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补泻有则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整体观【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1)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2)也。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3),地有形;天有八纪(4),地有五里(5),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6)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7)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8),风气通于肝,雷气(9)通于心,谷气(10)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11)。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暴气(12)象雷,逆气象阳(13)。
故治(14)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注释】(1)明:盛之意。
(2)便:便利,灵活,强健便捷。
(3)精:气之精粹的部分。
(4)八纪:即一年四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
(5)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6)神明:指阴阳。
(7)贤人:指懂得顺应阴阳变化以养生的人。
(8)嗌:即咽。
(9)雷气:指火气。
(10)谷气:指土气。
谷,山谷。
(11)九窍为水注之气:张介宾注:“水注之气,言水气之注也,如目之泪,鼻之涕,口之津,二阴之尿秽皆是也。
虽耳若无水,而耳中津气湿而成垢,是即水气所致。
气至水必至,水至气必至,故言水注之气。
”(12)暴气:指人的愤怒暴躁之气。
(13)逆气象阳:比喻人体上逆之气如自然气候之久晴不降雨。
阳,通“旸”,久晴不雨。
(14)治:指养生和治病而言。
【白话详解】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边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模拟测试(卷18)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模拟题库1、“长夏”季节的五行属性是A.木B.火C.土D.金E.水【答案】C2、不属于“因人制宜”原则的是A.因性别不同而用药各异B.因居处不同而用药各异C.因体质不同而用药各异D.因年龄不同而用药各异E.因习惯不同而用药各异【答案】B3、创立“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朱丹溪B.吴鞠通C.吴又可D.刘完素E.薛生白【答案】B4、创造性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病机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类经》D.《素问玄机原病式》E.《临证指南》【答案】D5、人体之精生成的物质来源有A.先天之精B.吸入清气C.水谷精微D.脏腑之精E.生殖之精【答案】A B C6、肝与肾的关系包括A.水火既济B.先后天互资C.藏泄互用D.精血同源E.阴阳互滋互用【答案】C D E7、人体之精分藏于五脏,但主要贮藏于A.肝B.心C.脾D.肺E.肾【答案】E8、某男,37岁。
素体虚弱,半年前开始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眼睑.口唇.指甲淡白,肌肉瘦削,皮肤干涩,肢体麻木,运动无力,其病机是A.气虚B.血瘀C.血虚D.津亏E.精虚【答案】C9、与女子胞的生理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有A.肾.心.肝.脾B.心.肺.肝.肾C.脾.胃.心.肝D.肺.脾.肾.胃E.肺.脾.心.胃【答案】A10、六淫外邪中,易导致汗出的邪气有A.寒邪B.暑邪C.风邪D.燥邪E.湿邪【答案】B C11、生命的原始物质是A.血B.津液C.精D.气.血.津液等E.气【答案】C12、与女子胞的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心肝脾.冲脉.督脉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D.心脾.冲脉.任脉.带脉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答案】E13、劳神过度,临床常见症状包括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C.心悸失眠,多梦健忘D.纳呆腹胀,食少便溏E.神志失常,烦躁易怒【答案】C D14、属于中医过劳的是A.劳力过度B.房劳过度C.劳逸失度D.劳神过度E.劳心过度【答案】A B D15、事物并无关联,不能用阴阳概括的是A.水与火B.天与地C.男与女D.夏与冬E.寒与上【答案】E16、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固摄作用D.防御作用E.中介作用【答案】A B C D E17、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的脏是A.肝B.心C.肺D.脾E.肾【答案】D18、545: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A.可变性B.同一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相对性【答案】A19、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的是A.《论语》B.《内经》C.《诗经》D.《周易》E.《说文解字》20、容易出现气血两虚证候的是A.心与脾B.肺与肝C.脾与肾D.肝与肾E.心与肾【答案】A21、导致出血的病因,不正确的是A.气虚可致出血B.热邪可致出血C.瘀血可致出血D.外伤可致出血E.寒邪可致出血【答案】E22、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损伤阳气B.易致疼痛C.黏腻重浊E.易袭阳位【答案】A23、使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中介是A.气B.神C.阴阳D.五行E.太极【答案】A24、与心主血脉功能密切相关的有A.面色B.脉象C.意识D.舌色E.心胸部感觉【答案】A B D E25、某女,48岁。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的运用

