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合集下载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这部小说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带着我走进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都鲜活生动得仿佛要从书里蹦出来,站在我面前跟我唠家常。

故事围绕着老舍出生前后的家庭和社会展开。

那时候的旗人,靠着朝廷的铁杆庄稼过活,自以为身份高贵,整天提笼架鸟,吃喝玩乐。

可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是深深的空虚和无奈。

比如大姐的公公,这位“定大爷”,讲究排场,爱摆阔气。

家里的规矩多到让人咋舌,吃顿饭都得有一大堆的讲究。

他觉得自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实际上呢,不过是在日渐衰败的局势中,硬撑着那点所谓的面子。

还有大姐夫,一个老实巴交的人,整天被家里的琐事和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想要改变,却又无力挣脱。

而书中对各种节日、习俗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

到了春节,全家上下都忙活着,女人们忙着做各种点心,孩子们盼着能穿上新衣裳,放鞭炮。

那热闹的场景,让我仿佛也置身其中,闻到了点心的香味,听到了鞭炮的声响。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描写的一次家庭聚会。

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可这笑声中却藏着各自的心思。

二姑妈的尖酸刻薄,大舅妈的憨厚老实,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说着家长里短。

孩子们在一旁打闹着,不小心打翻了茶水,惹得大人们一阵呵斥。

这时候,老太太出来打圆场,气氛才又重新热闹起来。

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都被描写得那么细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亲眼目睹这一切。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舍先生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搞笑,而是从生活的细微处自然流露出来的。

比如说,对那些旗人故作姿态的描写,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怜。

他们明明已经穷得叮当响,却还死要面子,不肯放下架子去劳动。

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态度,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

那个时代的旗人,被陈旧的制度和观念束缚着,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从_正红旗下_评析老舍的宗教观

从_正红旗下_评析老舍的宗教观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 他的一生与佛 教、 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宗教对她的 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他的不少作品存在着或显 或隐的宗教理念的痕迹。 《正红旗下》 作为他最后一部未完成 的杰作, 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宗教意蕴。 一 《正红旗下》 是老舍解放后创作得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也 是一部能充分表现其满族身份得小说。 整部作品虽然没有写 完, 但是已完成得部分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小说以 的一家与有联系的亲戚朋友们。老舍的写作特点向来是不注 不仗着事实。世事万千, 都转瞬即逝, 一时新颖, 不久即归陈 腐, 只有人物足垂不朽。 ” 《正红旗下》 也正是通过对这些人物
使得他们很容易陷入某种宗教气氛之中去寻求精神的安慰。 造就了老舍这么一个 “教徒” 。
督教在当时的中国处境是很尴尬的, 它是西方国家主要宗教
170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经 典 重 释
思想, 推崇博爱与救世, 但在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直接目的却 是帝国主义侵略扫清思想障碍。 这也使得老舍很矛盾。 他自 言 “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 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 反帝 国主义使我感到作中国人的尊严, 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这
爱国情结, 虽然他对基督教的基本思想是认同的, 但对它在清 末这一历史时期所充当的角色却是不满的, 对利用宗教作为 工具为自身谋利益的人更是极其鄙视。 在小说中, 为了达到 “天天可以吃肥母鸡、 大鸡蛋” , “用一 多老大这个 “对一切都失去信心” 的旗人, 本着 “财神爷、 灶王爷, 都不保佑我。 我干吗不试试洋神仙呢?” 的想法加入 基督教。他入洋教根本就不是为信仰什么, 而是对社会的一 种挑战。他说: “谁都不管我呀, 我去信洋教, 给你们个苍蝇 吃。 ” 他根本没有把洋教看成长久之计: “多咱洋教不灵了, 他 会退出, 改信白莲教, 假若白莲教能够给他两顿饭吃。 ” 他没有 理想, 没有廉耻, 祖先、 祖国在他心里没有一点地位。他所有 的只是满足自己私利的欲望。 他对牛牧师拍尽马屁只是为了 几百铜钱, 甚至还想利用基督教会的势力去敲诈王掌柜。在 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点中国人的气节, 更看不到真正基督徒 的精神。 他纯粹是个利欲熏心的狗奴才。 作品中对牛牧师和 多老大等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挖苦。 表面上看是对基督教的 一种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这也是对基督教正面意义 尊重的表现, 因为这些人的行为本身也违背了基督教的基本 精神。老舍对这些人的痛恨也是维护了基督教的尊严, 也是 爱护基督教的体现。 四 老舍出生在旧北京的下层, 在他生活的环境中可以接触 到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到北京讨生活的穷苦人, 有 汉族、 满族、 回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互帮互助, 为更好地生活下 去努力奋斗着, 也同情理解着。所以在这些有着民间宗教信 仰的人物形象, 都是正面形象。在作品中的金四叔就是个典 型的例子。金四叔是个回民, 也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老 舍评价说 “他应当起码作个武状元” , 为他的境遇愤愤不平。 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好回回, 作为一名伊斯兰教徒, 金四叔严守 教规, 在生活细节上也不放松。作者对伊斯兰教表现出了极 大的包容性, 并且又借他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福海二哥的口赞 许道: “清真古教是古教啊, 跟儒、 释、 道一样的好啊!” 而在牛 佛教、 道教…… “全是邪魔外道, 理当消灭!” 除开对世界三大宗教的认同, 中国的民间宗教老舍也不 因其具有浓郁的迷信色彩而排斥它, 反而对它起到的正面作 用表现出赞许。在小说中老舍最喜欢的人物福海, 就是个白 莲教的仰慕者。他文武双全, 为人精明能干, 而且善良, 乐于 助人。 他继承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具有自己的思想追求。 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对清朝统治者失去了信 心, 白莲教的战斗传统深深吸引着他。还有具有强烈意识的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完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独特而又真实的人生之旅。

