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早期全球化
郑和航海图“全球化”时代的明代中国

七下西洋的孤宝遗珍明成化年间,皇帝朱见深命令兵部查找当年郑和出海的资料,为再度开拓海疆作准备。
殊不知,兵部尚书项忠率人翻查了几天几夜,所寻资料却丝毫不见踪影。
一番调查之后发现,原来是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将这些资料藏起来或销毁了。
对此,刘大夏理直气壮地反诘道:三宝下西洋,劳民伤财,对国家却徒劳无益,旧档案即使在,也当销毁,何必来追问呢?这种说法,记录在顾起元《客座赘语》等明人笔记中。
尽管对于刘大夏是否藏匿甚至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目前尚存争议,但事实就是,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伟大的航海活动,目前存留下来的资料竟然非常匮乏,只有各种零星的文献记载。
不过,却有一条大的“漏网之鱼”。
在晚明学人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中,有一组名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的地图。
据研究,这组地图描绘的是宣德五年(1430)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航行路线,这正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套与郑和下西洋有直接关系的地图,因此被后人简称为《郑和航海图》。
航线从南京至长江口,之后沿着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岸西南行,经海南岛东侧至越南,然后经中南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最终抵达非洲东部。
由太平洋到印度洋,穿越赤道,由北半球到南半球,在中国古代航海图里面,其涵盖地域范围是首屈一指的,这也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地图的精髓:创造力与实用性看惯了现代地图,初看《郑和航海图》会很不习惯。
因为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长卷”画法,也就是类似于《清明上河图》的一字展开式,依船只前进方向手绘而成。
后来,当它被收录在《武备志》中后,因受到书籍装订形式的影响,又被切割为20幅。
也就是说,变成了一本航海图集。
为何要采用这种长卷的形式呢?很简单,因为“关注点”太纯粹。
《郑和航海图》主要描述的是船队航行的情况,以及沿岸航行时可以用作确定船队位置的重要地标,对于那些远离海岸的内陆城市、山川等,绘图人显然不在意。
与之对比,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西方航海图,都是方形和长方形的,在描绘航向的时候,受到地图版面的限制,将大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表现在地图上。
郑和下西洋研究

《郑和下西洋研究》
目 录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 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航海技术 •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01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明朝的对外政策
1
明朝时期的对外政策总体上采取了开放、包容 的态度,鼓励海外贸易和外交交流。
对世界的影响
地理发现
郑和下西洋是地理大发现之一,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为 后来的地理探索和殖民扩张奠定了基础。
文化传播
郑和下西洋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包括中国文化和 伊斯兰文化等,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海上贸易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海上贸易的新路线,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郑和的船队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包括贸易、文化交流、外交等。
文化交流方面,郑和的船队将中国的文化、艺术 和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国 家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通过贸易往来,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了大量的丝 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同时也进口了其他国家 的特产和珍宝。
外交方面,郑和的船队代表中国与沿线国家进行 了外交活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 和友谊。
03
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和影响
郑和的航海成就
七下西洋
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实现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海上 交通与贸易。
航海技术
在航海技术方面,郑和船队使用了天文导航、水文导航、地形导航等技术,展示了当时先 进的航海水平。
郑和的历史文化遗产
航海技术
郑和的航海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天文导航、海图 制作、水文观测等,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明朝的永乐年间。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永乐年间。
当时,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决定派遣一支船队前往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访问。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被任命为船队的指挥官。
郑和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包括了数百艘船和数千名官兵。
他们从南京出发,经过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进入到了印度洋。
在印度洋沿岸,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现今的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和他的官兵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的恶劣天气和海浪,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但是,郑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也与当地的国王和居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们互赠礼物,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也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文化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这个故事还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说故事。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和文化成就,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历程以其规模、影响和成就而著称。
然而,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这段传奇的暂时落幕。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终结,并分析其对中国海洋事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義。
微观与宏观,深度与广度,局部与全局,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虽各有特色,但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标签:打破隔绝;环球航行;商业革命;精神支柱2002年10月,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对外宣告称中国明朝郑和船队可能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提出了“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由于当年由郑和亲自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前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使得中国丧失了古代大规模远洋航行的第一手数据,这令所有人扼腕叹息。
其实,站在历史影响的角度,研究郑和是否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只能澄清史实而无法取代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因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隔绝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关系,建立起了中国与非洲间的直接联系,推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1]。
