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个部 位散 刺 2~5针 , 也 可 酌 情 多刺 。隔 日 1次 , 5
次为 1 疗 程 。②体针 : 局 部 取穴 : 阿是 穴 ( 痉挛 抽 搐 发
作 的引 发部位 ) , 眼部痉 挛 为 主取 四 白、 鱼腰 、 丝竹空; 面颊部 痉挛为 主者取 颧髂 、 四白 、 巨髂 、 迎香 ; 口角 痉挛 为主者 取地仓 、 大迎 、 夹 承浆 、 口禾髂 。远端 取穴 : 中脘 及 双侧 太 冲 、 阴都 、 合 谷 。操 作方 法 : 阿是 穴用 1 寸 毫 针斜浅 刺人 3分 , 面部腧穴 用 1寸毫针浅 刺 5分 , 均不
0 . 0 5 ) ,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治 疗 方 法
患侧 阿是 穴 相 对 应 的 部 位 ) 。 中脘 、 阴都 、 合谷、 太 冲
均直刺 浅刺 约 5分 , 刺用 平补平 泻法 , 针刺得 气后 留针 3 0 a r i n , 其 间行 针 1次 。每天 1次 , l 0天为 1 疗 程 。火 针与体 针 同步 进 行 , 均 为 疗 程 间 隔 3天 , 共 治 疗 3个
侧取穴 , 患侧 与 健 侧 每 天 交 替 轮 取 ( 健 侧 阿是 穴 即与
其 中男 2 0例 , 女2 5例 ; 年龄 2 3~6 4岁 , 平均 ( 4 6 . 9
±1 0 . 2 ) 岁; 病程 3天 ~7年 , 平均 ( 6± 4 . 6 2 ) 月 。对 照组 4 2例 , 其 中男 1 8例 , 女 2 4例 ; 年龄 2 2~ 6 2岁 , 平均 年 龄 ( 4 6 . 6±1 1 . 2) 岁; 病 程 2天 ~8年 , 平 均 ( 5 . 5± 4 . 7 3 ) 月 。2组 性 别 、 年龄 、 病程 、 病 情 等 一 般 资料 经 统 计 学 处 理 , 差异 均无显著性 意义 ( P>
杜秀娟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经验

杜秀娟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
经验
1引言
面肌痉挛是一种神经系统病症,患者由于面肌肌肉的异常收缩而导致面部扭曲、眼睑抽搐等症状,给生活和社交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
目前临床上一些药物治疗方案并不理想,个体差异大,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本文将分享杜秀娟医师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经验和方法,特别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效果。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基本组成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配方包括柴胡10g、黄芩
9g、生姜6g、龙骨15g、牡蛎15g、炙甘草6g、大枣6枚。
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结、调和脏腑、平肝理气的功效。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50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中,有效率达到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
此外,在治疗组中,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操作
治疗面肌痉挛时,首先需要明确面肌痉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疾病。
对于非器质性面肌痉挛,可以依症候选方,一般选用柴胡加龙骨
牡蛎汤治疗。
每次口服一剂,一日两次,一般连服10天。
在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作息规律。
5结语
综上所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面肌痉挛,具有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和思路。
当然,中医治疗还需要以人为本,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注重个性化调配,从多方面发掘有效治疗方法,缓解面肌痉挛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医针灸疗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头体针配穴法在面肌痉挛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面肌痉挛患者XX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采用头体针配穴法进行治疗。
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相应的头部穴位进行针刺;其次,结合体部的穴位进行配伍针刺。
治疗过程中,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痉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临床观察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头体针配穴法治疗,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其中,痉挛程度减轻、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的患者比例较高。
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肌肉逐渐恢复自然状态,不自主抽搐的现象得到缓解。
