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

针刺“靶点”治疗面肌痉挛(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偏侧面肌痉挛症”。

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激动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

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渐渐涉及整个面部。

甚者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发病率约占人群之64/100000。

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性别之比为2:3。

多是一侧(个别人出现双侧痉挛)。

现代西医学对此病病因不明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对症治疗,但效果均欠理想。

应进行脑电图、肌电图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乳突、颅骨X线摄片,头颅CT及MRI检查。

应与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特发性睑痉挛、面肌颤搐、习惯性痉挛、中脑和锥体系统病变引起的手足徐动和舞蹈病等相鉴别。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学“痪斑”;“瘛疚(即抽搐)”范畴。

《张氏医通·瘛纵》说:“瘛者,筋脉拘急也;纵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纵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

纵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溺,古人所谓痉也。

”祖国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发病多因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固,风邪挟痰入中面部阳明、少阳之经,致使颜面肌腠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肉筋脉失于濡养致面肌拘急弛纵。

若邪气入侵日久,治疗失当,津液不行形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顽疾。

故其形成以虚、风、痰、血癖四者为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疲为病之标。

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

穴取“靶点”(医者在患者面肌痉挛肌肉跳动处用一手指力量适中、逐点逐点反复按压,当按压到可以明显抑制肌肉抽动时即是)、四关、神门。

令患者取适宜体位并将穴位处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后将图钉型揿针用镊子挟住针的尾部是针身与穴位局部皮肤成90度角按压刺入“靶点”,针尾部的圆圈平放于皮肤上用创可贴固定。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加中药治疗面肌痉挛40例关键词面肌痉挛针刺磁石牡蛎汤面肌痉挛是面部表情肌阵发性、不自主痉挛性收缩,常因精神紧张及情绪过度刺激或疲劳过度而诱发。

本人采用针刺加中药治疗40例,收效满意。

1 一般资料共观察病例75例,诊断标准均参照史玉泉主编的《实用神经病学》中所订,临床表现为阵发性,一侧性面肌抽搐而无其它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肌电图上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

脑电图检查显示正常。

随机分为中药组35例,中药配合针刺疗法组(以下简称针药组)40例。

中药组:男10例,女24例,年龄40—55岁,平均51.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6年。

针药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3—60岁,平均53.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7年。

2 治疗方法2.1 中药组:采用自拟磁石牡蛎汤。

药物组成:牡蛎(先煎)、龙骨(先煎)各30g,灵磁石(先煎)、丹参、生地、赤芍、白芍、炒当归、天麻、延胡索、沙苑子、白蒺藜、麦冬、茯苓、水牛角片(先煎)、郁金、川楝子、焦山楂、炙鸡金各10g,川芎5g,炙甘草4g。

临床辨证:若气短乏力,加生黄芪15g,党参10g;若食少、便溏的,加茯苓、炒白术各10g。

1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混匀,分早晚口服。

以上中药服用10天为1个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2.2 针药组:在中药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选用神庭、前顶、印堂、阳白(双)、四白(双)、地仓(双)、翳风(患侧)、外关(双)、合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

局部消毒后,用32号1.5寸毫针浅刺。

太冲用泻法,余穴均用补法,刺激量轻,静留针4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2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两组病例均治疗2个半月后观察疗效。

3 治疗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抽动完全消失:显效:眼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发作次数或频率明显减少;无效:面睑掣动、面肌痉挛、口角掣动无变化或加重。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方法将68例患者经中医辨证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临床上用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总有效率为86.8%。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疗法;电针;面肌痉挛;中药疗效面肌痉挛属祖国医学的“筋惕肉瞤”,“颜面抽搐”范畴,临床上主要以面部肌肉阵发性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顽固性疾病,治疗方法众多。

笔者以2010—2014多年来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治疗面肌痉挛68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7例,女51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9岁,平均44.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3年;由紧张生气引起者17例,失眠引起者16例,遇风引起者12例,面瘫后遗症引起者11例,外伤史者5例,原因不明者7例;其中原发性面肌痉挛52例,继发性16例。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2.1.1 取穴主穴:下关,颧髎,阳陵泉,合谷。

配穴:眼周抽搐者加攒竹,四白,瞳子髎;口角抽搐者加地仓,水沟,承浆;紧张生气者加太冲,三阴交;失眠者加神门,太溪;遇风者加外关,翳风;中气不足者加百会,针足三里,血海。

