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
故都的秋详解

《故都的秋》详解1一、直击题旨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二、探寻思路全文按“总——分——总”结构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段)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写古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
记叙方面:根据“清”“静”“悲凉”三个特点逐一描绘古都自然风物。
议论方面:从喻理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的无比眷恋之情。
三、质疑问难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答: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他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园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他的审美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
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答: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
【学习教案】了解《故都的秋》

【学习教案】了解《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秋》的意义我们来谈谈这首诗的意义。
《故都的秋》写的是京都——一个曾经是日本古都,也是当时朱淑真的旅行目的地,也是中国的高级文化古都之一的景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文化记忆的提取,展示了京都秋天的独特魅力和珍贵地位。
全诗共分四个篇章,分别描写了"银杏街"、"河边行"、"阿弥陀寺"和"红叶亭"四个部分。
通过对四个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诗人主要是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文化名胜的美丽和独特性,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赞美。
例如,"万卉丛中掀帘步,扣舷独往正悠悠"(第二篇 "河边行")一句,表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通过展示京都的秋天景色,诗人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珍重之情。
例如,"地黄叶、红霞,忧浅云、大峡、半晴天"(第四篇 "红叶亭")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京都秋天的独特景象的珍视和留恋之情。
二、《故都的秋》的情感表达我们来谈谈诗人在《故都的秋》中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可以看做是一位旅行者对一个陌生地方的感悟和怀想。
在这个怀想的过程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这个地方性质的理解、感受和愉悦。
在该诗中,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文化记忆的追求和珍重。
社会文化的遗产是我们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基础。
在看待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时,诗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例如,"闺径依旧,间繁华少回首"(第一篇 "银杏街")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地方历时悠久、历史文化深厚的记忆和尊重。
2.对大自然的保护和珍重。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精细的自然景观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珍视、保护和热爱。
例如,"龙门下去,掩映着地黄叶、红霞,忧浅云、大峡、半晴天"(第四篇 "红叶亭")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保护和保护怀疑的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所创作的行旅散文,具有深刻的审美韵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课文解读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笔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
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说明自己不远千里、急匆匆赶来北平的理由,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无限仰慕之情。
“秋味”是对“清”“静”“悲凉”的总括。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承上段“饱尝”二字而来,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
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
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
]第一部分点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以领起下文,同时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对比,表达对故都的秋的向往之情。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①的芦花,钓鱼台②的柳影,西山③的虫唱,玉泉④的夜月,潭柘寺⑤的钟声。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嘿,咱今天就来唠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这篇文章啊,那可真是有点意思。
你想啊,秋天这玩意儿,在咱生活里那可太常见了。
就说我去年秋天的时候吧,去了一趟老家的小胡同。
那胡同里的秋景,真有点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呢。
胡同两边的老房子,墙皮都有点剥落了,露出里面的青砖。
房顶上的瓦缝里,长出了一丛丛的小草,在秋风里摇啊摇的。
走进胡同,脚下的石板路有点不平整,走起来嘎吱嘎吱响。
路边有一棵老槐树,树叶都黄了,风一吹,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我站在树下,看着那一片片黄叶打着旋儿落下,心里突然就有点感慨。
这场景,不就跟郁达夫写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有点像嘛。
胡同里还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还有大妈们聊天的声音。
这声音在秋天的空气里传得老远,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郁达夫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咱这胡同里虽然没有秋蝉,但有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也给这秋天增添了一份生机。
我在胡同里溜达了一圈,看到有户人家的院子里种了几盆菊花。
那菊花开得可真艳啊,红的、黄的、白的,啥颜色都有。
这让我想起了郁达夫写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可不嘛,这秋天的美景,真是怎么看都看不够。
