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形,然⽽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完形计算,让⼈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个完整的三⾓形”⼆、格式塔⼼理学及主要代表格式塔⼼理学也称完形⼼理学,是⼆⼗世纪初兴起来的⼀种学院派⼼理学,到三⼗年代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主要代表⼈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等。
所谓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译⾳,意即“完形”;他们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尝错误的过程,⽽是顿悟的过程,即结合当前整个情境对问题的突然解决。
格式塔⼼理学反对⼼理元素分析,强调整体的、组织的⼼理学理论体系。
特点:整体性、具体化、组织性和恒常性。
三、学习理论(1)顿悟说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的⼀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类最主要学习⽅式之⼀。
顿悟的四个特点: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理解各部分关系)②具有突发性(尝试近似于对假定的尝试,突然顿悟)③质变的产⽣⽆需量的积累④可以迁移(尤其在告诉类似的课题中)(2)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个重要⽅⾯格式塔⼼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如学习英语后学习德语会容易些,会骑⾃⾏车的⼈学习摩托车要快⼀些……负迁移:⼀种学习对另⼀种学习起⼲扰或抑制作⽤。
如物理中⽤到的左⼿法则和右⼿法则。
(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核⼼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①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个动态的整体。
②根据课题结构的统⼀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
③分清问题的主次⽅⾯,形成层次结构。
④创造性思维不是⼀种纯智⼒活动,它受⼀个⼈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的作⽤。
格式塔⼼理学于1912年在德国诞⽣,后来在美国得到进⼀步发展。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 托尔曼 布鲁纳

学习
=
知觉重组
3、顿悟实验
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连箱子系列
苛勒发现,当动物 得到棍子、树枝或 其他机械装置作为 工具时,就可以解 决问题,在格式塔 心理学中,这种现 象被称为顿悟。
对格式塔学习者来说,学习是一种认知现象。有机体在思考后 将“最终看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学习者将思考问题解决的所有 成分,起初以这种方式随后又以其他的方式(在认知上)将各 种成分聚在一起,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基本观点
学习实质 • 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 结果形成“认知地图”。(O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 内部变化) 学习结果 • 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 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 体的领悟。有机体一旦产生认知地图,它就可以从任何 方向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不过有机体会选择一条最短 的或需要最少劳动量的路线,这被称为最小努力原则。 学习过程 • 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根据预期进行尝试,不断 对周围环境进行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 系在一起的认知结构,即形成了整体的认知地图。
1、期待
期待指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托尔曼认为,动物通 过学习可以形成对未来事件的意义认识,表现出对未来事件的 预先认知或推测。这种学习可以由三类不同的情境或条件引起, 因而也就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期待。分别是: 记忆性期待,指的是由于过去的经验而导致的对某一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期待。 感知性期待,指由当前目标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期待。
你发现隐藏的熊了吗?
顿悟有助于保持
b w o m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a e n m
b a n g y i r l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二)引言概述:格式塔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勒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认知和心理规律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编码,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理论,并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应用,以期逐步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正文内容:一、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1. 结构化认知: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认知,来整合和组织外界的各种知觉刺激。
这种结构化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并构建起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
2. 选择性感知:格式塔理论指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进行选择性感知,即只关注与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感知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3. 简化与归类:为了方便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格式塔理论将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简化与归类的策略。
人们通过将信息归类到已有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中,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负荷。
二、格式塔理论的应用领域1. 广告营销: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记忆是受到其结构和编码方式的影响的。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格式塔理论的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结构化的广告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高广告的认知和传达效果。
2.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也可以受益于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将新知识归类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商业决策:格式塔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决策中。
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信息冲击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结构化和归类来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商业决策。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提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病理观 (1)第五,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
(2)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2)(一)完形 (2)(二)未完成事件 (3)(三)此时此刻 (4)(四)接触与拒接 (4)(五)能量冻结 (5)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人性观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的人性观主要以存在哲学与现象学为基础。
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因知觉者的立即体验而产生的。
治疗的目的并不在于分析,而是在于整合一个人不时存在的内在冲突。
“重新拥有”个人曾经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直到当事人坚强地足以继续自己的成长为止。
而通过察觉,一个人可以做决断,并且因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格式塔取向的心理咨询的基本假设:个人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能够完全察觉发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
人们经常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去逃避某些可能面临的特定问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人格上的障碍。
对此,咨询与治疗是提供必要的处理方式与面对挑战的技巧,帮助当事人朝着整合、坦诚,以及更富有生命力的存在迈进。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病理观格式塔疗法把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以假定的“必须如此”的思想对待生活。
第二,以固执、僵化的思维代替行动。
第三,拒绝现时的实际,回味过去,憧憬未来。
第四,怨天尤人,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应如此,而不承认自己和别人的现实情况。
第五,对自己的决策缺乏责任感。
皮尔斯认为,如果人要达到成熟,就必须寻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应负起的责任。
来访者的基本目标是去察觉他们正体验到什么及自己正做些什么。
通过这种察觉达成自我了解,并得到足以修正自我的知识,从而学习到如何对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负责。
换言之,此刻的存在,是牵涉到一个人过去与未来的过渡阶段。
因此,该治疗法要求来访者将其有关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带入此刻,然后直接去体验它们。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是一种应用于设计的心理学理论,其基本思想
是通过设计元素的排列、组合、构成和交互来影响用户的感知、情感、认知和行为。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arl Duncker和Wolfgang Köhler的实验,后来被美国心理学家Rudolf Arnheim和Don Norman等人深入发展和应用。
格式塔设计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原则:格式塔设计心理学认为设计要符合人类感知、认知
和行为的基本原则,例如近似、对比、对称、重复、连续、接近性等。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具有吸引力、易读性、易理解性和
易用性的设计。
2. 关注重点:格式塔设计心理学强调设计中的关注重点,即通过
设计元素排列的方式来引导用户注意力的方向。
设计师可以利用比例、空间、大小、颜色、图形、质地等元素来塑造关注重点,从而达到更
好的用户体验和交互效果。
3. 神经认知:格式塔设计心理学考虑的还有神经认知机制,即设
计如何通过刺激人类大脑的感知和认知机制来影响用户的情感和行为。
这一理论为设计师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和应用空间。
4. 用户测试:格式塔设计心理学强调用户测试的重要性,即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测试和改进设计,以确保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被充分考虑和满足。
这也是格式塔设计心理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格式塔设计心理学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设计领域,包括视觉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等。
通过应用这个理论,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提升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4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 (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 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 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式塔心理 学(Gestalt psychology)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
和,这是一种和原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
格尔(G. W. F. Hegel)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
著作最多产的一位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1935) 儿童心理学的 经典著作《心灵的成长: 儿童心理学引论》 (1924)
