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剂量与防护final

合集下载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

辐射剂量与防护的名词解释辐射是指从放射性物质、电磁波等物质或能量传递到周围环境的过程。

在人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形式的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辐射剂量是用于度量辐射的指标,而辐射防护是为了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辐射的危害。

本文将解释辐射剂量和辐射防护的相关术语,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辐射剂量1. 辐射剂量单位:辐射剂量的单位是希沙(Sievert,缩写为Sv),用于测量辐射对人体组织造成的伤害。

国际协定规定,1希沙等于1焦耳/千克(J/kg)。

为了更好地描述辐射剂量的大小范围,常用微希沙(microSievert,缩写为μSv)或毫希沙(milliSievert,缩写为mSv)。

2. 有效剂量:有效剂量是指考虑不同类型辐射对不同组织的不同影响程度后得出的剂量。

它是以希沙为单位,表示人体接受辐射后受到的影响,包括局部组织损伤、遗传效应等。

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辐射进行调整。

3. 等效剂量:等效剂量也是以希沙为单位,用来度量各种不同类型辐射对生物体产生的相同效应。

等效剂量的计算方法会考虑不同类型辐射的能量传递和生物体对辐射的敏感程度。

4. 个人剂量:个人剂量是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接受到的辐射剂量,监测个人剂量可以帮助评估他们的辐射暴露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辐射防护1. 辐射防护措施:辐射防护措施旨在减少人体暴露于辐射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距离、减少时间和使用防护设备等。

保持距离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特别是与放射源保持足够距离。

减少时间可以减少接受辐射的时间,例如尽量缩短在受辐射环境中的停留时间。

使用防护设备,如屏蔽材料和防护服,可以减缓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2. 辐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有三个基本原则,即限制时间、最大距离和最小剂量。

限制时间是指尽量减少个人接受辐射的时间,最大距离是与辐射源保持足够的距离,以减少辐射暴露,最小剂量是尽量减少个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

CT辐射剂量与防护-

CT辐射剂量与防护-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和目的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 允许可能产生辐射的实践 保护人员/后代/环境
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合理尽可能低
辐射防护的原则和基本措施
辐射防护的原则
(1)辐射实践的正当性 对于一项辐射实践,只有对社会 和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经过 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辐射实 践活动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 利益足以弥补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 时,实践才是正当的。
CTDI100
50
50
D( z)dz NT
3.2 加权CT剂量指数 CTDIW
在实际检测中分别测量CTDI100(中心)和CTDI100 (周边)值,对这二种测量值加权求和得到CTDIW:
CTDIW =1/3 CTDI100(中心)+2/3 CTDI100(周边)
3.3 X射线源组件 X-RAY SOURCE ASSEMBLY X射线管组件与限束系统构成的组件
GBZ165-201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 准”于2012年8月25日发布,于2013年2月1日实施,代替 原标准GBZ165-2005,其目的是在加强X射线计算机断层 摄影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X射线CT中有关工作人员, 受检者和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促进X射线CT的合理应用。
1 范围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应用类别
职业人员
公众
年有效剂量
工作人员的全身剂量在连续 连续5年年平均剂量不超 五年平均剂量低于20mSv/a, 过1 mSv,某单一年份的 在某一年内剂量应控制在 有效剂量可提高到5 mSv 50mSv/a以内
器官当量剂量:眼晶体
150 mSv

辐射剂量及防护

辐射剂量及防护
43
2. 外照射剂量的计算( γ点源的计算) 利用γ照射量率常数Γ来计算
定义:由给定放射性核素的γ点源在距离
l处所产生的照射量率X乘以l2,再除以该源的 放射性活度。
Γ = X l2 / A Γ的国际单位为C•m2 • kg-1,专用单位为R
• cm2 • h-1 • mCi-1。
44
这样,点状γ源于 r(m)处的照射量:
比释动能率
dK dt K =
11
四、X和 K、D之间的关系
比释动能和照射量都是用来描述间接带 电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结果;比释动能 适合于任何间接电离辐射和任何物质,而 照射量仅适用于X与γ射线与空气的相互 作用。 吸收剂量则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的任何物 质。
12
当轫致辐射损失的能量可以忽略时,间 接电离粒子传递给直接电离粒子能量就等
3
同时,在空气中产生一对离子平均消耗 33.73 eV, 那么1伦的照射量相当于1kg空气吸收 X和γ射线的能量为: (2.08 ×109 /( 1.293 ×10-6) ) ×33.73eV
= 5.43 ×1016 eV = 8.69 ×10-3 J
4
照射量率
定义: 单位时间内被照空气所受的照射 量,或照射量对时间的变化。
基本方法:
1. 隔离:把操作人员与放射性物质隔离开,防止放
射性物质进入人体。
2. 稀释: 把放射性物质的浓度降低到容许水平。
48
本讲总结
一、讲述的内容: 辐射剂量及其单位和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及其防护。
其中重点: 辐射防护; 难点: 剂量当量的计算。
二、课后复习的要求
49
因而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称为辐射损伤。
26

