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透视知识使用透视尺解读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使用透视尺解读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使用透视尺解读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使用透视尺?ComicStudio漫画实战教程番外篇(三)

使用透视尺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透视知识。因为不需要画十分精确的工业图纸,所以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下面是我在网上搜集的一些相关知识。

透视分三种: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

●线透视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透视画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几个要素为:

原线:和画面平行的线,在画面中仍然平行,原线和地面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的,在画面中和地面的相对位置不变,互相平行的原线在画面中仍然互相平行,离画面越远越短,但其中各段的比例不变;

变线:不与画面平行的线都是变线,互相平行的变线在画面中不再平行,而是向一个灭点集中,消失在灭点,其中各段的比例离画面越远越小;

灭点包括四种:

交点,是作画者和观众看的主要视点,与地面平行,与画面垂直的线向交点消失;天点,画中近低远高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天点集中消失,天点和交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地点,画中近高远低的,与地面不平行的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地点和交点在同一垂直线上;

余点,与地面平行,但与画面不垂直的线向余点集中消失,余点有许多个,和交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每个和画面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余点。

当画家平视时,交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线上,仰视图交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交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交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散点透视

西方绘画只有一个焦点,一般画的视域只有60度,就是人眼固定不动时能看到的范围,视域角度过大的景物则不能包括到画面中,如同照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法,即一个画面中可以有许多焦点,如同一边走一边看,每一段可以有一个焦点,因此可以画非常长的长卷或立轴,视域范围无限扩大。

●空气透视

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得颜色。

●隐没透视

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场景透视的画法

此网页的内容是场景透视的画法,请自行打开观看

https://www.360docs.net/doc/607880724.html,/bbs/2007-7/7/1341069134.html

尺子相关

看完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使用CS的常用工具透视尺了。

●一点透视尺:

其中支点的作用是:可以将其依附在草稿的某一线条上,然后通过旋转调节把手来准确的找到消失点(交点),当然,找到交点须两根以上透视线才能完成,特别是使用图片作为参考时需要用此方法找到交点。如下图所示。

介绍一下与尺子相关的图标:红框内最左边的图标是切换吸附尺子,图标亮起的时候就可以依附各种尺子画线,右边的7个图标分别是吸附尺子、吸附透视线尺

等图标,因为一个图层可以建立很多种尺子,可以通过切换图标来达到依附不同尺子的目的。

描线

画类似上图的背景时要使用矢量图层来完成,配合“清除到交点削皮擦”非常方便。画直线时尽量使用硬度比较大的笔尖如镝笔、学生笔或使用马克笔,要遵循近大远小的原理,进出的线要粗一些,远处细一些,轮廓线、面和面相交的线要粗一点,面和面相切的线要细一些,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出立体感,不懂的话就要多观察,仔细的观察。

※建立透视尺后,垂直和水平线也会默认进行吸附。

●两点透视尺

从两点透视开始,就出现了新的需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所有水平面的焦点都应该处于水平线上,比如:

图中的蓝色横线为地平线,绿线为透视线,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建筑物的朝向不尽相同,但是所有水平面(楼顶的平面)的消失点都处在水平线上,如果消失点不在水平线上的话建筑物的顶层看起来就像是倾斜的一样,在绘制时发现有点别扭的话首先就需要在消失点上找错误。

绘制过程中为了确保平面的准确性,需要很多的辅助线(上图红线),可以为辅助线另起一个图层,最后隐藏或删除。

●三点透视尺

三点透视的话除了水平面上的两点之外,又增添了上消失点(仰视时)或下消失点(俯视时),同时也要遵循水平面的消失点落在水平线上的原则。

下图为此场景的消失点分析图,参照照片时首先就要找出准确的消食点,物体朝向不同时需要再次新建透视尺,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一点或两点透视尺(上消失点只有一个,所以不需要新建三点透视尺了)。

