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

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面肌痉挛40例面肌痉挛是针灸临床上顽症之一,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肌不自主抽动。
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可见双侧,中医学称“筋惕肉潤”,通常从眼轮匝肌开始,可逐渐向下半部面肌扩展,以眼周和口角抽搐为多,严重者整个面肌可发生痉挛,令人焦急,夜不得寐,可因劳累、失眠、生气、精神紧张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
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我们采取巨刺、调神与隔姜灸结合治疗该症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均为原发性面肌痉挛,其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3年;单纯眼肌痉挛者16例,半侧面肌痉挛者24例。
2 治疗方法取穴:健侧用巨刺法:痉挛起搏点的对侧对应点,健侧颧髎,地仓,太阳,捻转泻法;隔姜灸患侧阳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每穴3壮,依据患者病情每次选2~4穴;头穴上星、百会、四神聪;患侧风池,牵正,翳风,听会;双侧合谷、太冲。
面肌痉挛中后期多属虚风内动,配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捻转补法。
操作:根据虚实,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0min,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休息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5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好转: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时问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40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2.5%。
其中1个疗程内痊愈8例,均为病程在3个月以内,单纯眼肌痉挛者。
4 典型病例宋某,女, 42岁, 2009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颜面部肌肉抽搐2年余。
患者初起抽搐较轻, 仅眼肌痉挛,1年前因生活琐事焦虑生气,抽搐加剧, 上由太阳向眉头抽动,下由口角向腮部抽动,抽动呈阵发性,持续时间在2~5min,每日多次,入睡则平静,可见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小,唇明显歪向左侧,伴心烦急躁失眠,脉沉弦细数,曾服中药效不佳。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面肌抽搐的治疗方法: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
挛面肌抽搐治疗网
疗法提供: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田庆华
治疗方法:
①
常规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颧骨羽人彡、攒竹、四白、颊车、地仓、合谷及抽动局部阿是穴。
针刺方法:每次选5~6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②
董氏奇穴取穴:侧三里、侧下三里、中九里。
穴位定位:侧三里在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在膝眼直下3寸)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在腓骨前缘,侧三里直下2寸;中九里位于大腿外侧中央线之中点。
针刺方法: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均为单侧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针刺0.5~1寸;中九里针刺1~2寸。
均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禁用电针。
每日1次。
1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面肌痉挛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多由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或风寒袭络所致。
单纯针刺常规穴位疗程长,见效慢。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面肌痉挛系由面神经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引起。
面肌痉挛的发作多为敏感者,用眼过度及疲劳、精神紧张、睡眠差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董氏奇穴中侧三里、侧下三里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等;中九里主治背痛、腰痛、半身不遂、神经麻痹等。
颊车、地仓、下关、四白、阳白、太阳、颧骨羽人彡、攒竹均为治疗口眼歪斜的特效穴;合谷善治头部疾病,具有很好的止痛作用,有“面口合谷收”之称。
针刺常规穴位配合董氏奇穴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面肌痉挛针灸治疗近况

维普资讯