辐射剂量与防护

辐射剂量与防护
单位质量受照射物质中所吸收的 平均辐射能。 J/kg “戈瑞” Gy 历史上曾用“拉德Rad” 作单位
1Rad=100尔格/克 1Gy=100Rad, 1Rad=10-2Gy
D
d dm
反映单位质量受照射物质中从辐 射中吸收能量多少的物理量,适用 于仼何类型辐射和仼何介质 。 吸收剂量率 Gy/sec
1 4
太阳热核反应的二个循环方式
p p CN 1H 1H 2 H e 1 H 12C 13N 2 H 1H 3He 13 N 13C e 3He 3He 4 He 21H 13 C 1H 14 N 2 H 2 H 3He n 3.26 MeV 14 N 1H 15O 3H 1H 4.04MeV 15 2 H 3H 4 He n 17.6 MeV O 15 N e 3He 2n 2.98MeV 15 N 1H 12C 4 He
R H OH R H 2O
*
O2 H * H * H 2O2
电离辐射对细胞直接损伤:
直接作用于 细胞核染色 质DNA(脱氧 核糖酸)和 RNA(核糖酸) 生物大分子 上,使分子 中鐽发生断 裂,细胞受 到破坏。
辐射使组成细胞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电 离或激发,而引起细胞许多重要分子的变 化,可能会改变细胞原来的功能。如细胞 不能正常线状分裂、或引起基因变异,基 因行为改动可引起细胞遗传记忆的畸变或 导致癌症发生。
计算了Am-Be源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 单位中子注量下为373.0 pSv· 2。利 cm
用本实验室计算的国产Am-Be源的中子能 谱,算得相应中子场的周围剂量当量为 374.0 pSv· 2,距离该源1 m远处空 cm 气对中子和γ射线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 1.457×10-2 和0.158 μGy/(GBq· h)。

辐射剂量与防护复习(全)

辐射剂量与防护复习(全)

第一章(1)什么是辐射?辐射是指以电磁波或高速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的统称。

(2)辐射的分类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4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能量大于12.4eV,如X射线、γ射线、中子、α射线、β射线等电离能量12.4eV作为界限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它是辐射使组织发生电离所需的最低能量。

电离:从一个原子、分子从其束缚状态释放一个或多个电子的过程。

电离辐射:与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时能使物质电离的辐射。

在辐射防护领域,凡是静止能量大于电子的带电粒子,习惯上称为重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的损失能量的主要途径:电离和激发。

其次是轫致辐射。

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其中最重要作用是带电粒子非弹性碰撞直接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非带电粒子则一般通过次级效应产生次带电粒子使原子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和激发入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的核外电子通过库仑作用,使电子获得能量而引起原子的电离或激发。

电离——核外层电子克服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原子成为正离子。

激发——传递能量小时,使核外层电子由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而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退激发光。

退激——(1)外壳层电子向内壳层空位填补使原子回到基态,跃迁时多余的能量以特征X 射线的形式释放出来;(2)多余的激发能直接使外层电子从原子中发射出来,这样发射出来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2)韧致辐射(高能电子在物质中损失能量的主要方式)当带电粒子在原子核附近穿过时,入射粒子在原子核电场中产生加速运动。

按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带电粒子将以正比于其加速度的平方(即z2Z2/M2)辐射电磁波,这就是轫致辐射。

(3)弹性散射带电粒子与靶原子核的弹性散射入射粒子既不辐射光子,也不激发或电离原子核,但入射粒子受到偏转,其运动方向改变。

作用前后系统的动能与动量不变。

(1)重带电粒子发生弹性散射的几率较小,轻带电粒子的几率大。

(2)小角度散射远远大于大角度的散射几率。

辐射剂量与防护 (2)