我画这张背景时建立的透视尺就有数不过来那么多……

最后,不需要的透视尺可以通过缩小画面用“尺子选择”工具圈选透视尺所有的点来进行删除(Crtrl+Delete)。

转载于互联网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2019年整理】公安基础知识精华笔记

【精华笔记】公安基础知识笔记精华1 1 ,警察的含义。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国家行政力 量。 2 ,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 条件。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 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3 ,近代警察与古代警察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近代警察的职能是独立的,警 察职能主要集中于警察机关。第二,近代警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专职的警察队伍,成 为国家庞大的专政工具之一,行使专门职权。第三,近代警察强调了法制。第四,近 代警察有统一的制式服装,古代警察则没有专门的服装。 4 ,警察的本质。警察是国家政权中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依* 暴力的、强制的、特 殊的手段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武装性质的行政力量。 5 ,警察本质的特点有:第一,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任 务的广泛性。 警察的基本职能。警察的职能,是指警察的社会效能和作用。警察的政治镇压职能和 社会管理职能,构成了警察的基本职能。 6,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这是公安机关的阶级属性,也是它的根本属性。 7,公安机关的基本职能,是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它集中反映了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工具这一根本属性的要求。 8,公安机关的专政职能,是指公安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分子进行镇压、制裁、改造和监督的社会效能。 9,公安机关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0,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执法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重要职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完整版)透视基本知识

A l l t h i n g s r r e g o 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第1课时课前预习资料 焦点透视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法。 在没有车辆时,我们站在公路中间向前望去,就会发现公路越远越窄,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超远越小,渐渐就都汇集到一点消失了。这种近大远小近高远 低近宽远窄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其透视效果被成为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有透视(perspective)效果?因为人的两眼有著大约 6cm 的间距,所以对一件东西(或一件东西上的某个部位)而言,其实两眼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 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 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二、什么是视平线? 当我们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平视,假想远处呈现一条与眼睛等高的水平线,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 视平线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r e g o o d 三、什么是消失点? 我们看到的公路路面近宽远窄,树木和电线杆近高远低近大远小,最后集中消失在眼睛前方假想中的点上,,称为消失点。“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称为主点或心点),而“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通常称为余点)四、什么是平行透视? 以立方体为例,在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所有的水平线与画面及视平线平行,所有向下的的垂直线仍保持垂直,所有的斜线 与面及视平线成角度并集中消失在主点上。 消失点 主点

透视学基础知识

透视学基础知识 作为构图的一个基础部分,采用何种透视技法会对画面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这也成为个人风格的一部分。这里我就收集整理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焦点透视分三种:线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这是对人眼真实观察的近似客观反映。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然后直接把轮廓描画在玻璃上。说白了就是近大远小,透视方向上线条汇聚。这是西方绘画中最常用的透视方法。 色彩透视,也成为空气透视,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这里举个例子,其实我在PS的时候,在原图线透视的基础上加上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效果。

散点透视法 在绘画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散点透视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散点透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因此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 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透视知识点

(材料说明:本材料仅为我参照课件,针对老师强调的点、易错点,结合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整理概括所得,特别强调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第一部分:必背透视知识点 1、把人眼视为投射中心时,空间几何元素在投影面上的中心投影被称为透视投影或者透视图。简称透视或者焦点透视。 2、由视点、画面和物体构成的包括视觉和投影空间的整个透视投影关系。其中的视点、画面、物体构成了透视关系的三个要素 3、透视变化的条件:纵深关系(没有远近纵深关系,就没有透视。) 4、透视变化的规律:空间物体(直线)由于远近距离关系产生的透视变化规律有三种;物体大小的变化、直线方向的变化、平面方向的变化 视向是视线的方向(投影的方向),即中视线的方向。视向主要分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5、定义:在视中线与基面(地面)平行的投影中,空间物体(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垂直时形成的透视称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6、作透视图的实质: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与长度的变化。距点法、测点法(也称量点法)。 7、在透视投影中,凡视线平视,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成一定角度时的透视称成角透视,也称两点透视。 8、与画面平行的光线(称平行光线),即侧面光线,和与画面相交的光线(称相交光线),即对面光线(逆光)和背面光线。相交光线侧面光线分左侧光和右侧光;对面光线分正对面光、左侧对面光和右侧对面

光;背面光线分正背面光、左侧背面光和右侧背面光。 9、注透视图中物体落影的消失规律是随着物体所在面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影灭点(光足)的位置要根据物体的所在面来确定。 10、在透视投影中,凡是直线(平面)与基面和画面都倾斜时形成的透视,称倾斜透视。由于倾斜透视一般有三个消失点,故又称三点透视。根据视向的变化的规律,倾斜透视可分为平视的倾斜透视和仰视与俯视的倾斜透视。 11、斜面透视又分为平行倾斜透视和余角倾斜透视。其中,平行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心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余角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余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 12、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表面直接受光部分称阳面,背光部分称阴面。明面和阳面的分界线称阴线,构成阴线的点称阴点。因受光物体的遮挡,附近物体表面或环境出现阴影部分称为影或落影。影的轮廓线称影饯,构成影线的点称影点,影所在的面称受影面(投射面),阴和影合称为阴影。 第二部分:次点 1、透视是绘画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物象的基本方法。 2、透视的显著特征是:近大远小,所以也称之为“远近法” 3、透视在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概念:透视现象、透视图及透视学 透视现象是一种视觉现象。同样体量的事物由于距离的远近,在人们眼里会发生大小的变化,呈现出近大远小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之为