4 综合治疗 4.1 针 药 配 合 :陈 红 路 l1 针 药 配 合 治疗 本 病 16例 ,取 穴 瞳子 髑 、上关 、丝 竹 空 、颧 髂 、百 会 、 风 池 、肝 俞 、肾俞 、阳陵 泉 、三 阴交 、太 溪 、太 冲 、 合 答 每 次 选 8~ 10个 穴 ,每 日配 合 中 药 白 芍 、 当归 、木 瓜 、鸡 血 藤 、牡 蛎 、枸 杞 子 、天 麻 、僵 蚕 、 全 蝎 、甘 草 ,总 有 效 率 93.75%。 李 威 、张 志 学 、 孙 光 颖 等 L1 用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配 台 口服 养 血 祛 风 药 (熟 地 、黄 芪 、当 归 、鸡 血 藤 、白芍 、川I芎 、红 花 、甘 草 、螟 蚣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取 得 了 较 好 疗 效 。 4 2 针 刺 配 合 激 光 治 疗 :王 存 周 L1 观 察 两 组 面 肌 痉 挛 患 者 ,对 照 组 患 者 口服 苯 妥 英 钠 或 卡 马西 平 ,VitBI、VitB ̄、VitB12;治 疗 组 用 针 刺 、激 光治 疗 ,选 下 关 、颊 车 、翳 风 、地 仓 、四 白 、太 阳 、 合 谷 、阿 是 穴 临 证 加 减 ,行 针 后 使 用 立 式 GEGH一2型 He~ Ne激 光 理 疗 机 ,输 出 功 率 730row ,波 长 632.8nm,对 准 穴 位 距 离 10~ 20era,每 穴 5mln。 治 疗 组 30例 ,治 愈 50%,显 效 40%,无 效 10%,总 有 效 率 90% ;而 对 照 组 30倒 ,治愈 30% ,显 效 33.3% ,无 效 36.7%,总 有 效 率 仅 有 63.3% 。 4.3 针 刺 与 艾 灸 配 合 :董 丽 _】 】采 用 温 针 法 以 祛风 通 络 止 痉 为 原 则 ,选 颧 髂 、下 关 为 主 穴 ,针 上加 灸 2~ 3壮 (对 照 组 不 加 灸 )。 治 疗 组 32 例 ,显 效 18例 ,好 转 10例 ,总 有 效 率 87 5% ; 对 照 组 12例 ,显 效 2例 ,好 转 4例 ,总有 效 率 仅 有 50% 。刘 岚 等 【1 用 巨 刺 加 艾 灸 法 治 疗 本 病 ,也 有 明 显 效 果 。 4 4 电针配 合 梅 花针 叩刺 :扬荣 昌[1 用 电针 加 梅 花 针 叩 刺 治 疗 面肌 痉 挛 18例 ,治 愈 8例 , 有 效 9例 ,总有 效 率 94 4%。 4 5 针 刺 配 合 牵 引 :赵 传 风 等 [ 治 疗 1例 因 颈 椎 病 引 起 面 肌 痉 挛 的 患 者 ,采 用 针 刺 配 合 牵 引的 方 法 ,经 2个 疗 程 的 治疗 得 以痊 愈 。 4 6 多 种 治 法 配 合 :王 家 田L1 ]把 本 病 分 为 6 型 。风 寒 稽 留型 刺 风 池 、腕 骨 ;气 血 两 亏 型 刺 关 元 、足 三 里 ;肝 肾 阴 虚 型 刺 太 溪 、太 j中;脾 虚 湿 重 型 刺 地 机 、章 门 ;肾 阳 不 振 型 刺 命 门 、肾 俞 ;痰 火 内 盛 型 刺 丰 隆 、外 关 配 合 面 部 穴 位 。 同时结合 电针 、穴位 注 射 (VitB】2),5次 为 1个 疗 程 。 治疗 患 者 78例 ,经 2~4疗 程 治疗 ,治 愈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

面肌痉挛的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为面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规则不自主的抽动震颤,多起始于眼下睑处的轮匝肌,发展缓慢,病情常迁延加剧,是一种不易治愈的疾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多认为是风阳内动之象。
面肌痉挛又称偏侧面肌痉挛,为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不自主阵挛性抽搐,是神经科的常见病与疑难病,在面肌痉挛的治疗方面缺乏有效的药物,西医对面肌痉挛用镇静药或注射肉毒素或手术治疗,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和疗效不持久的缺点,目前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报道很多,但在针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指标客观化方面缺乏统一认识,使其疗效往往难以同其他方法进行比较。
现就目前临床比较典型的几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 传统针灸治疗1.1 辩证取穴治疗面肌痉挛1.1.1 陈杰等[1]采用四关穴为主加配穴治疗面肌痉挛,取双侧合谷、太冲、风池、复溜穴施针刺治疗,合谷、太冲、风池施以泻法,复溜施以补法,行针时指力、角度、方向均匀、灵活、轻巧,避免用力过大。
经过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为96.7%。
太冲能镇肝息风解痉、养肝血,配合谷可达到上病下取的目的,两者相伍谓之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复溜为肾经母穴,故补复溜可育阴柔筋,配泻风池,共奏平肝息风、滋阴潜阳之功。
1.1.2 唐燕萍[2]采用多针浅刺与行气法结合,以经筋辨证治疗面肌痉挛,取穴以颧髎、瞳子髎、率谷、丝竹空、攒竹、合谷、外关为主,其中合谷与外关穴交替使用,配穴有流泪、视物不清者加承泣、四白;食欲不振、月经量少者加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烦躁易怒、失眠者加太冲、申脉、百会;体虚畏寒、久病不愈者加背俞穴。
操作上采用多针浅刺针法,即在同一穴上,同时刺人三根毫针,针刺1.2分深,使针尖处皮肤呈突起小丘,不做手法,留针10分钟;在远端穴位上,采用行气法治疗,即运用手法激发,使经气由刺激点开始,沿经到达病所。
此病虽属难治之症,但邪在络不在经,针刺局部穴位宜采用多针浅刺法。