《故都的秋》里还写了秋天的雨,“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我也觉得,秋天的雨很有味道。
有一次,我正走在胡同里,突然就下起了雨。
那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脸上凉丝丝的。
我赶紧跑到一个屋檐下躲雨,看着雨丝在眼前飘落,心里特别宁静。
这故都的秋啊,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真实。
郁达夫用他的笔,把这秋天的美景都写活了。
咱读着他的文章,就好像自己也走进了那个充满秋意的故都。
到最后,我从胡同里走出来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片秋色,心里还是满满的感动。
这故都的秋,真的是让人难忘啊。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

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2.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并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内容1.《故都的秋》的主题分析2.《故都的秋》的文学鉴赏3.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介绍三、教学过程1.活动一:导入老师先让学生听《故都的秋》朗诵,让他们带着一种享受的心情进入课程。
老师提问学生对“故都”的理解,以此引出本文文学特点。
2.活动二:主题分析老师请学生分小组讨论《故都的秋》的主题,并对比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要在白纸上记录下自己分析的结果,呈现给全班讨论。
由老师总结出主题。
3.活动三:文学鉴赏老师进行深度解析,以及对重要元素的鉴赏,涵盖诗歌结构、词句运用和意象的诠释等方面。
并请学生分小组担任读者和解读者,通过互相解读,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意义。
4.活动四:历史文化知识介绍老师请学生了解开封作为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学生可自由发挥方式,介绍开封的历史意义、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等。
5.活动五:互动讨论环节老师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疑惑和感受的空间和平台,桥梁式的教学,彼此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解答,澄清学生的疑点,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四、课后习题1.请在百度百科上查找开封的资料,并总结出开封的主要文化特色。
2.试着解读《故都的秋》中的豪迈、深刻和悲凉的情感。
3.据你的了解和感受,类比璀璨的春天与萧索的秋天,回答你更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五、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注重互动和拓展的文学鉴赏课,通过活动设计,在学生中引发了对诗歌主题、诗歌艺术表现、诗歌意境、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的思考和探索,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品质,充实了学生文化生活的目的。
同时,老师发现,学生们过于关注了鉴赏环节,在未来教学中,需要更多地涉及主题分析与相关背景的讲解。
《故都的秋》 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篇课文被编排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自然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自然、表达情感,为今后的写作和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散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像《故都的秋》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散文,学生在理解和欣赏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本文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品味作者笔下秋的韵味。
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文中“悲凉”情感的内涵,以及这种情感与故都秋景之间的关系。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散文的较高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通过对故都北京的秋景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故都文化的了解: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街道、园林、寺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的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独特视角阐释:《故都的秋》文学鉴赏教案详解

在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独特的视角阐释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创作理念。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也是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出发,深刻地揭露出故都的秋天的某些特点,呈现出了一种独有的美感。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解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一、独特的视角阐释1、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我”作为主要视角,展现出了作者自己对于秋天的深刻感受。
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个季节中去,通过写作的方式来描绘出所见所感,以一种独特而真实的视角阐释了故都的秋天。
这种创作思路与常规的文学创作方式不同,增加了文章的独特性。
2、呈现独特的文学表现在展现独特的创作思路的同时,《故都的秋》这篇文章还通过独特的文学表现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美感。
比如,作者通过词汇运用、句式安排等方式,使文学语言更加生动、贴近生活。
例如,“天高云淡,水长山秀”,“红叶满地,秋意浓烈”,这些词语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美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一些比喻手法和象征手法,来加强文章感情色彩和美感。
例如,“柳条如同贝壳般,把秋风粘附在身上”,“秋天的气息在城市中弥漫,像慢慢散落的茶香”。
这些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增强了文章的独特性和优美性。
二、优美的文学价值1、呈现故都的文化美《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展现出了故都秋天的特色和美。
文章体现出故都的文化气息,比如作者所称的“故都”,说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同时,通过作者对于景色、气味和光影的描绘,也能够窥见故都的文化品味和价值。
这些因素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一种深刻的文化色彩和价值。
2、彰显叙事魅力文章也有着很强的叙事魅力。
通过作者细腻的写作,凸显出了秋季的各种美好。
