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中国近代史

四、十年内战
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井冈山会师(朱德毛泽东) 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
共产党发展壮大
长征
国民党围剿
西安事变 内战基本结束
一、南昌起义:1927、8、1 (八一建军节由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井冈山会师:1928 年4月,朱德、毛泽东, 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六、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23日
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
(4)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国民党指挥不当
四.新文化运动1915 1、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的旗帜 4、刊物:陈独秀在上海《新青年》 5、内容后期: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 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 革命 6、性质: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影响: 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七七事变(全面爆发)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共产党敌后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国民党正面 台儿庄战役
抗 日 胜 利
美国原子弹 世界反法西斯帮助 苏联进军东北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 炮轰沈阳城,九· 一八事变爆发了。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什么事件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什么事件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近代史的分界此时期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开场,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此后的一百余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
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近代史的人物1、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孙中山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理解
中国近代史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时,中国人民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但都以失败告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和抗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历史。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近代史事件过程简述

中国近代史事件过程简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动荡的时期,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和过程。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过程进行简述。
一、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第一次冲突。
由于英国对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中国政府禁止鸦片贸易,引发了与英国的战争。
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款等。
二、太平天国起义(1850年-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目标是建立一个平等富裕的天国。
太平天国军队迅速壮大,攻占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
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太平天国最终失败,导致了数百万人的伤亡。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尝试。
在清朝内部,一些改革派推动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意图挽救清朝的衰败。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改革派被迫辞职或被革职,改革进程中断。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在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篇章。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革命运动。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和权益未能得到满足,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抗议潮。
五四运动的参与者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倡导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艰苦卓越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侵华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联军奋起抵抗。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一、引言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二、主要事件和时期1.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战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赔偿巨额赔款,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洋务运动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虽然最终未能实现自强,但它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3.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是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一次尝试。
然而,由于守旧派的反对,最终失败了。
4.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中国爆发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这场革命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5.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封建专制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思想的追求。
同时,这次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6.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场战争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则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三、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史。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追求。
中国近代史

抗日战争(1937— 1945)
1938年12月
1939 年1月 1940年3月 1940年8月至12月 1941年 1941年12月 1942年5月 1945年4月 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 1945年 1945年10月25日
解放战争(1945— 1949)
1946年 1946年5月4 日 1946年6月26日 1947年7月至9月 1948年9月12日 1948年11月
1901年
1903年 1904年开始 1901年~1911年 1905年
1906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5月 1911年10月10日 1912年1月1日 1912年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3月
1912年8月 1913年 1914年初 1914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 1914年秋 、北洋军阀时期(1912- 1915年5月9日 1919) 1915年12月25日 1915年 1916年3月22日 1916年 1917年初 1918年 1918年5月 1919年
解放战争(1945— 1949)
1948 年 11 月 ~1949 年 1 月 1949年3月 1949年4月21日 1949年4月23日 1949年5月27日 1949年6月30日 1949年9月 1949年10月1日
重要事件 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 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2)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 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 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两广自然灾害 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 ,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 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度》、天平军北伐 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 为通商口岸; 2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 行;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洪仁圩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 1、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4)赔 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 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进军苏南、上海近郊、退回苏州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兴起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 3、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开展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 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零星 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却不愿意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富强的目标。此外,洋务 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辛酉政变、曾国藩被命为四省总督、洋务运动开始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由奕担任总理大臣 总理衙门设立京师同文馆 清军围攻天京、安庆陷落 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