因此,站在亚洲历史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了当时中国明王朝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隔绝状态,将中国的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展示给了世人,也将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讲神秘的未知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官方探索,在之前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而导致的各方互不了解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地区一些之前没有建立联系的国家开始互访并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使各方的友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客观地说,无论郑和下西洋到过哪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中国与美洲、欧洲的大规模实际联系。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1、第一次跨地域的大规模文化交 公元前138年起, 138年起 流 :公元前138年起,张骞出使西 Βιβλιοθήκη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5、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文化全球化交流在现当代的迅速发展。 6、中外文化全球交流的特点
1)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传统的文化交流总是伴随人类其他活动不自觉的进行 2)强势文化主导弱势文化 3)中国模式:和平、互利和相互尊重 中国模式:和平、 双向
(二)全球化并不是文化单一化 (三)面队全球化更应继承和 发展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文化,维护民族文化 的纯洁性
2、中国文化第一次在 、 海上的大展示 :公 年起, 元1405年起,郑和下 年起 西洋
中西方文化全球交流的历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 从公元15世纪末开始,人类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转向西方 15世纪末开始 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文明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开始走出欧洲, 开始走出欧洲,西方文化借助航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海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入侵(交流) 麦哲伦环球航行。 4、麦哲伦环球航行。西方在近代史上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世界文化大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 更加巩固了它的主动性地位
战争 交通 通讯 互联网
4)西方模式: 4)西方模式: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与掠夺 单向 西方模式
印加文化
玛雅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西方文化基于主客二分立场发展出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 一种重经验分析的理路,目标在于获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而 取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支配能力 而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中华文化则以物我互为主体性为基础,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 强调历史综合的路向,以保持人与外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部环境的调适、适应为目标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贸易和航海探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贸易和航海探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国际贸易和航海探险,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和航海探险。
一、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贸易和航海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
在明代宣德年间,明成祖朱棣派郑和率领大船队七次下西洋,穿越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等地,到达东非的摩洛哥、孟加拉、湾仔、苏丹等地,开展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展示明朝的实力,使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威慑;二是发展贸易,获取珍稀商品。
郑和船队带去的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在外国市场上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二、丝绸之路与陆上贸易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陆上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方与西方。
丝绸之路起点是中国的西安,终点可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贯穿了亚洲和欧洲大陆。
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成为了外国人争相购买的对象。
同时,中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从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地区进口一些珍奇的商品,如黄金、香料和动植物等。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也在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航线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也参与了贸易活动,并在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经常开展跨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活动。
在大秦国(古罗马帝国)的著名历史著作《丝绸之路》中,记载了匈奴和大秦之间的贸易。
匈奴虽然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精通商业活动,并利用他们的地理位置作为贸易媒介,将中国的丝绸等商品运送到西方。
这种通过北方贸易航线进行的贸易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经济,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四、唐宋时期的海上贸易中国的海上贸易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代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城市,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到来进行贸易。
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海上贸易被运往日本、朝鲜、东南亚乃至阿拉伯世界。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贡献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上贸易史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郑和率领的船队在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的文化、经济、贸易交流之路,为中华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郑和发掘了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史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强调内向发展,将海外贸易视为次要的经济活动,而高度重视土地经济。
但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活动,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并非对海洋贸易毫不关注。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商代就开始与东南亚地区发生贸易联系,而且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政府派遣船队前往海外,购买南稻、珍珠、王八、象牙、珊瑚、宝石、丝绸、瓷器等物品,然后返航回国销售。
这一时期的海外贸易大大促进了中国内地的商业、手工业、农业和文化的繁荣,还充实了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同时,通过海上贸易,中国的农、工、商业发达了,文化传播范围也扩大了,海外的文化也借此传入。
二、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的“丝绸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一个传说中的贸易路线,连接了中国和中亚、欧洲。
但实际上,东南亚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通过中国的海外贸易联系而形成的。
郑和下西洋时期,建立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商贸关系和文化交流,同时也增进了中国和南亚、阿拉伯、非洲的经贸关系。
一些商品,在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进行贸易,进而被运往其他地区。
