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该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政治: 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镇压反革命运动 4."三反""五反"运动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合理调整工商业 4.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5.土地改革1953年,,《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制定"一五"计划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3-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1954年秋,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委员长。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2、目的:发展国民经济,尽快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 3、时间:1953年——1957年 4、基本任务: (1)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 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和商业; (3)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4)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 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等。 5、指导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2:主要是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 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种落 后的状况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 能实现.
1953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 钢铁公司
1954年,南昌飞机制造厂制造的第一架飞 机试飞成功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万里长江第一桥
(5)意义: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义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 暂代人民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内容:规定了①国家的根本性质:工人阶级领导 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包兰铁路
兰新铁路
宝 成 铁 路
6.结果: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 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7.作用: 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强,农 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 文艺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 生活得到了改善。
二、“三大改造”
1、性质:一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2、时间:1953年——1956年底 3、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4、手段: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社)的形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以加工订货为主向公私合营过 渡的方式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存在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国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厚实 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的简称。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 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 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 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 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言
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 会主义改造,我国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历史转变,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到“左”的指导 思想影响,在前进道路上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 化运动等急躁冒进的错误,甚至还出现了“文化大革命” 那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社会动乱。20多年艰辛探索, 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 面的经验。
知识点回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务: (生产资料私有制 改造 公有制 )
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 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采取赎买的 方式进行。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 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5、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 1、标志着我国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已经转变为社 会主义公有制。 2、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 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三大改造存在什么缺点?
第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精品文档
毛泽东思想变化的根源
❖ 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 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认识不 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肤浅。
精品文档
❖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 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 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 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 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 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 大的困难和挑战。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 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制度,是实行马克思主义指 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
精品文档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 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精品文档
❖ 新中国的建立,表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 此站立来了。但“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低的。 他们还很穷困”。因此,“经济建设现已成 为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
精品文档
❖ 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只能在新民 主主义的旗帜下来进行。
❖ 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政治上实行多党合作,联合 执政,不搞一党单独执政。经济上,在城市鼓励扶 持民族资本,在农村保存和发展富农经济。
精品文档
❖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以后,经过新民主主 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充分发展, 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
A.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C.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D.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答案解析
B
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故选:B。
本题考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历史必然性
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
③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之路;
④政治上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政策
上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分别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
⑤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
际环境。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要把握题干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
向社会主义过渡

性质: 立法机构:
全国政协: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1、通过哪几个方面的努力,使中 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提高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奠定 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健全政治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类型的 宪法
农
途 径 变 化 实 质 结 果பைடு நூலகம்意 义
业
手工业
走 合作化 ____ 道路 作坊 、手工工具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以加工订货为主向 公私合营 __________过渡 工厂、商店私有 国家所有
合作化 走____ 道路
土地、农具私有 集体所有
对生产资料 私有制 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 ________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地位。 公有制
1957年主要工业产值及较1952年产值增长率表
类别 工农业 钢 总产值 1957 1606 年 亿元 535 万 吨 增长 70.9% 近3 率 倍
生 铁 594 万 吨 2倍 多
原 煤 1.3 亿 吨 96 %
原 油 146 万 吨 2.3 倍
发电 粮食 棉 量 花 193 1.95 164 亿度 亿吨 万 吨 166 21.9 26. % %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成就示意图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无缝钢管厂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鹰厦铁路
1952年动工兴建鹰(潭)厦(门)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解 放 卡 车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随之开始一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育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真题再现】1.(2021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排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D项。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2)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 2.交通成就: (1)开始兴建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 (2)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3)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工业基地: (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2)沿海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3)华北和西北新建一批工业基地
东北基地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
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
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
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 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5.建设成就:
1.工业成就: (1)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灾民达4000万),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1949年和历史上产量最高的1936年相比,重工业生 产下降约70%,轻工业生产下降约30%,农业约25%。 1949.5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时,燃煤仅够5-7天,食 米只够半个月的用量。
恢复和发展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久期战争破坏了
的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 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统销等形式,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程度地 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成为在人民政府管 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 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到1952年,56%的私营工业产值属于国家资本主 义。
3、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农业的社会改造实际上在土改进行的同时便已
开始。 到1952年底,全国有40%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并 建立了3600多个初级合作社。
1949年10月—1956年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时起就确定的奋斗目标。
但是,基于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确定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分两步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党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以新民主主义作为自己的第一步纲领,用以规定当前革命的性质和通过这个革命所建立的共和国的性质。
在新中国建立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没有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写进去。
当时党中央认为: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这至少要十年到十五年,然后视情况而定。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实际上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力量;工人阶级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很大加强;调整工商业采取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措施,不仅起到利用和限制的作用,实际上也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土地改革后党注意发扬农民个体经济和互助合作这两种生产积极性,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倡导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成为引导个体农业向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逐步过渡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向社会主义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中本来就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不断壮大其力量和扩展其范围的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大的榜样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党认为解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已经成为必要并有现实可能,于是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到: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在全国人民中得到广泛的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候,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重大事件。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揭发批判了他们的反党分裂活动。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高岗、饶漱石的党籍,撤销他们所担任的一切职务。
通过这次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顺利贯彻提供了重要保证。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因素,而是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
(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3)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特殊时期。
(2)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但是,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上,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妄图把新生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国内,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未被消灭,妄图卷土重来,因此,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3)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任务彻底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建国后已经存在着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党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