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器人控制
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

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机器人,具有高精度、高刚性和高自由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装配、焊接、演示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以满足并联机器人在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1. 智能控制系统概述智能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算法和技术实现机器人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对于并联机器人而言,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考虑到高精度控制、动力学建模、运动规划和碰撞检测等方面。
2. 高精度控制高精度控制是并联机器人应用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采用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机器人对于位置、速度和力的精确控制。
此外,还需要考虑机器人本体和传感器的刚性,以减小误差对控制精度的影响。
3. 动力学建模在并联机器人的智能控制系统中,准确的动力学建模是实现高效力控制和优化轨迹规划的基础。
通过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可以预测机器人的响应和行为,并根据实时输入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调整。
传统的建模方法包括牛顿-欧拉方法和拉格朗日-迭代方法,而基于机器学习的建模方法也在逐渐得到应用。
4. 运动规划运动规划是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考虑机器人的自由度、约束条件和目标任务,可以确定机器人的最佳运动路径和对应的关节角度。
此外,还需要考虑碰撞检测和避障算法,以确保机器人的安全运行。
5. 碰撞检测与防护在高精度任务中,碰撞检测和防护技术对于并联机器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通过使用传感器和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检测机器人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的碰撞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停止运动或改变轨迹。
此外,还可以通过安全软件和硬件设备来防护机器人系统的运行,保护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综上所述,针对并联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需要考虑高精度控制、动力学建模、运动规划和碰撞检测与防护等方面。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流程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流程步骤1:系统建模并联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流程的第一步是对系统进行建模。
这是通过将机器人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来实现的。
每个子系统包括机器人手臂、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
然后,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每个子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性质。
步骤2: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涉及到确定机器人手臂在工作空间中的路径,以便实现所需的目标。
路径规划可以是基于轨迹的,也可以是基于运动学的。
基于轨迹的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的起始和终止位置之间生成一条平滑的轨迹。
而基于运动学的路径规划是指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约束来生成合适的路径。
步骤3:动态建模动态建模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它涉及到通过建立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来解析和预测系统的运动。
动态建模的目标是确定机器人手臂的位置、速度和力矩等运动参数。
这些参数将用于控制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和力量输出。
步骤4:控制策略设计控制策略设计是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步骤之一、它涉及到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方法来实现机器人系统的控制。
常见的控制策略包括基于位置的控制、基于力的控制和基于视觉的控制等。
选择适当的控制策略取决于机器人系统的要求和应用。
步骤5:控制器设计和实现在确定控制策略之后,需要设计和实现相应的控制器。
控制器的设计通常包括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自适应控制器等。
在设计控制器时,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性质,以及系统的输入和输出。
然后,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来验证和调整控制器的性能。
步骤6:实时控制和反馈实时控制和反馈是并联机器人控制的最后一步。
它涉及到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机器人系统的执行器,并实时监测和调整系统的状态。
这可以通过传感器来实现,如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位置传感器等。
通过实时控制和反馈,可以确保机器人系统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保持准确、稳定和安全的操作。
总结起来,控制并联机器人系统的技术流程包括系统建模、路径规划、动态建模、控制策略设计、控制器设计和实现、以及实时控制和反馈等步骤。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护理、教育培训等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并联机器人作为一种重要的机器人形态,具有高精度、高刚度等优点,在工业制造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并联机器人。
并联机器人是指由两个或多个机械臂通过共同的工作台实现协同作业的机器人系统。
相比于串联机器人,它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度,并且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载。
此外,由于并联机器人的结构特点,它具备更灵活的运动能力,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操作任务。
在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运动控制。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包括位置控制和力控制两种方式。
