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玫:想带中国的孩子去欧洲看看 朱晓玫的“青年钢琴家计划”
“钢琴界扫地僧”朱晓玫:音乐,不需要成名

“钢琴界扫地僧”朱晓玫:音乐,不需要成名作者:李蕊娟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9期最近,一位被誉为“钢琴界扫地僧”的阿姨朱晓玫火了,她漂泊海外30多年,当过保姆和清洁工,却能弹奏出令音乐家赞叹的钢琴曲;她衣着朴素,手指粗糙,却凭一曲巴赫红透巴黎,并获得了法国骑士勋章!对她的简介大多是“一位目前不为人知的神秘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朱晓玫到底是何方神圣?她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20世纪50年代,朱晓玫生于上海,父亲是诊所医生,母亲是小学音乐教师。
受母亲影响,她从小就在音乐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8岁在电台中进行钢琴独奏;11岁时,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60年代后期,朱晓玫被送到河北张家口的一个农场当知青,一待就是5年。
后来在农场普及样板戏的过程中,她得到了一个伴奏的机会,母亲费尽周折,从城里给她运来一台有残缺的钢琴,但对朱晓玫来说却是如获至宝。
钢琴缺了的琴弦她就用钢丝代替,在田地里劳作完之后,她每晚都会拿着手抄曲谱,在农民家中练琴。
北方的冬天呵气成冰,她时常被冻得连手都伸不开,这时朱晓玫想起钢琴老师曾告诉自己,“热身的最佳方式就是彈奏巴赫”。
朱晓玫照做后,发现不只是手在变暖,甚至心里都燃烧起了青春之火……恢复高考后,朱晓玫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班学习。
1979年,她在钢琴家老师周广仁女士的帮助下到美国深造,就读于波士顿的音乐学院。
但初到美国时的第一节钢琴课,就给了朱晓玫当头一棒,她的老师是著名钢琴家施耐贝尔的学生,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朱晓玫说:“你的手指跑得很快,技术绝佳,但是音乐完全不对。
”在美国闯荡的6年,朱晓玫换了35个住处,当过保姆和清洁工,一个人漂泊异乡,多是磨练,但她对钢琴的热情并没有丝毫消减,她说道:“安全感得从音乐里找。
”由于经济窘迫,她曾向波士顿交响乐团的琴师提出请求,以到她家打扫卫生为条件,换得在女琴师家里练琴的机会。
后来随着签证的临期,朱晓玫又想去法国碰碰运气。
藏在巴赫的身后

93人民周刊 | 2019年第23期编辑 / 穆宁 rmzkmn@藏在巴赫的身后陈俊珺许多人了解朱晓玫,都是从她弹的巴赫作品开始的。
70岁的她,已经在全世界近600场音乐会中演奏过巴赫的作品。
朱晓玫对巴赫,可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5岁时,朱晓玫就与巴赫结缘,说不清为什么,只要一弹巴赫作品,她就觉得很高兴,充满力量。
一天练8个小时的琴,弹到没力气的时候,觉得很枯燥的时候,她就会练巴赫作品。
1966年,17岁的朱晓玫被下放到张家口的农场。
没有钢琴弹,她实在受不了,写信向母亲倾诉。
两个多月后,一架钢琴和一车煤炭一起被运到了农场。
朱晓玫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兴奋地打开琴盖,却弹不出任何声音。
由于长途颠簸,钢丝全断了,她想方设法从工厂里找来了不同粗细的钢丝,自己修好了钢琴。
张家口的冬天,零下20摄氏度,滴水成冰。
朱晓玫想起了老师潘一鸣的话,练习钢琴最好的方法不是敲打钢琴,而是弹巴赫的赋格作品,因为弹这些作品的时候,要用一只手发出4只手甚至5只手的声音。
从此,她每天弹巴赫作品,暖了手,也暖了心。
1980年,朱晓玫赴美国留学,她身上只有20美元,好不容易找到容身之处,从事音乐的房东却不准她在家里弹琴。
朱晓玫突然想起有关巴赫的故事:俄国驻德国德累斯顿的大使患上了失眠症,请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写一些曲子,好让自己在失眠时消磨长夜。
这位大使是巴赫的老友,哥德堡又是巴赫的学生。
这部作品便是后来的《哥德堡变奏曲》。
既然这首作品能让人平静,为什么不试着弹一下?朱晓玫小心翼翼地在屋子里弹《哥德堡变奏曲》。
房东不仅没有再阻止她,竟然还送了一本书给她,里面论述了如何弹好巴赫作品中的装饰音。
45岁那年,朱晓玫第一次在法国公开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大获成功。
法国媒体用“纯净无邪”来评价她的演奏。
她去医院弹给病人听,甚至还试着在监狱里弹奏。
“巴赫的音乐不仅能使我的心灵获得平静,也能够帮助那些经历病痛的人。
”朱晓玫说。
很多西方听众好奇,来自中国的朱晓玫为何能把巴赫弹得这样细腻纯粹。
从领路人朱晓玫的视角来谈西方音乐

从领路人朱晓玫的视角来谈西方音乐
西方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随后在中世纪经历了宗教音乐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又迎来了音乐的黄金时期,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
