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合集下载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2.正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假如它所受的一切 外力都消失,那么它( ) C A.立即停下来 B.仍然做曲线运动 C.立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D.逐渐停止
3、图中正在做曲线运动的过山车,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 部消失,它会怎么样呢?
4、静止在老师手中的书,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
5.一个在足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静止下来, 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 律是否相矛盾?为什么?
惯性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 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 受力时,将 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的物体 在不受力时,将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2、牛顿第一定律是 ( D )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 C.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规律 D.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 的结论
笛卡儿补充了伽利略的认 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 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 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 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 究成果,进一步得出:一切物 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
问题: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探究
摩擦力大小对物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小得越快。
建立假设:摩擦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可能减 设计实验:此实验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用什么方法控制? 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和方向不变: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静止放手 此实验中,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 用什么方法控制? 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给水平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

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3.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1.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2..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教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组织探究,知识点一:维持运动需要力吗?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一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一一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你同意谁的观点呢?下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1)观察课本第16 页内容,然后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 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教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1: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2: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

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3.疑难解析,评价激励教师: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力,而是受到了摩擦力才停的。

因此,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阻力。

(对学生的看法给与点评)教师:物体不受力时能否继续运动需要实验来验证。

知识点二:牛顿第一定律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实验装置,分析实验方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意大利物理学家 伽利略
物体的运动 并不需要力来维 持,运动的物体 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 力。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观察思考
运动要靠 力来维持?
运动不需要 力来维持?
运动和力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提出问题:
突然开动时,乘客的 脚已随车开始运动,而身 体的上部要保持原来静止 的状态,因此身体会向后 仰。
生活中对惯性的利用
投篮
扔铅球
踢足球
生活中对惯性的利用
衣物和灰尘共同静止,衣物受到拍打 后,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由静止变为 运动;灰尘没有受到拍打,由于惯性, 运动状态不改变,仍保持原来静止的 状态,就会与衣物分离而脱落。
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 汽车将( )
C
A. 立即停下来
B. 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 做匀速直线运动
D. 改变运动方向
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A. 人走路时没有惯性,被绊倒时有惯性 B. 百米赛跑到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是由于惯性,停下后惯 性消失 C. 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时有惯性,受外力作用后惯性就被 克服了 D. 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阻力对物体运动有什么影响? 猜想假设:
运动着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物体运动的距离越短;受 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 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布、玻璃、毛 巾、刻度尺等。
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设计实验:
将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 粗糙程度,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速度变化的快慢,并比较小 车在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课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1)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

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

(2)探究阻(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分析实验,推理想象理想实验的结果,从而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2)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具】演示:斜面、木板平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教材分析】学生在上一节学过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节联系这一知识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课本图11.5-3所示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摩擦阻力越小,运动得就越远,为讲述伽利略的推理做准备。

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运动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再介绍笛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

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在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按照了解历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引发猜想这一探究科学问题的思维程序,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提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几条?答:(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提问:2.你能举一些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例子吗?答:(1)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2)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大.(3)力能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小;(4)力能使小球改变运动方向,做曲线运动.二、引入新课师:刚才我们列举了生活中力改变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例子,问:一个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将会怎样呢?(学生可能答:静止)师:已经被扔出去的球是否要不断靠力来维持它的运动呢?(可投影图9-1-1)学生在这时可能会有争论,有的答:始终有推力,有的答:这个推力不存在.师:正在空中匀速下落的降落伞,为何能一直“匀速”下落,直至落地为止?(投影图9-1-2)牛顿在研究总结实验的基础上,能帮助我们分析上述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演示: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小车为什么能滑行一段?又为什么会停下来呢?让我们进一步的分拆下面实验:一、观察实验(板书)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装置,如下图,并说明实验的条件:(1)让小车从同一高度A 点滑下;(2)平面粗糙程度不同(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便于进一步的比较)1.实验:(l)BC平面材料是毛巾.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马上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1点停下.(2)BC平面材料是棉布观察现象:小车滑到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2点才停下.师:引导学生将两个实验比较.学生答: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得远了.师:为什么?答:小车水平方向受的阻力小了.(3)BC平面材料是木板.观察现象:小车到达B点后没有停下,而是滑到平面上C3点才停下(作标记)师:引导学生将第三次实验与前面比较。