•784.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1平2月第36#第2期CJTCMP,February 2021,Vol.36, No.2•论著•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的运用崔亚东,刘晓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X)029)摘要:五脏W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九脏进行补汚调节治疗,宋代陈尤择所撰之《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r《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苫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五脏苦欲补泻;五味;三因司天方;五运六气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973716),第四批全N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B (No.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4号)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five zang v iscera like or dislike inSanyin Sitia n FangC U I Y a-d o n g,L I U X i a o-y a n(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 h i n a )Abstract! T h e theory of the five z a n 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is main l y derived f r o m the Huongdi Neijing,that i s, describing the treatments w h i c h use five flavors to adjust the function of five zan g viscera. Sanyin Sitian Fang w a s written byC H E N W u-z e in S o n g dynasty, that is a clinical m o n o g r a p h based o n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in Huangdi Neijing. Sanyin Sitian Fang solves the p r o b l e m that the Huangdi Neijing has only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but n o prescriptions. In this paper, w 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 n g visceralike or dislike in Sanyin Sitian Fang.W e lind that the theory of five z 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dose have an important guidingsignificance in the Sanyin Sitian Fang.B 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five z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in the SanyinSitian Fang,this paper s u m m a r i z e d the law of the Sanyin Sitian Fan^.T h 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 with the deficiency a n d excess of five zan g viscera, a n d with the theory of five flavors, that provides an e w idea for the future f r a m e w o r k of m a k i n g u p the prescriptions in clinic by using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climatic factors.Key W〇rdS! Five zang viscera like or dislike: Five flavors: Sanyin Sitian Fang:Five evolutive phases a n d six climatic factors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 h i n a (No.81973716), Fourth Batch of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Basic) Outstanding Personnel Training Project (N〇.[2017)24)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天人相应理论为前提,从五味出发,结合 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而提出的中医临床用药 法则。
“和”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相悖 。小德川 流 ,大德 敦 化 。此 天 地之 所 以为 大也 。 ” 就 展现 了一 幅万 物 和谐 并 存 、生生 不 息 的 画面 。 “ 和 而不 同”最 早 出 自 《 论语 ・ 子路》 :“ 君子和而不 同,
亡 。应之 以治则 吉 ,应之 以乱 则 凶 。 ”就 指 出 了 自然 规
中 医学 的 “ 天人 相应 ”观 点揭 示 了在 预 防疾 病 及 诊治 疾病 时 ,应 注意 自然 环 境及 阴 阳 、四 时 、气 候 等
因素与人体 的关 系及 其对健康 的影 响 ,提示 医者在 辨证
律 的存 在不 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所 以人类要与 自然 和谐
孕育 了生命 ,所 以我国传统文化崇 尚顺应 自然 ,而非 征
地 方性 疾病 的发 生 ,与地 域 环境 的差 异密 切 相 关 。如 《 素问 ・ 异 法方 宜论 》指 出 :“ 东 方 傍海 而 居 之 人易 得
痈疡 ,南 方 阳热潮湿 之地 易生挛 痹 。 ” 。
服 自然 。荀子 《 天论 》 :“ 天行有常 ,不 为尧存 ,不 为桀
是 一种人类 生存 的最高理想 ,当人类与 自然界 相处达
到真正 的合一 时 ,必将生生不 息 ,万物和谐 。
1 . 2 “ 天人合 一” 的 中 医学应 用 : “ 和”在 《 说 文解 字 》中的释 义为 “ 和 ,相应 也” ,中医学 中 “ 天人 相应 ” 的观点就是 在 “ 天人合一” 基础上 的发展 和延 伸 。 《 灵枢 ・ 邪客》日: “ 此 人 与 天 地相 应 者 也 ” ,即
开 而 多 汗 ;冬 季 严 寒 ,故 皮 肤 致 密 ,毛 孑 L 关 闭 而 汗 少 。人 体 阳气 于 白昼 运行 体 表 ,人们 的 日常 活动 多 在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人相应”应该如何理解?《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营,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蜠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从上面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看出,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几乎存在着一种按比例缩小的相似关系,人体的结构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相对应的东西,天地是种自然的幻化,而自然与人却存在一种同构的血亲关系,在养生上理所当然就要有一种顺应自然之心。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对于自然、顺应,又该如何做呢?总起来说,就是人禀天地之气,首先就应该掌握天地的四时变化规律,从而调和自身的成长。