这部作品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老北京风俗画卷,色彩斑斓却又带着一丝沧桑。

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热闹的场景,还有细腻的生活细节,都让我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故事里的旗人生活,看似有着种种规矩和讲究,实则充满了无奈和荒唐。

就说那大姐的婆婆吧,整天端着个架子,规矩大得吓人,家里的媳妇、丫头都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可仔细想想,她那种穷讲究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不过是为了维护那点可怜的面子罢了。

而“我”的父亲呢,是个既善良又懦弱的人。

他总是梦想着能出人头地,可又没什么实际的本事,只能在幻想中过日子。

记得有一次,父亲听说有个发财的机会,兴奋得不行,整天在家里念叨着,还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一定能成功。

结果呢,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只能灰溜溜地回家,躲在屋子里唉声叹气。

那场景,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同时又觉得他挺可怜的。

还有那些邻里之间的琐事,也是充满了趣味和烟火气。

比如有一回,隔壁的王大妈和李大妈因为一点小事吵了起来,两个人站在院子里,叉着腰,脸红脖子粗地互骂。

王大妈说李大妈偷了她家的鸡蛋,李大妈则说王大妈冤枉好人,那场面简直比唱戏还热闹。

最后还是周围的邻居们好说歹说,才把她们劝住。

这事儿虽然不大,但却让人感受到了那种邻里之间既亲近又难免有摩擦的复杂关系。

书中对于过年的描写,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小孩子则盼着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压岁钱。

那时候的过年,可真是有滋有味。

大人们忙着包饺子,做各种好吃的,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满院子都是欢声笑语。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哥哥姐姐们一起去街上看花灯,那花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把整条街都照得亮堂堂的。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还有卖糖葫芦的,卖糖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极了。

然而,在这热闹的背后,却也隐隐透露出一种危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那些曾经的荣耀和风光也渐渐远去。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

读正红旗下有感以下是关于读正红旗下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读《正红旗下》有感(一)文/463匡韬微老舍有许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批判老市井人民、教人深思的长篇小说,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也因为这些出色的作品,荣获"人民艺术家"这一称号,可我偏偏在《老舍集·茶馆》中找到一篇特别喜欢的长篇未完的小说《正红旗下》。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故此,我想试着说说我的感受以及喜欢这篇小说的原因。

第一遍阅读时,只略略看了看,可越看在后面,就越觉得有了乐趣。

第二遍看完后,我才明了朱自清曾说过的"这部书使我们,始而发笑,继而感动,终于悲愤了。

""正红旗下"本是清朝满族的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小说主题与帝王大臣相关。

可并不是如此,小说主要是用旗人的市井生活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漏洞,以及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北京市民如何与生活斗争。

康有为和梁启超维新变法、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在如·此激荡的社会,旗人们依旧有滋有味地养鸟、放爆竹、听评书。

正如序中所说:老舍点到了我们民族根性中最为顽劣的一面。

《正红旗下》的语言极具特点,京味浓厚,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六类人:一类是寄生于八旗制度之下的大姐公公一家和大舅、姑母等人,过着"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一类是想从八旗制度中挣脱出来,为自己重新设计一条生路,如福海二哥等人;一类是晚清时期进入中国的洋人,他们仗着本国使馆的力量胡作非为,或者在殖民地为非作歹;一类是当时依靠洋人的"大毛子"、"二毛子",他们反过来欺凌中国老百姓,如多大爷等人;还有一类是受不了教会、洋人的欺凌,自发组织起来反抗的人,如十成等义和团成员。