《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人教版)

《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人教版)
答:将落在人的正下方。
3、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 说法正确的是( D ) A.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B.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 C.它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 D.它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 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
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的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应 自然规律的
结论2: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 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归纳: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二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研究对象: 一切物体 定律成立条件: 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结论为: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运动的物体若去掉推力后就会停下
,说明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不能运动。
1.亚里士多德提出: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 状态的原因(没有力的 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 。)
2
(伽利略)
探究实验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问题:为什么小车要从斜面
的同一高度滑下?
条件控制: 同一斜面、相同高度
保证了小车在 三种不同的水 平表面上速度 相同
惯性:物体的特性.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 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课堂练习:
1、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 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 C )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 B.子弹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C.子弹有惯性 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2、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 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的人,将落 在何处?
6、用绳子拴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 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题分析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3)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教学设计1.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

2.教学过程教师简介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 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伽 利略则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 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止下来,是 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幽默吧
由于惯性 爸爸:儿子,今天物理试卷发下来了吗? 儿子:发下来了. 爸爸:打多少分? 儿子:83分. 爸爸:奇怪,怎么总是打80多分呢,和 以前没有什么变化。 儿子:你当然不知道,这是由于动的原因
伽利略理想试验 理想试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物体运动 不需要力 来维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直到有 外力迫使它改变这 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 速度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 速度的原因
五.作业:
课堂作业:教材48页第(2)、(5)题; 课外作业:优化作业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物 体所受合力为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 a.汽车突然开动 b.汽车急刹车 c.铁锤敲钉
2.火车在平面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 的车厢内有一小朋友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 原处的原因是(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 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向前的推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 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 的距离不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 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
亚里士多德: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 否定亚氏观点,指出物体运动 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理想试验
笛卡儿: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 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 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 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力和 运动的三大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3、速度的大小和 方向同时改变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历史的回顾
历史中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两种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正确观点 ——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就将保持 原来的速度不变继续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 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定律的理解:
(1)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 因。 (2) 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 变的原因,即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三、物体的惯性
1、惯性: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2、一切物体不管是否受力,也不管怎样运动, 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第二节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运动状态的改变
•运动速度的大小改变 •运动方向的改变 •速度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加速度的产生——
v a t
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物 体 运 动 指 状 态 的 改 变 原因
物 体 的 速 包括 度 发 生 改 变 力的作用
1、速度大小改变 2、速度方向改变 产生 加 速 度
现实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例子
相同牵引力作用下的车达到相同的速度——
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间短,加速度大, 运动状态易改变。 满载车——时间长,加速度小, 运动状态难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具体表现在 运动状态的改变的难易程度上。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

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2.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

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

(2)做课本所示实验
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

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

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

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

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零。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

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

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

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可视为因果关系。

即物体是否受力是因,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是果。

也就是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或合力为零)其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外力(合力不为零)作用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加速、减速、方向改变或同时变。

如:物体受平衡力作用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反过来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平衡力作用。

(4)惯性
(学生实验):
1、请一个同学迅速击打硬币下的硬纸板;
2、请一个同学做载有木块的小车受阻而停止运动;
[学生观察并讨论]: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总结]: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汽车转弯时,乘客倾斜,汽车急刹车,乘客向前摔倒;
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来分析。


教师随时订正不准确之处。

3、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学生活动]:请列举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应用和危害.
[教师点拨]:如:奔跑的人不易停下来;公共汽车在进站前10几米处就关闭油门;用力甩手可将手上的水甩掉;翻滚过山车向最高点的运动靠什么;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然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的后面.
[学生思考]:人站在匀速行驶的汽车里竖直向上跳起,会落在起跳点的什么位置?原因是什么?
3、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