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学(猪生产学实验)指导
猪生产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在猪生产学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参加了猪生产学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1. 熟悉猪的生产过程,了解猪的饲养管理技术;2. 掌握猪舍的建造和设备的使用方法;3. 学会猪的繁殖、饲养、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实际操作;4.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内容1. 实习单位简介本次实习单位为XX县XX养猪场,该养猪场占地面积100亩,现有猪舍11栋,存栏猪约1000头。
养猪场采用全封闭、自动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猪的养殖、饲料加工、粪便处理等环节的自动化控制。
2. 实习过程(1)猪舍建造与设备使用在实习过程中,我了解了猪舍的建造要求,包括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学会了使用猪舍内的设备,如饲料输送机、自动喂水系统、粪便处理系统等。
(2)猪的繁殖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的繁殖技术,包括配种、妊娠、分娩等环节。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参观了猪场的配种室、妊娠舍和分娩舍,了解了猪的繁殖过程。
(3)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包括饲料配制、饲喂方法、猪舍清洁、疫病防治等。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猪的饲喂、清洁和疫病防治等工作。
(4)猪的疫病防治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猪的疫病防治技术,包括疫病诊断、治疗和预防。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参与了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了解了疫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三、实习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在猪生产过程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
同时,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促使我更加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
2. 团队协作精神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在养猪生产中的重要性。
3. 职业道德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养猪生产者,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拟 定课程相关 内容的论文题 目, 要 求 学 生 在 查 阅 文献
比性不大 . 难 以真 实反 映学生对实验 技能 的掌握程度
和 实 际动 手 能力 .不 利 于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主 动 性 , 也
畜 牧 与 饲 料 科 学
A n i ma l H u s b a n d r y a n d F e e d S c i e n c e
动物科学专业《 猪生产学》 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敖 维 平
( 塔 里 木 大学 动 物 科学 学 院 , 新疆 阿拉 尔 8 4 3 3 0 0 )
生 的学习效果 , 对课程理论教 学方法与实践教 学改革 进 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 取得 了一定 的效果 。
l 课 程教 学 过 程 中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 猪生产学》 课 程 的 部 分 基 础 理论 抽 象 而 复 杂 , 与
用性。如何做到在有限 的课时里保质保量地完成理论 教学是值得研究 的课题 。笔者通过多年《 猪生产学》 教
《 猪生 产学》 是动 物科学 专业开设 的核 t 7 专 业课 程之一 . 具 有 较 强 的专 业 性 、 实 践 性 和 综合 性 等 特 点 1 ] 。该课程 教学要 求是学生掌握必需的养猪基本理 论知 识和技 能 , 培 养学生 的养猪 企业生 产观念 、 市场 观念 和经济 观念 ,使 学生初 步具备 独立 开展 岗位工 作、 解决实际 问题 和继续 学习的能力 。随着养猪业 飞 速发展与养猪形势 的不断 变革 , 《 猪生产学 》 课程教学 内容 、 方法 及教学体 系也应进行 相应 的改革 。笔 者总
猪生产学实习报告

云南农业大学猪生产实习报告学院:专业:年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实习地点:日期:实习报告(猪生产学)一、实习目的养猪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书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养猪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从而加强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运用会计财务管理的技能水平,为今后的会计工作做铺垫。
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实习内容1、猪场规划:后山实习猪场是90年设计的,没规划好,门口没有消毒池,门在坡上,一般需在平地。
各畜牧场之间直线距离至少要在50米以上,不允许外人随便进入。
核心群要在上风口,商品群在下风口。
要求学生能看懂猪场的布局。
