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思想哲学。
他是全身心奉献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赤子,是心系祖国的诺贝尔得奖科学家,促进科技强国、少年强国的华夏子孙。
站在科学的塔尖,进入感动中国的殿堂,杨振宁先生“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八个字,轻轻浮在纸上,重重寄于心间。
“宁朴毋华,宁拙毋巧。
”是杨振宁先生对年轻一代人的期望。
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不要投机取巧,更不要弄虚作假,强调做学问必须诚实。
辩证看待巧与拙作文

辩证看待巧与拙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巧与拙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选择。
说起巧与拙,我就想起了我那学骑自行车的经历,那可真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欢笑的故事。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看着小区里的小伙伴们骑着自行车风驰电掣,心里羡慕极了。
于是,我下定决心也要学会骑自行车。
爸爸把他那辆老旧的二八自行车推了出来,拍着车座对我说:“儿子,就用它来开启你的骑行之旅吧!”我望着那高大的车架,心里有点犯嘀咕:这能行吗?一开始,我觉得骑自行车应该是件挺巧的事儿。
不就是两个轮子转起来,保持平衡往前跑嘛,能有多难?我自信满满地跨上车座,脚一蹬,嘿!车子直接往一边歪去,我毫无防备地摔倒在地,疼得我“哎哟”直叫。
这一跤摔得我有点懵,原来骑自行车没我想的那么巧啊!爸爸在一旁笑着说:“儿子,别着急,慢慢来。
”我揉着摔疼的屁股,心里暗暗较劲:我就不信我学不会!我再次爬上自行车,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给我助力。
这一次,车子总算能往前移动一段距离了,我高兴得差点叫出声来。
可正当我得意的时候,爸爸一松手,我又失去了平衡,再次摔倒在地。
连着摔了好几次,我开始有点沮丧了,心想:这骑自行车咋这么拙呢?怎么就这么难掌握平衡呢?小伙伴们骑得那么轻松,到底有啥窍门啊?我坐在地上,看着那辆自行车,突然有点生气,一脚踢在了车轮上。
爸爸走过来,蹲下身子对我说:“儿子,别灰心。
学骑自行车就是这样,一开始都觉得难,但只要坚持,找到窍门,就会变得容易。
你看,你每次摔倒其实都有进步,不是吗?”我听了爸爸的话,心里稍微平静了一些。
我又一次鼓起勇气,跨上了自行车。
这一次,我更加专注地感受着车子的平衡,眼睛紧紧盯着前方,双手稳稳地握住车把。
爸爸在后面轻轻地推着,我能感觉到车子在我的控制下逐渐平稳起来。
“儿子,我松手啦!”爸爸喊道。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但我告诉自己:别怕,保持平衡!奇迹发生了,车子居然没有歪倒,我竟然自己骑了好几米!那一刻,我兴奋得差点从车上跳起来。
教育家名言

教育家名言1、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2、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3、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5、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6、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柏拉图论教育》7、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8、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9、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好课是拥有“五实”的课,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11、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12、“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3、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高尔基14、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15、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
”16、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
“这是一个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17、布鲁纳指出:“油画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18、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笨与巧的辨证哲学
导读: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篇还背不下来。
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
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
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凤。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
太平军起,举国束手无策。
只有他独僻蹊径,以超人之胆识创立湘军。
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满朝如无头苍蝇,纷无定计之际,曾国藩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清王朝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
自古功臣,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
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的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
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之本——湘军。
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实非常人可比。
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完全是“笨劲”。
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击打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又高中进士。
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他总结自身经验,多次说这得益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
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他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
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
”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他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
别人以巧似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曾国藩说到做到。
左宗棠在“瑜亮情绪”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国藩,始则挖苦打击,终则以怨报德,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
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也时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
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爱护、包容、提携。
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开口不离“我老师”三个字。
这个事因为这种质朴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指挥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杨一役”的最终胜利。
当然,曾国藩最有意义的“笨拙”,还是他的思维方式,正是“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使曾国藩避免了几千年来“中国式思维”的局限和弱点。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
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
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式思维不谋而合。
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因为其“笨拙踏实”,在中国人中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
曾国藩式思维的秘诀。
每遇到一件事,他都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
反复琢磨,细细分析。
而“正”“反”这两个方面,他也要进行细分,把“正”面再分两面,分析它的正反。
同理,“负”面也自有其正反。
他把这件事中包含的每一个因素都研究到位,不使有一点含混不清之处。
这样分析下去,对这件事物就会观察得分外透彻。
曾国藩说,自己“天分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
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
在对事物进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
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作参考。
曾国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笨拙之上,这样的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之上的。
确实,“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