最后一类是惨遭封建压迫、受封建礼数束缚严重的妇女,但又拥有着不可否认的优秀品质,如大姐和母亲。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3篇)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3篇)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一本没写完的书,是老舍的不幸,也是老舍的幸。

老北京的风情、旗人的风俗、面子文化的精髓被老舍的一支妙笔写的如此自然、熨帖、俏皮,却又是一首浸到骨子里的挽歌。

放眼现当代中国文学,再没有谁能把热闹中的哀伤,嬉笑中的悲凉写的如此毫不做作。

钱钟书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之一较,但是钱钟书的学术素养让他的文字太过机智、诙谐,多了些卖弄、表演的嫌疑。

可是即便是钱钟书,建国后恶劣的文学环境也让他无法再写出心中的佳作。

在以往的大家们纷纷辍笔、转行,或作应景文章时,老舍能写出《正红旗下》实在不能不算是一个神迹。

老舍投了湖,《正红旗下》未能完成,确实是一大不幸。

但是,好在此书没写完,堪堪留在了那个大厦将倾未倾,旧梦将醒未醒,人人都惶惶无所终的时刻。

老舍真的是要求进步,一定要努力按照典范标准写些个觉醒人物、帝国主义、历史规律的必然性,结果就是十成、牛牧师这些人单薄得如同纸片、抽象得如同公式,拿什么跟机灵可爱又周到的福海二哥比、跟尖酸刻薄又自负的姑母比?此书如果继续写下去,一定就是觉醒、革命和人民的必然选择,我不想看福海变成一个革命者,因为福海再懂得变通也是旗人、再苦也不会造皇帝老子的反。

老舍没能写下去,没能向着规定好的创作条框更进一步,其实成全了他心中的老北京,成全了我们这些读者。

这是《正红旗下》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幸运。

2024年《正红旗下》读后感(2)《正红旗下》是老舍生前最后一本小说,无论语言的凝练,辞藻的使用,文笔的磨练都已达到巅峰,可谓是最值得阅读的小说之一。

老舍用自传体的形式,用自己的所见所闻讲晚清时期旗人的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尽管这本小说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只有寥寥十一个章节,但是所呈现的人物场景却是那么与众不同。

老舍曾说过:我一辈子没什么遗憾,唯一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有写完。

我想这不仅是作者的遗憾,更是读者的遗憾吧。

作者老舍通过描写晚清满族高级阶层铺张奢华,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层官员的生活也那么无忧无虑;然而一般汉人百姓的生活却是那么悲惨进行对比,引起了读者们的思考,对旗人文化以及人族精神的思考。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

《正红旗下》读后感《<正红旗下>读后感》读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心里就像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儿交织在一起。

这书里描绘的那些人和事儿,仿佛把我拉进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老舍先生用他那细腻又幽默的笔触,把旗人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里的大姐婆婆,那可真是个厉害角色。

她自认为是家里的权威,什么事儿都得她说了算。

记得有一回,家里要办个小小的聚会,大姐婆婆那架势,就跟要指挥千军万马似的。

从菜品的准备到桌椅的摆放,她都要亲自过问,而且还不停地挑三拣四。

准备的饭菜稍微不合她的心意,她能把厨子骂得狗血喷头。

她叉着腰,瞪着眼,嘴里不停地数落着:“这是做的啥呀?能吃吗?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那场面,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再说说大姐的公公,这位老爷子整天就知道养鸟、抽大烟。

家里的事儿一概不管,就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他对那几只鸟宝贝得不得了,每天早早起来,伺候鸟儿比伺候自己还精心。

给鸟儿喂食、洗澡、梳理羽毛,那认真劲儿,仿佛那不是鸟,而是他的亲生孩子。

有一次,一只鸟生了点小病,老爷子那叫一个着急啊,满世界找兽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我的宝贝哟,你可千万别出事儿,不然我可怎么活哟!”还有那些旗人的规矩,繁琐得让人头疼。

过年的时候,光是拜年的礼节就有一大堆。

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而且要磕得响、磕得标准,不然就是不孝顺。

女人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有严格的规定,稍微出点差错,就会被人笑话。

就说有个媳妇,过年的时候戴了一对儿不太合规矩的耳环,被其他妯娌看见了,背后指指点点,说她不懂规矩,丢了家族的脸。

这媳妇委屈得不行,可又不敢吭声,只能暗自掉眼泪。

书中描绘的这些细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旗人的生活状态。

他们既有着自己的骄傲和传统,又被时代的变迁所冲击。

在这看似热闹、讲究的生活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他们守着那些陈旧的规矩和习惯,不愿意改变,却又无法阻挡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就像大姐公公养的那些鸟,虽然被精心呵护着,但终究被困在小小的笼子里,无法自由飞翔。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

