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护理学基础:一般护理—-生活起居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是指病人在住院期间病患罹身,生活起居方面不能自理,按照医院的等级护理制度和护理计划,分别给予病人合理的护理和照料。
其目的是:保养病人机体的元气。
提高自身驱邪与修复机制。
使体内阴阳达到平衡,祛病康复。
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主要有: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顺应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形神指顺从四时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四季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来调养病人的形神,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
这些认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适当的自然变化,正常的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应顺应自然界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自然界出现反常的变化,人们若不能及时回避或去抵抗它,就将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护理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属阳,自然界万物处于生长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阳之生,太阳之长,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生长之势.而秋冬属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若逆之,则有碍于少阴之收,太阴之藏,所以人体必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的收藏之势。
病室温度、湿度要适宜病室的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在适宜的室温中,病人可以感到轻松、舒适、安宁,并降低身体消耗。
室温过高,会使病人感到燥热难受,又易感暑邪;室温过低,会使病人感到寒冷,又易感寒邪。
不同的病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同的。
具体措施:已感受风寒或年老、体弱、阳虚的病人,常怕冷怕风,可安排向阳房间,室温宜高些。
感受暑热者、青壮年及阴虚或实热证病人,常怕热喜凉,可安排向阴房间,室温宜低些。
病室内的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室内湿度适中,病人感到舒适。
湿度过高,使汗液蒸发受阻,病人感到胸中满闷,困倦、乏力,特别是对于风寒湿痹、脾虚湿盛的病人,易加重病情;湿度过低,病人感到口干唇燥、咽喉干痛,特别是对于阴虚肺热的病人,会因此而出现呛咳不止。
具体措施: 对于因燥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高,可在地面洒水或应用加湿器等.对于因湿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低,可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湿度。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的多面性决定了养生与生命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健康保护?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保持健康?让我们从专家们在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病前预防和老年前维护。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纠正偏见,克服缺点。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观2:中医养生规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思熟虑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
养生的目的是达到身心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
杨是什么?阳是能量。
阴阳是相对的。
一切向上、向外、活跃、炽热都属于阳;所有向下、向内和寒冷都属于阴。
身体生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多或阴过多、阴虚或阳虚。
只要我们努力减少过多的党,增加过少的党,以恢复阴阳原有的平衡,疾病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之中。
因此,中医保健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年益寿《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㊃理论探讨㊃作者单位:056001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中医科(王振海);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王蕾)作者简介:王振海(1950-),大专,副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天人相应思想理论和中医临床㊂E⁃mail:wang_zhenhai@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王振海 王蕾【摘要】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和 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 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 天人相应”与 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㊁把握和传承㊁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 天人相应”思想㊂【关键词】 中医药学; 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黄帝内经; 整体观【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12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CM WANG Zhen⁃hai ,WANG Le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o.2hospital in Handan ,Handan 05600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Zhen⁃hai ,E⁃mail :wang_zhenhai@【Abstract 】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the etymolog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theory of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holism,demonstrations of young and old Chinese medicine scholars,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the convenience in understanding,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nfusionstate of TCM guiding ideology descriptions such a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and holism.