辐射剂量与防护 (2)
素后将发生随机性概效应的平均几率。
H 50,T
t0 t0
50
H
T
(t
)dt
H50,E WT H50,T
T
第32页,共59页。
第三节 人体受到照射的辐射来源及其水平
1、天然本底照射
宇宙射线 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包括质子、粒子、 其它重粒子、中子、电子、光子、介子等;
宇生核素 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如3H、 14C、7Be等;
第35页,共59页。
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对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辐射源,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 以及照射发生的可能性,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应当
全部保持在合理可行的最低程度(ALARA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为了保证公平性,应当在这个 过程中考虑个人剂量约束或个人危险约束。 最优化的定量分析技术
-代价利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第36页,共59页。
剂量限制
个人剂量限值 个人受到所有有关实践联合产生的照射,应当 遵守剂量限值。 剂量约束值 一种与源相关的个人剂量值,公众成员从任何 受控源的计划运行中接受的年剂量上界。
干预的防护体系——ICRP60
干预:任何旨在减小或避免不属于受控实践的或 因事 故而失控的源所致照射或照射可能性的行动.
电离辐射 粒子注量 粒子注量率
比释动能
吸收剂量
本章概念
第16页,共59页。
二、简答题 什么叫带电粒子平衡? 三、简述题 比释动能、吸收剂量和照射量间的区别与联 系
第17页,共59页。
四、计算题
1.4、在γ辐射场中,某点处放置一个圆柱形电离室,其直径为

第3讲2 相互作用系数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件

第3讲2  相互作用系数 辐射剂量与防护课件

相互作用系数(非带电粒子)
1.质量减弱系数 /
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定义 某物质对不带电粒子的质量减弱系数:
/ 1 • dN dl N
单位:m2/kg
相互作用系数(非带电粒子)
1.质量减弱系数 • 质量减弱系数特点和作用
1、只涉及到物质中入射不带电粒子数目的减 少,并不涉及进一步的物理过程。
fi tr
i
i
en
m
tr
m1gmtr
m1 i
figi
其中 f i是第i种元素的重量份额;
三个系数之间的关系
质量衰减系数 (质量减弱系数)
描述入射射线本 身的衰减程度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质能转移系数)
描述入射射线与物质 作用后转移给次级
带电粒子的能量份额
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质能吸收系数)
描述次级带电粒子与 物质继续作用并耗散 能量后最终能够留在 观测物质中的能量份额
2)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定义:γ射线在物质中穿过单位质量厚度后,因相互作 用,其能量转移给电子的份额。
tr a a ka
1[(1hv)c
E k(12mc2)]
hv
hv
单位:m2/kg
3)直接计算公式 物质对不带电粒子的质量能量转移系数的计算:
tr 1 •dEtr dl NE
单位:m2/kg
总结:
刨除由动能大于100eV的所有δ粒子的动能后,
在组织局部空间范围内沉积下来的能量总共
是1.5KeV。
• L∆要小于通常的阻止本领(非定限)(dE/dx)ion • 当初级射线的能量比较低时,两者差距不
大,但能量很大时, L∆要比非定限阻止本 领小的多。

