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

确诊 为糖 尿病并存在 不 同程度 的高脂血症 、 高血 压 以及 有吸烟 病史的 患者入 院后根 据 Hb c 随机分 为两 Al 值 组 ( ) 强化 治疗组 ) 强化 降糖治 疗+ 1( : 非严格 的控 制其他 危险 因子组 ;2 ( ( ) 综合 治疗组 ) 常规 的降糖治 疗+ : 严
糖 尿病 是 冠 心病 的等危 症 . 而很 多 糖 尿 患者 都
合并 多个 高危 心 血 管病 致 病 因 子 , 年 来关 于糖 尿 近 病 强化 降 糖 治疗 作 用尤 其 受 到 了关 注 , 是其 合 并 但 大 血管 病 变 甚至 导 致其 死 亡 的 因 素是 多 方 面 的 , 在 针对 患 者 多个 心 血 管高 危 因子 的综 合 治 疗 , 比单 纯 的 强化 降糖 治疗 使糖 化 血 红 蛋 白( b l) 降 到某 H Ac 下
c rnch at alr J .E rJH atF i 20 8 4 :5 — ho i er fi e[ ] u er al 0 6, ( )3 5 u ,
3 0. 6
i ha a uept ns[ ] H at h tm,2 0 , ( ) 5 — 9 n erfi r ai t J . er R yh t l e 0 8 5 1 :2 5 . [ 1 h n H J AiZ A, K j 1 ]C u , l oi Y, e 1 A ei inl g ma ta. p l s ai n g n
格 的控 制 其 他 危 险 因子 组 。 结 果 : 化 治 疗 组 治 疗 出院 后 1个 月 测 H A c60 ~65 , 却 出现 了 6例 因 强 b 1 .% .% 但
心 绞痛入 院和 1 死亡 . 例 综合治疗组 出院时 Hb c .% ~78 只有 l 出现心 绞痛而入 院。结论 : Al 0 7 .%, 例 进行 多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大血管并发症论文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与大血管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19-02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缓慢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 120 d 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长期血糖的“金标准”。
同时可进行糖尿病筛查、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估。
李雯妮[1]等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7个时点(三餐前、后及夜间10点)的血糖水平以及24小时平均血糖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漂移水平的幅度和频率。
schmitz[2]和 monnier等[3]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和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其波动无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是餐后高血糖的标志,但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很小。
目前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空腹、餐后血糖对之影响相当,值越大特别是大于10%以上,则与空腹血糖相关性大,值越小则与餐后血糖相关。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脑血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至大血管病变的机制:(1)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以保持血管壁的正常功能,其中以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即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最主要。
高血糖可诱导大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引发功能及结构损害,有研究[4]认为内皮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始发事。
另有研究[5]认为胰岛素是介导血管舒张的主要刺激物,且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黏附分子的表达,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素功能是正常的,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群升高明显,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不能正常发挥上述功能。
胰岛素抵抗的背景下,高胰岛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等等都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发布时间:2022-03-04T02:07:59.24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期作者:郭雅彬[导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郭雅彬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方法:选取老年T2DM患者(年龄≥60岁)120例,参照标准的心血管反射试验(CART)分为CAN组和非CAN组,并将RDW分为RDW增高组和RDW正常组。
比较各组之间临床资料的差异。
结果:120例患者中CAN检出率为46.67%(56/120)。
与非CAN组比较,CAN组年龄偏大、病程偏长、高血压比例、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AN组RDW[(14.40±1.56)%]水平显著高于非CAN组[(12.29±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DW与ValsalvaR-R比值、深呼吸心率差值、(立-卧)心率差值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卧-立)舒张压差、(卧-立)收缩压差呈正相关(均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水平增高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CAN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老年T2DM患者CAN检出率较高,且RDW水平增高与CAN发生关系密切,可能是CAN发生的高危预测因子,临床应当加强RDW的检测,以评估CAN发生风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肌梗死引言糖尿病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尚未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DCA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尚未完全了解。
临床表现有安静性心动过速,直立性虚脱(体位性低血压)和隐性心肌缺血等。
诊断是通过多项自主功能测试来评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其中心血管反射实验(CRT)是诊断DCAN的金标准。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危害巨大。