在读者的心里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感受,还有一种怀念和温馨的感觉。
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简洁有力,富含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字艺术价值。
总结:《故都的秋》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阐释,描绘出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评述《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抒情的散文。
?τ谖谋颈旧淼慕舛粒?以及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很值得探究的。
本文梳理了20个课例,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状态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述评,并对此进行评议。
郁达夫的散文很多,同他写的小说一样,都是人生的“自叙状”,颇多自怜自哀与愤世嫉俗的思想。
《故都的秋》历年收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原因无他,就在于最合乎散文的特点,是郁达夫写得最精致、最平和、最有况味的一篇“秋之声”。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这篇散文中,则将秋写得像一首交响曲,显得多姿多彩、悲壮而崇高,故而作者最后宁可舍弃三分之二的生命去留住这“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庄严灿烂的时节。
在用笔上,十分流利自然,透露出充沛、渊博的知识与细致入微的体验。
本文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例,针对《故都的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中实际教学内容的综述以及对此做出评议。
1 文本解读述评《故都的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解读主要分为以下部分1.写景抒情散文。
2.“散文是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式的自叙传抒情散文。
而在这两种文本解读过程中,又相互交叉,彼此渗透。
1.1 写景抒情散文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这个方向进行教学,层层扣住文本,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写出了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完美的展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故都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心境。
”使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解读多集中在忧郁、孤独的心境方面,有的教师认为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陈晓翠老师在《教学设计》持这种观点,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作者内心的孤独、彷徨和苦闷的心情,表达了知识分子的爱国之情。
大多数教师认为作品反映出旧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
但也有不少教师认为这篇文章重在表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作者用简洁清雅、精到细腻的语言展现出自己欢喜的故都的样子。
李政老师的《教学思考》以及郭熠老师的《教学设计》都持这种观点。
1.2 自叙传抒情散文这方面的解读只有极个别的老师,如王针桂老师《的教学实录及反思》她解读这篇散文为郁达夫反映“自我”的镜子,故都的“古”“旧”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传统文人“秋”的情结。
作者将自我投射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从而展现出作者的心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大多数教师围绕着作品的背景,认为作者通过文章传达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从而减少了作者对于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从而掩盖了作者文本中细致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故都之秋的魅力,使课堂一直围绕已定好的基调,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是作品的解读片面化。
1.3 《故都的秋》的不同主题《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也是许多教师探讨的重点,大致都是围绕文本运行。
多数教师围绕着“秋”作为主题,探讨作者绘制了怎样的秋景图,以“秋”作为主线,再结合其他作品,来探讨不同作家笔下的秋天的韵味。
如有些老师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老舍笔下的“济南的秋天”以及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作对比,分析“秋”这个主题带给读者的不同感受,以及不同作者不同视角下的秋的特点。
还有些教师针对课文语言进行系列讲解,对于重点语言段落进行细致讲解,精细地分析作者的艺术手法,品味作者语言的特点,感受文字散发出的魅力。
如王闽红老师《教学设计》中以赏析语言细读文本为主,感受文字传达出的韵律美、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
让学生学会从平凡事物、平淡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传达出的美好,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散文,学会本文的艺术手法,并可以摹写散文。
不少教师将《荷塘月色》、《绿》与《故都的秋》相联系,感受散文的艺术手法,散文本身具有的文字美。
让学生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也有教师以散文“形散神不散”作为主线,来细解文章。
如聂明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以“形散神不散”为主要论点,结合文章“情”与“景”的关系,层层嵌套,让学生了解散文这一特点,结合文章文本,找到关键段落,分解找到这些景物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还有的教师以“故都”“秋”作为主要论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受文章传达出的感请。
这种感情有白色恐怖下的知识分子的孤独、彷徨和悲凉;也有旧的文化传统与旧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个人遭际的苦涩的品味,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在内外交困下,对祖国的热爱和心的忧思与落寞的情怀;还有中国文人固有的“秋”的情结,写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孤独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虽然以上的讲解涉及的角度不同,侧重的方面不同,但都是围绕文本做出的不同注解,对文章多角度解读,多方面理解大有益处,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 教学内容述评《故都的秋》的主要教学目标有1.培养朗读及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内容的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通过具体字词句的把握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