乐等阶段的不断发展,构成了西方音乐多样个性的特点。
每个阶段都代表着时代和文化背
景下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在西方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强调复杂的和声,纷繁而富有
变化的节奏以及丰富的曲式结构。
古典音乐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提出了
统一的曲式结构,并以表现主义的形式,突出了情感的表达和推广了交响乐。
浪漫主义音
乐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在表现上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和超脱现实的幻想,代表了十
九世纪的文化精神和理念。
除了这些历史阶段外,西方的音乐也和流行音乐、爵士乐、蓝调音乐、摇滚乐和电子
音乐等多种流派融合发展。
例如,流行音乐的兴起代表着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更灵活的音
乐风格,爵士乐的创新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更是惊人。
从作曲家、演奏家到乐迷,西方音乐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人们喜爱的音乐风格之一,
并成为艺术领域中的佼佼者。
它表现出的音乐美学和文化内涵已经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地的
音乐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
关于钢琴家坚持不懈的名言名人

关于钢琴家坚持不懈的名言名人1. 肖邦说过:“我每天努力练琴,就像蜜蜂每天辛勤采蜜,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坚持,才能在琴键上绽放最美的音乐之花。
”你看,肖邦一生都在与钢琴相伴,即使疾病缠身,他依然坚持创作和演奏。
他的音乐就像他对钢琴的执着一样,动人而深刻。
2. 贝多芬大声宣告:“钢琴是我的灵魂伴侣,哪怕耳朵听不见,我也要像在黑暗中摸索的勇士,不断叩击琴键,奏响命运的乐章。
”就像他在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那是他对钢琴坚持不懈的最好证明。
3. 李云迪说:“弹钢琴就如同爬山,每一个音符都是攀登的脚步,只要不放弃,就能登上音乐的高峰。
”他年少成名,背后是无数次枯燥的练习,那一次次按下琴键,就像登山者一步一步地向上,最终让他在国际钢琴舞台上大放异彩。
4. 郎朗曾讲:“钢琴如同我的挚友,不管多累多忙,我都要像守护宝藏一样守护与它相处的时光,坚持练习才能让我们的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他在世界各地奔波演出,但从未停止练琴,每一次演出都是他与钢琴深度对话后的精彩呈现。
5. 拉赫玛尼诺夫觉得:“钢琴演奏之路,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只有坚持向前,那绿洲才会出现在眼前,那就是音乐的极致。
”他的作品复杂而深沉,是他在钢琴上不断钻研、坚持到底的成果。
6. 阿格里奇讲过:“弹钢琴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一个琴键都是脚下的路,只要有毅力一直跑下去,就能听到最美的欢呼。
”她在舞台上灵动的演奏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坚持练琴的积累。
7. 莫扎特说:“钢琴就像我的魔法棒,我必须不断挥舞它,就像魔法师不断练习魔法一样,坚持才能让魔法永不失效。
”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众多钢琴曲,这是他对钢琴坚持热爱的成果。
8. 巴伦博伊姆表示:“钢琴就像一片神秘的海洋,我要像执着的航海者,不管风浪多大,都要坚持在这片海洋里探索音乐的宝藏。
”他在音乐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通过钢琴传递着丰富的情感。
9. 霍洛维茨认为:“弹钢琴如同雕刻一件绝世的艺术品,每一次按键都是一次雕琢,只有坚持到底,才能让这件艺术品完美无瑕。
CD推荐朱晓玫哥德堡变奏曲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J.S. Bach ~ Variations Goldberg)听了不下10几个版本,最爱之一便是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反复听了很多遍。
出门也带着。
她的哥德堡姿态雍容,意绪绵绵。
似乎后续的气力在等待涌出,却当止则止。
仿佛长者宽厚的容颜。
我听出了仆仆风尘和缕缕沧桑,清澈素淡的弹奏中有着无可收束的活力,后来知道她的知青和学琴经历,印证了我初听时的感受。