位置控制是通过控制机器人关节的角度或位置来实现末端执行器的精确定位;而力控制则是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力或力矩,使用闭环控制技术来控制机器人的力输出。
这些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不同操作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运动规划。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旨在确定机器人的轨迹和姿态,以完成特定的操作任务。
运动规划问题可以形式化为求解逆运动学、轨迹规划和轨迹跟踪等子问题。
逆运动学问题是指已知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关节的角度或位置;轨迹规划问题是指规划机器人的运动轨迹,使得其能够在特定约束下完成任务;轨迹跟踪问题则是保持机器人执行轨迹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运动规划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机器人的操作能力和灵活性。
此外,并联机器人的控制技术还涉及到感知与导航、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等多个方面。
通过感知与导航技术,机器人可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实现自主导航和位置定位。
人机交互技术使得人类与机器人可以进行自然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人机界面的友好性。
智能控制技术通过集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使得机器人可以自主学习和优化控制策略,适应不同的操作场景。
在应用层面,并联机器人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多个领域。
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研究

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研究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机器人的柔性、精度、速度等性能优势,使其可以完成许多人类难以完成的任务。
但是,机器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必须要有感知和反馈控制,才能保证运动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机器人力觉控制是一种能够实现机器人道路感知、位置感知、力感知、力控制等功能的控制方法。
在机器人应用中,力觉控制技术能够让机器人更加灵活地适应各种工作环境,进行精确的力控制,避免对物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执行机构的机器人系统。
通过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多轴运动协同工作。
在机器人力觉控制中,采用并联机器人可以较好地实现机器人的精确力控制。
因此,研究并行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对于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并联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中,传感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传感器的采集,可以获得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等信息。
这些信息为机器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了必要的输入。
目前,机器人力觉控制中常用的传感器有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等。
在传感器的基础上,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是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的核心。
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包含机器人各部件的质量、惯性参数、运动学关系等信息。
通过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可以实现机器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力、力矩等信息的控制。
二、建立机器人控制模型。
通过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和传感器信息,需要建立机器人控制模型。
机器人控制模型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等方面。
通过机器人控制模型实现机器人的动态性能调节和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三、机器人轨迹规划。
机器人力觉控制算法需要实现机器人的精确运动控制。
机器人轨迹规划是一种能够实现机器人动作精确控制的方法。
通过机器人轨迹规划,可以实现运动的精准性和稳定性。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

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多个机械臂、执行器和传感器的机器人系统,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
在工业自动化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于精密操作、装配、搬运等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和运动控制精度,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和算法。
目前,主要有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分别是基于刚性机械臂的并联机器人和柔性物体的并联机器人。
基于刚性机械臂的并联机器人是指机器人系统中,机械臂和执行器由刚性材料构成。
这种机器人通常具有较大的负载能力和较高的运动速度。
在机构性能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并联机器人的刚度、可重复性和精度等指标。
而在运动控制方面,传统的方法包括基于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的算法。
此外,还有许多创新的方法,如基于模型的控制、自适应控制和优化控制等。
柔性物体的并联机器人是指机器人系统中,机械臂和执行器由柔性材料构成,可以适应复杂的非刚性工件。
在机构性能分析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并联机器人的柔性度、变形能力和稳定性等指标。
而在运动控制方面,传统的方法无法直接应用于柔性机械臂的运动控制。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方法,如基于模型的控制、自适应控制和协调控制等。
在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刚度分析、可重复性分析和精度分析等。
刚度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的刚度性能。
可重复性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的姿态误差和姿态精度。
精度分析是指研究机器人系统的位置误差和位置精度。
在机构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机构参数和设计。
在并联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等。