透视基础知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透视基础知识 慈溪职高 胡草丽 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2、在绘画表现中熟练运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透视是绘画中最基础的知识点,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认识与理解的,并且在绘画中熟练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透视图、画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看东西(人、物等)前后、远近有什么变化? 引入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1、透视原理 人的眼睛观看物象,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距离愈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距离愈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 教师提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窄的数目、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 (如下图)树木透视变化图 图:2-2-2JPG 、讲述新课: (图2-2-1JPG)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才 能准确的描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深感和距 离感。(如下图) 人物透视变化图 口口 □口 □口 房子透视变化图 图:2-2-3JPG □ □!.!□口 ■ 站商口口 门P 0 □ 也口口 街景透视变化图

最新基础美术详细教案(透视)

基础美术(素描) 模块:透视原理 能力目标: 1.能掌握透视的基本术语和基本规律 2.掌握正确画透视的方法 知识点目标:1.画出各种几何形体的透视关系 2.基本掌握两种透视方法 课时安排: 1天 任务要求:画出正方体的两到三种透视 任务分析:分析透视的原理和绘画方法 难点分析:掌握各种透视的同时加入不同视角 知识点讲解: 透视原理 角度与透视实际上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不仅仅在画画创作时,其它各种美术形式都很讲究角度与透视。它是美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一般都要求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比如同样的物体近大远小等,所以,透视规律在画面构图上的运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透视变化是绘画构图变化的现实依据。 透视的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着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灭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

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在漫画中是常用的,也是最简单的透视规律。一个物体上垂直于视平线的纵向延伸线都汇集于一个灭点,而物体最靠近观察点的面平行于视平面,这种透视关系叫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 一点透视的表现方法: 首先在画面上画一条水平线(视平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相交点作为灭点,从灭点随便延伸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将要画的物体的透视关系,然后在透视关系线和视平线之间画出所要绘制的物体。物体高度的变化是根据透视线和视平线所成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时,画面中将表现出物体不同的面。在画物品的一点透视图时,首先找出灭点,通过灭点延伸出透视线。桌子及其上面的所有物体的透视,都是按着从灭点出发的透视线的透视而确定的,在将所有物体画出后,可以将多余的辅助线擦去,并加强所有物体的边缘或加上阴影。

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透视的形成原理与有关概念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意为“透而视之”,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画面”,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 透视主要是研究眼睛与物体间的关系。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有关概念 图1-1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视点对基面的垂直落点,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观察者与被观察物体 间的透明平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点心:视点对画面的垂直落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7.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是视线中离画面最短、最正中的一条,代表视点与画面的距离,也称视距。

8.视平线:画面上过心点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代表视点的位置高度,是上下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9、正中线:过心点的垂直线,是左右分割画面的基准线。 10、距点:将视距分别标在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是距点。 11、距离圈:在画面上,一心点为圆心,以视距为半径所画的视域圈。 12、天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上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13、地点:距离圈与正中线在视平线下方相交的点,到心点的距离也等于视距。 图1-3 注:视点通过视中线必须和画面保持垂直关系 视点平视时:视中线平行于基面,画面垂直于基面。 视点仰视时:视中线向上倾斜,画面也向上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 视点俯视时:视中线向下倾斜,画面也向下倾斜甚至平行于基面。 四)两种观察方法与两种投影方式 1、观察方法 (1)焦点透视:称“定点法”属于有限视域范畴,其视域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个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单视域。 (2)散点透视:称“活点法”用活动的眼睛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散点观察,以运动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组成画面。 2、投影方式: 透视图是物体通过光线在画面上形成的投影形象,由于光线的状态不同,其投影方式所得的形象特征各不相同。(投影的光线状态,直接起因于视点、距离的变化) 图1-1 1-4 (1)焦点透视:为“中心投影”是视点在相对近距离观察物体的投影方式,视点是对物体各点投影和回收视线的中心,它的发射场是一个锥形体。 焦点透视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个视域中的具体消失,根据物体的具体距离的推移,角度的转换,从体积解剖到点、线、面达到空间的无限,是一种对无限空间给予有限控制,出发于具体的空间而视线追及于灭迹的方法。 (立方体按近大远小的规律发生明显的透视缩变,同时受到透明画面上所推出的灭点、灭线的制约,产生消失于无