2. 治疗效果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为XX%,其中显效患者占XX%,有效患者占XX%。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头体针配穴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头体针配穴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面部肌肉的神经功能,从而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此外,该方法还能改善患者的气血循环,促进面部肌肉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同时,注意针刺的深度、角度和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舌咽神经痉挛,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中医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面肌痉挛的最新最好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对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有所帮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主要是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和神经系统,达到舒经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肝风上扰、肝郁气滞、肝肾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因此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要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益肝肾。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熏洗、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镇痉、祛风、疏肝等作用的穴位进行针灸,如风池、太冲、合谷等。
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可以通过将一定药物煎煮后,利用药物的挥发性成分渗透皮肤,达到温经散寒、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定痉的中药材进行熏洗,如川芎、当归、白芷等。
通过中药熏洗,可以有效地舒经活络,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手法的刺激,调理气血,舒经活络,达到祛风定痉的效果。
在治疗面肌痉挛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推拿手法进行按摩,如拨筋、捏脊、搓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有效地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都以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祛风定痉为核心。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面肌痉挛的民间中药方,效果良好,值得收藏

面肌痉挛的民间中药方,效果良好,值得收藏
面肌痉挛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是我们也经常见到。
见于面部肌肉往耳部一侧抽搐,特别受到注意时更甚,严重影响人们自信和形象。
西医常用肉毒毒素局部注射,但仅维持半年到一年时间。
当然也有人为制造面神经麻痹而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
现在介绍一个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药方。
药物:白芍60克,生甘草30克,全蝎3克
用法:共研细末,每次一克,每天三次口服
中医认为该病与肝风有关,风胜则动,七情为患,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风阳上扰,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
芍药甘草汤是张仲景治疗伤寒误治伤阴引起的脚痉挛。
白芍味苦微寒,入肝脾肺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肝是刚脏,其气容易横逆。
白芍可以缓解肝气,敛肝之阴,柔肝之刚,所以可以抑木疏风,止血濡筋。
甘草味甘,补中益气,入脾,甘可缓急。
全蝎有息风,止痉挛,通宣止痛的作用。
针药结合治疗面肌痉挛42例疗效观察

本文观察结果 表明 , 针灸联合 中药治疗面肌痉挛收到很 好的临床疗效 , 且无副作用 , 患者 对治疗方法无依赖性 , 宜 于
・
l 9 4・
中国中医药科技 2 0 1 3年 3月第 2 0卷第 2期 Ma r . 2 0 1 3 V o 1 . 2 0 N o . 2
疹 出现 。
d a t i o o f t h e P a t i e n t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C o s t i p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Q . e s —
2 . 3 统计学处理
所 有数 据使 用 S P S S 1 7 . 0统计 学软 件包
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 , 等级 计数 资料采用 R i d i t 分析, P< 0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3 治 疗 结 果
3 . 1 疗效标准
痊愈 : 面肌抽搐症状消失 , 随访 6~1 2个 月