2.将文章当做读写知识与方法实践的范文进行操作。
3.将《故都的秋》与其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2.1 梳理文本品味语句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这一类型的教学案例在其中占大多数。
从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入手,先整体感知郁达夫笔下秋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故都之秋展现出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接着一起探究问题,如1.文章中表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具体分布在那些段落?2.这些段落主要描绘了哪些主要景物?3.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虽然所涉及的问题差不多,但是每个教师设计的引导方法有少许不同。
如王洁辉教师的《课例赏鉴》是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再进行内容梳理,最后赏读画面,在赏读画面的过程中,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再提问学生“这幅画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特点的?”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步步的深入了解五幅秋景图,再层层推进,依次对五幅图进行宏观掌握。
有些教师以鉴赏文章的画面美为主体,让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让学生自己找到作者描写了那几幅图画,探知作者写出的心境。
如陈晓翠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此为主题,并提出相应问题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以此为主要引线,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将故都的秋看作一幅水墨画有哪几部分组成?接着层层深入段落,从中找出具体意象,细致地进行分析,在结合作者生平背景,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心境。
王闽红老师《教学设计》中,从文章找出关于秋的具体字词句相关段落,从不同细节入手,赏析语言传达出的韵律美、音乐美、画面美、意境美,点出作者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从四对喻体出发,找出四对喻体的本体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绘制秋景图。
最后从文本本身出发,指出本文是抒情性散文,作者借景抒情,让学生体会文章传达出的情感。
冯春艳老师《课堂实录》让学生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意,让学生了解情、景是如何交融的。
品味意境,解读手法,了解故都秋的景物特点,然后与毛泽东笔下的“秋”进行对比。
在情感表达方面,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让学生体会郁达夫的心境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孤独”的差异。
大多数教师以“秋”为切入点,步步引导,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感知作者笔下的意象所传达出的情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师将“秋景图”作为文章的解读对象,让学生了解体会作者细致清丽的笔法,串联式的教学,使学生层层领略作者描绘的图景,感受作者传达出的感请。
这些作品虽手法不一,但最终殊途同归,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掌握。
2.2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小组合作探究、对比、找中心等读写方法此类案例不多,但各有特点。
如袁文老师《课例赏鉴》中,掌握文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体会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将老舍笔下“济南的秋天”与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的体会郁达夫独特的笔触。
黄琼老师《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教学案例》中,以文本为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讨论。
黄琼老师将学生分成学习组,每组突出中心发言人,明确学习任务。
比如第一组,使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以“秋”为主,标出文中呈现色彩的景物,划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然后小组交流成果,互相促进,相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教师参与,平等交流。
整个过程都围绕着文本进行,由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文本,解析文本,从中体会作者传达出的感情,学习作者的艺术手法。
黎翰烈老师的《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为例》中,在以《故都的秋》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发现问题,在具体的字词句中发现探究的要点,从而理解文章的特点,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文章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勇于提出关于课文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细读文本,从具体的细节出发,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心境。
总之,这些老师选取课文的一角度充分利用,深度解析,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深入阅读文章,培养学生一系列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3 将《故都的秋》与其它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故都的秋》作为可深入解读的文本,他所能表达的“秋”本身以及如何写出“故都的秋”都是可探究的要点,所以结合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掌握表达技巧。
肖家芸老师的《教学实录》以《荷塘月色》和《绿》为对比对象,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以及构思手法,开宗明义的艺术手法,展现作品的特点。
体会不同文本如何对文本进行处理,感受不同文本里对于意象的刻画。
如李艳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要求大家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一首关于郁达夫笔下秋景的小令,并全班进行交流。
而刘高伟老师则让学生把握文章后写一篇“我故乡的秋(春、夏、冬)”。
这些案例都把《故都的秋》当作经典范文让学生去理解,并据此体会作者的艺术手法,学会运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
3 我的教学建议多数教师都会针对文本里秋景图、南方与北方的秋天的对比以及对作者的表达的感情付出大量精力,而忽略了作者细腻的笔法,文风细腻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