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六节

合集下载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全】大学古典文献学重点知识精整

古典文献学基础第一章:总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之不足征也;殷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佂之矣。

”(2)《礼记:礼运》篇有类似的文字:“言便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

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

(3)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庞大概念。

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

故郑玄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献谓秉礼之贤士大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4)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

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导论、第1章_中国古典文献学
Fra bibliotek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 摩崖。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 方之说。 (2)摩崖。刻于崖壁,为天然之石。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 字出现,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 的汉碑,一般都是指东汉碑。
简牍
简牍是竹木简和木牍的合称,为古代 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 之劈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 成较宽的木板者,叫木牍。
元好问《论诗三首》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

第一章 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 古典文献的类型
第一节 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


(一)定义 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 物质材料才能被记载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 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最初的文献载体就是一些石板、树皮、骨头、 竹、木之类的东西,再稍后才有了经过加工的载 体,如泥板、帛、青铜、竹简、羊皮、布匹等。 至东汉,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纸,此后两千余 年间,纸作为主导的文献载体,在世界各地被广 泛使用。后来又出现了磁带、电子等新型文献载 体。
造纸 流程 1
造纸 流程 2
造 纸 流 程 3
电子
电子文献的出现是与计算机的出现密不可分的。 电子文献的特点有两点: 1、无形。 2、存储量大。
缯书
汉帛书《老子》
纸张

纸的原义是指漂洗蚕茧上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 《初学记》卷二一引汉服虔《通俗文》曰: “方絮曰纸。”此“絮”即用次等茧、丝在水 中击打而成。《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 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 漂数十日。”裴駰集解引韦昭曰:“以水击絮 为漂。”将水中漂浮的细丝用竹帘捞起晾干, 就是类似缣帛的纸。“纸”字从“糸”就是明 证。

中国文献学课件

中国文献学课件

(二)无形之摧毁 (1)重德轻艺 (2)以新掩旧 (3)重视文词,鄙弃朴学 (4)因人废言 (5)秘不示人


(三)现存文献的类别和数量: (1)经部文献 (2)史部文献 (3)子部文献 (4)集部文献 (5)现存历史文献的数量:




参考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 张家 璠《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大出 版社)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大出版社)

宋元之际马端临,名其著作曰《文献通 考》,他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 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怪异传疑者不录,所 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 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 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 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 而录之,所谓献也。”(《文献通考.总 序》)
(6)胶片与磁带

胶片,感光材料的总称。胶片的构造,主 要有片基和感光层两部分。

磁带,通常是在塑料的薄带上,涂敷一层 粉状磁性材料制成。磁带可以用来记录声 音、图像、数据或其它电信号,免去文字 印刷和书写,是一种记录和贮存文献的最 新载体。
第三节 文献内容方面的体裁

古代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大致可分为:著作、编 述、抄纂三大类。

三、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及任务:

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 今的文献。从时代上说有古代文献、近代 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从科学上则 又有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 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族群看, 则又可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 等等。

文献学的任务,张舜徽先生的《中国文献学》做 了很精当的概述,即“对那些保存下来了的和已 经发现了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 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使杂乱的 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 化;并且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源流, 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 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作出有益的贡献, 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

在各地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有100多处,这还不 包括个人的收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丛书综录》。
河北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了一本 《古本水浒传》
当时我买了,这本书和我们一般见到的不一 样。120回,前80回和通行本是一致的,但 是后四十回就完全不一致了。这是一个新的 本子,一个新的传本。对于《水浒传》的研 究将会带来重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了文献学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 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来源是那里?历史上有 没有传承?除了整理者还有谁见到过这个本 子?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刊刻之三体石 经在当时文献传播和后世文字校勘学方面价 值突出。而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 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 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为 重要之出土文献,在校勘学、史料学和文字 学方面均有很大价值。
隋唐之交的学者陆德明《经典释文》采录汉魏六朝 以来230多家有关儒家经典之古注、旧注音义,在 校勘和训诂方面成就极高。稍后之孔颖达等《五经 正义》,确立了对儒教经典的权威解释。 诗学文献方面,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 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 等均价值极大。刘知几《史通》注重文献辨伪,在 文献学史上也具有特殊意义。 文献版本印刷方面,一般认为最早可靠的雕版印刷 本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金刚经》。而大 规模雕版印刷则始于五代。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文献包括了所有的历史资料,那么文献学研 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所有文献。 从时代上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 献、当代文献。 学科上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 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 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等。 从文献组群上来看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 方文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1-4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一章第1-4节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姚思廉 魏收
李百药 令狐德棻 魏征
唐 北齐
唐 唐 唐
南史
北史 旧唐书
李延寿
李延寿 刘昫