“音乐和人互相进入,互相纠正,音乐形式终将成为生命形态的反应”,音乐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的喜悦与困境。
也许总会有一首乐曲在某个演奏家的内心表达和琴键触摸中和自己的心灵对接,成为生命里的一份依护和安慰。
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曲》于我就是如此。
她弹奏的巴赫是华人演奏家里最好的,《哥德堡变奏曲》该是最好的哥德堡之一。
朱晓玫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时成绩优异。
文革期间被送到内蒙古插队,传奇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所有从事音乐的人都不能演奏西洋音乐时,朱晓玫竟然弄了架钢琴偷偷藏在农民家里,在内蒙古的5年一直坚持练琴,因为她对弹琴实在太热爱,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访华促成了朱晓玫的美国之行,从1980年开始就读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她住在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女长笛手的家里,以帮助照顾房子来换取食宿。
长笛手对她的规定是可以用她家里的钢琴练琴,但条件是每当听到她的车库门响,练琴则立即停止,差不多快两年后长笛手偶然中看到朱晓玫的成绩单,颇觉意外,就问朱晓玫能不能弹些曲子给她听,于是朱晓玫就弹了,老太太大吃一惊,惊叹家里住着这么出色的一个钢琴家,这些年竟然从未听过她弹琴!老太太告诉朱晓玫她愿意以各种方式支持她的学习,但拿到钢琴演奏硕士后,朱晓玫还是认为去欧洲更有发展,于是于1985年赴巴黎发展。
目前她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助教。
欣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有感

《戏剧之家》2019年第18期 总第318期71音乐研究一、背景介绍(一)作曲家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小提琴家、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大众都认为是音乐史上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留下了二百首以上的《清唱剧》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找不到哪个作曲家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可以说巴赫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四声部的和声、数字低音产生于巴洛克时期。
巴赫对于数字低音的运用简直像是天上才有的音乐,富有逻辑和理性,每一步都是经过缜密的计算。
(二)作品介绍《哥德堡变奏曲》是其晚年的一部作品,全曲分为32段,这首作品是钢琴史上篇幅最大,结构最宏大的变奏作品。
他在这首变奏曲中,展示了自己所掌握的各式各样的变奏技巧,比如第五变奏中,用双手交叉弹奏,勾勒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景象;在第七变奏中,运用了西西里舞曲的曲式风格;在第十变奏曲中,则是传统的赋格的写作手法;在第十三,二十五变奏中,用华丽的装饰性和明显的咏叹调的风格,十分具有表现力;第十六变奏,是法国序曲的风格,稳重而又庄严;最不同以往作曲风格的,是最后一个变奏,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集成曲,巴赫在这个变奏当中,用很巧妙的手法,融入了两首德国的民歌。
二、演奏版本对比(一)朱晓玫版大概在2014年末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突然有一天,在微信里看到了很多关于一名叫朱晓玫的钢琴演奏家要来成都开音乐会,可谓是一夜爆红。
当时不知怎么了,整个朋友圈里都在问,有没有人买到朱晓玫的音乐会门票。
于是上网搜索了朱晓玫的资料,朱晓玫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家的家庭,这样的氛围也使得朱晓玫在音乐上有这样的成就。
在她童年时期,她就到了北京电台中演奏,随后进入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钢琴。
朱晓玫之所以能引起古典音乐界的极大的关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对于巴赫作品的执着,特别是对《哥德堡变奏曲》的执着,这一首变奏曲,她已经练习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这是一位非常具有内涵的,十分低调,低调到在中国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她的名字的钢琴家。
音乐人 朱晓玫 素心人

音乐人朱晓玫素心人,巴赫情素朴、真切,这是朱晓玫给人的印象,亦如她指尖下的巴赫琴音。
旅居海外30载,朱晓玫终于回国了。