情况均会诱发或加重发作 , 面部 或头部肌 肉运动也会诱 发痉
挛发作。
2 治 疗 方 法
2 . 1 治疗组 ①针刺疗法 : 主穴取阿是穴( 即面肌痉挛触发
点) ; 配穴取 阳白、 四 白、 鱼腰 、 攒竹、 迎香 、 颊车 ; 辨证取 穴 : 肝
风内动加太 冲 、 阴陵 泉; 痰湿 阻络加 丰隆 、 中脘 。操 作方法 : 以2 8— 3 O号 毫针 针刺 , 进针后捻转补泻 1 分钟 , 留针 3 0— 6 O 分钟 , 每 1 5分钟行针 1 次, 每 日或隔 日 1 次, 1 0次为 1疗程 , 疗程间间隔 2日。② 中药组方 : 熟地黄、 白芍 、 牡蛎各 3 0 g , 当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

面肌痉挛最新最好治疗方法中医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或痉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针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中医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等。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筋活络、祛风定痉的效果。
对于面肌痉挛患者,针灸可以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改善症状。
中药疗法则是通过中药的药性作用,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舒筋活络,以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目的。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舒缓疼痛。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肉毒素注射、神经调控技术等。
肉毒素注射是通过注射肉毒素A 到面部肌肉,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减轻肌肉痉挛。
神经调控技术则是通过植入神经调控装置,对面部神经进行调控,达到缓解面肌痉挛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面肌痉挛患者的治疗选择。
除了治疗方法的选择,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保健方法。
首先,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紧张,因为情绪波动和疲劳是面肌痉挛的诱发因素之一。
其次,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此外,适当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
总的来说,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现代医学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健护理,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希望面肌痉挛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加味牵正散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加味牵正散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观察R246.8B1672-5085(2011)5-0401-01【摘要】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对39例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用牵正散加味为主方施治。
结果以加味牵正散为主方治疗有效率达95%。
结论牵正散治疗面肌痉挛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面肌痉挛牵正散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是以面部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面部气血不荣,遭受风邪侵袭,气血或风痰痹阻于经络所致。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5岁最为多见。
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牵正散为中医治疗此症的经典方剂。
自2004年以来,笔者采用加味牵正散为主方治疗急性或慢性面肌痉挛39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39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确诊为面肌痉挛。
其中女22例,男17例;年龄16~50岁,平均33岁;病程3天~1.5年;左侧15例,右侧24例。
2治疗方法39例患者均用加味牵正散施治。
主方:全蝎10g,白附子10g,僵蚕10g,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白芷10g,天麻10g,威灵仙10g,细辛3g,升麻6g,甘草5g。
2.1风寒型多为晨起时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说笑时较为明显;或伴随面部轻微疼痛感,面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治法:袪风散寒、通络止痉。
主方加桂枝9g,西穹9g。
2.2风热型除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说笑时较为明显外,伴眼胀、咽干咽痛。