消毒:喷雾消毒、进出车辆高压水枪消毒,工作人员进门时手要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水洗净。
进猪舍前必须脚踏消毒液,强碱性。
猪场要一周一次大消毒,走道等群补要消毒。
夏季用强碱性消毒液,因为强碱性药水对病菌杀伤力强,冬季消毒液可用较温和的,因为冬季温度低,病菌滋生少。
选址:①地势高,因为平地通风不好、易淤水,所以以坡地为好。
②根据气候特点设置猪舍,例如热带釆用全开放式,昆明采用半开放式,寒冷地区采用封闭式猪舍。
③考虑投资,投资多则一次造好点。
屋顶材料:复合层彩钢,有3、5、8mm三种规格,厚的保温性能好。
生产无公害畜产品的不能采用石棉瓦屋顶。
后山猪场采用的是双列单走道式,一般集约化大猪场要净道污道分开,污水和雨水要分开。
最好是干湿分离,干粪做有机肥最好,做沼气投资很大,而且要能并入电网,还要考虑沼气的利用,不能排入空气中污染环境。
升温:管道加烟囱好用,升温快,条件是柴火多。
太阳能是目前很好的升温方式,但是投资大,一般要争取国家资金。
2、营养饲料:养好仔猪最关键,仔猪保育期用全价料,后山实习猪场用的是正大第三档仔猪料,它的蛋白含量不是很高,香甜,效果好。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升级和技术的不断提高,猪生产也越来越重要。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是猪生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猪生产学实验教学仍处于传统的实验方式,实验难度大,实验结果不稳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如何改善猪生产学实验教学。
首先,应建立实际猪场基地。
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猪生产环境较为良好,与实际猪场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缺乏对真实猪生产环境的了解。
因此,在校内或校外设立实际猪场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猪生产真实情况,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其次,应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例如,声音和图片设备、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系统、远程控制技术等,这些设备可以将实验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验乐趣和学习效果。
再次,应强化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许多知识和技能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和巩固。
因此,加强实践环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应该适当开设实践课程或课外实践工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应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学。
猪生产学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如动物学、营养学、畜牧学、管理学等。
因此,应该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学,将猪生产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调动学生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猪生产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实际的猪场基地、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强化实践环节和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教学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猪生产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动科093班《猪生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猪的体尺测量及仔猪编号技术一.实验目的:根据外形选择必须首先识别猪体各部位名称熟悉猪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掌握测量方法,从而为猪的选种工作、猪种普查及发育鉴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1.猪的体尺测量的主要部位及测量方法;2.仔猪编号的部位及方法。
三.实验用具及材料:测杖、钢卷(软)尺(长2米)、磅称(500Kg)、耳标钳、耳号钳、酒精、碘酒及猪群。
四.实验步骤:1.猪的各部位名称和要求:图2-1 猪体外形部位1.头部2.下鹗3.头顶4.颈部5. 胸部(在两前肢之间)6.鬐甲部7.肩胛部8.臂部9.前肢 10.前系 11.背部 12.胸侧 13.腰部14.肷部 15.腹部 16.包皮 17. 臀部 18.大腿 19.臀端 20.飞节21.后系 22.后肢 23.前肋 24.后肋种猪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体质结实,健康良好,各部份结构匀称、协调。
毛色、体形符合品种要求。
根据外形选种应着重对那些与生产力有关的部位,如泌乳器官、背腰、腹部、臀部和大腿等,并具有不同性别特征。
2.体尺测量:种用后备母猪5、8月龄时测体长、胸围;10、12月龄、2岁、3岁时至少测体长、体高、胸围三项,有的加上胸深,胸宽等项目;体测以厘米为单位。
母猪体测应在怀孕50-60天或产后10-15天,膘度适中时进行。
(1) 体高(鬐甲高):由鬐甲部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3之高度。
(2) 体长:从枕骨脊沿背中线紧贴体表至尾根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1之长度。
(3) 胸围:切于肩胛后角绕胸背一周的长度,用卷(软)尺测量。
如图2-2中的2之长度。
