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复习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知识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知识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及其同事设计了9个类似“海因兹偷药”的道德两难问题,对儿童的道德判断力进行跨文化的追踪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3种水平和6个阶段。
一、海因兹偷药的故事及问题(一)故事:欧洲有个妇女身患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有一种药也许救得了她。
这种药是本城一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一种镭剂。
该药造价昂贵,药剂师还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他花200美元买镭,而一小剂药却索价2000美元。
这位身患绝症的妇女的丈夫名叫海因兹,他向每个相识的人借钱,但他只能筹到大约1000美元,只是药价的一半。
海因兹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把药卖给他,或者允许他以后再付钱。
可是,这位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我要靠它来赚钱。
”海因兹绝望了,想闯进那人的药店,为妻子偷药。
(二)问题1.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2.如果海因兹不爱他妻子,他应该为她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3.假定将要死的不是海因兹妻子,而是一个陌生人,海因兹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4.(如果你赞同为陌生人偷药)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兹宠爱的一只动物,他应该为救这只宠物去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5.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吗?6.海因兹偷药是犯法的,那样做在道德上错了吗?为什么错了或者没错?7.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什么情况都该如此?7a.怎样把这一点同海因兹事件联系起来?二、道德发展阶段论(一)前习俗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儿童能够区分文化中的规则和好坏,懂得是非的名称,但是他是根据行为对身体上的或快感上的后果来解释好坏的(受罚、得奖和交换喜爱的东西),或是根据宣布这些规则和好坏的人们的体力来分别好坏的。
这一水平分为两个阶段: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016年云南教招笔试备考: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及奥苏贝尔的内驱力分类

2016年云南教招笔试备考: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及奥苏贝尔的内驱力分类云南特岗教师考试请访问云南教师考试网,为了更好的协助大家备考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中公云南教师考试网为大家准备了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的相关考试题型,大家可以参考学习,云南教师考试网祝大家早日成功。
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科尔伯格使用的一系列两难推理故事中,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
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
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
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
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讲完这个故事,主试就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等等。
儿童对科尔伯格所编制的两难故事中的问题既可做肯定回答,又可做否定回答。
科尔伯格真正关心的不是儿童做出哪一种回答,而是儿童证明其回答时提出的理由。
因为在科尔伯格看来,儿童提出的理由(即儿童的推理思路)是根据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来的,所以,根据儿童提出的理由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科尔伯格采用纵向法,连续测量记录7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达10年之久。
此后又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世界各国去验证。
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的理论。
下面是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各个阶段的界定及其特点。
水平1:前习俗水平该水平的特点是:个体还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他们用来作为道德判断的基准取决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1: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个体以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后果来决定这种行为的好坏,而不管这种后果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练习)(人教版第二版)(解析版)

4.5: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2一、填空题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受的制约。
【答案】认知水平2.游戏,尤其是游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角色3.树立榜样,本质上就是让儿童通过,习得和表现良好的行为。
【答案】观察学习4.他律不仅表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上,也表现在对的态度上,认为规则不可修改。
【答案】游戏规则5.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两种水平:和。
【答案】他律自律6.科尔伯格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道德问题的、有着质的区别。
【答案】判断推理方式二、选择题1.一名中学生认为海因茨不应该偷药,因为偷窃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任何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他偷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据此,推测该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阶段。