面浮红、舌红或绛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痉。
主方加蔓荆子10g,葛根10g。
2.3风痰阻络型一侧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伴面肌麻木感或一侧眼睑、口角闭合不紧,面白,苔白厚或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理血、通络止痉。
主方加半夏12g,制南星10g,川芎10g,鸡血藤30g。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面肌无痉挛抽搐,眼睑、口角正常闭合;显效:面肌无明显抽搐,但患侧尚有轻度抽动感;好转:面肌肌肉抽搐减轻,其他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19例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中医治疗;面肌痉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6-02
面肌痉挛或称面肌抽搐,是现代医学神经科的一个症状,在中医文献虽未有明确记载,当应属于祖国医学的风证范畴。
“病机十九条”阐要:“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眩”的病机,属于停痰,伏饮,以及肾阳衰微,浊阴上逆等。
又因肝肾阴亏,木失所涵致肝阳上亢,肝风内扰,或肝胆火炽,火热生风,风火相煽而致风动于上,发为面肌痉挛。
本病多发于儿童及中青年,常见于眼睑及口角处,或伴有头痛,头晕,耳鸣等兼证。
一般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严重者妨碍睁眼视物和说话。
目前现代医学药物疗效不显著,现将笔者几年用中药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年龄1-10岁9例。
11-13岁7例。
31-50岁3例。
112性别男12例。
女7例。
113病程1周至半年10例。
半年至两年5例。
三年以上4例。
114其他轻度:仅眼睑部痉挛13例。
重度:眼睑及口角皆痉挛影响视物6例。
12疗效标准
121疗效观察①显效:面肌痉挛及兼证痊愈或基本消失。
②有效:
症状明显减轻。
③无效:症状无减轻。
122疗效分析在19例中显效11例,占578%;有效7例,占368%,无效一例,占54%。
总有效率为946%。
13辩证分型
131肝阳上拢型面肌痉挛,常兼头晕,目眩,耳鸣,或肢体震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132血虚风动型面肌痉挛,常兼有头痛隐隐,面色苍白,唇爪无华,心悸乏力。
舌淡苔白,脉虚涩。
133外风侵袭型常因风邪诱发面肌痉挛,多兼头痛,鼻塞,恶风,肢体酸楚等证,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数。
14治疗方法
141肝阳上拢型①治则:平肝熄风,通络止痉。
②方药:龙胆草15g,木贼15g,菊花15g,生地15g,草决明15g,蔓荆子15g,白芍15g,黄芩15g,全虫6g。
③加减:风重加防风,羌活。
痛重加川芎,白芷。
痉挛加蜈蚣,白花蛇。
142血虚风动型①治则: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②方药:阿胶15g,黄芩15g,白芍15g,当归15g,生地15g,勾藤15g,丹参20g。
③加减:风重加全虫,蜈蚣。
血虚加鸡血藤,鸡子黄。
肾虚加龟板,寸冬,川断。
143外风侵袭型①治则:疏风通络,活血止痉。
②方药:防风15g,菊花15g,荆芥15g,秦艽20g,全虫6g,僵蚕15g,勾藤15g,白芷10g。
③加减:风重加羌活。
痛重加蒿本,川芎。
痉重加蜈蚣,
白花蛇。
2典型病例
例1:王xx,男,32岁,木匠,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2011年8月16日,初诊:右侧面肌痉挛,影响工作,由于脑怒紧张,繁忙时尤甚。
眩晕,耳鸣,有时头皮有蚁行感,舌红津少,脉弦细数,血压150/95mmhg,证属肝阳上亢型。
方药:秦艽20g,防风15g,木贼15g,蔓荆子15g,草决明15g,龙胆草15g,全虫6g,白芷10g水煎服,三剂。
二诊:痉挛明显减轻,眩晕,耳鸣减轻,血压140/90mmhg,睡眠欠佳,原方去白芷,加琥珀,龙骨,牡蛎三剂。
三诊:睡眠佳,痉挛数日发作一次,在原方再服五剂。
四诊:诸病除,舌红脉和,在原方再服五剂,巩固疗效,两个月后随访痊愈。
例2:王xx,女,41岁,工人。
2011年5月9日初诊,左眼睑抽掣,多劳累及失眠后加重,有时头痛,心悸,失眠乏力,多汗,唇及指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血虚风动型。
方药:当归15g,熟地15g,麦冬15g,首乌20g,龟板25g,全虫6g,僵蚕10g,鸡子黄2个,鸡血藤20g,三剂。
二诊:5月13日头痛抽掣明显减轻,仍有汗出,头晕,失眠,心悸,乏力,原方加炒枣仁,琥珀三剂。
三诊:5月18日,已能安眠,痉挛,心悸,头晕明显减轻,在原方去琥珀,加勾藤,三剂。
四诊:5月22日,痉挛止,有时心悸,乏力,在原方去全虫加鸡血藤,再服五剂。
两个月后随访诸病除,再未复发。
例3:高xx,男,9岁,2012年6月14日初诊,患者一周前睡眠当风,醒后双眼睑抽掣,五日后连及口处,经某医院诊断为面肌痉挛,曾用安定,谷维素,维生素等药均无效。
现已呈苦笑面容,伴有轻度头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风侵袭型。
方药:防风15g,菊花15g,荆芥15g,秦艽20g,全虫6g,蜈蚣两条,勾藤15g,寄生15g,白芷10g,僵蚕15g四剂。
二诊:6月19日头痛已愈,痉挛明显减轻,在原方去防风,白芷,加蔓荆子,再服三剂。
三诊:6月24日痉挛消除,在原方去全虫,蜈蚣,加胆草再服五剂巩固疗效,两个月后随访诸病除未见复发。
3体会
以上各型,基本病机皆不离“风动”。
本病常发生于青少年,每见不足之证,腠理空虚。
营卫失和,肾虚于下,营血内虚等,多以本虚为主,因本虚引起内因失调,是发生本病主要关键,故协调其内因,乃是治疗本病的中心环节,在治疗过程中,要谨避风邪,过劳及精神刺激,尤应注意早期治疗,这是对本病治愈的彻底与否,和治愈时间迟早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