位置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到达目标位置的控制方法。
速度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运动速度的控制方法。
力控制是指控制机器人系统对外力的敏感性和响应能力。
在运动控制方面的研究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和控制策略。
并联机器人控制

数据融合
将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准 确的环境感知信息。
数据传输
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到控制系统中,以实现 实时的机器人控制。
感知系统在控制中的应用
01
路径规划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环境信息,规 划机器人的安全、高效的运动路
径。
03
障碍物规避
通过传感器检测到的障碍物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避障功能。
算法库
选择或开发适合机器人控制的 算法库,如PID控制、模糊控制
等。
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描述机器人 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与关节角度之 间的关系。
VS
动力学建模
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描述机器人末 端执行器的力和关节驱动力之间的关系。
控制策略与算法
控制策略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如轨迹规划、力控制等。
02
运动控制
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机器人运动 状态和环境信息,实时调整机器 人的运动参数,实现精确控制。
04
任务执行
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任务目标信息 ,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抓取、搬运
等作业任务。
05 并联机器人编程与调试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编程语言
Python、C、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以及Assembly、PLC等低 级编程语言。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
安全防护
加强并联机器人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 击。
可靠性设计
通过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提高并联机器人的可靠性 和稳定性。
故障诊断与恢复
建立故障诊断和恢复机制,确保并联机器人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 速恢复正常运行。
并联机器人的特点有哪些

引言概述:并联机器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机器人,其特点是由多个机械臂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连接在一起。
这种机器人结构在工业生产和其他应用领域中广泛使用,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并联机器人的特点,并对其应用范围进行分析。
正文内容:一、高精度和刚性1.1 高精度控制: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可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高度控制。
这种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精度,使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保持更强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1.2 刚性结构:由于并联机器人的各个机械臂共享同一个基座,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结构。
这种结构提供了较高的刚性,使机器人在进行各种操作时能够保持更稳定的姿态,减少振动和变形。
二、扩展性和柔性2.1 多自由度:由于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每个机械臂都可以单独控制,因此具有较高的自由度。
这意味着并联机器人可以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并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需求。
2.2 应用广泛:由于其结构的柔性和可调节性,使得并联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装配行业中可以用于精确装配操作,在医疗领域中可以用于手术辅助等。
三、较高的负载能力3.1 共享负载:并联机器人的机械臂通过共享同一个基座连接在一起,可以共同承担负载。
这使得并联机器人能够处理较重的物体和执行较大的力矩任务,适用于一些需要高负载能力的工作场景。
3.2 分配负载:并联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负载分配,通过合理分配负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人的效率和稳定性。
四、高速度和高加速度4.1 快速响应能力:并联机器人由多个机械臂组成,每个机械臂都可以独立运动和控制。
这使得并联机器人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完成各种任务。
4.2 高加速度:并联机器人的结构允许机械臂进行快速加速和减速。
这对于某些需要快速动作和高加速度的任务非常重要,如快速拾取和放置等。
五、安全性和人机协作5.1 安全性保障:并联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由于其结构可以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少了机器人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
并联机器人是由多个独立的机械臂组成的,每个臂都能够单独操作和移动。
每个机械臂都有自己的关节和执行器,能够实现自由度运动。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每个机械臂的运动,使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任务。
并联机器人的工作过程通常分为三个步骤:计算运动轨迹、控制机械臂运动和协同工作。
在计算运动轨迹阶段,通过输入任务要求和环境约束,利用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计算每个机械臂的运动轨迹。
这些轨迹被传输给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
在控制机械臂运动阶段,每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根据接收到的运动轨迹,控制各自的电机和执行器,使机械臂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运动。
通过传感器的反馈信息,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整机械臂的运动,以适应变化的任务和环境。
在协同工作阶段,各个机械臂的控制系统通过通信协议进行相互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调。