本文通过分析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探讨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
药物治疗方面,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显示了一定的疗效,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论文总结了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强调了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病、临床治疗、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综合治疗策略、效果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引起的并发症严重。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
心血管病不仅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还会增加死亡风险,给病患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负担。
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劣,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引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本研究旨在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纵览多项研究,解析强化降糖之争

纵览多项研究,解析强化降糖之争作者:王宏才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09年第02期就糖尿病临床研究而言,2008年可以称为“强化降糖”年。
在这一年中,探讨强化降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转归影响的几项大规模研究结果陆续发布。
年初控制糖尿病心血管危险行动研究(ACCORD研究)降糖分支因强化组死亡率增加而中止。
就此研究结果,某些传媒开始大做文章,一味质疑“强化降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甚至宣称血糖达标与否对寿命没有直接关联,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曾一时引起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恐惧与不安。
然而,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公布的强化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转归研究(ADVANCE研究)和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研究)并未显示强化降糖增加死亡风险,ADVANCE研究还证实强化降糖组患者有显著血管获益。
到9月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后续10年随访结果则显示,强化组患者不论微血管事件还是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发生危险均显著降低。
同为强化降糖研究,其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为何如此之大?差异点:不同治疗药物,治疗理念和治疗时间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
ADVANCE、ACCORD和VADT研究都纳入病程较长的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但它们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上不同。
ACCORD研究可采用任何治疗方式,唯一目的是快速降糖达标,VADT研究对治疗方式也无特殊规定,但降糖目标值高于ACCORD研究,只有ADVANCE研究明确规定使用以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为基础的强化治疗策略缓慢平稳降糖达标。
再看研究结果,ACCORD研究显示强化降糖组死亡风险增加,VADT研究虽未显示死亡增加,但也未见强化降糖有明显血管益处,AD-VANCE研究则观察到强化降糖显著改善复合血管终点,尤其是显著降低微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重点提示:选择合理的药物和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母义明-冠心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R
常规降糖组n= 3050 降血糖控制在≤10mmol/L 3012例纳入统计分析
主要终点事件:随机分组后90天全因死亡 并进行糖尿病、创伤、手术、脓毒血症等亚组分 析
N Engl J Med 2009;360:1283-97.
强化降糖增加重症患者死亡风险
亚组分析 手术
1.0
P值 0.1 0
是 否 糖尿病
事件数 传统治疗 121 155 187 205 212 222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1.0 0.8 0.6 0.4
1997
213 489
磺脲类-胰岛素 225
277
338
378
406
426
事件数 传统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
1999
267 610
2001
330 737
2003
400 868
≥300 290 -<300 280 -<290 270 -< 280 260 -< 270 250 -<260 240 -<250 230 -<240 220 -<230 210 -<220 200 -<210 190 -<200 180 -<190 170 -<180 160 -<170 150 -<160 140 -<150 130 -<140 120-<130 110-<120
1970
1998
1970
1990
2000
2005
2010
困惑:血糖干预如何才能达到心血管终点?
研究 名称
ACCOR D (n=1 0,251)
ACCORD研究结果不可曲解

相关。2 型糖尿病的晚期微血管并发症, 如肾功能衰竭 、增生性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 或 引 起 视力 缺 失 的黄 斑 水肿 ,不仅 严 重影 响 了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 导致 总 体生 存 率 降低 ,而 且 大大 增 加 了患 者 的 并发 症 治 疗 费用 ,因此 ,临 床上 亟 需 一种 不 会 造 成 严 重 低 血 糖 反 应 的 新 型 降糖 策
该研究时间太短、降糖强度太弱以至于 未能观察到强化 降糖对晚期微血管终点
的 保护 作 用 。而 与 AC R 研 究微 血 管 终 C OD 点相 同 的U PS 究对 受试 者观 察 了大 约 K D研 l年 ,强化 降糖 才显 示 出了对 于 同样 的 O 晚期终 点事 件 的疗效 。 尽 管AC RS 究在 37 后 强化 降糖 C OD { ) .年 组 的患者转 为接受标准 降糖治疗 ,但强化 降糖在微量 蛋 白尿和 巨 白蛋 白尿 、三原色
76 。也 由此 可 见 ,AC R 研 究 未 能发 .% COD
生率,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A C R 研 究者 强 调 其研 究结 果 不 支 CO D
( 料 来 源 L n e , 0 0 3 6 资 a c t2 1, 7 :
31 32 ) 9 — 9 .