【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etical basi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InnerCanon of Huangdi; Holism 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整体观” 天人相应”和 天人合一”表述上的混乱㊂表述上的不一致,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明确㊂而理论上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人们对中医认识理解上的困惑㊂笔者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㊂1 天人相应的语源‘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 天人合一”一词,而是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㊁倡导了 人与日月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 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 应于人” 验于今”的实践检验,从而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㊂2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2.1 对 天”的含义不同天人合一说的天,有多重含义,众说纷纭㊂有一义说,认为 天”即大自然(季羡林);二义说,认为 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王明);三义说,以张岱年㊁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认为 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㊂宋志明说 天有主宰㊁自然㊁义理三种涵义”;四义说,认为 天”指意志之天㊁无为之天㊁道德之天㊁自然之天(康中乾);五义说,以冯友兰㊁任继愈为代表,冯友兰认为 天”有五义:物质之天㊁主宰之天㊁运命之天㊁自然之天㊁义理之天㊂任继愈也主张 天”有五义:主宰之天㊁运命之天㊁义理之天㊁自然之天㊁人格之天;六义说:天地之天㊁自然之天㊁皇天之天㊁天命之天㊁天道之天㊁天理之天(傅伟勋);混沌说,认为天”是一个混沌概念,神㊁本体㊁本原㊁自然㊁必然㊁命运㊁心性等均在其中(刘泽华),林俊义则根据历史顺序,抽出天有人格神,天象或气象及其规律(天道)㊁天命㊁自然㊁天然㊁天志,群物之祖,天理㊁天性㊁天心㊁天气和宇宙空间等12种涵义[1]㊂而‘黄帝内经“中的天不止包含天象㊁天气㊁气候等,也包含了 地”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既包含直接的 象”,也包含 象”后面所蕴含的 道” 变化的规律,既有 形而下”的,也有 形而上”的[2]㊂也就是说不但包含产生人和对人发生影响的自然之天,也包含了人事社会之天㊂‘上经“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素问㊃气交变大论“),人事与天地并列,属于社会意义的天㊂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剧烈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从而把人事社会之天与天地自然之天并列㊂‘素问㊃移精变气论和汤液醪醴论“中,岐伯在回答古人和今世疗效的差别问题时,就强调这是社会之天变了,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变了,病情也和古人不一样,所以治疗方法也随着发生变化而疗效还不满意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在谈到 生乃不固”的两个原因时,就指出一是自然之天的方面,一是社会之天 人的方面,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在诊治过程中不要忽略 故贵脱势” 始贵后贫”的社会因素㊂2.2 对 人”的含义有别人”的涵义既指单个的人,也指整体的人㊂天人合一说的 人”不是指普通的平民大众,而是大人㊁君子,如‘周易㊃文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荀子㊃五制“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㊂‘黄帝内经“中的 人”是不带任何社会属性的全体,是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总体,全书对人使用的是 民” 万民” 百姓” 众子”这样的概念[3]㊂2.3 目的不同天人合一主要目的不在于关注自然界的规律,而是为寻求现实世界的道德原则和人类政治生活的普遍原则,寻求政治存在的意义,是指君主要遵守天道,效法天道,体道而治㊂如‘吕氏春秋㊃圜道“ 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 主执圜,臣执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㊂‘黄帝内经“天人相应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掌握自然规律以及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人类寻找更适当的生存生活方式和防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㊂‘素问㊃金匮真言论“指出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更指出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㊂2.4 内涵不同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天人合一”包含了诸如 天人合德” 天人相分” 天人相通” 天人感应” 天人相应” 天人不相预” 天人交相胜” 天人合一” 天人同性” 天人同体” 天人同类” 天人一气” 天人一心” 天人一理”等多种学说,概括起来可归约为 天人相分”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三类㊂ 天人合一”观念,其本义并非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 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涉及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以政治㊁伦理和精神境界为本位的㊂ 天人合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更多体现在其社会㊁政治㊁道德㊁伦理㊁价值㊁认识论㊁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4]㊂ 夫礼,天之经,地之义也”(‘左传㊃昭公二十五年“), 