它们根据共同的任务目标和约束条件,实时更新自己的运动轨迹,并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
这种协同工作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或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
通过以上的工作原理,每个机械臂可以独立运动,同时又能够与其他机械臂进行协作,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灵活的操作。
并
联机器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物流、制造业和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3 CCD图像传感器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是现在最 常用的机器视觉传感器,是20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发 明的固体状态摄像机技术,由分布于各个像元的光敏二 极管的线性阵列或矩形阵列构成,通过按一定顺序输出 每个二极管的电压脉冲,实现将图像光信号转换成电信 号的目的。由于CCD传感器有光照灵敏度高、噪声低、 像元尺寸小等优点,所以一直主宰着图像传感器市场。
图2.3 机器人控制HMI界面
2.1.2 速度传感器
速度传感器的使用与所采用的位置传感器类型有很大关 系,根据所用位置传感器的类型,甚至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需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
编码器
如果用编码器测量位移,那么实际上就没有必要使用 速度传感器。对于任意给定的角位移,编码器将产生 确定数量的脉冲信号,通过统计指定时间内脉冲信号 的数量,就能计算出相应的角速度。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主要是电机和两条传送带,当机器人 运行时,控制器给出使能信号使电机带动传送 带运动,另外,传送带上装有编码器,将传送 带的速度实时反馈给控制器。
附属设施控制
附属设施的控制包括气源泵、夜间工作照明、 急停开关、状态指示灯等开关量的控制。
1.2 控制系统主要硬件配置
高速拾取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有上位机、PLC控制 器、交流伺服电机等。
(2)PLC控制器。对控制器的要求,主要是能够实现多轴
运动控制和一些开关量的控制,市场上很多运动控制卡 及PLC都能满足要求,这里介绍一种大工计控生产的 PEC6000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高速总线通讯,具有直 线、圆弧和样条三种插补算法支持单轴、多轴和轴组运 动控制,并且支持G代码。主要参数如下: • 2路RS485通讯,1路以太网通讯; • 16路普通/8路高速(4路AB相)数字量输入,12路普通 /4路高速数字量输出。
1.控制系统设计
在前面机械系统 的基础上,要想 实现机器人的抓 取操作,还必须 有控制系统
图1.1 Delta并联机器人本体与控制柜
1.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机器人的整个控制系
统以工业控制计算机 为中心,采用PLC控制 器为主控单元,进行 伺服控制和开关量的 控制,具体包括机器 人本体的伺服控制、 视觉系统控制、气动 系统控制、传输系统 控制和一些附属设施 的控制。
(1)上位机。上位机主要是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从而间接的实现对控 制器的访问一般的上位机都是一个专业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具有多种 插槽和数据接口,可以方便的和各种控制卡或控制器连接。不过现在 大多数采用的上位机为触摸屏小型计算机,具体参数如下: . 15寸触摸屏; . Intel双核1.8GHz四线程低功耗CPU,1GB DDR3内存,30GB SSD硬盘; . 6个USB接口,3个1000M以太网口,2个DB9隔离RS一485接口, 1个DB9 RS一232接口,1个DBl5 VGA接口。
2.2 软件系统
2.2.1 HMI界面
采用VC开发的人机接 口界面如图2.3所示, 界面上的按钮与后台 的PLC程序相关联, 通过触摸屏操作,使 后台的程序运行从而 控制机器人运动。
图2.3 机器人控制HMI界面
2.2.2 机器人的编程
机器人的编程是采用与控制 器相配套的编程软件 PLC_Config。 PLC_Config 支持功能块、梯形图、指令 表编程语言,支持运动控制 指令以及G代码指令。PLC 编程界面如图5.8所示。 在PLC_Config编写机器人 的上位机程序,然后下载到 PLC控制器,即可实现对机 器人的控制。
图1.2 机器人控制系统整体框图
上位机
上位机是指可以 直接发出操控指令 的计算机。其屏幕 上显示各种信号变 化(角度,压力, 温度 等)
图1.3 上位机屏幕显示
图1.4 机器人系统及视觉系统示意图
机器人视觉系统
机器视觉系统大多是指通过机器视觉产品(即图 像摄取装置,分CCD和CMOS两种)把图像抓 取到,然后将该图像传送至处理单元,通过数 字化处理,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 ,来进行尺寸、形状、颜色等的判别。进而根 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2.1.4 COMS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 喷气推进实验室诞生的,同CCD图像传感器几乎是同时 起步的。不过,CMOS图像传感器过去存在着像元尺寸 大、信噪比小、分辨率低、灵敏度低等缺点,一直无法 和CCD技术抗衡。 但是,随着标准CMOS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大改善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图像质量。CMOS图 像传感器的高度集成化减小了系统的复杂性,降低了制 造成本,并具有功耗低、像素缺陷率低、对局部像素图 像的编程可随机访问等优点,所以现在应用也很广泛。
气动系统设计
气动系统设计方案如右图 所示,气源泵(空气泵) 产生压缩气体,经过滤减 压阀过滤、定压,分为两 支路,一路气体通过真空 发生电磁阀到达真空发生 器用于产生真空;另一路 气体经过真空破坏电磁阀 直接与吸盘相通。 两个电磁阀的通断信号来自控制器的开关量信号,当吸盘到达待抓取物体 的正上方时,真空发生电磁阀打开,真空发生器产生真空,吸盘将物体吸 住;到达放置位置时,真空破坏电磁阀打开,吸盘气压高于大气压,物体 被“放下”。
(3)伺服电机。伺服电机是机器人的驱动装置,在 选择时主要考虑扭矩和功率等因素。
2.传感器及控制软件
2.1传感器
在机器人中传感器既用于内部反馈控制,也用于与外部 环境的交互。于是,机器人传感器又分为内部传感器和 外部传感器。 内部传感器包括检测位移、角度、方位角、速度、加速 度、力/力矩的传感器。 外部传感器用来检测外部环境,包括视觉、触觉、滑觉 、接近觉、力觉、热觉等传感器。
图2.1 电位计用作位置传感器;(a)旋转式;(b)直线式
编码器
编码器是一种能检测细微运动且输出信号为数字信号的 简单装置。编码器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增量式和绝对式。
增量式编码器
增量式编码器仅检测角位置的 变化,它并不能直接记录或指 示位置的实际值。
图2.2 编码器工作原理图
绝对式编码器
绝对式编码器码盘的每个位置都对应着透光与不透光弧 段的唯一组合,这种确定组合有唯一的特征。通过这唯 一的特征,不需要已知起始位置,在任何时刻就可以确 定码盘的精确位置。
2.1.1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既可用来测量位移,包括角位移和线位移, 也可用来检测运动。在很多情况下,如在编码器中,位 置信息还可以可用来计算速度。
2.1.1位置传感器
电位器:电位器通过电阻把位置信息转化为随位置变化 的电压。电位器既可以是旋转式的也可以是直线式的, 因此能够测量旋转运动或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式电位器 还可以是多圈的,这使得用户能够测量多圈的旋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