比如中药材、茶叶和瓷器等中国特色商品,就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向整个世界传播开来。
此外,郑和下西洋期间,还进行了一些交流活动,如船队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建立了一些贸易站,为中国与周边地区开辟了贸易之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郑和下西洋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也引进了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成果,成为古代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重要证明。
中国的瓷器、茶叶、中药等商品,以及科学技术成果,都在海外贸易中广泛流传。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

汉朝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不仅在内部实现了疆域的扩张,还通过海外探险开拓了海外市场。
在汉朝时期,郑和作为中国著名的航海家开启了下西洋的远洋航行,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郑和的背景和任务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航海家,他在1405年至1433年间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远洋航行。
他的任务是展示中国的实力,拓展贸易市场,以及巩固海上权益。
郑和率领的船队覆盖范围广泛,曾经抵达的地方包括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等。
二、远航的船队规模和构成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由许多船只组成。
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宝船”,据说可以容纳一万人。
此外,船队中还有严密组织的舰队,包括战舰、运输船、粮食船以及驱逐舰等,以保证远航的安全与顺利。
三、远洋航行的意义1. 拓展贸易市场:通过远洋航行,中国与其他国家实现了经济贸易上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2. 巩固外交关系:郑和的远航活动巩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增进了互信与理解,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3. 促进文化交流:随着中国航海活动的深入,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得以促进,这对于不同文明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四、郑和远航的意义与影响1. 拓展了中国对外贸易:郑和远航时期,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联系,通过出口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2. 提高了中国的声望:郑和远航展示了中国的海洋实力和航海技术,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
3. 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的航海活动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4. 弘扬中华文化:郑和远航期间,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中华文化因此在其他国家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传承。
五、总结汉朝时期的海外探险郑和下西洋与远洋航行,对中国的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和下西洋与早期全球化内容摘要: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一种发展趋势,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已经和正在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它的启动最早可以追溯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的“地理大发现”,而正是15世纪早期中国郑和七下西洋揭开了这个伟大的“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并对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亚非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字:郑和下西洋全球化远洋航海地理大发现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不能独立其外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所谓的全球化,通常意义上是指全球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不断加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及全球整体意识崛起的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及其过程。
全球化也具有很大的综合性,“至少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社会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等基本内容”①。
而关于全球化过程的的最初启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过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广义上可追溯到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各个民族和地区在远古时期和中世纪的联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限的展开了;另一种观点认为,狭义上是指16世纪以来的事情。
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可追溯到15世纪末的航海大发现,航海技术克服了海洋的障碍,人类洲际交通能力成为可能,……,他们对世界市场的拓展和向亚非国家的殖民活动是全球化过程开始阶段的根本特征”②,国外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随着16世纪地理大发现的全面展开,以早期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为标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就开始了”③,“16世纪以地理大发现为主要内容的诸多事件,决定了世界向整体化方向的基本趋势,从而标志着全球化的最初启动”④。
因此,把15世纪至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作为早期全球化启动的标志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是谁开启了这样一个人类大规模地远洋航海,探索未知世界的“大航海时代”呢?是15世纪早期中国明朝的郑和以及他的船队所进行的大规模的远洋航海活动,他们是人类远洋航海的先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郑和航海探险的丰功伟绩,就在于引导了人类发现世界,从而导致了以后被称为‘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其他航海探险家的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⑤。
本文就从郑和下西洋对欧洲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广大亚非国家之间联系交往的强化作用等方面来阐述,郑和下西洋与早期全球化启动之间的联系。
一、“大航海时代”的先驱15世纪至16世纪是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开始探索未知世界进行远洋航海的“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最早是从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的,到欧洲人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进行开辟新航路时达到高潮,这些活动共同揭开了人类迈向全球化的第一步。
越洋探险是以科学探索海洋为标志的,是以先进的航海船舶,并掌握一定的航海科学技术为一定条件而得以实现的。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很高的造船技术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关于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有记载。
《明史·郑和传》记载说:“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王景弘等,通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张十二帆”,“体势巍然,巨无与敌”,其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⑥,可见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当时中国所造海船已拥有隔离舱,而当时西方的造船技术虽有一些进步,但与中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远航时所乘的船仅数十吨最大者一二百吨。
更为重要的是郑和船队还能把地文航海,天文航海,罗盘指向,测量航程,水深和底质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据郑和船队的随行人员巩真在他所写的《西洋番国志》自序中记述“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迷茫,水天连接。
