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 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3)肝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总胆红素(TBil)降至正常值上限5倍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国际标准比值(INR)<1.6。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Ⅲ期及以上肝性脑病、严重感染(包括感染性休克、深部真菌感染、2个部位以上感染、二重感染等)、Ⅰ型肝肾综合征等者,或2周内出现死亡,或自动出院者,或出现消化道大出血,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治疗过程中,出现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意外、胰腺炎、肺栓塞)等,或发现合并有原发性肝癌或其他肿瘤者,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瘟黄病(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瘟黄病(慢加亚急性肝衰竭)(TCD编码:BNG020、ICD-10 编码:B16.908,909)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发病时间: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Ⅱ期及以下的肝性脑病住院患者。

一、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厥(TCD编码:BNG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性脑病(ICD-10编码:K72.9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

(2)西医诊断标准:《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厥(肝性脑病)协作组制定的“肝厥(肝性脑病)中医诊疗方案”。

肝厥(肝性脑病)临床常见证候:

痰浊内蕴,气滞血瘀证

浊气上逆,内扰神明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厥(肝性脑病)协作组制定的“肝厥(肝性脑病)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厥(肝性脑病)。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厥(Ⅱ期及以下肝性脑病)的患者。

2.患者出现意识改变、智能检测及诱发电位三项之一异常或三项均异常者,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功能PTA>50%,NH

<3倍正常值上限,可

3

进入本路径。

≥3倍正常值上

3.肝功能TBIL≥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功能PTA≤50%,NH

3

限之一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

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血氨;

(3)凝血功能;

(4)智能测试:定向、数字连接试验(NCT)或数字符号测验(SDT);

(5)基础病检查。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电解质、血气分析、内毒素、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脑电图、病毒病原学及病毒复制拷贝数检查、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测、头颅CT 或MRI、脑脊液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保留灌肠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蕴,气滞血瘀证:化痰祛浊,理气化瘀。

(2)浊气上逆,上扰神明证:和胃理气,降浊醒神。

3.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4.针灸治疗

5.其他疗法

6.内科基础治疗

7.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嗜睡,欣快激动,睡眠倒错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理解力、定向力基本恢复正常,扑翼样震颤改善。

3.数字连接试验(NCT)或数字符号测验(SDT)结果达到正常范围,血氨、内毒素等达到或接近正常,肝功能稳定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病情加重,或出现消化道出血、腹水、高

胆红素血症、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则退出本路径。

二、肝厥(肝性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厥(肝性脑病)(TCD编码:BNG100、ICD-10编码:K72. 903)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病历号:病程: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的门诊患者。

一、肝胆管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ICD-10编码:K80.50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2.疾病分期

(1)急性发作期

(2)静止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肝胆管结石(静止期)常见证候:

肝胆气滞证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胆瘀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肝胆管结石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疾病分期属于静止期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术后结石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胆囊结石、胆道狭窄、占位、癌变等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胆胰脾B超;

(2)肝功能;

(3)血常规;

(4)血脂四项;

(5)血清葡萄糖;

(6)凝血功能。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腹CT平扫+增强、上腹MRI、ERCP或MRCP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胆气滞证: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利胆排石。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利胆排石。

(4)肝胆瘀滞证: 行气化瘀、利胆排石。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物理疗法

(2)贴敷疗法

(3)针灸治疗

(4)中药灌肠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右胁或牵及胸背部隐痛、胀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

2.右胁叩击痛等体征改善。

3.肝胆胰脾B超、血清肝功能等指标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需要特殊处理,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3.出现肝功能恶化、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梗阻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胆管结石静止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静止期(ICD10编码: K80.508)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病例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胀的门诊患者。

一、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病名:第一诊断为腹胀病(TCD编码:BNP100)。

西医病名:第一诊断为功能性腹胀(ICD-10编码:K63.8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1993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DouglasA.Drossman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腹胀病(功能性腹胀)协作组制定的“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证

脾胃湿热证

脾虚湿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腹胀病(功能性腹胀)协作组制定的“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腹胀病(功能性腹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胀病(功能性腹胀)的患者。

2.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或其它功能性胃肠疾病、及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系统疾病引起的腹胀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消化道造影;

(2)肝功能、淀粉酶、脂肪酶、电解质(包括K、Na、Cl、Ca)、血糖;

(3)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4)腹部立位X线平片;

(5)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结肠镜、腹部CT、胰胆管核磁水成像(MRCP)、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724)、大便涂片查菌群、氢呼气试验、心电图、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行气导滞。

(2)脾胃湿热证:清热祛湿,理气消胀。

(3)脾虚湿阻证:健脾益气,化湿和中。

2.特色疗法

(1)敷脐治疗

(2)针刺治疗

(3)耳穴压豆治疗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腹胀、肠鸣、大便不调等减轻或消失。

2.腹部膨胀缓解或消失。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有其他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腹胀病(功能性腹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腹胀病(功能性腹胀)(TCD:BNP100、ICD-10:K63.80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 年月日

水痘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水痘且无并发症的门诊患者。

一、水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痘(TCD 编码:BES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水痘(ICD-10 编码:B01.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传染病学》(第7版)(杨绍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制订。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水痘协作组制定的“水痘中医诊疗方案”。

水痘临床常见证候:

邪犯肺卫证

气营两燔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水痘协作组制定的“水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水痘。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水痘的患者。