1 i 6 中国处方药 21, oI] 00 8N . 0 O
糖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
发症 。很 可 RA CR 研 究 对于 高危 心血  ̄C O D 管疾病 的2 型糖尿 病 患者所 使用 的方 案过 于激 烈 而 不够 谨 慎 。未 来 2  ̄3 年 中 , 0 0 全 世 界 的糖 尿 病 患者 将 会 增加 2 3 , ~ 倍 糖 尿 病 的 防治 形 势将 更 加严 峻 ,因此 ,
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影响

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影响叶小钧;王勇;黎娜;张丽芳;刘晓飞;陈丽;罗荷【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年(卷),期】2013(027)005【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强化血糖管理(IGC)及强化他汀(IS)治疗能否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院内心衰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87例患者随机分为IGC及常规血糖管理(CGC),组内再分为IS 及常规他汀(CS)治疗,即IGC+IS(A组),IGC+CS(B组),CGC+IS(C组),CGC+CS(D 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24h、72h及7d检测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评估心功能Killip分级.结果:入院24h平均血糖IGC较CGC组显著降低(8.62+1.06和11.64+ 1.38mmol/L,P<0.01).Killip分级在72h及7d时IGC较CGC组显著改善、IGC及IS组72h时BNP水平显著降低.心衰持续存在或进展的比率A组均低于其余3组(P<0.05).IGC及IS可降低各时间点hs-CRP,且A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均P<0.01).结论:早期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可减少住院期间心衰的发生,联合治疗优于单一强化降糖或强化他汀治疗,推测机制与两者的协同抗炎相关.【总页数】6页(P266-271)【作者】叶小钧;王勇;黎娜;张丽芳;刘晓飞;陈丽;罗荷【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高血糖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J], 郭盛锦;吴学周;方朝辉;黄至斌2.强化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J], 赵菁;马旃;赵兴山3.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性反应、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孟爱亮;武莉芳;孙伯玉;王辉;王佳敏4.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AMI伴高血糖患者心室重构及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J], 李亚;宋大庆;韩翔宇;肖立运;王冉;王健5.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患者心室重构及血清炎性介递质的影响 [J], 李爱焕;薛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20T15:10:23.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鲁宏亮
[导读]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A1c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0例,对照组600例,对照组行单纯强化降糖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降糖治疗及严格控制危险因子。
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多个危险因素干预,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显著较单纯强化降糖方案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关注自身血糖值变化,但是忽略未感知潜在危险因素,影响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强化降糖;危险因子
糖尿病为机体内糖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已经有数据统计显示[1],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出现心血管病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关注血糖值变化,而未在意潜在威胁[2]。
糖尿病为大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致病因子,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3]。
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未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使患者依然存在心血管疾病威胁。
在本组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使用强化降糖基础上加用多危心血管因子控制,效果较为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男性689例,女性511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5.8±6.4)岁。
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史。
纳入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显示心肌酶学在正常范围;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将1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0例,观察组6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强化降糖治疗,治疗前HbA1c为8.3%~11.5%,测量空腹血糖为7.7~9.3mmol/L,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剂治疗;出院时检测HbA1c为7.1%~8.1%;空腹血糖为6.1~7.7mmol/L;出院时使用二甲双胍50mg,3次/d;优降糖5mg,3次/d,作为维持用药方案;
观察组行综合治疗,入院时HbA1c为7.9%~8.7%,测量空腹血糖为6.9%~7.9%mmol/L,住院后继续使用二甲双胍25mg,每日两次口服;优降糖2.5mg,每日两次口服;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硝酸酯剂等治疗,出院检查为HbA1c为7.0%~7.5%,测量空腹血糖为5.8%~6.9%mmol/L。
出院后患者予以依那普利10mg,1次/d,拜阿司匹林0.1g,1次/d,双氢克尿塞6.3mg,1次/d;倍他乐克12mg,1
次/d,定期检测血压。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剂量资料采取(±s)检验,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
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引发大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情况具有相关性,因机体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因内皮紊乱,促使血管反应、张力明显变化,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5]。
由此可见,高血糖波动会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血糖波动大小,也是决定患者并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6]。
经本组研究调查显示,采取常规降糖治疗,并对危险因子进行严格控制,经治疗后,HbA1c7.0%~7.4%,仅4例患者因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占0.67%;提示,常规降糖药物加危险因子控制,可有效降糖,对血糖波动进行控制。
血糖波动较为严重,会导致机体中出现C反应蛋白合成,释放粘附因子后,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是形成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风险因素[7]。
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需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也需要定期检测血压、血脂等情况,吸烟史者,需要严格戒烟,控制心血管
疾病危险因子发生。
降糖治疗时,有效控制血压及血脂、BMI值,对心血管疾病作有效预防,见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8-9]。
综合上述,对糖尿病患者使用常规降糖方案,并加用严格危险因子控制措施,可有效起到血糖控制作用,相较于非其他危险因子控制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晶,赵苏.强化降糖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48-3749.
[2]方萍,黄佳佳,侯瑞芳等.严格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31-35.
[3]李明阳,张晓艳.从ACCORD研究中再认识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2,33(6):51-52,75.
[4]倪艳,邹永胜,刘泽明等.强化降糖治疗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38-40.
[5]保彦昕.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血糖及胰岛素干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1(9):1067-1068.
[6]薛桂凤,傅汉菁,周海英等.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2):960-964.
[7]赵玉珍,毕长华,孙治侠等.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1):9-11.
[8]侯艳明,赵颖馨,路方红等.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动脉压与动脉弹性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2(8):2063-2065.
[9]马丽荣.强化降糖方案联合左卡尼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8例[J].中国药业,2014,14(13):8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