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
为日月升坠,以辨东西,星斗高低,度量远近。
斵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经年累旬,昼夜不止,海中之山与形状不一,但见于前,或在左右,视为准则,转向而往。
要在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⑦。
郑和船队的这些物标导航,罗经指向,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航海技术的综合运用,已把定位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对欧人所进行的远洋探险有巨大示范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哥伦布到达美洲,迪亚士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之所以成功,是接受了郑和船队的航海经验和技术。
正如坦普尔所说:“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船尾舵,指南针,多重桅杆等改进航海和导航的技术,欧洲绝不会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的航行。
”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早期全球化的开始是中国的航海技术为其指明了航向。
郑和下西洋,遍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
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加剌,浡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拉丹,南巫里,锡兰山,南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勒,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呢,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代,那孤儿凡30余国。
”这不仅延伸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原有许多航线,而且还开辟了许多新航线。
就其出航地点而言,就有20余处,主要航线竟达42条之多⑨,而且还绘制了当时世界上范围最大也最先进的航海图—《郑和航海图》。
郑和船队最先所开辟的海上交通网,东西线与南北线的航路纵横交错,大艐小艐之船随之往来穿梭。
此外,更设有四大交通中心站:占城,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郑和船队的分艐从此四大中心出发后,分作扇形前往所要访问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郑和船队还从印度古里北上,到达波斯湾,在此接通了唐代贾耽所记的通海夷道后,继由锡兰出发,途径溜山,横渡印度洋直达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麻地等地,亚非海上交通网至此形成⑩。
而且郑和船队是最先绕过好望角,到达大西洋东南海域的,李约瑟说,郑和在“1417至1433年间的三次远航则囊括整个东非海岸,包括摩加迪沙,莫桑鼻给,最远至马达加斯加海峡”,“16世纪的中国地图上的南非图形式是非正确的,即尖部向南”11。
此外,郑和是有史记载横渡印度洋的第一人,在《郑和航海图》上也标明了这条横穿印度洋的线路。
这不仅是空前的壮举,更对其后的越洋探险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葡萄牙远洋探险队最初只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行,经过多次的探险才达到北纬8度海域的几内亚一带,这些航行全部仍“是沿岸航法,横渡大洋的技术还全然不知道”12。
当后来的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后,在马林迪找到了富有航海经验的阿拉伯水手艾哈迈德·伊本·马季德领航,就是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路,横越印度洋,直达科泽利特的13。
郑和船队在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中发挥了先导作用,为达伽马的航行做了“铺路”的工作,也为早期全球化人类走向世界开辟了“新航路”。
二、商人,使者?世界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可以说是全球化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内容,而这些联系的广度速度强度和影响的加强又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所以,早期全球化的启动应该是首先从一个或几个地区之间联系交往的加强开始的。
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到访过亚非三十余国,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中国和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早期全球化最先在亚非地区启动。
郑一钧曾概括说“郑和航海在政治上建立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和平友好局势,在经济上带来了“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历史时期,在外交上使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关系得到空前的发展,在军事上为海路畅通,海外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努力,在文化方面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医疗技术”14。
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亚非贸易网,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资文化技术和人员在这个网络流动性日益增强。
中国的瓷器丝绸等货物就是循着这些航路源源不断地到各国的,记载郑和下西洋的《瀛洲胜览》,《星搓胜览》和《西洋番国志》三书中就记录了郑和船队在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瓷器为“货用”来“换易”当地商品的情况。
马欢在《瀛洲胜览·祖法儿》条中记载“中国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白竭,芦岑,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之类,来换紵丝,瓷器等物”的情景。
在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中非东非等地出土的明代瓷片,瓷器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坦桑尼亚海岸发现出土的中国陶瓷片的遗址就有46处,据詹姆斯·卡尔科曼氏调查发现在15世纪初,中国明代海军曾访问过的马林迪的柱墓建筑的非常壮观,竟高达9米,这些柱墓是用15世纪中国的青瓷,青白瓷和钴蓝色花纹的青花碗来装饰的。
经过郑和航达东非,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瓷器在那里都被普及了,潘克胡斯特说,在野外工作时所暴露出来的看,几乎从亚丁湾到桑给巴尔的整个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陶瓷碎片15。
另据霍布松氏调查所见,在荒凉的海岸和内陆的达姆巴克发现的中国瓷器是15世纪,即中国明代初期的青花瓷;在孟买的威尔斯王子博物馆,以自15世纪后一直到17世纪前半期的明代青瓷和青花瓷这两种瓷器占绝大多数。
不仅仅是这些,郑和船队还带去了中国特产的锦绮,纱罗,绫绢,紵丝,以及新近发展的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些都是独步世界的产品,深受各国人民喜爱。
至于铁鼎,铜器也是大宗出口货物,从印度洋运往中国的货物更是名目繁多,据《明史》《瀛洲胜览》等书统计,共计158种,香苏,胡椒,苏木和珍宝,棉布占进口货物的多数。
其中,有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出产的乳香,香脂,宝石,珊瑚,象牙,犀角,名马,颜料,波斯湾的珍珠,碾花琉璃,叙利亚的拂郎双刃刀,孟加拉霜糖,戗金琉璃器,科泽科特的胡椒,印度棉布,还有科罗曼德的槀泥布,红八者蓝布,沙特里布,红番布等四大名布。
随着郑和下西洋,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生产技术的交流也逐渐展开,中国的烧瓷技术开始流传的阿拉伯地区,而且中国也从海外引进了先进的烧玻璃工艺,《事物原会》说:明初,“三宝太监下西洋,携烧玻璃(最早译作玻瓈)人来中国,故中国玻瓈顿贱。
烧者有气眼而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历代统治者对外族都奉行怀柔政策,明朝政府也一直奉行这样的对外政策。
明初,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告诫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之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
”永乐七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也说“敕(帝王命令)谕四方海外诸藩王及头目人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吾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16。
郑和作为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为和平使者,也一直遵守着这一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这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且也推动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及文化交流,为早期全球化在亚非地区首先启动创造了和平的环境,这与欧洲人最初远航探险时所具有的殖民扩张性质是明显不同的,正如李约瑟指出的那样“在战争与冲突方面,对比也是很鲜明的,而一边,葡萄牙的‘东方苏伊士’几乎立刻从事起全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