素描基础知识教案(实用)

课题 第三章静物写生 第一节素描基础知识 课时:4课 时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础知识,学会观察和分 析物体的素描关系。 能力 目标 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初步掌握正确的观察 方法和多种表现形式。通过素描实训了解形 体结构、比例、透视、构图等基本知识,培 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的透视和结构的理解与表现。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素描的多种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PPT课件、透视及素描作品 一、认识素描 1、概念: 素描就是用单色的线条或调子在某种平面上(如纸、布、板材等),表现客观物象的绘画形式。 2、分类: 素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美术创作和造型设计的基本功训练而作的习作素描;一类是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创作素描。 3、表现形式: a:从表现手段上分,有以线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线描,以线面结合形式的素描。 b:从表现结构和光影关系上分,有明暗调子素描和结构素描等。 4、素描的基本元素: 素描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 点的排列轨迹形成线 线的排列组合形成面 由面组成体 用线来表现物体轮廓和形态,用面来表现体积和明暗变化 二、素描的工具、材料及作画常规 1、素描的工具、材料: 笔:铅笔、炭精条、木炭条、钢笔、毛笔等。初学者在练习时最好选用铅笔,容易修改。 纸:有专业的素描纸。比较讲究,它要求(1)厚实、有韧性、耐磨、易于多次涂画和修改。(2)纸面要粗糙,不宜光滑,粗糙易

上色,光滑不宜多层次刻画。 橡皮:有较软的绘画橡皮,擦改力较强。有可塑性较强的橡皮泥橡皮,既可大面积修改,也可以细部调整用。另外还可以用擦笔、软膜、布等材料进行修改。 其他工具材料:画板、画夹、美工刀、铁夹、胶带、定画液等。 2、作画常规: 作画习惯:初学者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主要是正确的作画姿势和执笔方法。 作画姿势:分站姿和坐姿。不论哪种姿势均需注意眼睛和画面要保持一定距离,不宜太近,视线应与画面垂直,便于整体观察,准确把握形体 执笔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握法,把大拇指放在铅笔的一边,另外四指自然放在另一边,铅笔末端放在掌心用手握住。另一种是直握法,也就是平时写字时的握法,这种握法便于刻画画面细部。 3、线条练习: 线条练习主要分为长线练习、线条排列练习、层次交叉练习和虚实线条练习。 (1)长线练习:画素描起形时主要用长直线来画。画长直线时用横握笔法,由上臂带动小臂、腕和手指运动画出,尽量画直。一条线可以来回多画几次,由轻到重、由不确定到确定。 初画长直线时往往会出现几种情况:(这些线条都不正确) 一是容易把直线画成弧线 二是线条太实,画成“铁丝线” 三是用断断续续的短线拼接成长线。 另外还有“丁字形线”“毛线” 正确的线条是从头到尾流畅、有力、富有弹性,落笔和收笔要轻。 (2)线条排列练习:我们知道线的组合形成面,素描画中的面可以用有规律排列的线条来表现。线条的排列要均匀,排列的方向可以多变。 (3)多层次交叉线条:第一层线条画好以后,如果要增加颜色的深度,可以在第一层线条的基础上再增加层次,但线条的方向与第一层相比要稍加改变。 (4)虚实线条练习:在线条排列时用力可以渐增或渐减,画出一些有轻重变化的线条,形成虚实变化的感觉。这种线条在处理远近虚实关系上有很大作用 三、基础透视知识 学习透视的目的是为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观察思考

12章透视作图实用方法

电子教案 第12章透视作图的实用方法 编制:王明海

第12章透视作图的实用方法 绘制建筑透视图的基本方法、步骤,重点讲解距点法、量点法以及量点法在特殊角度透视图中的应用,并对网格法作了简介。本章最后介绍曲面体透视图画法。 基本要求: 1 了解建筑体透视图作图基本方法、步骤。 2 熟练掌握距点法、量点法概念及其作图要点。 3 掌握曲面体透视规律和作图方法。