诚者天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㊃十九章“),天人合一说把礼㊁性㊁德㊁诚提高到天的地位,然后反过来要人去合天,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道德原则的客观性㊁天道性㊂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㊁倡导并发挥了 人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㊂天人相应思想既承认天与人的区别,又承认天与人的联系,同时还认为 参’是相互的,人法天地而也可以参赞造化”[5]㊂天的变化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6]㊂既包含了 天人相分”区分主客的内涵,而不致听其走向片面和极端;另一方面又把 天人合一”所体现的社会㊁政治㊁道德㊁伦理㊁价值㊁认识论㊁人格修养方面的意义及孜孜以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包摄在天人相应思想中而不致使其流于玄远㊂天人合一追求的是最高精神境界,天人相应注重的是客观自然规律㊂天人合一反映的是理想状态,天人相应反映的是现实状态㊂因此, 天人相应”显然要比 天人合一”更明白更确切地反映了天人关系㊂2.5 ‘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天人相应相参说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零散的,范蠡㊁子思㊁荀子都提到了天人相参相应,但都没有展开论述,形成系统㊂如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可以成功”(‘左传㊃国语“);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㊃第二十一章“);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礼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荀子㊃五制“); 天行,有常 故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㊃天论“)㊂面对天人关系的诸多提法,‘黄帝内经“注重的不是抽象的论辩,而是如何运用天人相应思想处理实际问题㊂‘黄帝内经“继承发展了天人相应相参思想,并将之系统化㊂‘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相参思想为指导,融汇诸子各家学说,对成书之前的医学资料和各家学说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继承,构建了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理论体系㊂3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理解,长期以来一般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来加以概括㊂这显然难以涵盖和体现这一体系的丰富内涵㊁内在联系及其特色,也就难以具体有效地指导临床㊁科研和教学[7]㊂通常认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起码包括作为体系基本元素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基本关系做出的推论㊂天人相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就是 天” 人”㊂ 人”包括个体的人和群体的人㊂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吃穿行住产生的社会关系,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从单个人到群体人生活在其中的天㊂每个人对他自己来说是人,相对于另一个人来讲又属于天㊂毫无疑问,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有着自己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但人是 天”的产物和组成部分,所以生命运动变化的轨迹必然要服从㊁受控于 天”运动变化的规律㊂天的变化产生和影响着人,人又通过自身的活动影响着天,天人之间相互作用,人天相应,这就是天人之间的基本关系[6]㊂可以看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归根到底依然是 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两个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包括在天人相应思想理论中㊂事实上,中医整体观就是从‘黄帝内经“关于天人相应的论述中概括出来的,是建立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基础上的㊂天人相应思想理论提供了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8]㊂医学就是伴随着对天的认识㊁对人的认识和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而发展的㊂天人相应思想方法不仅指导古人创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同样可以指导今人,像复杂性理论㊁系统论㊁控制论㊁模糊理论㊁信息论㊁全息论㊁协同论就可以运用于医学领域,用来阐明对人的认识㊂同样,自然科学的方法㊁社会科学的方法㊁数学的方法㊁观察的方法㊁实验的方法㊁逻辑的方法㊁猜想的方法㊁理性思维的方法㊁非理性思维的方法等,都可以用来研究人及其健康与疾病问题㊂显而易见,天人相应方法论不仅包含了整体观的方法,还包含了其它方法,从而体现出开放性㊁包容性和与时消息性㊂4 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老一代中医药专家早就指出了天人相应思想在中医学中的理论基础地位这个问题㊂ 气或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以天人相应思想为基础”(岳美中),天人相应思想是 中医学理论的渊源所在”,是 贯穿整个‘内经“的指导思想”(方药中),是‘内经“理论的精髓,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㊁五行学说㊁藏象学说㊁经络学说㊁精气神学说㊁运气学说等,几乎无不根据天人相参的原理而阐明其所具有的规律性”(裘沛然),是 贯穿整个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最核心㊁最根本的思想”(陆干甫㊁谢永新)㊂新一代中医药学者通过对‘内经“及其时代,对中医基础理论,对天人相应思想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的体系[9]㊂中医理论要还其本原 人与天地相参[10],认为天人相应思想不仅仅是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应该成为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6]㊂5 