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中国近代史内容概括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
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我们说中国近代史,是1840-1949年间 110年间的中国历史,但长期以来我们不是这 样做的,而且现在我们开设的课程,还仍然 不准备这样做。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近代史, 仍然是1840-1919的80年的中国史。
我们的中国近代史长期以来限定在1840- 1919年间,实际上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这不是中国通史的分期法,而是中国革命史 的分期法。
2010-122010-12-11 9
2、中国半半的主要特点 、 ①封建的自然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并没有完全解体, 封建经济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优势。民族资本主 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 济的主要形式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发展缓慢。 ②政治上先是封建专制政权,继之是官僚军阀大资产 阶级的统治,他们对内残酷镇压新生力量,对外妥协 退让。 ③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也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我们 这里说的是相对的,实际上帝国主义什么时候也没有 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清政府没有,袁世凯时期没有, 国民党时期更没有,如果被控制了,岂不成了殖民 地。)
2010-122010-12-11
1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同时也是 中国人民的一部斗争史。长期以来我们就是这样认识 的。这是从革命史、政治史立论的。毛泽东讲的过多 的东西就在这里。中国近代史同时还是一部中华民族 的探索史、奋斗史,同时还是一部向西方学习要求中 国实现近代化的改革史,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这 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社会变迁方面立论的,毛泽东同 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讲这些方面的内容。我 们倾向将各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一部完整表述中国 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
2010-122010-12-11 7
4、洋务运动说 、 这种说法,着眼于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注重于生产力的变化。中国只有经过洋务运动,从 产生了资本主义,中国社会才出现了新的因素。 5、辛亥革命说 、 认为直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 中国才开始进入近代社会。这种观点是从政权的资产 阶级性质立论的。第4、第5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都不好解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论入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社会现实,能够解释和说明这个现实的,只有鸦片 战争,所以我们现在仍然认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但对其他说法,我们应该有一定 程度的了解。
2010-122010-12-11 10
④中国地广人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 端的不平衡。一般来说,南方、东南发展较快,北方、 西北的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慢。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 然是这样。东西、南北差别不是一般的大,而是相当 大。(举例说明生产力方面) ⑤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见 的。 ⑥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 强,为了民主和自由,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争,英勇顽强,持续进行,社会思潮激荡,改革不断 深入进行,中国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由洋务到 维新、到革命,由专制到共和,由屈辱签订不平等条 约到逐步收回失去的利权,到40年代,通过抗日战争, 中国已经基本上收回了失去的利权。
2010-122010-12-11 19
2010-122010-12-11 15
1、三大高潮说 、 三大高潮说形成于五十年代的大讨论,在讨论近 代史划分阶段的标准,以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为主线, 形成以太平天国、义和团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 革命高潮的递进为构架,这个构架积久渐趋公式化, 一直到八十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教材 均按此线索编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胡绳先生,他 在八十年代出版的专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还 坚持这种观点。
中国近代史
主讲: 张华腾
2010-122010-12-11 1
导 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围、 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 言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史 的继续和发展。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所以中国近代史是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产生、形成、发展、衰落、崩溃的一门历史科 学。但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使我们的表述不能完善, 这就涉及到我们近代史的研究范围问题,即我们所说 的中国近代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 由于我们的近代史长期以来限定在1840-1919年间,所 以制约了我们对近代史的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有着重大的缺陷,即重视政治、重视革命、 重视斗争,从革命史的角度把握近现代史,以至于中国近代史 成为一部革命史,一部现代史成为一部党史,不能客观地反映 历史的全部内容。历史是非常丰富的,除了革命斗争之外,还 有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方面的变迁等。 2010-122010-12-11 16
2010-122010-12-11
1、十七世纪中期说 、
4
即以十七世纪的明清之际为中国近代史的开 端。或者说1644年满洲人入关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种意见认为,十七世纪 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历史进入近代, 与此同时,中国明清两个王朝更替,将这个时间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世界历史一致,况且 在中国社会内部,明中期以来就产生了资本主义 萌芽,因此,将这个时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是比较合适的。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国外以苏 联史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 齐赫文斯基为代表, 齐赫文斯基 (曾主编《中国近代史》,三联书店1974年版) 国内以中国人民大学尚钺 尚钺为代表 尚钺
2010-122010-12-11
17
3、民族运动说 、 华中师大章开沅先生认为,近代中华民族不独立, 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斗争目标就是取得民族独立,近 代一切斗争也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贯 串中国近代史的始终,民族独立应该为中国近代史的 基本线索。 4、两个过程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张海鹏先生根据毛泽 东同志所说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将中 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此为两个过程说。两 个过程贯串于中国近代史的始终。这种意见,与三个 高潮说相近。
2010-122010-12-11
6
3、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说(或太平天国说)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说(或太平天国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这个事件对中国影响 太大了,应作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代表人物,英国史学家迈克尔 迈克尔,代表作: 迈克尔 《太平天国革命》1972年英文版。 这两种说法,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这 两大事件,确实对清王朝影响很大,白莲教起义, 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太平天国对清王朝的打击更 大,中央集权制大大削弱,一批汉族地主官僚开始 掌握了清政府的地方大权。这两种观点的理论缺陷 是,无法解释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事实。
2010-122010-12-11 11
中国虽然没有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经过中国人民的努力,奠定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 的基础,中国没有能够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创造 了一定的近代化的物质财富。 3、中国半半的出路 、 一是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如朝鲜、越南等。 正常的出路是获得国家独立,建设一个富强的资本 主义国家。如抗日战争顺利后,就面临着这样的形 势,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多好的机会啊!但由于 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国共意见相去甚远,国民党 失去人心,最终共产党取得政权,建立了一个新民 主主义国家。
2010-122010-12-11
14
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中国近代史 学界曾就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进行两次大讨论,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参加了讨论,我们这里作一扼要说 明。 所谓历史线索,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中形成 的一种考察历史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串于阐述历 史的首尾,有似绳索贯串钱物,如唯物史观、进化史 观、文化史观、英雄史观等等皆是。以这种历史线索, 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串列起来,并进行阶 段划分,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010-122010-12-11 18
5、独立和近代化 、 复旦大学李华兴、湘潭大学徐泰来先生认为,近 代中华民族不独立,中国贫穷落后,因此,中国人民 的斗争目标就是取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以实现资本主义的近代化,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中国 人民的斗争目标,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贯串于中国近代史的始终。 这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支持,老资格的 学者刘大年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一再强调,实现民族 独立和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线索问题的几种代表性意见,反映 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步步深入。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 必须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这一大学术问题。
2010-122010-12-11 5
2、十九世纪初期说 、 这种观点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并不是那样大,如果说对中国影响大的事件, 莫如1796-1805年(嘉庆元年-嘉庆九年)的白 莲教大起义,经过这次的起义,清王朝衰落了, 开始走下坡路了。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 是美国史学家、汉学家费正清 费正清,哈佛大学教授, 费正清 代表作:《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10-122010-12-11 3
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一新兴的学科,建国以 来开始在大学里普遍开设,就中国近代史的上 下限,在1956年全国召开的十二年科学规划工 作会议,我们所知道的顶尖级的学术大师郭沫 若、范文澜、翦伯赞、郑天挺以及胡绳、刘大 年等有什么疑问,即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 1840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者 达成的一致意见,而实际上在这种意见之外, 还有很多意见,就中国近代史的上限来说,就 有如下的几种意见:
2010-122010-12-11 8
中国近代史的下限 : 1840-1919 ; 1840-1949
二、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特点
1、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 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先来看经典作 家的论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文里这样说: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 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 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 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 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社会, 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社会,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 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