11月9日晚,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300人小场子超负荷塞满了五百余个座位,她用70分钟时间,将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复现于家乡观众面前。
这是巴赫晚年的作品,以他为爱妻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然后,缓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
这部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曾被人誉为“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
听过《哥德堡》所有录音版本后,1990年,50岁的朱晓玫还是决定录一个自己的版本,她东拼西借了5万法郎,出版了第一张唱片,那张唱片在家躺了10年才被“识货”的欧洲人发现,从此开启她弹奏巴赫的“传奇”。
今年6月,朱晓玫在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巴赫墓前演奏《哥德堡变奏曲》,这位其貌不扬的中国老太太,成了全世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钢琴演奏家。
朱晓玫说,多年习练巴赫,她弹得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沉溺于多声部对话。
“生活中人们谈话环境很嘈杂,但巴赫音乐中多声部却如此和谐。
”朱晓玫的演奏平和自然,声部音色处理非常到位,尤其对低声部的处理极其细腻、锐敏。
“泰戈尔说得好:统一性融于多样性。
巴赫的复调音乐揭示了一种生活观: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强者不能垄断话语权。
”归来为安放近10排加座,上交演艺厅舞台头一回由长条形缩至正方形,一架黑色“施坦威”几乎被座椅包围。
开演前40分钟,已有听众静候场内;到灯光渐暗时,这种等待近乎窒息。
演出时间过了7分钟,舞台一侧大门才缓缓打开。
朱晓玫一袭皂色中式绸装,安安静静走向舞台中央,她一脸拘谨,在声振屋瓦的掌声中双手合十。
游子归来,上海多等了她7分钟,她等了上海60年。
“我生在上海,母亲抱怨了一辈子,想回但没回成,这次算是还了她的愿。
”1949年生于上海,朱晓玫与共和国同龄,家中五姊妹,她排行老三,全家当年的老屋就在复兴公园后门边上,“一栋两三层的小楼”。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

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音乐论文谁来弹《哥德堡变奏曲》?文字_任海杰最近,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在国内成为热门,缘起以前默默无闻、而今在音乐界几乎无人不知的一位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
朱晓玫以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成名,出版过此曲的唱片,现场演奏此曲已两百多场。
2011年,张克新先生,现在朱晓玫在大陆演出的经纪人,写过一篇寻访朱晓玫的文章,非常感人。
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国内最早的、最为生动详细的对朱晓玫的报道,对引发“朱晓玫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朱晓玫在去国他乡多年后,以巨大的成功“衣锦还乡”,于2014年11月到国内多个城市巡演,演奏的曲目就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其中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小厅的一场演出(11月9日),在开票四十八小时内全部售完;后再加演一场(11月13日),电脑显示开票仅十分钟,又全部告罄。
全场只弹一首曲目的钢琴独奏会,如此热销,在上海好像还从未有过。
就在我翘首以盼时,非常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我不慎脚伤,无奈只得在家中休养,无缘朱晓玫在上海的音乐会。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把以前收藏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唱片悉数找出,一一聆听。
这一听,就觉得有话要说了。
其实,《哥德堡变奏曲》是不太适合在现场演奏的。
当时他的学生哥德堡是位演奏家,侍奉当时在德国的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
凯瑟林患有失眠症,哥德堡就请老师巴赫写一首能够帮助催眠的曲子,以便在晚上侍奉凯瑟林时为其演奏,助其睡眠。
也许这首曲子真的达到了这一效果,事后凯瑟林伯爵送给巴赫一只装满一百枚金路易的金杯作为酬谢。
据说在巴赫的创作生涯中,一首曲子得到如此丰厚报酬的,唯有《哥德堡变奏曲》。