现代科学的研究一种生物生存在什么条件下,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生物适应的结果,生物的进化过程也就是天人相应的过程㊂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克隆羊,从生态学到微生态学,从宇宙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到蛟龙号深潜,天人相应思想经过了现代科学从宏观㊁中观㊁微观以至宇观的检验,证明了天人相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6,8,11⁃13]㊂天人相应不仅是中医学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看法,而且是生物界的一条基本规律㊂要想真正认识人类本身与人类疾病,就必须把人与其生活在其中的天联系在一起㊂因此,把天人相应思想作为医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逻辑的必然㊂6摇便于当代理解把握和传承交流如何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建立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相适应,便于当代理解㊁把握㊁传承㊁交流的理论框架与结构,是中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的重要课题[14⁃15]㊂而明确了天人相应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就理顺了中医体系的逻辑结构,这就是:用对天的认识说明对人的认识;用认识天的方法去认识人;从人和天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人;研究天人相应规律和运用天人相应规律[8]㊂同时,也就明确了中医体系 道㊁理㊁法㊁术”四个层次结构㊂ 道”就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思想㊂ 理”属于第二层次 在天人相应思想的指导下,综合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形成适用于预防㊁诊断㊁治疗各方面的基础理论,如气血津液㊁阴阳五行㊁升降出入㊁藏象经络㊁寒热虚实等㊂ 法”属于第三层次,是用基础理论研究具体的天与具体的人相互作用产生相应变化的规律,总结归纳形成如六淫辨证㊁伤寒辨证㊁温病辨证㊁杂病辨证㊁摄生㊁经络㊁以及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的临床应用理论㊂ 术”是第四个层次,就是在以上基础上产生的对某一具体病种㊁证治㊁药物㊁方法提出的具体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如伤寒护阳,温病存阴等㊂正因为中医理论是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来的,随着对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和深入,对养生及疾病防治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中医理论不但可以根据时代和需要对原有理论进行部分的修正和改造,补充和发展,还可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以现代自然观㊁宇宙观为参照系,用天人相应思想方法建构起新的理论大厦㊂也就是说,天人相应思想使中医理论具备自我更新的内动力㊂天人相应思想既为理解㊁把握和传承交流中医理论提供了方法,也为中医走向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㊂笔者相信,只要从天人相应思想出发,就如高屋建瓴,一通百通[16],从而应对和解决中医学面临的困惑㊁危机和挑战㊂参考文献[1] 林俊义.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 天人合一论”,寻觅 自然与人的和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9):4⁃8. [2] 杨光.正确看待 天人相应”[N].中国中医药报,2010⁃05⁃05(8).[3] 申咏秋,鲁兆麟.‘黄帝内经“的医学人文精神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08⁃109.[4] 耿云志.近代文化与儒学[N].人民日报,1988⁃03⁃21(5).[5] 裘沛然.裘沛然选集[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80⁃184.[6] 淮辉先,王振海.试论天人相应思想的科学性[J].中国医药学报,1988,3(1):9⁃13.[7] 许家松.把根留住 继往开来 中医理论现代发展战略研究之我见[N].中国中医药报,2004⁃09⁃13(3). [8] 王振海,淮辉先.从‘黄帝内经“谈天人相应思想的方法论[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20⁃23.[9] 赵洪均.内经时代[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93.[10] 张效霞.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57.[11] 周鹏,高学敏,张建军,等.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看人体太空生理紊乱[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6):472⁃475. [12] 刘焕兰,谈博.天人相应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4):407⁃410.[13] 熊德鑫.微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52⁃253.[14] 潘桂娟.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之研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7):481⁃483.[15] 王耘,颜素容,乔延江.中医理论建模的天人相应形式化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7):437⁃439. [16] 王振海,王蕾.高屋建瓴 一通百通 关于天人相应思想研究问答[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60):181⁃183.(收稿日期:2015⁃04⁃22)(本文编辑:董历华)。
论天人相应整体观

人 体对 自然界 四时阴阳的变化有一定 的适应 能力 , 若 六 气太过或不及 , 或非其 时而有其气 , 了人体的适应能 超越 力, 此天气之逆 , 人不 能从之而病生也。
21 六淫致病 六淫作用 于人体 , . 使人体与外界环境 的相 对平衡遭到破坏 , 人体内部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受到影响 , 便产生疾病 。六淫之邪各有特点 : 风邪善行数变 , ( ) 热 火 邪 消灼津液 , 暑邪耗气伤津 , 湿邪重浊粘滞 , 燥邪肃杀伤津 , 寒 邪收引凝滞 。春多风温 , 夏多热病 , 长夏多湿病 , 秋多燥病 , 冬 多寒病 。《 内经》 “ :春善病鼽衄 , 仲夏善病 洞泄寒 中 , 秋善 病 风疟 , 冬善病痹厥 。说 明了疾病具有 明显的季节性 。 ” 六淫 之邪不仅可 以作为致病因子引起疾病 ,而且常是许多疾病 的诱发 因素 , 咳喘 、 如 痹证 、 胃脘痛 , 每在冬春季或遇阴雨天 气或受寒冷刺 激而诱发 。 近年来 , 国外在大量病例积累的基 础上发现不少病 有高峰季节 , 心肌梗塞 1一 l , 2月 慢性 肾 1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1 0 0年 1 2月下 第 2卷 第 3 6期
De e e 2 0 Vo . No_6 c mb r 01 t 2 3
5 ・ 6
J u l f i a na i o a i e e Me i i eI fr t n o ma n d t n l o Ch i Ch n s d e n n o mai o
