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
面部痉挛治疗土方法

面部痉挛治疗土方法
首先,面部痉挛患者可以使用艾叶来治疗。
艾叶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面部痉挛的症状。
患者可以将艾叶煎水喝,也可以用艾叶外敷患部,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其次,患者还可以使用姜汁来治疗面部痉挛。
姜汁具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面部痉挛的症状。
患者可以将生姜榨成汁,然后外敷在患部,每天多次,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痉挛的情况。
此外,患者还可以使用中药来治疗面部痉挛。
中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有效调理人体的气血,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当归、白芷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的土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帮助治疗面部痉挛。
首先,患者需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其次,患者需要避免受凉,尤其是面部,因为受凉会导致面部肌肉的痉挛加重。
另外,患者还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帮助身体恢复。
总的来说,面部痉挛的治疗土方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身体尽快恢复。
希望以上内容对面部痉挛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面肌痉挛的民间中药方,效果良好,值得收藏

面肌痉挛的民间中药方,效果良好,值得收藏
面肌痉挛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
见于面部肌肉往耳部一侧抽搐,特别受到注意时更甚,严重影响人们自信和形象。
西医常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但仅维持半年到一年时间。
当然也有人为制造面神经麻痹而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现在介绍一个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药方。
药物:白芍60克,生甘草30克,全蝎3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一克,每天三次口服
中医认为该病与肝风有关,风胜则动,七情为患,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风阳上扰,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误治伤阴引起的脚痉挛。
白芍味苦微寒,入肝脾肺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肝是刚脏,其气容易横逆。
白芍可以缓解肝气,敛肝之阴,柔肝之刚,所以可以抑木疏风,止血濡筋。
甘草味甘,补中益气,入脾,甘可缓急。
全蝎有息风,止痉挛,通宣止痛的作用。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
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疗法提供: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田庆华
治疗方法:
①
常规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颧骨羽人彡、攒竹、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次选5~6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②
董氏奇穴取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
穴位定位:侧三里在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3寸)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在腓骨前缘,侧三里直下2寸;中九里位于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针刺方法: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均为单侧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针刺0.5~1寸;中九里针刺1~2寸。
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风寒袭络所致。
单纯针刺常规穴位疗程长,见效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面肌痉挛系由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面肌痉挛的发作多为敏感者,用眼过度及疲劳、精神紧张、睡眠差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董氏奇穴中侧三里、侧下三里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等;中九里主治背痛、腰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等。
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太阳、颧骨羽人彡、攒竹均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合谷善治头部疾病,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有“面口合谷收”之称。
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针灸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舒缓疼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肉毒素注射、神经调控技术等。
肉毒素注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A 到面部肌肉,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神经调控技术则是通过植入神经调控装置,对面部神经进行调控,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选择。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保健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和疲劳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之一。
其次,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此外,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现代医学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护理,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引言面肌痉挛,又称为面部抽搐,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长、复发率高的疾病。
由于面肌痉挛紧密关系到患者的面部表情和咀嚼功能,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在针灸、理疗、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中医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偏方,供大家参考。
一、扎罗台方名扎罗台方剂组成1.荆芥15克2.紫苏15克3.马齿苋15克4.青蒿15克5.番泻叶15克方剂制备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6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此方主要功效为祛风、活血、舒筋。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3个月。
二、银翘散方名银翘散方剂组成1.银翘8克2.菊花8克3.防风8克4.苍耳子8克5.薄荷8克6.荆芥8克7.连翘8克8.甘草4克9.白花蛇舌草8克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表利咽。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1个月。
三、祛痰化湿汤方名祛痰化湿汤方剂组成1.苍术10克2.厚朴10克3.陈皮10克4.茯苓10克5.百部10克6.青皮10克7.桔梗10克8.神曲10克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5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祛痰化湿、舒筋活络。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2个月。
四、通络活血颗粒方名通络活血颗粒方剂组成1.当归10克2.川芎10克3.蛇床子10克4.丹参10克5.赤芍10克6.木瓜10克7.红花10克8.甘草5克9.薄荷5克方剂制备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混合均匀。
每次取10克,用开水冲泡,盖上盖子,浸泡15分钟。
温服,每日3次。
方剂功效此方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方剂用法患者每日温服3次,连续使用3个月。
五、针灸疗法简介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之一。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面肌痉挛偏方验方秘方内服外敷汇集待整理

面肌痉挛偏方验方秘方内服外敷汇集待整理面肌痉挛1.白芍可治肌肉痉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
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敛阴、缓急止痛之功效。
现代药理证实,白芍有镇静、镇痛的作用,并有抗炎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
用其治疗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
面肌痉挛白芍45克,炙甘草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续服用2个月。
2. 腓肠肌痉挛白芍30克,桂枝、甘草各15克,木瓜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一般服药3~5剂可减轻或痊愈。
3. 肌肉痉挛综合征白芍30~60克,炙甘草10~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上肢肌痛加伸筋草、桂枝;下肢肌痛加续断、牛膝;肩痛、颈项肌痛加葛根、川芎;胸肋肌痛加柴胡、桔梗;腹肌痛加佛手、白术。
一般服药6剂左右,症状可全部消失。
4. 某医院诊为面肌痉挛,予安坦、安定、谷维素等治疗数日,效果不著而求治于中医。
诊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上及眼睑,下及口角,伴心烦,失眠,梦多,舌淡、苔薄而少津,脉沉细而弱。
辨证为血虚肝旺,予乌梅四物汤加味,效不显;复诊辨为风阳上扰,予天麻钩藤饮,效仍不著。
后辨为心脾两虚,肌肉失濡,虚风内动,方用甘麦大枣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浮小麦各30g,大枣15枚,龙眼肉10g,炒酸枣仁15g,天麻(冲)5g。
水煎温服,3剂见效,10剂收功。
后以逍遥丸合人参归脾丸以资巩固。
随访2年未见复发。
5. 加减天麻钩藤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各35g,白芍、黄芪各30g,当归、川芎、牛膝、杜仲、茯苓各20g,桂枝、独活各15g,炙甘草10g。
治疗面肌痉挛偏方5. 【处方1】组成:胆南星8克,雄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碱0.1毫克,共为细粉,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
用法:每次取药粉0.2克,敷脐,常规法固定。
每周换药1次。
主治:面肌痉挛。
6. 【处方2】组成:天麻、防风、白芷、芥穗、羌活、辛荑、细辛、全虫、僵蚕、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压细粉,每次取药粉10-15克纳入脐内,外以胶布固定,1日1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