由此可见,巴赫当时作此曲,并不是为了公开演出,不是为了兴奋观众(作曲家大多数为现场音乐所作的曲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都是为了兴奋观众吗?)相反,他是要让听者静下心来。
朱晓玫说她平时在寓所,每天上午要弹几小时巴赫,尤其是《哥德堡变奏曲》,心就安静下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刚 刚从 中国过去 的学生都 是这样 的评 价… … 中国人 从/1,i)11练 严 格,技 巧 不缺 ,但 音 乐要 能 够 打动人心 ,还需 要一 个漫长的过 程”。
对 朱 晓 玫 来 说 ,欧 洲 得 天 独 厚 的 环 境 比 美 国 更 适 宜 于 对音 乐感 悟 的培 养 。朱 晓 玫 在 巴黎 的 寓 所 就 位 于古 老 的 塞 纳 河 边 ,那 是 居 里 夫 人 曾经 住 过 的 街 道 。朱 晓 玫 的房 子左 边 是 伏 尔 泰 的 故 居 ,右边 是 毕 加索 的 故 居 ,“你 走 出门,会感 觉 到这 些 伟人的灵魂 和 气场 依然 在 周 围萦 绕 ”。朱 晓玫 特 别喜 欢 追 随音乐 家 的 足 迹 ,她 曾经 去 德 国把 巴赫 出生 时 的小 屋 、工 作过 的场所 和结 婚所在 的教 堂全 部走 _『一遍 , 而去 意 大 利 拜访 威 尔第 的 故 乡布 塞 托 的经 历 更 是带 给 她 极 大 的震 撼 。“威 尔第成 名以 后, 有一 次听 到 了瓦 格 纳 的音乐 ,觉 得 自己写 的音 乐 和 瓦 格 纳 根 本 无法 相 提 并 论 ,于 是 回 到 了 家 乡,从 对 位 、复调 、和 声从 头学 起 ,十 七年不 写 新作 品 。”在 朱 晓 攻 看来 ,这 是 一定 要 身临 其 境 、沉 浸其 中才能 体会 到 的感 受 ,所 以在 巴
她矢li暂逗留 I:海的 期问, 我 们任她 卜槲的宾馆采访到 r这化低涧丽 lj长扬 的钢 琴家 ,
听她聊聊 她的 “肯q- :N琴家 计划”。
在塞 纳河 边感 受毕加 索与伏 尔泰 的气 息 朱 晓玫 ,1949年 出生 于上海 ,从 小就 显 示
出极 高 的音 乐天赋 ,八 岁已经在 电台和 电视上 演 奏 。虽 然 “文革 ”lp断 了朱 晓玫 的学 业 ,但 虽¨便 身在 农 村劳 动 ,地 也 总 是 找 各 种 机 会 偷 偷 练习钢 琴。“艾革 ”结 束后 ,朱晓 玫考上 了中 央音 乐学 院 的研 究 生 。1979年 ,她 在 周广仁 和 潘 一 呜 的帮助 下去 美 国留学 。1985年 ,朱 晓玫 朱晓玫 又从 美 国前 往 巴黎 深 造 。l994年 ,时年 四十五 岁的 朱晓 玫 终于在 巴黎举 力 第一次个人独奏 会,场面出乎预料 的火爆 。从 此,朱 晓玫便迎 来 了她 事业 的高峰 ,她 的音 乐会 永远一票 难求 。
朱 晓 玫 在 美 国 的 老 师 是 二 十 世 纪 最 重 要 的钢 琴家 施 纳 口!尔 的学 生乔 多 斯 (Gabriel Chodos)。初 到 美 国 ,未 晓 玫 受 了很 多苦 ,她 上 第一节 钢琴 课 时 ,乔多斯 评价她说 :“虽然你 的手指跑 得很快 ,但我 不知道 你在干什么。你的 演奏没有任何意 义 (doesn’t make any sense)。” 这 句 话 给了朱 晓 攻 当 头一棒 ,“我想 他们 对 很
琴,对 古典 音乐的 精 通 程 不 亚于 专业 人:I ,
g5t:朱晓 玫 当场就 起 r “邪念 ”,想要 “,iJf1]” 01 朱晓玫
02 朱 晓 玫 与法 同卡 地 、Ⅱ
他 F。她 把 自己的想 法 告 诉 了老 总 ,问 :“你
司的老总
能 不能 帮助 我?” 冲 她 做 敝一一笑 ,爿 自己太 过 分 J .“ 弹 的 要求 ”。没惩 朱晓 攻 打 术电活j 你 。”也 许,这 就
卡地亚全额资助的 “青年钢琴家计划” 这个 “带 中旧的 去欧 洲看 看 ”的 够,
术唬 攻 空做 了 好 儿年 ,l 到 2018年2月,饥 会
终 r束I,的 片后深 受 感 动 ,找 fj『j友牵 线 ,请 她 出 求吃
饭 ,聊 聊 巴赫 的 均 钢 琴 曲 集 ))。这 化 老 总 址 4.-占典 音 乐发烧 友,f]王灭要 练 一 个q,tt ̄铡
terv i
.
.
.
..
re O
朱 晓 玫 :想 带 中国 的 孩 子 去 欧 洲 看 看
朱晓玫 的 “青年钢 琴家计划”
Zhu Xiao—Mei’S Young Pianists’Project
文 字 一胡 越 菲
钢 琴家 朱晓攻 向来深膈简{ll,远 豳公众的视线 。 似 是 ,2018",t-4)J的 某 ·夫 ,她 悄 悄 地 IJ_lI r 次 海 , 小为别的 ,从 完成 ·个夙愿:骷。I'1目的孩 去欧洲 。
繁 ,她 经 常会 去 拜访 肖邦和 李 斯 特 的 故 居 ,以 寻求新 的 音乐灵 感 。
很 显然 ,有 着 川样 感 受 的,不止 朱 晓 攻 · 个人。她 动情 地 告 诉 我 f『],她 有一 个 复的 儿 于, 到 了耶 鲁大学 博 t 学位 的 全额 奖学 金。 住 肝学 前 ,他 去 巴黎 游 玩 j 十 天 ,结 果 被 欧 洲 的 文化 彻 底迷 住 ,最 终 决 定放 弃 美 罔 的 奖学 金 ,从 头 学 法 语 、去 巴黎 留学 ,因 为 那 儿 d 足 他 “真 正 想学 习的地 疗”,欧 洲文 化 的 魅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