期间,顺则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生命的泉源,逆则虚实不通,病情无察,自然就会体验病来如山倒之感觉,这也就是很多人经常都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小病经常都不放在眼里,其结果是健康总在那些他们认为的“小病”里上演阴沟里翻船的闹剧。
这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细分的角度对顺应自然作一个解剖。
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阴阳消长、因时而异和因地制宜。
一、阴阳消长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互通应,息息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医《辅行诀》脾脏补泻

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藏气法时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辅行诀》与《藏气法时论》存在辛泻、苦泻不同,前者取辛散之意,后者取燥湿之能;两书之间类似差异可参考前文《辅行诀》之五脏补泻法则。
小泻脾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者方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甘草炙,各一两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为方便大家学习,将小泻汤表列于下。
★药物组成观小泻脾汤组成,两药味辛为泻,佐甘草一药味甘为补。
《辅行诀》凡小泻方皆是两泻味,一补味。
大泻脾汤含小泻脾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因脾气甘缓太过之故,故小泻脾汤中佐制药甘草减量为一两,犹恐泻肝之力不足,又佐以苦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另加小泻肺汤(葶苈子、大黄、芍药)之芍药、大黄,泻肺则木气盛,木盛则能克土也(所谓实则泻其子是也)已达到泻脾之目的。
《辅行诀》凡大泻汤皆为六味药,其组成亦是小泻汤+急食性味+小泻子汤,药物剂量方面,急食性味皆为三两(大泻脾汤黄芩为一两,恐苦寒伤脾),小泻子汤中两位皆为一两。
推拿效果(2)

《内经》云:“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补,即补人体正气之不足;泻,即泻邪气之有余。
推拿的补泻,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一定的手法,以一定的力量、幅度、方向,在一定的部位、穴位(线),加以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某一脏腑功能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
影响推拿补泻作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的一些总是进行阐述。
1 三因原则推拿手法“补泻”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补虚、泻实、清热、散寒、祛瘀、消积、温通、发汗等作用,须结合具体情形辩证施治,宜掌握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1.1 因地制宜北方人腠理因密,皮肤粗糙,身体多强壮;南方人腠理疏松,肌肤润泽柔细。
故针对生活起居环境差异,施术对象的补泻形式有别。
1.2 因时制宜《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是云天人相应,人体内外环境相通。
故推拿治疗因时令季节之别,补泻作用形式有异。
1.3 因人制宜患者禀赋、营养、脏腑功能、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差别,耐常驻程度、病情变化、心理状况等诸多因素皆影响手法补泻。
2 推拿补泻与力的作用2.1 施力大小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
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
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酸痛感和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
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2.2 施力方向2.2.1 直线推拿一般来讲,常以气血运行方向考虑。
向心性手法多为补,反之为泻。
2.2.2 弧线推拿顺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泻,逆时针方向手法操作为补。
2.3 力的作用点(线、面)施力部位、作用面积的大小影响着手法补泻作用。
施力面小,则手法作用较集中,易于渗透,刺激度则相对为强。
反之,则刺激度相对为弱。
3 体位3.1 医者体位手法操作宜多用巧劲渗透,切忌施用暴力。
《辅行诀》的五味补泻,“辛补肝而泻脾,咸补心而泻肺,甘补脾而泻肾,酸补肺而泻肝,苦补肾而泻心。

《辅行诀》的五味补泻,“辛补肝而泻脾,咸补心而泻肺,甘补脾而泻肾,酸补肺而泻肝,苦补肾而泻心。
总结《辅行诀》的五味补泻,“辛补肝而泻脾,咸补心而泻肺,甘补脾而泻肾,酸补肺而泻肝,苦补肾而泻心。
”体现了《辅行诀》交互金木、既济水火、升降阴阳的内涵。
这种五味对五脏的体用补泻理论是在五行与四时通应的大前提下,运用五味来调节五脏气机升降以顺应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即以顺为补,以逆为泻;增强脏腑功能为补,减弱脏腑功能为泻,这一理论突出了气机升降对脏腑的影响,也直接启发清朝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的提出。
关于“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陶弘景给予高度评价:“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陶氏为什么给予这幅图这么高的评价?此图到底蕴藏了什么样的惊人秘密?总览中医历史,几千年来一共有四幅图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最为重要。
第一幅图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主要阐述阴阳理论。
第二幅图是河图,河图主要阐述五行理论。
第三幅图是洛书,洛书主要阐述六气理论,或者称为三阴三阳理论。
第四幅图就是这张“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简称“汤液经法图”。
这张图可以说是将太极图、河图、洛书,三合一的一张图,首先将阴阳化为体用;配合河图,讲述五行生克制化;配合洛书“天左旋,地右动”的“阳进阴退”,将阴阳、五行、六气理论浓缩在此图,本图是将中医阴阳五行六气经典理论具体化、实践化的应用图。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继承了《汤液经法》的方药,建构了自己的六经辨证和方证体系,但没有讲《汤液经法》的组方规律。
而《辅行诀》则留下了《汤液经法》具体规范的选药组方之法,即“五味体用补泻除病图”。
