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满井游记》《虎丘记》比较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虎丘记》《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虎丘记》《琵琶行》含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10.(3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
但过A午则日光B射人C不堪久D坐E耳F文昌阁G亦佳H晚I树J尤可观。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箫鼓楼船”中的“鼓”和“鼓瑟吹笙”(《短歌行》)中的“鼓”用法不同。
B.“凡月之夜”的“凡”和“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中的“凡”含义相同。
C.“比至夜深”的“比”意为“等到”,和成语“无与伦比”中的“比”含义不同。
D.“信有时哉”和“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信”含义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虎丘尽管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但是因为离城比较近而受到游人的喜爱。
B.中秋之夜既有众人争相比试歌喉的热闹场景,也有三四个人演奏歌唱的清越之境。
C.平远堂已经荒废了很久,作者和江进之想要对其进行修复,用来供奉白乐天等人。
D.作者被免职后又回到吴县,他再次和方子公等友人一起登虎丘,回忆过去的岁月。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2)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
14.(3分)文本一第三段表现了“一夫”的歌声之美,文本二表现了琵琶的乐声之美,二者在表现声音之美时,所用艺术手法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0.CFH11.B12.C13.(1)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
(2)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
14.(1)都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文本一中用“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赞美他歌声清幽而又明亮;文本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琵琶声突然发出的雄壮、激越,用“裂帛”写琵琶声戛然而止;(2)都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袁宏道《满井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回答问题。
完成小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①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②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①堕事:耽误公事。
②恶wū:怎么。
12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_______)⑵若.脱笼之鹄(_______)⑶麦田浅鬣寸许.(_______)⑷呷浪之鳞.(_______)127.与“余之游将自此始”的“自”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B.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C.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D.自.非亭午夜分《三峡》128.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两处)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29.翻译下列句子。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30.文章画线句子“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26.(1)略微、稍微(2)好像(3)上下、左右(4)代鱼127.B128.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29.①(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②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130.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情于山川草木的人生态度。
袁宏道《满井游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明朝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回答问题。
完成小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①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②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注)①堕事:耽误公事。
②恶wū:怎么。
12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廿二日天稍.和(_______)⑵若.脱笼之鹄(_______)⑶麦田浅鬣寸许.(_______)⑷呷浪之鳞.(_______)127.与“余之游将自此始”的“自”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B.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C.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D.自.非亭午夜分《三峡》128.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两处)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29.翻译下列句子。
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130.文章画线句子“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26.(1)略微、稍微(2)好像(3)上下、左右(4)代鱼127.B128.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129.①(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②只是少有我们两个这样的人罢了。
130.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情于山川草木的人生态度。
《满井游记》阅读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阅读题及答案《满井游记》阅读题及答案【原文】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问题】8.翻译下面各句。
(7分)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3分)答: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4分)答:9.文中肯定出游的收获,并表达对没有出游的人的惋惜的`句子是:10.以下句子表现了京郊初春怎样的特点?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答:【参考答案】8.⑴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都不能够。
(3分)⑵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分)9.始知郊田之外米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分)10.示例:表现了初春乍暖还寒、万物初醒的特点。
这些描写渗透着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分)。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座号姓名一、比较《小石潭记》和《右溪记》【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以.其境过清()(2)不可名.状()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甲文:乙文: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分)二、比较《记承天寺夜游》和《记游松风亭》【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精品文档】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满井游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满井游记》)【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土膏微润(2)波色乍明【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冻风时作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D.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地空余黄鹤楼。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小题4】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象?抓住了这一季节的的特点?作者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3分)答案【小题1】(2分)(1)肥沃(2)初,始,刚刚。
【小题2】 (2分) A【小题3】(3分)不能够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公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就只有我这个官了。
【小题4】初春景象。
乍寒还暖、万物复苏的特点。
情感:略。
见八下课文206页。
(每点1分,共3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满井游记》《虎丘记》比较阅读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满井游记》《虎丘记》比较阅读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旷,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来往,纷错如织。
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
②〔下迨(da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
③〔交衢间〕指路边。
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
⑤〔布席〕安设筵席。
⑥〔分曹部置〕分批支配。
曹,成对。
⑦〔妍媸(chī)〕美和丑。
⑧〔瓦釜〕比喻粗鄙的歌子。
⑨〔属(zhǔ)而和(he)者,才三四辈〕跟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
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
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0.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于时冰皮始解,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一人缓拍而歌C.竟以歌喉相斗,属予作文以记之D.郊田以外,齐国之标致者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

满井游记阅读答案满井游记阅读答案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 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3分)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参考答案:6B7(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8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
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
③〔交衢间〕指路边。
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
⑤〔布席〕安设筵席。
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
曹,成对。
⑦〔妍媸(chī)〕美和丑。
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
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
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
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袁宏道《满井游记》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时冰皮始解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齐国之美丽者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13.文段理解。
(5分)(1)甲文写景,以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的热闹场面。
(3分)(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
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答案]10.C(2分) 11.B(2分) 12.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或:柳树枝条好像在舒展又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鬃毛,约有一寸来长。
(2分。
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3.(1)春(初春之、早春之)自然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
若只扣住“聚饮”或“赛歌”一个元素不得分)(3分。
每空1分)(2)答案示例:①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面:“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
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2分。
答出其中一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