王学振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使用情况,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有着狭义和广义的不同含义,因而老舍与很多作家一样具有双重民族身份:他是一个旗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得异常突出:作为一个旗人,他的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外抗强敌、内主团结的时代主题.
【总页数】6页(P109-114)
【作者】王学振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抗战文史研究中心,重庆,6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J], 吴荣凡
2.老舍的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以《正红旗下》为中心的考察 [J], 王学振
3.老舍的民族情结和国家关怀——以《正红旗下》为例 [J], 王洪泉;王学振
4.浅谈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以《正红旗下》为例 [J], 王爽
5.民族自省与民族自新--从《正红旗下》和《茶馆》看老舍的旗人书写 [J], 李雨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论老舍作品中的民族性——以《正红旗下》为例
所 以文学语言 或华 丽 ,或简约 ,或朦胧 ,或轻描淡写 ,完全
主观审美诉诸 于笔端 ,从而使读者产 生审美共 鸣。
唐诗具有极 高的审美价值。唐代诗人通过介绍祖 国的大
好河 山,将 自己的审美感受诉诸笔端 ,使 我们 可以感受他们 花月夜 》就是一个典型 的例子 。
按照作者 的审美感 受来 写 ,从而激发读者 的想象力 ,满足人
“ 老舍 以久存心底 的激情赞美福海 ,赞美定 四爷 ,赞美 那些具体推进历 史转 折、使艰 难历程轻松化 、将人生无痕地
汇入 时代 的一代 旗人 。也许再不会 有谁 比之老舍 ,更能感受 到此中的庄 严性 了。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 的轮子迎头驶来
该穿亮纱 ,她万不能穿实地纱 ,该戴翡翠簪子 ,决不 能戴 金 的。”② 大姐婆 婆的行为都是 满族规矩礼 仪的传承 。大姐公 爹 的生活更是满族旗人生 活的真实缩影 。 “ 我首先记住 了他
与害怕 ,老舍 生活的年代 ,旗人的地位几乎降至与汉人 和回 民一样 的地位 。 ( 下转第7 页)
所见所 闻的满族礼仪 。如他 交代 大姐 婆婆 “ 父亲是子 爵,丈 上 了。是呀 ,连 向她讨债 的卖烧饼 的都敢指着她的鼻子说 :
2 0 1 4 年 第 2 3 期
青 年时 代
般 的旗人 既忘了 自遣 ,也 忘了 自励 。我们创造 了一种独具 风
以载道”的追求 。但是唯一例外 的便是 《 正红旗下 》这部 小 格 的生活方式 : ‘ 有钱的真讲究 ,没钱 的穷讲究 ’生命 就这
说 ,在 《 正红旗下 》这部 自 传形式 的小说 中 , 老舍把 他的家 人的身份写 的很清楚 ,并 以家庭为 中心展现 了当时的满族 的
清 王朝 的覆 灭 。在解 放后 的各种伟大 的 “ 变革运动 ”的机 缘 巧合之下 ,老舍创作 了这部酝酿如此之久 的鸿篇 巨制 。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正红旗下》看老舍作品的民族性
【内容摘要】:老舍是个满族人,他的作品中从来没有放弃对本民族民族性的思考,作家最后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就充分展现了作家这种充满激情的民族文化气质。

【关键词】:《正红旗下》;老舍;民族性;民族文化
一、独特的《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没有最后完工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最具有独创性的。

作品所蕴藉的历史内涵本身就证明了它的独特性。

很长时间以来,自抗日战争期间,作家就表达过想写一部自传体小说的愿望,这部小说将追溯到他的孩提年代的北京,从义和团起义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

在解放后经历了各种伟大的“变革运动”,在各种机缘的巧合下,使老舍能潜心于过去的生活,创作这部酝酿如此之久的鸿篇巨制。

他为这本书起名为《正红旗下》——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愿:肯定自身种族的隶属,这在他过去的作品中是被重重掩盖着的。

不幸的是,从第二年开始,“阶级斗争”又升温了,他的写作被迫中止。

这部小说刚写了个开头,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已出场的人物及可以想见的将要描写的历史场面来进行推断,全书完成后应该有百来章,如同那些伟大的中国传统章回小说。

这份遗留下来珍贵的手稿,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仅仅只有十一章;然而,作家经历了如此长时期的构思,笔下的每个人物和每幅场景都是那么的独特。