7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思想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直接经验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感受到或体验到的 一切经验,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既 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 织的方式来进行 。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2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
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 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19
(四)学习理论 1 顿悟说 2 迁移理论 3 创造性思维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简述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尔凯郭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其主要内容涉及到个体在自我认知、感知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面临的心理阶段以及心理机制。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过程是通过自我感知和他人的反馈来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互来获得对自己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这种反馈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可以来自他人的评价、表情和态度等。
个体通过对这些反馈信号的解读和理解,来塑造自己的自我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自我认知”。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观察,塑造了自己的自我认知。
个体根据自我认知中的信息来决定和规划自己的行为,形成了一种内部的表征。
这种内部表征可以影响个体的情感、动机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还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和认知结构。
个体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获取社会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来调整自我认知。
社会角色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还包括他人对个体的期望和评价。
个体会根据这些角色和期望来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
总的来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交往过程是相互依存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自己的行为,来
塑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一)突现论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
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
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
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
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
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
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
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
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
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
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
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知觉理论的一种。
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
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具有对应的整体性(格式塔性)。
如人知觉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圆形,是由于人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圆形的相应区域,一些强有力的电荷沿着这个圆形的轮廓不断运动,与灰色的背景相适应的是环绕这个轮廓区域的一个电荷较弱的场。
心理格式塔、生理格式塔核物理格式塔是一一对应、彼此“同型”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同时,也重视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试图证实一个总的假设:即大脑皮质区也是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
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他们认为人的生理历程与人的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
因此,同型论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它实际上和构造主义的身心平行论如出一辙。
(三)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的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去认识外界事物。
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
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
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4、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
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好图形的原则。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
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6、共方向原则,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
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7、简单性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尽管以上这些原则中的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四)学习理论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知觉的研究,但任何心理学书在谈到学习理论时一定会提到苛勒的顿悟说(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
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
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
⑵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
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
顿悟说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顿悟说主要是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
《人猿的智慧》于1917年以专著的形式进行了发表。
在这本著作里,苛勒描述了他在测验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四类课题:即第一,迂回的课题。
第二,利用现成工具的课题,这一课题包括对现成工具的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第三,必须利用已有条件创造一种新工具才能解决的课题。
第四,建筑课题。
通过这些实验,苛勒认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是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
当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会产生突然的、迅速的领悟。
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
”(W. Kohler,1925,p.190)这就是苛勒关于学习的顿悟说。
顿悟说的最大特点是用顿悟来反对桑代克的试误,因此顿悟说是一种和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
我们可以从苛勒的理论中抽取出顿悟的四个特点: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
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
顿悟的这一特点也和桑代克的试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第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高度迁移。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创造性思维惠特海默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在研究中,他把顿悟学习原理运用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上。
惠特海默宣称,创造性思维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思维的自然方式,但往往由于盲目的思维习惯和学校的错误训练而缺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要让问题的整体来决定或支配部分,同时要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惠特海默在他的遗作《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来闸述自己的论点,通过他书中的这些例子及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创造性思维的四个要点:第一,创造性思维必须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同时要把课题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个动态的整体。
第二,任何问题必须根据课题的结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并向寻求更适当的完形方向发展。
第三,思维者必须认识问题的次要方面和根本方面的不同,并根据不同点而把问题的各方面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即重组问题的层次关系。
第四,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节: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一)反击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动。
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元素是砖,由联想(泥)粘在一起,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分子、原子是人为的,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东西。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的组织来代替元素的分析,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就曾在惠特海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同样人本主义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也都主张对研究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主张心理学应是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在影响。
(三)对认知心理学的积极贡献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可说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知觉研究才导致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
同样,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颇具特色,顿悟说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大学习理论。
(四)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
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实验现象学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一)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先验论,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认识到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这一基本事实,从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理论研究走进了死胡同。
(二)现象学实验不够严谨,缺少客观性格式塔学派过分依赖现象学的方法,他们的一些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别人很难进行重复性的验证,这就使得许多人对其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