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合集下载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考研《中医基础·经典原文》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2007-3《难经·经释》说:“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是指哪种疾病传变形式:【相侮】
2006-3按五行规律传变,“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是指:【子病犯母】
2005-3《难经·经释》说:“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是指:【母病及子】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2009-2/2006-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004-2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2004-9/1996-7“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的病机是:【血随气逆】
2001-8产生“薄厥”的病因,多是:【大怒】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后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五轮”·新方八阵·补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五、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参和脉时相应的记载

五、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参和脉时相应的记载

五、内经中有关天人相参和脉时相应的记载5.1内经中人应四时为何人能应四时?为什么人的五脏六腑能应四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传承着“天人合一”的执念,四时就是天,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内经中还详细论及了五脏应五时......五病位、五星等的关系;5.2内经中脉应四时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脉应四时的论述:“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5.3内经中手足诸经应四时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其日壬癸”;5.4以天干配四时的划分以上内经中所引文字为脉随四时的相应而相应,并且能论及生死;一日之中脉分四时,是以天干甲乙时、丙丁时、戊己时、庚辛时、壬癸时五个时段进行划分,而不是以地支进行十二时辰的时间划分;5.5脉应四时及天干配四时技法的论述脉随四时变化而变化,不同脉位随着时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脉象;不同的脉象可分四时平脉象、太过脉象和不及脉象;脉象是脉诊者通过自己正常的呼吸,并应指患者的手太阴寸口处,对人体气血流动状态的描述;加上时间因素,则同时而不同的脉位,有不同的脉象;不同时而相同脉位,也会出现不同的脉象,也即不同的脉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气血流动状态;不同的脉象代表各脏腑不同的病位和病理;天干是以时间的变动特性指向时间,用天干做为一天五时划分的工具,四时脉法不以地支取时,是因为地支固定性的指向每天固定时间,这是人为时间,不能真正体现时间的特性;所以,四时五脏脉法中以天干做为取时最关键的技法,具备天时变动不居的特性,有其合理性;以干取时,是四时五脏脉法中最隐密又明显、且最容易被忽视的古脉诊取时技法,应引起重视;六、五脏应四时的研究情况和四时五脏脉法的现状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四时五脏脉法的前世今生;6.1五脏应四时的现状关于五脏应四时的研究,李建军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四十年前,程士德教授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立项研究,分别对心、肝、脾、肺、肾各脏系统与四时相应进行过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此项目在1982 年被列入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范围,近些年又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支持其研究;“四时五脏阴阳”命题所探讨的命题是“时”和“脏”的关系,不仅包括脏腑与四季的相应,还包括脏腑的日节律、月节律、双月节律等的内容,关于“五脏应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肾应冬”、“肝应春”以及“肺应秋”的研究,其中以“肾应冬”的研究最深入;无论是“肾应冬”生理机制与褪黑素关系的实验研究,还是在“肾应冬”调控机制与下丘脑G蛋白关系的研究,以及“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相关性的深入研究,都说明“肾应冬”生理机制具有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具有科学性,具有机体整体调节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虽然复杂,他们都存在共同的季节性规律,而这种节律的综合效应与中医脏腑功能的描述基本相符,因此可以判定“天人相应”脏腑应时适应性调控的角度来研究中医脏象的思路是可行的。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精气阴阳五行)模拟试卷3(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下列不按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是(分数:2.00)A.呼、笑、歌、哭、呻B.角、徵、商、宫、羽√C.筋、脉、肉、皮、骨D.酸、苦、甘、辛、咸解析:解析: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

与五行相生相对应的五音顺序应该是角、徵、宫、商、羽。

故选B。

2.“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

卫外而为固也”说明了(分数:2.00)A.阴阳互根B.阴阳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意思是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指的是(分数:2.00)A.阴阳互根B.阴阳互用C.阴阳对立制约√D.阴阳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人、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

说明了动与静、阴与阳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

人的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取得统一动态平衡的结果。

4.“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说明了阴阳学说中的什么内容(分数:2.00)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D.阴阳的相互转化√解析:解析: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解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解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解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是中华文化中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生存与自然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一、天地之气天地之气,是指自然界中的能量流动,包括气、水、土、火等元素的运行和相互作用。

中医学将之称为气机,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地之气是宇宙的根本,它包含了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动力。

人类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气,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二、四时之法四时之法,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

每个季节都有特定的天气、气温、风向、风力、湿度等特征,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都有不同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四季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因此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三、人以天地之气生人类是天地间最为复杂的生命体,也是最为智慧的生命体。

人类可以通过吸取天地之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

人的身体和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体一样,都是由气机所组成的。

中医学认为,人的身体内部有着经脉络络,气血畅通则身体健康,经脉不通则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人们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以保持气血畅通,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四、四时之法成四时之法成,是指人类在四季的变化中不断适应和进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春天,人们会进行春耕,播种作物;夏天,人们会进行夏收,收获丰收的果实;秋天,人们会进行秋耕,收获丰收的农作物;冬天,人们会进行冬眠,等待春天的到来。

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都是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中形成的。

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存和发展。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祖国医学理论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而自然气候的变化,关系于阴阳六气和五行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和五脏之气的协调。

因此,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变化是同一道理。

同时又认为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经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这就是“天人一理”、“人身一小天地”,以及“天人相应”和“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一体”观。

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这里的日月,是指日月的运行,也就是天体的运动、气候的变化。