2.1.2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碘伏消毒液棉签常规消毒穴位皮肤后,用0.25mm×40mm的毫针针患侧,面部进针的深度宜浅,手法宜轻,四肢部经辨证取穴施补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接G6805-Ⅱ型治疗仪,用连续波,电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2 中药治疗2.2.1 治则补气养血,祛风通络,镇静止痉。

2.2.2 方药炙黄芪24g,柏子仁12g,当归10g,川芎6g,远志10g,石菖蒲9g,酸枣仁15g,半夏9g,胆南星6g,细辛3g,鸡血藤15g,甘草5g。

2.2.3 用法每日1剂,每次煎取200ml(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后评定疗效)。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

2017/2/26
诊疗难点及思路
难点:本病疗效不佳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本病病因不明确,与精神紧张、疲
劳、天气变化相关。注意辨病辨证结合,整体 体质调整,减少局部频繁刺激,注意心理疏导
2017/2/26
病案一:
于某,男,40岁,诉半年前饮酒后受风致右侧
面部抽动,于外院医治效果不显,现症见神清, 对答流利,发音正常。右侧面部牵扯感,疲劳 或精神紧张时症状明显。右侧鼻唇沟未变浅, 双侧额纹正常,伸舌居中,无恶风畏寒,偶有 口干口苦,纳可眠稍差,二便调,舌淡苔黄腻, 脉弦滑。
处方和方义:
翳风、攒竹
息风止搐 风池、风府 合谷──大肠之原穴,“面口合谷收”。
太冲──肝之原穴,柔肝缓急,舒筋通 络
攒竹
颧髎 风府 风池
随证配穴: 1、风寒外袭:外关 2、风热侵袭:曲池 3、阴虚风动:太溪、三阴交 4、气血不足:足三里、血海
操作: 先刺太冲、合谷,重刺行泄法; 余穴常规针刺。 足三里可用温针灸。
范围较广可累及颈或上肢,无面瘫,脑电图可见脊波
面神经炎:急性起病,中后期出现痉挛,无牵涉其他部位,
无面瘫,脑电图无异常
Megie综合征:慢性起病,多以双眼睑痉挛为首发症状,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面部肌张力失调样不自主运动,无面 瘫,脑电图无异常。
(二)分型 病因辨证: (1)风寒外袭: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侵袭: 见于发病初期,伴有咽痛,口干。 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病因病机
病因:
正气不足 外邪入侵
病机:
外感风寒 实证 邪郁化热 筋脉 食养 阴虚 风动 面肌 痉挛 阻滞 经络
外邪阻滞,壅遏经脉 虚风内动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是指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

通常发生在一侧的某个表情肌或某组肌纤维束,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

本病病因尚不明了,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本病呈缓慢进性,一般不会自然好转。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

以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为特征,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也不等,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

以中年女性较为多见。

本病可归于“筋惕肉润”症,针灸治疗最早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

现代有关报道,约在60年代中期。

但直至80年代才获得重视。

目前,各种刺灸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痊愈率仍比较低。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多发于一侧面肌,起病常从眼轮匝肌的轻微颤动开始,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尤以口角抽搐为多。

2.发病间期如常人,可因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或面部自主运动而发,睡眠时可消失。

3.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4.本病须与继发性面肌痉挛、局限性癫痫、癔病性眼睑痉挛等相鉴别。

(二)辅助检查肌电图可见肌束震颤波。

治疗治疗方法与面神经炎相似。

(一)体针疗法1.处方:取穴分为三组,第一组取眼附近及额部的穴位,如阳白、鱼腰、攒竹、四白等;第二组取下颌部的穴位,如下关、承浆、颊车等;第三组取特殊穴位合谷、后溪、内关。

三组穴位同时取用。

患侧取穴为主,可辅以健侧少量取穴。

2.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阳白0.7±0.1寸,横向平刺鱼腰0.7±0.1寸,向外上平刺攒竹0.7±0.1寸,向下平刺四白0.7±0.寸。

直刺下关0.8±0.2寸,向患侧平刺承浆0.7±0.1寸,向前下斜刺颊车1.0±0.2寸。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
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疗法提供: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田庆华
治疗方法:

常规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颧骨羽人彡、攒竹、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次选5~6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董氏奇穴取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

穴位定位:侧三里在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3寸)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在腓骨前缘,侧三里直下2寸;中九里位于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针刺方法: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均为单侧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针刺0.5~1寸;中九里针刺1~2寸。