作家在《正红旗下》中使用了极其巧妙的手法:从小说开头,那个刚出生的婴儿就好像已经具备了全部的理智,他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他占据了小说的圆心。

从这个圆心出发,躺在摇篮中的这个小普鲁斯特渐渐长出了他的触角,构建了一个真正的人物网,环绕着他形成一个一个的同心圆。

二、对民族命运的描绘
《正红旗下》充分展现了北京旗人种种生活场景:定大爷进入了描写的视野,使我们能看到满族贵族阶层铺张奢华的生活;从大姐的婆家,我们能看到清朝中层官吏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便是一般的旗人家庭,他们的生活也有保障。

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们,相信消遣终日的生活方式不会受到惩罚。

对于旗人的这种无与伦比的游手好闲生活方式,作家清醒地评论道:“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

”历史的积垢沉淀得太久了,这些古代骑士的后裔甚至已不会骑马射箭,只是靠着朝廷给的一份“铁杆庄稼”度日。

小说也细致的描写了一系列私人事件,这些描绘表现出作家对于旗人命运的严肃思考:“二百多年历史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这个判决是相当严厉的:清帝国的复灭能仅仅归咎于旗人道德观念的衰退吗?老舍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没有忽略表现帝国时期已经暴露出的政治制度等其他因素,没有忽略表现秘密社会团体的骚乱,没有忽略表现外国势力的入侵,其中有些因素也许在其后的章节里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章节而言,作者似乎首先关注的是本民族的蜕变,同时也通过描写故都的未来予以艺术表现。

“上帝创造了北京人,北京的旗人创造了一切规矩”,小说中一个人物这样说道。

旗人与老紫禁城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的,旗人与老北京长年厮守,怎能不互为影响。

北京终有一天被迫放曲了它的首都地位,而旗人却试图在他们的王朝覆灭后苟活下来,但是一切都变了,民族的灾难成为了作家的切肤之痛。

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旗人的文化追求,以及生活上的那种散淡、随意,得意时雍容端庄追求高贵、失意时含泪自嘲苦中作乐,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成就了老舍创作中最生动的艺术形式。

此外,几百年来旗人对北京文化的改造,以及和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互动影响,
就形成了独特的老北京文化。

这个文化特色就是形式上的开心以及本质上的矜持,从表面来看,这些北京人永远都是快乐的,永远都能够给自己找乐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他们又是高傲的、矜持的。

而到了民国时候,本质上的高贵,又被无可摆脱的悲剧感所替代,时代本身的悲剧和满族自身民族悲剧的双重打击,让这些最能够苦中作乐的人,也不禁流露出了苦笑。

三、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展示
可以说,老舍的任何一篇作品,文字都是诙谐的、活泼的,有着善意的嘲讽,更有着对生活独到的开心体会,然而在文字后面,却都是一张可以说依然彷徨、依然焦灼,并且依然矜持的面孔。

老舍最初的长篇,据他自己说,是有“玩票”的性质,“只是写着玩”。

这自然是因为在满族旗人的民族文化精神中,缺少汉族儒家正统的那种“说教精神”,缺少那种“文以载道”的追求,更多的是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最本真、最自然的声音。

很多作品在嬉笑怒骂中,勾勒出了北京城中小市民生动的人生图像,充满了对国民性和民族性有着深刻的反思,如对“面子”问题的剖析,这似乎是作家天生的秉赋和思想的本质。

而通过作品的行文和人物的活动,总能够感觉到一些旗人所特有的文化品质和人生细节,这显然是由于作家是从本民族出发,在这个基点上展开自己对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感情。

在《正红旗下》这部作品中,作家是那样旗帜鲜明如此生动如此活泼地叙述“我”这个旗人的故事。

虽然由于时代原因,造成这部作品没有一个终局。

但是通过那些已经写就的篇章,可以看出老舍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和新时期民族政策变动之后勃发的民族自豪感。

“老舍以久存心底的激情赞美福海,赞美常四爷,赞美那些具体推进历史转折、使艰难历程轻松化、将人生无痕地汇入时代的一代旗人。

也许再不会有谁比之老舍,更能感受到此中的庄严性了。

他力图给你看到当历史的轮子迎头驶来时,那些大踏步地迎向新生活去的旗人——他对于民族的深藏着的骄傲。

”同时,老舍也用充满温情的文字,对本民族京城旗人中存在的自私、骄横、懦弱、慵懒的品格,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谴,也忘了自励。

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

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

”如此鞭辟入里地总结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追求,没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和血肉相通的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由此可以看出老舍对本民族的深厚感情。

参考文献:
[1]巴迪,李治华.《正红旗下》译稿序言[M],法国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86.
[2]老舍.老舍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