(4) 胸深:切于肩胛后角的背至胸部下缘的垂直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6之长度。
(5) 胸宽:切于两肩胛后角的胸部左右两侧之间的水平距离,用测杖测量。
如图2-2中的7之长度。
(6) 管围:左前肢管部最细部分的周长,用卷(软)尺测量。
(7) 荐高:从荐骨的最高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猪生产学教案3

《猪生产学》讲义教师王晔适用专业动物科学适用年级05级2008年8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几点要求一、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二、如何做好课堂笔记;三、拓宽知识面,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节绪论一、养猪业历史回顾(一)原始养猪,自然育种阶段1. 时间:从9000~6000年前到16世纪中叶。
2. 育种: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和依据个人喜好选种。
3. 生产:停滞不前。
(二)传统养猪,经验育种→有理论指导的有计划的育种阶段1.时间:16世纪末~19世纪末。
2. 育种:杂交改良——引入外血改良本地猪种。
波中猪、切斯特白猪、约克夏猪、巴克夏猪、长白猪等品种猪培育成功。
3. 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出现了专门的养猪场,养猪业基本完成了由放牧→圈养的过渡。
4. 人才:出现了专门从事养猪生产和养猪理论研究的人员,从而促进了猪的育种和生产。
5. 缺陷:忽视了本地良种的保种工作,地方猪种丧失殆尽(丢失基因库)。
(三)动态保种与提高生产并重阶段1.时间:二十世纪初~(我国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2.育种: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和培育专门化品系并重。
3.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
完成了由脂肪型→兼用型→肉用型的转变。
二、养猪业现状简介国内、外养猪业生产、育种情况。
三、养猪业发展趋势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管理智能化、程序化,育种现代化(生物技术),环境标准化。
养殖健康化。
四、今后发展养猪业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一)本品种的进一步选育提高。
(二)饲料工业的发展:一是高能高蛋白饲料特别是高蛋白饲料的来源问题;二是饲料添加剂工业的健康发展问题。
(三)加强管理和健全完善卫生防疫体系。
(四)工厂化养猪场的畜产公害问题。
五、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1. 中国实用养猪学,张仲葛等,1991年,河南科技出版社2.养猪,东北养猪研究会主办3.国外畜牧学—猪与禽,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主办第三节猪的生物学特性概念:是指猪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内在性质。
畜牧兽医专业《猪生产学》电子教案32页PPT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畜牧兽医专业《猪生产学》电子教案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猪生产学是畜牧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猪的生物学特性、生产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是培养兽医、农学等相关专业学生的实验课程之一。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探讨。
一是实验内容的更新。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主要包括繁殖管理、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兽医学的进步,新的猪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
应将新的实验内容融入到课程中,如基因编辑技术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无创测定母猪受胎情况的方法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是实验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只能提供有限的学科知识,难以真实地模拟猪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
应引入实地实验和实践操作,如到养猪场进行观察和实操,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技术设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是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实验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有限。
应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以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实际操作,提高教学效果。
四是实验评价体系的建立。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评价主要依靠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成绩的评定,评价指标单一,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应建立多维度的实验评价体系,包括实验报告、实验现场表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科素养。
五是实验设备和资源的完善。