3 在 养 生 学 方 面 的 重 要 意 义 祖 国医学根据机体与外界环境 的对立统一关 系,按照 四时 阴阳的变化规律 ,提出要从根本上使机体的生长发育 顺应 自然规 律 , 必须“ 就 春夏养阳 , 冬养 阴, 秋 以从其根 。”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生活起居护理发表时间:2013-08-06T08:07:54.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6期供稿作者:袁素芳[导读] 我国历代医家,十分强调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且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袁素芳(辽宁省盘锦市中医院 124000)【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328-02 1 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1.1 顺应自然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
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规律是病人生活起居不可违背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改变。
善于养生者就要使人体与四季变化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祛病延年。
若不顺应其变化,就等于削伐、伤害了生命的根本,对于维护和恢复健康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生活起居护理,首先必须从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人手,制定出不同的护理方法。
在春夏季节的护理中,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阳气不要消耗过分;秋冬时节则应注意防寒,积蓄阴精。
同样,一日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晨昏而变化。
随着阴阳之气的消长,人气也有着朝生夕衰的规律,从而使疾病出现“旦慧”、“夜甚”的现象。
除此之外,气候、地域和居处等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体生理、病理方面变化。
因此,必须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生活起居护理,顺应自然。
1.2 平衡阴阳生命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只有阴气平和,阳气秘固,即阴阳协调,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而患病的最根本原因,则是阴阳失去了平衡。
因此,治疗和护理疾病,首要的是调理阴阳,确保使机体自身和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保持动态的平衡。
护理疾病时,应从平衡阴阳这一角度,根据病人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情况去制定护理措施,进行生活起居护理。
中医学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思考

中医学对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思考摘要中医学从整体观、平衡观的角度,认为人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和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并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从现在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看来,中医学的原理、思想、中医药的经验正在显示强大的生命力,从整体来思考和治疗疾病,使得药物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较为符合机体整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中医学的特色,也是中医学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学理论整体观环境疾病1 中医学中有关人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的理论远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即有论述,谓之“人与天地相应”。
其中“天”为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是指人类,“相应”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并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人与天地相应”是《内经》生态医学思想与智慧的体现,它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为指导来认识人体疾病发生。
其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这个“大天地”与人体这个“小天地”具有可以类比的结构和功能,故可以参照自然界各种变化的规律来认识和研究人体;第二,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受到天地间正常变化规律的支配,并顺应着四时变化的规律来完成其生命活动过程。
据此,医学就要效仿对自然界生态现象、生态结构和生态规律的认识来认识人体的结构、功能、疾病及其防治规律,即《内经》所说“法则天地”。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思想和理论也被引入医学,结合当时对人体解剖、生理、疾病及治疗的认识,构筑了中医学理论的框架,创造了中国传统医学体系。
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宏观生态学,并逐步构筑起中国传统的生态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医学的本质是生态医学,它以古代生态学思想与原理来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与平衡,并进而研究人体失衡的动因、机制及防治方法的。
“天人相应”理论是中医学整体的重要内容

境的燮化舍影辔到人髅的生理 、 病理及辖蹄 , 菱生 、 治瘵疾病都要考虑到 自然瑕境封人髓的影辔 。 所以在
《 黄帝内 - 柜》邪客篇 “ 人舆天地相虑也 ” 。 《 黄帝内径 - 素同》寅命全形 :“ 人以天地之氟
寓理又非常深奥的 : “ 太虚寥廓 , 肇基化元 , 蓠物
资始 , 五逗终天 , 布氯真霾 . 统坤元 , , 隐 九星憋朗 t 七曜周旋 , 日除日 , 日柔 日刚 , 幽颢既位 , 寒暑弛
张 , 生生,, 品物咸 章 。”逭段 秸的意思是 地 球 ff k L,
生, 四畴之法成” , 又 :“ 天地合氟 , 命之 日人” 。 逭些都 明人的生命活勤是仰赖地球的自然瑕境而生 存的 。
的瑕境不是猬立存在的 , 它是和 日月星辰共同存在於
宇宙之中 , 在太 系中各佃行星按照 自身的规律不断 地逗勤著 - 於是才有了地球上一年四季寒暑 、 一日 量
才有了各槿生物 。 地球遭些正常的燮 什麽 “ 人舆天地相虑”呢 ? 就是因 地球上 夜黑白的燮化 , 有空氯 、 光 、 水等形成 的自然瑕境 , 才麈生了地球 上的生物 , 包括人 。 人依赖 自然瑕境而生存 - 并舆 其它生物一檬 , 每畴每刻都在受著 自然瑕境的影辔 。
空氯 需加温了 , 故鼻孔大而短 , 颈鬓卷可以流通空 氟 , 降低蕻部的温度 , 保攘大腾 : 亚洲人多敷自古生 活在黄河流域 , 凰沙大 , 眼睛小 , 有保攘作用 。 可兄
不 同檀族的生理差昊舆地球不同地域 的自然瑕境有 丽。 用中臀的理 解释就是 “ 天人相虑”的结果 。
二、 中譬封不同地理瑁境 人髓影誉的极激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中医养生学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