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风寒袭络所致。

单纯针刺常规穴位疗程长,见效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面肌痉挛系由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面肌痉挛的发作多为敏感者,用眼过度及疲劳、精神紧张、睡眠差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董氏奇穴中侧三里、侧下三里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等;中九里主治背痛、腰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等。

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太阳、颧骨羽人彡、攒竹均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合谷善治头部疾病,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有“面口合谷收”之称。

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针灸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舒缓疼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肉毒素注射、神经调控技术等。

肉毒素注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A 到面部肌肉,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神经调控技术则是通过植入神经调控装置,对面部神经进行调控,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选择。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保健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和疲劳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之一。

其次,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此外,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现代医学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护理,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结合用行气法针刺远端穴位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功能,健脾补虚;筋会阳陵泉,配合百会调神解痉;又跷脉司眼睑开合,阳跷主动,申脉通阳跷,刺之可止眼睑膶动,合谷与外关交替针刺,以上诸穴合用,使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达到调整整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所以用多针浅刺法和行气法结合治疗此病,疗效较好。

1.2 特殊针法1.2.1 鞠诣然[3]采用患处悬针、远端透刺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取患处局部阳明经穴位为主,如四白、巨髎、迎香、口禾髎、地仓、颊车、大迎等,并配以患侧下关、颧髎、太阳、翳风、风池等穴。

对患处局部的阳明经穴用轻快手法,进针动作迅速轻灵、浅刺入皮下部位后即不再行任何手法,此种方式由于针尖仅到达皮下,往往使大部分针体在外呈悬挂状态,甚至外观似有摇摇欲坠之感,故以“悬针法”名之。

其次,在远端取合谷透后溪、阴陵泉透阳陵泉、三阴交透绝骨、太冲透涌泉等,均用透刺方法,留针期间不用任何手法。

治疗效果满意,其中治愈(停止治疗2个月后仍无症状)17例;好转(停止治疗两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缩短,跳动幅度明显减轻)14例;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基本无变化)4例。

1.2.2 王玲[4]采用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健侧风池、翳风、太阳、合谷、太冲穴,以眼睑部肌肉抽搐为主者加四白、瞳子髎、鱼腰、攒竹、阳白;以面颊肌肉抽搐为主者加颧髎、巨髎、下关;以口角肌肉抽搐为主者加地仓、颊车、迎香。

实证加阳陵泉、足临泣;虚证加太溪、三阴交。

面部腧穴均用轻而浅刺手法,不行针。

其余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治疗效果较好,进一步加深了对《内经》缪刺理论的理解。

《素问·缪刺论》论述了缪刺的概念和适应证。

即“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驻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经文指出缪刺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适应于络脉病,病位较浅,刺之亦浅。

面肌痉挛病位较浅为络之为病,故用缪刺法可祛络中之风而调理气血。

诸穴配伍共奏调理气血,熄风止痉之功。

临床实践显示,缪刺法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此亦为进一步研究缪刺法提供了临床依据。

1.2.3 江晓霁[5]采用火针治疗面肌痉挛,取太阳、攒竹、颧髎、地仓为主穴;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先确定穴位,用蓝色水彩笔标记,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针刺标记处,刺入约5mm,针入即出,不留针。

操作过程中要求“稳、准、快”,配穴留针30分钟。

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针灸聚英》认为其“大开其孔穴,不塞其门”,有利于祛除邪气,温通经络。

太阳为祛风要穴,配合攒竹、颧髎、地仓通络止痉;加风池、外关可疏散风邪;太溪、太冲滋阴潜阳;足三里、三阴交补益气血。

诸穴共用,能祛邪通络、运行气血,取得良好疗效。

2 电针治疗面肌痉挛2.1 武国华[6]采用电针治疗面肌痉挛,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取主穴翳风、风池,可疏导三焦、肝胆之经气,使风息痉止;取健侧合谷穴,含“面口合谷收”之意。

疗效满意,其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不复发者)59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内偶见出现者)18例,好转(症状稍有缓解,继续出现者)7例,无效(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者)3例。

总有效率为95.9%。

对本病的治疗,绝大多数医家认为不宜使用电针,但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面肌痉挛症完全可用电针治疗。

不过,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笔者在治疗中,使用小强度电流,高频率的断续波,能抑制兴奋痉挛的面部肌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2.2 桑鹏等[7]采用头部电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头部百会透曲鬓、神庭透颔厌、头维透悬厘、本神透率谷电针治疗,能明显降低面肌痉挛的强度和频度,与其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显示头部电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能显著提高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较佳的疗法。