而且《辅行诀》选药组方法则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既立足中医(方技家),坚定执行《黄帝内经》“谨和五味”的原则;又效仿兵家,“用药如用兵”,遣药组方如同排兵布阵,以法用方,纪律严明,法度严谨。
《辅行诀》的组方规律是全书学术特点最鲜明、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在其后的中医著作中难以见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祖国医学的发掘,揭示了众多“天人相应”的人体自然节律,在此系统观指导下的时辰治疗,就是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节律变化,合理地择时施药,从而提高药效的方法。
《内经》中“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的记述,即提出了治疗上的时间性。
1 时辰治疗的理论基础祖国医学就正常调节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有许多精辟论述,与近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
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昼夜季节的变化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
如“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即体现了一天之中人体阴阳盛衰的昼夜节律变化。
《灵枢·营卫生会》则阐述了一日之中营卫的周期性运动规律。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还提到一年之中“气”的周期性运动规律等。
这些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与“生物钟”学说相似的人体正常生理节律的阐述,为临床时辰治疗提出了理论依据。
关于时辰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吐会于“日未出吐之”的记载,并指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说明违反时间规律治病会给病带来危险,强调了时辰治疗的重要性。
《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提出服药时辰还应同病而异。
《素问·刺疟篇》说:“凡治疟先食,如食倾乃可治,过之则失时也”,是公认的时辰准则。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就注意了治疗与时辰的关系。
后世医家继承发挥《内经》“天人相应”的系统思想,提出了大量择时治疗之法则。
仲景根据季节更迭与五脏虚实的关系,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等论点。
刘完素等极力主张吐药宜于平旦时服用;李臬等倡导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药宜于午前服用;张隐庵认为泻下药宜于日晡时服用;朱丹溪悟得“月生无泻,月荡无补,日部空无治”等因天气而调气血法则,从而为中医时辰治疗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2.1 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 祖国医学提出“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的按时辩证施治原则,并发现机体阴盛阳衰与昼夜之更的节律变化,对疾病及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
昼夜之更,日升日落,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更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重,日西而阳气衰”,昼夜阴阳之变,子时一阳生,卯时阳与阴平。
平旦至日中人体阳气渐升,以激发功能,故温补助阳药多宜在清晨或午前服用,而以寅末卯初为佳,“使人阳气易达故也”。
午时一阳生,酉时阴与阳均,入夜则阳气始衰,需阴气以抑制,故滋阴养血药多宜在午后或入夜服用。
清热泻火药多宜在午后阳气始衰、一阳初生之际进之较好。
若能掌握自然之机,即可“因时而补宜为力”。
2.2 与人体经气运行相符 人体经脉中气血运行,在一日之中各有极盛和极衰的时间。
如“营卫之气平旦由阴分出阳分,行阴二十五度,入夜则由阳分进入阴分,行阳二十五度”。
一般而言,水湿之邪多留于阳分,气分,故应于平旦进服行气利水之剂,借营卫之气行阳之际,人体阳气旺盛,“以药以入”,以助阳行气利水。
而清泻阴火、安神之药多入夜服用,以借营卫之气行阴之际,载药直达阴分,敛阳入阴,导神归舍。
2.3 与人体气机升降同步 为提高汗吐下药之疗效,可利用人体气机升降节律择时而服。
朱丹溪说:“凡吐药宜升提其气”。
刘河间提出:“吐时辰已午前,宜早不宜夜。
”清晨正式人体气机上升之际,显然是用吐药最佳时机。
午前人体之气浮于肌表、腠理易开、外邪易达,故仲景认为此乃太阳表证欲解之时。
李东恒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
”若此时服用发汗透表药,正可借阳气升浮外达之际“从其天人相应 补泻有则姚 军(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摘 要:中医时辰治疗,是以人体生理节律为共同特点,以其择时施药为表现形式,与近代的“生物钟”学说有许多相吻合之处,故在临床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天人相应;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促进人体免疫能力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7- 0027- 02收稿日期:2009-02-21作者简介:姚军(1961-),男,辽宁北票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Law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nd Chinese Time MedicineYAO Jun(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Beipiao City,Beipiao 122100,Liaoning,China)Abstract :The tim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human body as a common feature of circadian rhythms, their timing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 forms, and modern "clock" theory that many of the match, it has a clinical rol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Key words :nature accordingly;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time; to promote the body's immune capacity28经气之旺”,增加药物透邪之力。
相反,泻下药“乃当日已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