A.好公民定向B.工具目的定向C.个人良心定向D.好孩子定向【答案】C【解析】这里的好公民定向即指科尔伯格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中的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阶段,这一阶段青少年开始强调服从法律,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提出者是( )A.韦纳B.贾德C.皮亚杰D.科尔伯格【答案】D【解析】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3.5-8 岁的儿童其道德水平处于皮亚杰道德理论中的( )水平A.他律水平B.自律水平C.无律水平D.习俗水平【答案】A【解析】10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4. 皮亚杰认为( )岁时儿童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分水岭A.6 岁B.12 岁C.8 岁D.10 岁【答案】D【解析】10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5.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理论是用来解释儿童()发展的。
A.亲社会行为B.道德认知C.道德行为D.道德情感【答案】B【解析】科尔伯格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三、判断题1.幼儿的道德认识都是一致的。
()【答案】错误【解析】科尔伯格用自己编创的道德两难故事来测量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
你说啥是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呀?就好比有个故事,海因茨的妻子病重,只有一种药能救她,但这药特别贵,海因茨根本买不起,那他应不应该去偷药呢?这就是个两难的境地呀!咱想想,要是不去偷,那妻子可能就没救了,这得多痛苦啊!可要是去偷了,那又违反了法律和道德。
这可真让人纠结得不行!这不就像咱生活中有时候遇到的那些难事儿嘛!有时候真的是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咋选。
就像你在学校,朋友让你帮忙作弊,你要是不帮吧,怕朋友不高兴,以后不理你了;你要是帮了吧,那又违反了考试的规则,对其他同学也不公平呀!这是不是也挺两难的?科尔伯格就通过这样的故事,来看大家在面对这种道德困境时会怎么选择,然后把大家的道德发展分成了不同的阶段。
这多有意思啊!你再想想,要是每个人遇到这种情况都能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做,那这个世界不就简单多啦?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呀!我们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抉择。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没座位,你让还是不让呢?让吧,自己可能就得站一路;不让吧,又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这也是个小小的两难呢!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道德观念。
它让我们知道,原来道德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有很多复杂的情况和选择。
那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些两难呢?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想想长远的后果。
就像海因茨偷药,也许能救妻子一时,但他可能会因此受到惩罚,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可能都不一样。
也许你觉得对的事情,别人不一定这么认为呢!总之,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道德和自己。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思考每一个选择的后果。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它可有着大用处呢!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在面对那些两难问题的时候,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呀!。
道德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少年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少年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表柯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级水平与六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各发展阶段具有质的差异和不变的顺序,不可颠倒的,不能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可以促进这种发展。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发展与逻辑思维发展以及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有关。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仿写一则道德两难的故事
小明是一名消防员,今天他接到了一项任务,救援一名被困在火灾中的老太太。
当他到达火灾现场时,他发现老太太被困在一间房间里,但房间里还有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看着小明,哭着喊道:“请救救我奶奶!”小明意识到他只能救一个人,要么是老太太,要么是小男孩。
如果他救老太太,那么孩子就可能会丧失生命,但如果他救小男孩,老太太就可能会在火灾中丧命。
小明陷入了道德两难的境地:他必须在两个生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却不想失去任何一个人的生命。
最终,小明决定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将老太太和小男孩都救出火灾现场,虽然自己也受了伤,但他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他知道他所做的是正确的。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详述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教育理论的决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以决策者需要在两个无法彼此妥协的选择之间做出抉择的情境为基础,旨在通过比较和权衡两个选择的利弊,最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详细讨论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并介绍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研究。
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人们在面临两个无法彼此兼顾的选择时,往往面临着两难境地,即不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带来特定的问题和困扰。
在教育领域中,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一种理性分析的框架。
其次,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的核心在于将两个选择的利益和代价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估。
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可能面临着诸如教育方针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取舍等问题。
通过运用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教育者可以将不同选项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权衡其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的应用需要决策者承认并接受两难的存在。