传统的猪生产学实验设备和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应加大对实验设备和资源的投入,更新和维护实验设备,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支持,以提高实验条件和体验质量。
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内容的更新和质量,完善评价体系和实验设备,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为猪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生产学实验指导曾凡坤实验一猪的品种识别及外貌鉴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猪的主要品种外貌特征及生产性能特点,学习优良种猪的外貌鉴定的程序和方法。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1、不同猪的品种图片,挂图、幻灯片和模型等,幻灯机。
2、观察院畜牧场现有的种猪外貌特征,并进行外貌评定三、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采用幻灯观看和讲解,使学生对我国饲养的主要猪的品种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进行识别和掌握,并通过猪的模型和实地观察进行猪的外貌鉴定。
四、实验内容(一)观看猪的品种幻灯和图片:1、在实验室集体观看我国饲养的主要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猪的幻灯片,并通过实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各主要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达到初步的直观了解和掌握。
2、组织安排学生到院畜牧场进行实地观察不同品种的种猪外貌特征,对不同品种的种猪外貌进行识别。
(二)种猪的外貌鉴定体型外貌不仅反映出猪的经济类型和品种特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猪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健康状况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外貌鉴定时常采用评分鉴定法。
1、应注意事项(1)首先应明确鉴定目标,熟悉该品种应具有的外貌特征,使头脑中有一个理想的标准。
(2)鉴定人应离猪有个适当的距离,以便于先观察猪的整体外貌,看其体形各个部分结构是否协调匀称,体格是否健壮,然后才有重点的观察鉴定的各部位。
(3)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定时要对照同一品种不同种猪的个体进行比较鉴别。
(4)要求鉴定时,猪只体况适中,站立在平坦的地面上,猪头颈和四肢保持自然平直的站立姿势。
2、鉴定的方法和程序(1)首先按品种特征、体质、外貌进行总体鉴定品种特征:该品种的基本特征如体型、头型、耳型和毛色等特征是否明显,尤其是看是否符合该品种生产方向要求的体型和生长发育的基本要求。
体质:是否结实,肢蹄是否健壮,动作是否灵活,各部位结构是否匀称、紧凑,发育是否良好。
性别特征:主要看种猪的性别特征是否表现明显,公猪的雄性特征如睾丸发育及包皮的形状和大小等,母猪的乳头数,乳头及阴户的发育有无母猪公相,有无其他遗传疾病等。
(2)各部位的鉴定经总体鉴定基本合格后,再作各部位鉴定从侧面观察:头长、体长,背腹线是否平直或背线稍拱,前、中、后躯比例及其结合是否良好,腿臀发育状况,体侧是否平整,乳头的数目、形状及排列,前后肢的姿势和行动时是否自如等。
从前面观察:耳型、额宽及体躯的宽度(包括胸宽、肋骨开张度、背腰宽等),前肢站立姿势及距离的宽度等。
从后面观察:腿臀发育(宽深度)背腰宽度,后肢姿势和宽度,公猪睾丸发育,母猪外生殖器的发育等。
然后转到侧面复查一下,再根据综合总体和各部位的鉴定情况,给予外貌评分,评定等级。
五、实验作业1、简述所鉴定主要品种猪的外貌特征及外型特点。
2、在参观院畜牧场后,试一试给你所观察的某头种猪进行评分。
附表1 长白猪种猪的外貌评分表实验二猪的体尺测量及体重估测一、实验目的猪的体尺测量是外型鉴定的辅助方法,通过测量,更加准确地掌握猪的生长发育情况,为外型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要求掌握猪的体尺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并学会猪活体重的估测。
二、实验材料1、不同生长阶段、不同体重、不同品种的猪若干头。
2、皮尺、直尺、计算器等。
三、实验内容(一)体尺测量:即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以具体了解各部位的发育情况,在育种上,一般可以在6月龄,齿10月龄和成龄时各测量一次即可。
1、注意事项:(1)校正测量工具(2)测量场地要求平坦(3)猪体站立保持自然平直姿势(4)测量需在早晨喂前或喂后2小时进行(5)从左前侧接近猪体、保持安静平稳、切忌追打,使猪紧张而影响测量效果。
2、测量方法及部位:(1)体长:从两耳根中点联线的中部起,用卷尺沿背脊量到尾根的第一自然轮纹为止。
站立姿势正常(四肢直立,领下线与胸下线同一水线),用左手把皮尺端点固定在枕寰关节上,右手拉开卷尺固定在背中线的任何一点,然后左手替换右手所定的位置,而右手再拉紧皮尺直至尾根处,即量出体长。
(2)胸围:在肩胛骨后缘用皮尺测量胸部的垂直周径,松紧度以皮尺自然贴紧毛皮为宜。
(3)体高:自髻甲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用仗尺的主尺放在猪左侧前肢附近,然后移动横尺紧贴甲最高点,读主尺数即体高。
(4)半臀围:自左侧膝关节前缘,经肛门绕至右侧膝关节前缘的距离,用皮尺紧贴体表量取。
(二)体重测量:体重估侧是在大猪无称重条件时,用以上测量数式进行公式计算重量。
胸围(cm)×体长(cm)体重(kg)=(142或156或162)×100注:猪测量营养状况良好的用142,营养状况中等的用156,营养状况不良的用162。
四、实验作业1、每人作1—2次测量体尺,熟悉其内容和方法。
2、根据自己所测量的数据计算该猪头的体重。
实验三猪的屠宰测定一、实验目的测定猪的一些主要经济性状,如屠宰率、瘦肉率等,是检验猪种选育,饲养效果的手段致意之一。
本次实习要求了解屠宰测定的整个过程。
掌握主要项目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待宰肉猪若干头,杆秤、皮尺、游标卡尺、硫酸纸、求积仪、钢直尺、各种屠宰用刀和钩,天平等。