取足阳明胃经之头维,濡养面部筋脉以养血、祛风、镇痉,足少阳胆经行于面部,取颔厌、曲鬓、率谷、本神、悬厘以疏利胆机、祛风达邪,同时在头部透穴刺法的基础上采用了电针,电针刺激既痛苦小又可达到恒定、规律的刺激量和刺激频率,消除了手捻针的人为因素,针与电两种刺激相互结合,可提高疗效。

3 综合疗法治疗面肌痉挛3.1 黄移生等[8]采用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取风池、翳风、颧髎、下关为主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及健侧合谷为配穴;眼区加四白、阳白、丝竹空、攒竹;口周加地仓、迎香、承浆。

随症选取2~4穴用电针治疗,穴位注射用当归注射液2ml、VitB120.5mg选取3~4穴局部注射。

火针治疗用中型单头火针快速点刺患处阿是穴,经治疗2个疗程后全部有效。

治愈(面部肌肉抽搐症状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29例,占72.5%;好转(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幅度明显减轻)11例,占27.5%。

治疗中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取足少阳、足阳明经穴为主,采用电针治疗以疏通经络,使气血调和,面部肌肉得以润养,使过度兴奋的神经、肌肉恢复正常。

穴位注射采用当归注射液可以扩张血管,改善面部微循环,解除血管痉挛;VitB12注射液能营养神经,对恢复神经功能有辅助作用。

火针点刺局部,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但不宜过深,达皮下即可。

三法联用治疗该病,相辅相成,起到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可使面部肌肉松弛,痉挛消失。

3.2 倪淼璐[9]采用针灸结合闪罐法治疗面肌痉挛,针灸取双侧风池,患侧头维、攒竹、太阳、颧髎为主穴,配穴根据抽动部位加减,眼部加鱼腰、四白,面颊部加颧髎,口角部加地仓、颊车,远端取双侧合谷、外关穴行普通针刺治疗。

闪罐取阿是穴(局部抽动剧烈的部位),用闪火法将中号玻璃罐吸附于阿是穴,立即起下,再拔再起,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度,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针刺风池可祛风通络,攒竹有调理气血疏调经脉之效,颧髎起到疏调面部经气的作用,三者合用可疏筋通络熄风止搐。

太阳既疏通局部经气又可安神,而合谷为手阳明经腧穴,其经脉从手行至头面,取“面口合谷收”之义。

诸穴合用可疏筋通络止搐,有温经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3.3 郭伟[10]采用穴位敷贴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穴位敷贴以脐正散(天麻、僵蚕、荆芥、防风、白芷、全虫、羌活等)碾粉,外敷神阙穴,再用风湿膏外固定。

针刺取天柱、百会、四神聪、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及面部阿是穴(患侧面部局部腧穴及健侧面部相对应腧穴),患侧面部腧穴浅刺,健侧面部相对应腧穴深刺,取得满意效果,一年后追踪观察,复发率低。

神阙穴古称丹阳,为阳气蓄积部位,而脐正散有祛风解痉功效,用脐正散神阙穴敷贴,不但能调节阳气卫外功能,还能补脾充实后天之本,达到调养气血,祛风散邪的作用;百会、四神聪镇静安神,阳明经诸穴调养气血,使神有所依;天柱穴振太阳经气,祛邪外出;三阴交、太冲穴养血柔筋;面部阿是穴特殊针刺,调和阴阳,共同达到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治疗目的。

4 面肌痉挛注意事项面肌痉挛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均会使病情加重,影响疗效。

因此,在治疗本病的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积极克服影响病情加重的因素。

另外,治疗期间还应叮嘱病人注意休息、调节情志,更应避免熬夜、禁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更好地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1]陈杰,任玉乐.四关穴为主治疗面肌痉挛30例.中国针灸,2004,24(9):634[2]唐燕萍.多针浅刺与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37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17~18[3]鞠诣然.悬针透针法并用治疗面肌痉挛35例.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 163~164[4]王玲.针灸缪刺法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17~18[5]江晓霁.火针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7,27(7):509~510[6]武国华.电针治疗面肌痉挛87例.湖北中医杂志,2004,26(4):49[7]桑鹏,王顺,赵佳辉,等.头部电针透穴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6,26(8):563~564[8]黄移生,彭易雨.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40例.中国针灸,2006,26(1):50[9]倪淼璐.针灸结合闪罐法治疗面肌痉挛48例临床观察.黑龙江医药,2010,23(3):453[10]郭伟.穴位敷贴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101~102感谢下载!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