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

日本民族性格的耻感文化和等级制度2009-05-12

23:07:46 来自: 锐典(锐典的站)

菊与刀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摘要: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是一部研究日本文化的着作,对日本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耻感文化、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日本人的特有的性格特征,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以推进本国的发展以及与日本的交流。

关键词:《菊与刀》耻感文化等级制度

一、前言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不过是我们这两个邻居的关系并没有想当然的友好,反而是争执不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离得越近,反而对双方都没有一个客观而真实的评价和判断。美国人类学家在上个世纪却向世界交付了一份关于日本人性格特点

的一份报告——《菊与刀》。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德国、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败局已定,加紧制定战后对德国、日本的政策,成为摆在美国当局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对于和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厮杀了数年的对手日本,美国除了在战场上的交手之外,对于它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则显然还有那么的茫然。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它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和人民? 战后美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日政策方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为了弄明白这一系列的问题,美国政府于是动员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始全力研究日本。鲁思•本尼迪克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写出了这部影响深远的着作。

正如本尼迪克特自己所说,《菊与刀》并不是一本专门论述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而是探讨日本人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观点的着作。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将在研究部族社会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和文

化与人格理论,扩大应用到分析近代日本这一大型文明社会,把找出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通过对等级制度,“恩”与“报恩

”、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的考察,从结构上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

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

”的结论。

本尼迪克特从西方人的视角审视日本人,作为同是东方人的中国人又能从这本书看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呢?拜读《菊与刀》,希望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对日本人的进一步认识,还希望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二、耻感文化

东西方地处世界的两端,文化的基础有着各自的本源。西方人持有的是罪感文化。罪感文化源自西方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所提出的原罪论。此原罪论指出,在人的本性中,人人都有缺陷,人人皆非完美者。因此,人人都需要有一种忏悔和悔悟之心。也就是说,在西方基督教传统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制于凌驾万物之上、洞察一切的上帝,上帝迟早会对人的善恶进行审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进天堂或下地狱在于自己如何为人行事。这种观念使得个人直接面对上帝,直接体验自己的良心感受,道德的约束是内在的。本尼迪克特将“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这样的社会定义为“罪感文化”。因

此,在罪感文化中,人们才有向上帝“忏悔”不为人知的隐秘罪错的宗教行为。

而日本是一种耻感文化,或者应该说东方人持有的是一种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强调的是外在的约束力。罪错暴露,才会受到他人的谴责与惩罚,社会才会把耻辱降落到这个人头上。假如罪错不为人知,那么也就不会有社会群体的压力。耻感文化中的个人,其所作所为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社会的评价,以受人赞许为荣,以人人排斥为自己的羞耻。因此,在西方人眼里应该是犯罪的行为,东方人感到的不是罪恶,不是去去忏悔、赎罪从而希望获得解脱,反而会认为坦白忏悔只是自寻烦恼,只要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就不必懊丧,唯恐自己的罪错被他人知道,那样他会感到被讥笑,感到耻辱和不安。

罪感文化中制约人的是一种内在的制裁,耻感文化

中制约人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本尼迪克特说到,“罪恶感是引导美国人行善的强大力量,如果一个人良心麻木,就失去罪恶感变成反社会的人。” 而日本人则并非如此,他们行善是迫于社会的压力、道德的限制或是报恩。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或者被公开讥笑、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被讥笑,不管是

哪一种,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但是,羞耻感要求有外人在场,至少要感觉到有外人在场。罪感文化则依靠罪恶感在内心的反映来做善行。即使恶行未被人发觉,自己也会有罪恶感。

羞耻感将日本人牢牢地束缚在道德律令中,因此在日本人看来, 知耻就成了德行之本。只有对耻辱敏感才会实践善行的一切准则, “ 知耻之人”成了“ 有德之人”和“ 重名誉之人”的同义词。所以日本强调要自我修养,寻求“圆熟”。

“日本的哲学认为,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善,内心冲动直接表现为行动时,会很自然地实践德行。于是,人们努力修行,以求‘圆熟’,来消除‘羞耻

’。”

耻感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外来的嘲笑和批评极为敏感, 哪怕是微小的或善意的批评也会被认为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受到嘲笑的日本人有两种选择一是化嘲笑为动力, 不断自我完善, 以此来消除外来的嘲弄;或者是在怨恨里自我折磨或折磨他人。自我折磨的最高表现就是自杀, 如武士的剖腹。折磨他人又有不同的途径一个是直接报复嘲笑他的人, 为自己正名。或者是通过折磨第三者来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