三、实验项目及方法(一)屠宰测定的条件1、屠宰测定的猪应空腹24小时,次日早晨空腹称重,作为宰前活重。
空体重:宰前活重减去宰后胃肠道和膀胱的内容物重量。
(采用空体重无需停食)。
烫毛水温应控制在62—65℃,烫毛时间一般为5—7分钟。
2、烫毛前不宜吹气,以免组织变形;刮毛速度要快,以免冷后难以褪毛。
(二)胴体重肉猪经放血、退毛、开膛除去板油和肾脏以外的全部内脏,去头(沿耳根后缘及下颌第一条自然横褶切离寰、枕关节)。
去蹄(前肢断离腕掌关节,后肢在跗关节内侧断离第一间褶关节)和尾(紧贴肛门切断尾根)。
开片成左右对称的胴体(背线切面要整齐),左右两片胴体之和(包括板油和肾)即胴体重。
(三)屠宰率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或屠宰率=胴体重÷空体重×100胴体长:用钢卷尺测量吊挂右胴胴体斜长: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结合处内缘的长度。
胴体直长: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颈椎的凹陷处的长度。
(四)膘厚与皮厚:膘厚是指皮下脂肪的厚度。
一般在第6—7胸椎相接处用游标卡尺测定皮肤厚度及皮下脂肪厚度。
多点测膘以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的膘厚平均值为平均膘厚。
(采用时须加说明)(五)眼肌面积:在倒数第一和第二胸椎间背最长肌的横断面面积。
先用硫酸纸描下横断面图形,用求积仪测量其面积,若无求积仪,可量出眼肌的高度和宽度,用下列公式估测眼肌面积(Cm2)=眼肌高度(Cm)×眼肌宽度(Cm)×0.7(六)花板油比例:分别称量花油、板油的重量,并计算其各占胴体的比例。
花(板)油比例(%)=花(板)油重量÷胴体重×100(七)瘦肉率:将去掉的板油和肾脏的新鲜左胴体剖分为瘦肉、脂肪、骨、皮等四部分,肌肉间的另星脂肪随瘦肉不剔除,皮肌随脂肪也不另剔除。
作业损耗控制在2%以下,并计算百分比,瘦肉占这四种成分之和的比例即为瘦肉率。
瘦肉率(%)=瘦肉重量÷(骨重﹢瘦肉重﹢脂肪重﹢皮重)×100肉脂比=瘦肉重量÷脂肪重量(以脂肪为基准所得的瘦肉对脂肪的比)(八)腿臀比例:沿倒数第一和第二腰椎间(吊挂冷冻的胴体在腰荐椎结合处)的垂直线切下的左右腿重量(包括腰大肌),占胴体重量的比例。
腿臀比例(%)=左后腿重÷左胴体重×100(九)腿瘦肉率:是指前、后腿瘦肉重占宰前活重的百分数。
计算公式如下:腿瘦肉率(%)=2×(左胸前、后腿瘦肉重)÷宰前活重×100(十)胴体分割与剥离用左胴体除去板油、肾脏以及腰肌后,将其分为前、中、后三躯。
前躯与中躯以6—7肋间为界垂直切下,前腿前端即屠宰测定去头部位,并将腕关节上方切去1-2厘米,;后躯从到数第一、第二腰椎处垂直切下,切前先将腰大肌—即柳梅肉分离加入后腿,并将跗关节上方切去2-3厘米。
然后将各躯的骨、肉、皮、脂肪剥离并称重,分离时肌间脂肪算作瘦肉不另剔除,皮肌算作肥肉不剔出。
表3 场猪屠宰测定记录表单位:kg;Cm实验四、猪肉品质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和熟悉猪肉品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要求掌握肌肉纤维细度的测定方法和意义。
二、实验的设备和材料实验材料:猪的背最长肌及臀部肌肉各一块, 20%的HNO3溶液,pH试纸,甘油,肉色评分标准图,大理石评分标准图等。
实验设备:显微镜,镊子,手术刀,探针,酸度计,色值仪,分析天平,肉质压缩仪,水浴炉及水浴锅、肉样剪切仪、冰箱等。
三、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采用演示、讲解及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肉质测定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学会对肌肉纤维的细度检测步骤和方法。
四、实验内容(一)、肉质评分猪的肉质优劣,对养猪生产和猪肉销售和食用的口感和风味影响很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提高猪的产肉性能,而忽视了猪的内在机能,加之高集约化的饲养管理,导致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伴随着肉质变劣的发生,目前人们对此已引起极大的关注,评判肉质的优劣主要依赖于肉质指标。
常用的肉质指标PH值、色值、系水力、肌肉脂肪、大理石纹、嫩度、滴水损失、品尝评定和风味等,此外还有许多活体早期评定肉质优劣的方法,如酯型、酶活性、氟烷测定、氟烷基因型PCR测定等。
氟烷阳性猪的劣质肉发生率为60-70%。
劣质肉主要表现形式有PSE肉和DFD肉两种。
PSE肉是指肌肉灰白(pale)、肌块质地松软(soft)、肌块切面汁液外渗(exudative);DFD肉是指肌肉暗黑(dark)、肌块质地坚硬(firm)、肌块切面干燥(dry);在研究肉质和比较肉质性状的差异时,必须考虑到品种特性、评定方法、判定标准、宰前处理和屠宰条件等因素。
1、肉色(meat color)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是构成肉色的主要物质,起主要作用的是Mb,它与氧的结合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肉色,且与肌肉的PH值有关,其遗传力约为0.30。
肉色的评定方法很多,目前使用的主要有两大类: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是依据标准的图板进行5分制的比色评定:在猪宰后1-2小时,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放在4℃左右的冰箱里存放24小时,1分为灰白色(PSE肉色),2分为轻度灰白色(倾向PSE肉色),3分为鲜红色(正常肉色),4分为灰白色(正常肉色倾向DFD肉色),5分为按褐色(DFD肉色)。
客观评定是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测定,目前使用较多的是色值测定、色素测定和总色素测定等,评定时间和部位与主观评定一致,将肉样切成约1cm厚的肉片,放置在仪器的测定台上,按读数键即可读出响应的色值。
一般认为色值越高,肌肉的颜色越苍白;色值越底,肌肉的颜色越暗,正常的色值一般在15-25,色值与评分的关系是:2分:25-35,3分:15-24, 4分: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