辐射剂量与防护(B5标准)详解

辐射剂量与防护(B5标准)详解

核辐射剂量与防护(内部教材)张丽娇编目录目录 (I)绪论 (1)第一章辐射的基础知识 (7)第一节物质结构 (7)1.1. 原子结构 (7)1.2. 射线与辐射 (10)第二节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6)2.1. 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16)2.2. 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7)2.3.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19)第三节辐射防护中常用的物理量 (21)3.1. 描述辐射场的量 (21)3.2. 相互作用系数 (24)3.3. 辐射剂量学中使用的量 (29)3.4. 辐射防护中使用的量 (40)第二章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和防护标准 (47)第一节放射性来源 (48)1.1. 天然放射性 (48)1.2. 人工放射性 (50)第二节辐射的生物效应 (53)2.1. 基础知识 (53)2.2. 几种电离辐射的相对危害性 (56)2.3. 辐射的生物效应 (57)2.4.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61)第三节辐射防护的目的、原则和标准 (64)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64)3.2. 辐射防护原则 (65)3.3. 辐射防护标准 (66)第三章外照射的防护 (75)第一节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75)1.1. 时间防护 (76)1.2. 距离防护 (76)1.3. 屏蔽 (76)第二节X或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77)2.1. X、γ射线剂量计算 (77)2.2. X、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83)2.3. X、γ射线的屏蔽计算 (88)2.4. 屏蔽X或γ射线的常用材料 (102)第三节Β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103)3.1. β射线的剂量计算 (103)3.2. β射线的轫致辐射的剂量计算 (105)3.3. β射线的屏蔽计算 (107)第四节中子的外照射防护 (110)4.1. 中子的剂量计算 (110)4.2. 中子的屏蔽计算 (112)4.3. 屏蔽中子的常用材料 (117)第五节外照射防护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119)5.1. 屋顶厚度的计算 (119)5.2. 迷道和门窗问题 (122)5.3. 通风问题 (124)5.4. 安全连锁系统 (124)第四章内照射的防护 (127)第一节概述 (127)1.1. 内照射的特点 (127)4.2. 内、外照射防护的不同思路 (128)4.3.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 (128)第二节内照射限值 (132)2.1. 次级限值 (132)2.2. 导出限值 (135)第三节内照射防护 (136)3.1.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分区及其主要防护要求 (137)3.2. 个人防护措施 (141)第五章辐射防护监测 (143)第一节监测特点和分类 (143)第二节个人剂量监测 (144)2.1.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144)2.2. 体内污染的个人剂量监测 (147)第三节工作场所监测 (149)3.1. 外照射监测 (149)3.2. 表面污染监测 (150)3.3. 空气污染监测 (152)第四节环境监测 (154)4.1. 本底调查 (155)4.2. 常规监测 (155)4.3. 应急监测 (156)4.4. 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156)附表1 γ射线在某些元素和材料中的质量减弱系数、质量能量转移系数和质量能量吸收系数 (158)附表2 中子在某些物质中的比释动能因子 (161)附表3 各向同性γ点源的照射量积累因子 (165)附表4 各向同性点源γ射线减弱倍数所需的水屏蔽层厚度 (168)附表5 各向同性点源γ射线减弱倍数所需的混凝土屏蔽层厚度 (172)附表6 各向同性点源γ射线减弱倍数所需的铁屏蔽层厚度 (176)附表7 各向同性点源γ射线减弱倍数所需的铅屏蔽层厚度 (180)附表8 加速器X射线减弱倍数所需的混凝土屏蔽层厚度 (184)附图1~10 (186)绪论一、核科学技术的应用20世纪是一个科技成果丰硕的世纪,其伟大科技成果之一是人们打开了核科学技术利用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度谱分布
pE. j (r) dp j (E, r) / dE
E
PJ (E.r) pE. j (r)dE
0
pj (r) pj (.r) pE. j (r)dE
0
pE. j (r) d4N j (t, E,, r) / dtdEdda
pE,J(r)能揭示辐射场的最详尽的内涵,是完整的描述辐 射场的一个辐射学量。
电离辐射剂量与防护
康玺
系馆315 Tel: 8281887 E-mail:kangcy2011@
电离辐射剂量学:研究电离辐射能量在物质中的 转移和沉积的规律,特别是转移和沉积的度量 (量的定义、测量、计算等)的科学。
剂量计算或测量两种基本途径: (1)辐射场本身测量—辐射场粒子数、辐射的能谱分 布、辐射能量沉积本领 (2)直接或间接测量沉积能量