“天、地”,古人是指整个自然界而言,“天地一体”就是说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述,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

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

“四时”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它的形成还得从我们生活的场所——地球说起。

地球每365日5时48分46(或45)秒绕太阳公转——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年;同时,地球本身还在自转,每24小时转一圈,也就是一天。

它的旋转轴和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有66.5°的交角,于是在公转过程中有半年是北半球离太阳近些,有半年是南半球离太阳近些。

在北半球的夏至,太阳直射在北纬23.5°纬圈上,在北半球的冬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的纬圈上,其他时候,太阳直射在这两个纬度带之间,春分和秋分,太阳两次过赤道天顶,直射在赤道上,所以地球公转一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个来回,世界各地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有规律的变化,这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季节交替。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

下⾯我就浅谈⼀下我对“⼈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的谬见。

这句话虽寥寥⼗⼆字,但却在《内经》数篇⼤论中多次出现(如开篇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这句话体现先了中医⼀种⾮常重要的思想观念“天⼈相应”,谈起天⼈相应则中医⾥⾯有专门⼀门学说即中医运⽓学,运⽓学说在《内经素问》⾥有七篇⼤论记载和其它散在的篇幅。

中医运⽓学⼈们听到都会觉得很神奇,⼤概⼤家都听说过“算病”即根据患者的出⽣年⽉⽇就可以推算出这个患者的的是什么病。

这只是她其中的⼀个⼩应⽤,作⽤与三才中的⼈,还可以应⽤在⼤的⽅向即三才中的天地。

运⽓“算病”就将这句话应⽤的淋漓尽致,处处体现这句话的思想精髓。

这句话⼜与⽼⼦在《道德经》第⼆⼗五章提到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的思想是⼀致的,都是告诫⼈们顺应⾃然,顺应四时阴阳五⾏,才能视苛疾不起,长⽣久视。

如《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这句话表⾯说明了⼈的脉象不是⼀层不变的,体现了四时应有的脉象。

但更深层的还是体现了这句话即天⼈相应的思想,法于四时。

如《黄帝内经素问•脏⽓法时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庚⾟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这篇是对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所作的论述,但仔细⼀想这句话只是解释了此句话的冰⼭⼀⾓,但这句话对于中医临床是⾮常重要的。

医圣仲景诊王仲宣⼀案是⼤家都知道的,医圣仲景就是将这句话利⽤到了如⽕纯清的境界。

能准确的断出⼈的疾病变化。

⼜如《素问•经脉别论第⼆⼗⼀》饮⼊于胃,游溢精⽓,上输于脾,脾⽓散精,上归于肺,通调⽔道,下输膀胱;⽔精四布,五经并⾏,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注意季节特点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对人的影响不能忽视,脾胃疾病存在鲜明的季节特点。

因此在春夏之交季节变换之际,应当注意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衣着,做到“天人相应”。

春夏之交温暖多风,虽然气候已逐渐变暖甚至炎热,但也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变化而着凉受寒,而寒气又十分容易直中脾胃,使之产生胃脘痛和腹泻。

因此,即使是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对胃部做好必要的保暖工作是重要的,所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我们要逐渐地减少衣着,对有脾胃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春夏之交,日长夜短开始明显,天亮得越来越早。

中医学对长夏来临之前如何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很多论述。

因为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容易过度劳作,对人的气血阴阳等正气会产生不良后果。

如中医传统的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讲的就是这些道理。

而脾胃病患者大多存在脾胃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等病理因素,要注意生活调养,以保护正气。

五劳七伤不仅指白天,晚上也要注意,熬夜应当避免。

这不仅因为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夜间工作过晚会使胃肠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胃脘不通、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

所以应顺应睡眠、清醒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通过合理的睡眠在体能上得到补充,有利于对胃肠免疫和动力等功能的恢复,迎接对人体消耗更大的长夏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饮食调摄,注意脾胃保养春夏之交,既有春季的特点,又有初夏的特征。

因为这个季节阶段气候变化比较明显,通过饮食调摄,从而达到脾胃保养十分重要。

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饮食易软而易消化;餐次和餐量宜合理;食宜清淡,少吃辛辣重味及煎烤腌熏食品;忌沸汤、冷饮;戒除酗酒、吸烟之陋习,忌食浓茶浓咖啡。

饮食因素是引发脾胃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调摄得当,对脾胃疾病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
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

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

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
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

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

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

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

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其变化的道理同四季变迁规律一样,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藏。

这说
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也正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

现代研究发现,人的出生、某些疾病、死亡等,有明显的时间、季节特点。

一般说,孕妇的自然分娩多在夜间以后,尤其多见于早晨5点到7点。

受孕和季节有关,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与出生月份有关。

上海某医院分析110例死亡病例,按中医阴阳辨证分析,符合阴证的死于阴时,阳证的死于阳时,这样的病例有93例,占总例数84.5%。

从节气来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气候交替时死亡者尤多。

近代研究又证明,人体的很多生理指标,有明显周期性的节律变化。

此外,人的痛觉、嗅觉,对药物敏感性,对噪声敏感性等也有明显的时辰周期。

总之,生理和病理的节律变化在人类生命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越年节律、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周节律等等。

各种各样神秘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换言之,人体气血的变化受日月、星辰、四时、八节的节律影响。

祖国医学提出:天人合一学说,因天时而调气血,从而防病治病,养生延年。

我们只有继承传统医学中的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更为准确地掌握人体生理节律和生命规律,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