午后气机始降、邪气下行,泻下药于午后及入夜服用,同样可得应时而降之气所助,相得益彰。
2.4 与五脏功能活动相契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与时段划分,分析《素问·脏气法时论》与《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有关五脏功能活动,可以得出其正常昼夜四季节律。
“朝应春主肝旺;日中应夏主心旺;日应长夏主脾旺;下晡应秋主肺旺;夜半应冬之肾旺”,而各脏在其被克之脏所主之时节则达到最低潮。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应其时而补泻,在其所旺之时以药助力,即可扶正祛邪而病愈。
3 时辰治疗的临床意义3.1 增加药物疗效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都以取得好的疗效为目的,而时辰治疗则是保障药物取得最佳疗效的方法之一。
因其顺应了人体的自然节律变化,能充分利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增强药力,而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又与用药剂量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当机体对该药感性低的时候,适当加大剂量,相反则减量,即可使药效发挥得更好。
近代时间药理学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速率存在着昼夜节律,证明择药时施药优越于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不论何药均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的方法。
3.2 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可治病,亦可致命”是历来医家谨慎用药之警言。
清·徐灵胎所曰服药“早暮不合其时,不惟无益,反能有害”,即之处治疗用药若择时不当,可扰乱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使药物产生或加大毒副作用,或减低药物的治疗能力。
如入夜乃人体阳气收藏,心神入舍之时,若误用补阳升提、发汗类等药物,显然违背了《内经》“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无扰筋骨”之戒,必使人体节律紊乱,产生不良影响。
3.3 纠正紊乱的人体节律 人体随着昼夜之更而阴阳消长,升降浮尘,这是正常生理状态的基本特征。
当人体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之际,人体生理节律必然收到侵扰而紊乱,产生疾病。
时辰治疗则可以造成一种与人体节律同步的“人工周期”以扶佐正气,使阴阳平衡、气机升降畅达,从而使人机能活动重新进入有序的生理性消长转化节律上。
3.4 促进人体免疫能力 近年有人提出人体“免疫钟”学说,观察到人类淋巴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在一天的不同时辰有明显差异。
促进人体的免疫抗病机能是药物治病的目的之一,而时辰治疗则可能起到促进人体“免疫钟”时辰节律变化的作用或与之起相加作用,从而较一般服药法更能增进人体的自控调节能力,促使人体自愈机能发挥作用。
◆慢性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胃脘饱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等为主要特征。
慢性胃病往往迁延反复,治疗颇难。
调整气机,通降胃气是治疗慢性胃病的关键。
1 气机理论概说1.1 升降出入 生化之机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亦”,故中医有“天人相应”的思想,这种相应也表现在气机方面。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气的升降,天地之更用也”,治疗慢性胃病贵在调气李 岩,王垂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辽宁 沈阳 110032)摘 要:气的升、降、出、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机郁滞是诱发疾病的关键。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调整气机。
气机不畅,气化失司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机,而扶正祛邪、调畅气机为慢性胃病的主要治法,或平补缓攻,动静相宜,或疏理肝气,调理气化。
治疗慢性胃病,以补益脾肾,疏理肝气为契机,刚柔相济,佐使相宜。
重在调理气化,使病势迎刃而解。
关键词:慢性胃病;气机郁滞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 07- 0028- 02收稿日期:2009-01-11作者简介:李岩(1976-),男,山东蓬莱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慢性胃病中医防治。
Chronic Gastric Treatment by Adjusting Qi MovementLI Yan,WANG Cui-jie(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 :Ascend,descent,exit,entrance of qi maintain body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tagnation o f q i i s c r u c i a l f o r r e c o v e r y o f d i s e a s e .F o r T C M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o f t r e a t i n g d i s e a s e i s a d j u s t i n g q i m o v e m e n t .Disturbance of qi movement and disturbance in qi activity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disease for chronic gastric trouble.And supporting healthy qi to eliminate pathogen,adjusting qi movement is the main therapeutic methods of chronic gastric trouble,or normal nourishing therapy and slow purgation,affordable movement,or soothing liver and regulating qi,regulating qi movement.Chronic gastric trouble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nourishing spleen and kidney ,soothing and regulating liver-qi stagnation as opportunity,the more important is regulating qi movement,which makes the disease being readily solved.Key words :chronic gastric ;trouble Stagnation of 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