多针浅刺法是宗《灵枢》“齐刺”、“直针刺”、“浮刺”之法而来,结合三法之特长,三针齐下,浅浅刺入,故可散在络之邪。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针刀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0例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 ·625·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9-0625-01 ·临床报道· 针刀加穴位注射治疗面肌痉挛80例叶莉(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贵阳 550002)【关键词】 针刀;水针;面肌痉挛【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志码】 B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9.625原发性面神经痉挛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多由于在面神经传导路上的某些部位存在病理性刺激所引起,少数病例属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或面神经炎后未治愈出现的面肌痉挛,也有人认为颅内血管压迫面神经引起面肌痉挛。
笔者近十几年来对此病翻阅了很多的资料,吸取前人很多的临床经验,对该病的认识、考究作了大胆的开拓,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一般在28~72岁之间,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7年,病变部位大多在一侧,多数患者是在谈笑瞬目时,或休息不好疲劳过度,或情绪激动时,均可诱发或使之加重;少数患者有半侧、面部间歇性不自主抽动,使患侧睑裂变少,逐渐发展到面肌口角部肌肉常并有同侧颈阔肌或胸锁乳突肌的痉挛,抽搐的面部无疼痛。
但频繁发作者可影响视力、言语及咀嚼功能。
较重者出现耳鸣或听觉过敏,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面肌强直痉挛萎缩。
2 治疗方法根据针刀医学关于软组织损伤的病因病理学说和人体电生理系统的理论,用针刀触激面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眶下神经纤维,使电生理线路恢复正常功能,让疾病得以治愈。
第一支取患者仰卧位,在面部眉的正中点或框上缘中点(鱼腰穴),正对瞳孔处定位,作常规消毒完毕后,术者刺手持针刀,针刀线与眼轮匝肌肌纤维平行,刺入后调转刀线,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再向眉两旁垂直切断部分肌纤维;第二支取眶下孔凹陷处(四白穴)松解,术者持针刀刀口线与身体横轴平行,针体与针刀刺入点皮肤平面垂直,一般刺入0.2~0.3寸,先纵行再横行剥离2~3刀;第3支调节口轮匝肌。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面肌痉挛针灸传统疗法多种针法综合疗法单针疗法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
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
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
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
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
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主穴均用火针针刺。
用0.30mm×40mm 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
配穴用0.30mm×(40~60)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
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
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
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
导语: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
相信在严寒的冬季很多朋友都会因为一些不知名的原因而出现了面瘫的症状,而面瘫后遗症就会导致面肌痉挛的现象出现.从而也就会导致面部不断的抽搐,也让周围的朋友看到这种情况后产生后怕的心情.所以针对这种症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那么面肌痉挛针灸穴位有哪些呢?接下来有时间就一起去了解一下.
面肌痉挛属中医“筋惕肉”、“内风”、“颜面抽搐”等范畴,多因邪气久留筋脉,阻滞气血运行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或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等内外因素而发病。
中医古籍《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资生经》、《普济方》、《针灸大成》等都提到了针灸治疗面肌痉挛。
常取下关、颧髎、合谷等穴疏通经络,祛风止痉,调和气血以恢复局部神经肌肉的功能;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筋之“会”穴,刺之有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的作用;百会位于头部正中,归于督脉,入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刺之有开窍宁神之功;上星、印堂作用与百会相似,均为醒脑开窍针刺法之主穴;足三里是多气多血之腧穴,刺之具有强壮全身的作用;合谷配太冲能通调二经气血,古称“四关”穴,具有较强的镇静解痉作用;下关、瞳子髎、地仓、颊车等穴能疏通局部气血,使经气通畅,筋肉协调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面肌痉挛属本虚标实之症,针刺的同时如能配合耳贴、口服中药等治疗,可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很好地介绍了面肌痉挛针灸的一些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