质质量时能,量其转能移量系 转数移(给带tr电/)粒:子描数述值不。带只电涉粒及子带穿电过粒物子 获得的能量,而不涉及这些能量是否被物质吸收。
质物量质能时量,吸不收带系 电数粒(子被en物/质)吸:收描的述能不量带。电粒子穿过
en / (tr / )(1 g)
当次级带电粒子动能较小、物质原子序数较低时,轫 致辐射弱,g值接近于零,此时en/ 值近似tr/值。
dN / da
da┴ θ da
da┴ = dacosθ
定义: Φu=dN/ da┴ 为单向辐射场的粒子注量。
一般情况:各向辐射场
da P
定义:Particle fluence (粒子注量)Φ: Φ=dN/da,m-2 Energy fluence(能量注量)Ψ:Ψ=dR/da,j.m-2
按能谱分布:
连续慢化近似射程
穿过厚度为x的吸收层的粒子数为N(x),则平均投影
射程可写为:
R 1
x[dN(x) / dx]dx
N0 0
连续慢化近似射程r0 假设带电粒子与物质的每次相互作用损失的能量足
够小,以致于可以把带电粒子损失能量的过程看成是连
续慢化过程,则初始能量E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穿行路
程质量厚度的期望值可表示为:
总阻止本领:
总线阻止本领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在单位路程上损失的
能量。
s dE dl
- dE是dl距离上损失能量的数学期望值。 总线阻止本领与带电粒子的性质(电荷、质量、能量)和物质的
性质(原子序数、密度)有关。去除物质密度的影响可得到总质
量阻止本领公式:
s / 1 dE dl
总质量阻止本领描述带电粒子在物质中穿过单位路程时,因各种相 互作用而损失的能量。它可分解为各种相互作用阻止本领之和。
dE为带电粒子在密度为ρ的介质中穿行距离为dl时, 由传递能量小于指定值∆的碰撞而损失的能量的数学期望 值。 L∆称为传能线密度LET(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特定能量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穿行单位长度路 程时,由能量转移小于某一指定值的历次碰撞所造成的 平均能量损失。
L∞=Sc, L∞/ ρ=(S/ ρ)c
E d(E) / dE
E
(E) EdE
能量注量:
0
dE ft / da
能量注量与粒子注量的关系
Em a x
E EdEr distribution(角分布):描述粒子入射方向的分布。
A 4r 2
i
ni
d r 2 sindd / r 2
d / d d 2 N / dad
恒,动能不守恒。 去弹性散射(Non-elastic scattering):(n.p)(n.)
等。 俘获(Capture):(n.γ)。 散射(Spallation)
以上均属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
B、不带电粒子(X 、、中子)
质量减弱系数(/):描述物质中入射不带电粒子 数目的减小,不涉及具体物理过程。
第一章回顾
1、辐射的分类 i.电离辐射:通过初级和次级过程引起物质电离,
如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X射线和γ 射 线等。 ii.非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不产生电离的辐射, 如微波、无线电波、红外线等。
2、辐射场的描述 粒子注量定义: 单向辐射场:粒子注量,数值上等于通过
与粒子入射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粒子数。
对某种特定类型辐射:
rE E pE
p pEdE
E
r E pEdE
E
rE 能量辐射度的谱分布 P 粒子辐射度,pE 辐射度的谱分布 r 能量辐射度
pEddE E
pEddEdt E t
rd E pEddE
E
E pEddEdt E t
注量与径迹长度的关系
数值上:质量减弱系数(/)>质量能量转移系数 (tr/)>质量能量吸收系数(en/)
4、辐射剂量学中使用的量
A 吸收剂量(D) 同授与能()相联系,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
平均辐射能量。
D d / dm
粒子注量Φ等于单位体积内的径迹总长度。
证明:对于足够小的任意形状的体
积元, pE均匀、径迹可视为直线 切穿过体积元。则
dL=(ΦΩ·da) ·s =ΦΩ· (da·s ) =ΦΩ·dV
∆LΩ=ΦΩ∆V ∆L=Φ∆V
Φ=∆L/∆V
Φ=dL/dV
Ω da
s ∆V
3、相互作用系数
A、带电粒子(e、、重带电粒子)
S / (S / )c (S / )r
质量碰撞阻止本领(包括电离和激发对能量损失的贡献)
(S
/
)c
1
dEc
/
dl
质量辐射阻止本领(由非弹性辐射相互作用导致的初级带电粒子的 能量损失决定)
(S
/
)r
1
dEr
/
dl
定限碰撞阻止本领(L∆/ρ)
(1)δ粒子 δ粒子定义:能够产生分支径迹的次级电子 (2) L∆/ρ 定义:L∆/ρ=(dE/dl)∆/ρ
r0
dl
E
dl
dE'
E [S(E') / ]1dE'
0 dE'
0
r0>R
5MeV r=1mm 栅元0.2×1mm2
5MeV n r=1mm 栅元0.2×1mm2
笔形束辐射在水模中的纵向能量沉积
X、射线与物质作用类型: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电子对生成
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类型:
弹性散射(Elastic-scattering):总动能守恒。 非弹性散射(In-elastic scattering):总能量、动量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