2.如无隔离条件,不进入本路径。

3.适合服用中药,典型性水痘患儿可进入本路径。

4.水痘合并皮肤继发感染、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水痘脑炎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不进入本路径。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邪犯肺卫证:辛凉解表,利湿解毒。

(2)风热夹湿证:疏风清热,解毒祛湿。

2.特色疗法

(1)中药熏洗

(2)中药外搽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疱疹消退或结痂。

2.体温正常。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住院的患者。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并发症如皮肤继发感染、血小板减少、水痘肺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以及水痘脑炎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水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水痘(TCD编码:BES000,ICD-10 编码:B01.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联系电话: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完成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10天实际治疗时间:天

骨伤科9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的患者。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 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ICD-10 编码: M47.221+G55.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缓解期 (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见证型: 风寒痹阻证 血瘀气滞证 痰湿阻络证 肝肾不足证 气血亏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TCD 编码: BGS000、ICD- 1 0 编码: M47.221+G55.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

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二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V 0.75) (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 4)曾经接受颈椎手术治疗或颈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颈椎张口位、正侧位、功能位、双斜位X 线片。 (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血沉。 ( 4 )心电图。 ( 5)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颈椎CT 或MRI 、血脂、 抗“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 ( 1)松解类手法 ( 2)整复类手法 2.针灸疗法 3.牵引疗法 4.其他外治法: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拔罐、中药离子导入、针刀疗法、穴位埋线、封闭疗法等。 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风寒痹阻证: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血瘀气滞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痰湿阻络证: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气血亏虚证: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6.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运动疗法 8. 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九)出院标准

(推荐)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拔罐、耳针等疗法。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1 / 21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内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1)栓剂纳肛: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肛泰栓、痔疮宁栓普济痔疮栓等。 (2)中药膏剂外用:可选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龙珠软膏、肛泰软膏等。 3.针灸疗法、理疗。 4.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辨证使用中药熏洗。 5.基础治疗:感染、发热、疼痛等合并症的治疗。 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灶消失,切口无脓性分泌物,创面基本愈合。 2.肛门无疼痛,排便正常。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 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 风热犯肺证

风寒袭肺证 风燥伤肺证 痰热郁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 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 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第四批七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试行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瘟黄(TCD编码:BNG0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ICD-10编码:B16.908,909)。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997),和《病毒性肝炎辨证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黄证 脾虚瘀黄证 寒湿困脾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协作组制定的“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瘟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2.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性肝病基础上,重叠或未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戊型肝炎病毒(HEV)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所致的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其他类型的肝衰竭:包括自身免疫性、代谢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寄生虫性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如休克等)及急性妊娠脂肪肝、纤维淤胆性肝炎、肝小静脉闭塞结合征等导致的肝衰竭;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血清内毒素定量、血氨定量; (4)血清电解质; (5)血清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HBVDNA定量; (6)血清甲胎蛋白(AFP); (7)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细菌培养、 MCV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学检查、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黄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脾虚瘀黄证:健脾温阳,解毒化瘀。 (3)寒湿困脾证:温阳化湿,补脾益肾。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特色疗法 (1)结肠灌洗和中药保留灌肠 (2)腹水消敷剂外敷脐部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中医临床路径评估表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消渴病科室名称糖尿病科医院名称临朐县中医院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消渴病_____________________ TCD代码BNV060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ICD代码(6位码)E11.902 入径例数_______________ 填表人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 如无标准中医病名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 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 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 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 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 填写。 4.序号10-18均填写入径病例总数的相关统计数据 5.“单一治疗方法”与“综合治疗方法”病例数之和应于总出径病例数相等;其相应的 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也应于总体出径病例数相应疗效统计结果例数之和相等。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 通过1年时间,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的中医临床路径病种,2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推科: 组长: 成员: (2)内科: 组长: 成员: (3)外科: 组长: 成员: (4)妇产科: 组长: 成员: (5)骨伤科: 组长: 成员: (6)肛肠科: 组长: 成员:

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6)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3、实施小组职责: 小组职责: 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 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医生职责: (1)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2)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

2019年70个专业3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临床路径-开始征订-5页文档资料

2019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9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根据本科实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19个住院病种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2017) 1、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2、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3、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4、孟氏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5、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6、股骨颈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7、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8、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临床路径 9、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临床路径 10、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1、骨蚀(股骨头坏死)中医临床路径 12、胫腓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3、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4、踇外翻中医临床路径 15、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临床路径 16、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17、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18、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临床路径 19、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临床路径

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一、锁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42.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 分型 青枝型骨折 横断型骨折 粉碎型骨折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锁骨骨折临床常见的证型: 血瘀气滞证 瘀血凝滞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锁骨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锁骨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1CD—10编码:16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12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lO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C反应蛋白、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 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2、路径实施情况自*****年*****月至*****年*****月以来,本科共有*****例进入路径,如下表所示:出院日期2011.11.32012.1.142012.2.242012.2.152012.2.1 62012.2.282012.3.9患者姓名病案号黄爱妹李开淑吴秋金陈秀银吴慧张明芳陈美妹21111798212

2521202306变异情况费用(元)否否否否否否否3169.282817.413058.182738.093326.804489.0144 14.28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 本科室对“*****”的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该病种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科室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行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我科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纠纷,上述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24个专业104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1CD—10编码:16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临床常见证候: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协作组制定的“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121—2008)。 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lO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头颅CT;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4)凝血功能检查: (5)血压、心电图: (6)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 (7)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加做颅外段)。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C反应蛋白、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D-2聚体、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