教育领域中的决策往往涉及到多种利益关系和权衡,因此,教育者需要接受到无法获得完美解决方案的现实。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分析方法,使教育者能够基于事实和数据作出决策,而不是凭借主观情感或个人意愿。
第四,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的应用需要决策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育者在使用该方法时,应当了解各个选择的所有可能的结果,并推演出不同决策可能导致的影响。
同时,教育者还应考虑道德、伦理等因素,并将这些因素纳入到分析中。
最后,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对于教育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教育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客观、准确的决策。
教育决策往往影响着师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方向,因此,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可为教育者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帮助他们在不确定性和风险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法是一种有益于教育决策的方法。
教育者在使用该方法时,应充分了解各个选择的利弊,并将其纳入到决策分析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
事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1958年在芝加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1959年去耶鲁大学任助教,1962——196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从1968起转任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
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
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
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
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
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模式(如下表所示):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模式给我们勾画出:道德发展是连续的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的过程,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各阶段的时间长短不等,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习俗水平,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道德两难十件事例举
事例一
2006年,江苏南京的彭宇搀扶跌倒在公交站台旁的老人,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彭宇将他撞倒。
事后法院按“推理分析”,最后判决彭宇赔偿受害人损失4万多元。
彭宇本来助人为乐,却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008年发生的郑州版“南京彭宇案”,郑州一大学生扶起一位老太,老太当时称被撞伤腰,2009年12月28日,法院判学生赔偿老太7.9万元。
淮安卖豆饼的周老太捡1700元归还后反成被告(参见2009年11月26日《扬子晚报》);南京两小伙发现百元钞票不敢捡,冒雨等警察(参见2009年12月9日《扬子晚报》);两小伙发现一
沓现金后冒雨等警察,11人自称失主(参见2009年12月24日《扬子晚报);南京一男子捡到空钱包怕被诬告找来4人作证(参见2010年l月4日《扬子晚报》)。
事例二
在一次全区性的广播操比赛中,我实习所在的班级成绩不错但是一位评委随口问了参赛的一名学生:“你们都是来自同一个班级吗?”“不是,有几个同学是从邻班借来的。
”这个同学无意中的回答却导致了班级的落选。
原来不符合比赛由同一个班学生组成的要求。
事后全班同学都责怪这位同学,这位同学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给集体抹了黑。
事例三
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中的18位路人无一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被围观的“看客”们“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难不帮”的麻木和冷漠所激怒,鉴于“彭宇案”我们谴责这18位路人吗?他们该不该伸出援助之手?
事例四
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某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典籍毁于一旦。
学校上下痛心疾首,一名学生的脸色尤其凝重。
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归还。
一场大火使这本书一夜之间成为250本书中的唯一“幸存者”。
怎么办?是据为己有,还是主动归还?
事例五
早上,小明匆匆忙忙准备去上学,妈妈问他周末是否可以去看望奶奶,小明随口答应了。
可是,老师又请小明在周末帮忙做事,这令他左右为难。
请思考小明该怎么做?
事例六
课本中的事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就有一个两难情境:在距离捕捞开放时间仅仅两个小时的时候,主人翁钓上来一条从未见过的大大的漂亮的鲈鱼,该不该放掉这条鱼呢?
事例七
小洁是一个12岁女孩,妈妈曾许诺过,如果小洁能通过干家务和节省午餐费,攒到足够的钱用于买门票,她就能在周末去看一场向往已久的演唱会。
当她设法攒到了450 元时(演唱会门票只需400 元),妈妈却改变了主意,告诉小洁与其用这笔钱去看演唱会,不如将它作为新学校的校服费。
小洁很失望,但不管怎样她还是决定去看演唱会。
她买了一张票,告诉妈妈她只攒下50 元。
周末她去看演出并告诉妈妈她要花一天时间和朋友一起玩。
一周过去了,妈妈还没有发现事实真相。
后来小洁将这件事告诉了她的姐姐小静。
是不是应该把小洁的行为告诉妈妈?小静犹豫着……
事例八
孙天帅的家在河南农村,正当他即将高中毕业时,家庭面临极大困难:父亲病重,母亲年事已高,弟弟正在求学,为了给父亲治病,圆弟弟求学之梦,他背上简单的行囊,南下珠海打工。
但是,在他打工的工厂,出现了韩国女老板无视中国法律,强迫中国工人下跪的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办?如果他拒绝下跪,必失去工作,难尽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如果他下跪,又有损个人尊严特别是民族尊严。
孙天帅必须在责任0和/尊严0中作出抉择。
事例九
在品社教学《保护我们的环境》时,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而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必须发展经济,只要人民有钱了,就会有幸福的生活。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经济要发展,环境可后退”成为“两难决择”。
事例十
小丹是我的好朋友。
有一天,我们班里一位同学的MP3丢了,非常着急。
我也帮着到处寻找,但没有找到。
放学后我去小丹家里玩,却发现了一个MP3,几经追问,小丹承认拿了同学的MP3,并央求我为她保密,说她自己会处理的。
但是三天过去了,小丹还没有把MP3还回去。
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