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
探讨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学强调“天人相应”,即人体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因此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来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以达到
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还强调“阴阳平衡”,即人体内部的阴阳两极要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养生学提倡通过调节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来保持阴阳
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还注重“预防为主”,即通过平时的保养和调理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
中医养生学认为,预防
疾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包括适当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调节情绪等。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医理论、营养学、心理学、运动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养生学的理
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导读:说起中医便会不自觉想到把脉、开方、中药、针
灸、拔罐等等医学治疗的画面。说起中医之道,有中医基础
知识的人们大概会联想到中医遵循的规则——天人相应观、
阴阳与五行之道等。而要说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中医之道呢?
来看看山西中医学院薛芳芸教授给大家作何讲解吧。医道是
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观念在医道
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什么是天
人相应,什么是阴阳五行,为什么喝菊花茶可以败火等原理,
但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都因循着古训生活,用古话说,叫做
“日用而不知”。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原则,本期文章
我们从天人相应观出发,列举日常生活的一些具体事例,让
人们从中参悟中医之道,体悟中医之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
更好地运用中医。播放GIF《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曰:“人
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相应,指的是人和自然
之间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中医学里有这样的比喻:天
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
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
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
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的时
间节律根源。晨起排便与昼夜节律很多人都习惯晨起排便,
这是人体气机的一种自然走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昼夜节律,
是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的体现。古语称早晨天亮为天门开,
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是指魄门,魄门
就是肛门。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排泄秽物和吃食物,是
在和大自然交换能量;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是在和
大自然交换能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身体之所
以有昼夜节律,是因为地球自转1周的结果。普通感冒七日
可愈与周节律张仲景《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至7天以
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普通感冒如果没做治疗,没
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第7天便会痊愈;如果病程延长,
要么14d要么21d痊愈,但继发病、并发症不在此列。原因
在于,一方面人体本身具有天然的修复力和自愈力;另一方
面受7d节律的影响,感冒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此外,7d节
律是月节律的1/4。月象对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影响是不一样
的。1个月内,江河湖海的涨潮出现4次强天文潮汐现象,
把1个月28d多一点分成4份,1份正好是7d。女性1个
月来1次月经,1个月有1次排卵,这是月球绕地球1周给
人打上的烙印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与四季节律春夏秋冬,
周而复始;生长化收藏,循环往复,这些都是四季节律与年
节律的反映。古人云:“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因为女
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生发的阳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
的春季,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女子容易忧郁或
情志不舒。男子属阳,容易与秋冬浓郁的阴气相感,尤其是
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而自己还一事无成,就会悲从心来,
易于焦虑或烦躁。这是四季节律对人体的影响,是地球绕太
阳1周给人类打上的烙印。类似以上的例子还很多,不胜枚
举。这些都是自然节候的反映,是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而产
生的身体与精神上的本能反应,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
老子《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原来很多中医之道都是最自然、
最简单、最朴素的,我们应该依照生命的本性去生活和做人,
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顺应自然的
力量健康有序地生存。“道法自然”,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
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本文摘自《谈日
常生活中的中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