唐 后晋
书名
新唐书
作者
欧阳修、宋祁
朝代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薛居正
欧阳修 脱脱

宋 元
辽史
金史
脱脱
脱脱


元史
明史
宋濂
张廷玉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合称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加上《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1. 目录、版本、校勘等基础知识
“不通目录、不知古书之存亡。”
——叶德辉 2. 史书通例与古代文化常识,如:十三经;二十四
史;十通等。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D 历史地理学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宋刻本十三经注疏之
《毛诗正义》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书名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朝代 汉 合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班固 范晔 陈寿 房玄龄 沈约 萧子显 姚思廉
汉 南朝宋 晋 唐 宋 南朝梁 唐
前四史
书名
作者
朝代
陈书 魏书
——《论语· 八佾》
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 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郑玄《论语注疏》
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徵,证也。 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 能言之 ,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刻线装《剑南诗稿》
.
线装书一般 四个装订眼,或 者在书背上下两 角加打二眼,成 为六眼装。
.
线装书的装订方式
.
四目骑线式装订方法
.
八、新 式 装 订
新式装订分为平装和精装,装订方式类似于 包背装,清代中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用质地结 实的棉线装订,封皮纸张较厚,用化学胶水取代 糨糊,使书籍更为耐用、美观。
.
❖ 唐代曾用轴、带、帙、签的颜色来区分书籍 种类:
经部: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 史部:锱青牙轴、缥带、绿牙签; 子部: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 集部:绿牙轴、朱带、白牙签。
.
❖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 》
.
三、经折装
佛经最早采用此种装帧方式,故称“经折装” 。
.
二、卷轴装
纸质文献早期以卷子的形式出现。卷子上的 界栏,显然模仿竹木简。六朝到唐代都是卷子流 行的时代。
.
卷轴装示意图
.
敦煌写卷 ,可以看出纸张粘贴的痕迹
.
卷轴装的规制
❖ 卷轴装高一尺,长度未有定制。 ❖ 卷子开头有丝织品或白纸作保护,叫“缥”
; ❖ 外有捆扎的“带”; ❖ 记录书名的“签”; ❖ 装卷轴的袋子叫“帙”。
.
平装书
.
精装书
.
.
此为我国目前所见最早也是唯一一件的旋风 装实物——唐吴彩鸾手写《唐韵》 。
.
五、蝴 蝶 装
蝴蝶装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其重大进步就 是变成了单叶装订成册的形态,从而接近了现代意 义的图书册页。
.
蝴蝶装书页示意图
.
蝴蝶装《文苑英华》
.
蝴蝶装《资政览要》
.
元刻本蝴蝶装《梦溪笔谈》
.
两页之间的空白
第一章 文 献 溯 源
第六节 古籍的装帧
.
一、简 策 装
刻有文字的数根长条形竹片用绳连结,其中 单根竹片谓之“简”;用绳编连起来的谓之 “策”,通称为“简策” 。
.
简策最前面的两根简为空 白竹片,叫“赘简”,其背面 书写书名或篇名。当以末简为 轴,将策卷成一束时,赘简背 面的书名或篇名就露在外面, 既可作题签,又起着保护书页 的作用。
.
线装书籍,大约出现在唐末五代,盛行于明 代中期以后,沿用至清末民国,至今不少古书还专 门采用线装。
.
线装书在折页方面与包背装完全相同。即正 折,版心外向。所不同者,包背装是以整张书皮粘 裹书背;线装则是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 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 用纸捻固定,打上包角,最后订线。
蝴蝶装的 缺陷在于,连 续的两页中间 有空白页存在, 不方便阅读, 后来被包背装 所取代。
.
六、包 背 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区别是:每页版面向外对折, 装订在版心对折线对面的余纸上。然后打眼,穿纸 捻装订,最后上包背、封皮。蝴蝶装的版心,变为 书口;蝴蝶装的书口变为版心。两页之间不再有空 白页。
.
打开的包背装
经折装出现于唐代后期。
.

经折装实物
.
西藏佛教常用的贝叶经
.
改进以后的梵夹装,用木简取代贝叶。
.
四、旋 风 装
旋风装书籍,外观与卷轴装一样。其区别在于 旋风装是把一张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先后顺序逐次 相错约一厘米的距离,粘在同一张带有卷轴的整纸 上面。展开平放,错落粘连,形如鳞次, 故名"龙 鳞装"。
.
包背装起源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前多用。因为 书口有字,改为平放。其外观与装帧方式,与今天 的平装书很像。直到清代,包背装仍被广泛使用。
.
包背装的书 口为版心
.
《永乐大 典》、《四库 全书》均采用 了包背装。
.
七、线 装
包背装存在粘接不牢、导致书页散乱、糨糊易 生书虫等缺点。因此,人们探索采用线装来取代包 背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