§12.1.1 建筑形体的透视作图 建筑形体透视作图除了解决建筑平面的透视作图,还须完成建筑形体高度的透视作图。建筑形体的透视作图通常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 1.首先绘制出建筑形体的基透视,即建筑平面图的透视。这一步骤要解决的是建筑形体透视图中长度与宽度两个方向上的度量、定位问题。 2. 进行形体高度方向的透视作图,即解决透视高度的度量问题。 3. 检查核对,修正定位、连线等错误,并加粗图线,擦去不需要的作图线,完成最终作图。

§12.1.1 建筑形体的透视作图 如图12-1所示,已 给出建筑形体的两面投 )、 影及画面位置(GL=P H 视平线HL和站点s等有 关条件。现根据给定条 件作该建筑形体的透视 图。 图12-1 根据给定条 件作形体透视图

§12.1.1 建筑形体的透视作图 1.在图纸适当位置确定画面、基面位置(画出GL、HL、站点S 等),并确定x、y两个主向灭点f x 和f y 以及F x、 F y。 2. 将与画面重合的角点d2、f2平移到基线GL上, 并画出建筑形体底面的透视—基透视。为简化作图,可将边线a 2 b2及b2c2延伸到与画面相交于a21、c21,这样可直接定出它们的透视位置(在基线GL上)。 图12-2a 画建筑形体基透视

小学美术桂美版五年级下册《4学一点儿透视知识》教学设计

4 学一点儿透视知识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学生描绘五想的能力,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美术的热爱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小学五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爱心也逐渐增强,好人好事是学校经常提倡的,小雷锋也见得挺多,本课绘画对五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4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 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讲授新课 1、仔细观察书中的图片提出问题、分组学习。回答书上的问题。 2、借助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讲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 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

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观察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当人眼看物体的视角缩小为0度时形体就缩小为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教材中北京颐和园长廊图中长廊两面的柱子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面的柱子都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的前两幅图片上画一画找出视平线和消失点。 3、组织学生探讨进一步加深对“透视”感念的认识了解什么是消失点。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拓展教学 1、观看名家作品中透视现象 2、美术课为什么要研究透视 答:我们研究透视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在教室中找一个场景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4.2 第二学时 一、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二、讲评作业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作品展示注意激励学生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透视现象是否正确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透视基本知识

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第1课时课前预习资料 焦点透视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法。 在没有车辆时,我们站在公路中间向前望去,就会发现公路越远越窄,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超远越小,渐渐就都汇集到一点消失了。这种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 宽远窄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的两眼有著大约 6cm 的间距,所以对一件东西(或 一件东西上的某个部位)而言,其实两眼是以不同 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 觉。 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 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 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 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二、什么是视平线? 当我们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平视,假想远处呈现一条与眼睛等高的水平 线,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 视平线

三、什么是消失点? 我们看到的公路路面近宽远窄,树木和电线杆近高远低近大远小,最后集中消失在眼睛前方假想中的点上,,称为消失点。“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称为主点或心点),而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通常称为余点) 四、什么是平行透视? 以立方体为例,在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所有的水平线与画面及视平线平行,所 有向下的的垂直线仍保持垂直,所有的斜线 与面及视平线成角度并集中消失在主点上。 消失点 主点

五、什么是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除了向下垂直的线依然保持垂直外,其它的面和线都产生了透视变化,因斜线分别向左右两个方向逐渐透视消失,故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透视基本知识.doc

七年级美术《美丽的校园》第 1课时课前预习资料 焦点透视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焦点透视? 焦点透视是西方绘画的透视法。 在没有车辆时,我们站在公路中间向前望去,就会发现公路越远越窄,路旁的树木电线杆超远越小,渐渐就都汇集到一点消失了。 这种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其透视效果被成为焦点透视。 为什么会有透视(perspective)效果?因为人的两眼有著大约 6cm 的间距,所以对一件东西(或一件东西上的某个部位)而言,其实两眼是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它的,所以东西会有往后紧缩的感觉。

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焦点透视,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在平面上创造了三维空间。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二、什么是视平线? 当我们站在宽广的平地上向前平视,假想远处呈现一条与眼睛等高的水平线,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 视平线 三、什么是消失点 ? 我们看到的公路路面近宽远窄,树木和电线杆近高远低近大远小,最后集中消失在眼睛前方假想中的点上,,称为消失点。“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称为主点或心点),而

“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通常称为余点)

四、什么是平行透视? 以立方体为例,在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所有的水平线与画面及视平线平行,所有向下的的垂直线仍保持垂直,所有的斜线 与面及视平线成角度并集中消失在主点上。 消失点 主点 五、什么是成角透视 ? 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除了向下垂直的线依然保持垂直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