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传统文化1

合集下载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茶壶、一个算盘、一枚棋子、一双筷子都 有着古老的文化渊源,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古琴更 是如此,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琴的文化内容非常深厚, 有着完整的一套文化音乐体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 集《诗经》的《国风》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 中都有古琴的记载,
1
儒家
2
道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雅乐中古琴音乐一般的表现形式可以理解为 以下几个方面:从理念倾向上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儒家精 神内涵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中正平和,表现为曲风静穆内敛; 一类是倾向于道家价值取向的琴曲,比较注重音乐的飘逸出尘之 趣,曲境玄远,以超自然为皈依,使人神清气爽。
2)主题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八大类题材
一柱清香,丝烟云绕。这类琴曲大部分味淡声稀,朴实无华, 静谧中有一丝淡淡的喜悦,又有一点朦胧的惆怅,时有悟道的喜 悦。比如《普安咒》《静观吟》《极乐吟》等。
4
花鸟精神
借物以言志是中国艺术表现的常见手法,这类曲子大部分写 松之凌云、兰之幽香、鹤之悠然、梅之傲霜,无不充满着对生命 的崇尚,洋溢着生命的芬芳与高贵。比如《平沙落雁》《梅花三 弄》《玉树临风》《幽兰》等。
1
反映超然神境
这类曲子多是对神仙境界的描述和体验,充满宁静与愉悦, 比如《天风环佩》《神游六合》《列子御风》。
2
渔樵隐逸
这类乐曲大部分寄意山水托情渔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表 现为苍古沉静,神味悠然,似霞外云烟,令人忘机。比如《山居 吟》《渔樵问答》《醉渔唱晚》《鸥鹭忘机》。
2)主题内容方面
3 静坐参禅
“引领绿色发展,共创美好生活” 浅谈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职工文化大讲堂来自2020年6月9日目录

传统文化古琴

传统文化古琴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抒发离 别之情的诗篇,在唐代已成为广为流 传的歌曲。琴曲《阳关三叠》最早见 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作者及形 成年代不详。全曲因一个曲调变化重 复三遍,故得名“三叠”。歌词则在 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每一叠后半部分 又加入新词,进一步深化了原诗的意 境,表达出依依惜别、两地相思的伤 感情怀。
就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而 言,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2)曲目的整理 (3)录音资料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水仙操: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 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 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 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 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 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 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 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 秋塞吟》。

古琴与中国文人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 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 《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古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将治国与弹琴相提并论, 可见古琴的地位之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 、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为其音色浑厚,悠长 深远,具有清,和,淡,雅的因为品格,被 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而琴局于“四艺”之首。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
六忌
一忌大寒, 二忌大暑, 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 五忌迅雷, 六忌大雪
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 奏乐不弹 事冗不弹 不净身不弹 衣冠不整不弹 不焚香不弹 不遇知音者不弹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非遗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案例
1. 古琴文化:古琴是中国传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度成就。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魅力,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毛笔字画形式,表达、传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审美追求。

3. 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茶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有不同的饮茶仪式。

4.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兼有音乐、舞蹈、诗歌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彩的剧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

5.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和社会团结的重视。

6. 中国民间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包括剪纸、中国结、立体剪纸、剪窗花等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典型案例都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被誉为“乐器之王”,其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古琴的音乐艺术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有着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乐器之王”。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在音乐领域中得到了体现,而且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极高的地位。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还是一种文化艺术。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非常高。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首先,古琴艺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古琴艺术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还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优美、高尚、清雅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次,古琴艺术具有精神价值。

古琴艺术所表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古琴艺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感受自然、感受人生。

因此,古琴艺术是一种非常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

最后,古琴艺术具有教育价值。

古琴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人们的情感修养和品位水平。

古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现状虽然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古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古琴艺术缺乏传承者。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越来越少的人对古琴艺术有兴趣,导致古琴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智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为了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有许多方法可以采取。

首先,要注重古琴的教育与传承。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将古琴列入音乐课程中,将其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欣赏古琴音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其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音乐的兴趣。

另外,可以在社区和文化机构开设古琴学习班,为对古琴感兴趣的人提供机会学习和交流。

这样一来,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古琴产生兴趣,为古琴的传承奠定基础。

其次,要加强古琴演出和交流。

通过古琴演出可以将古琴艺术推广给更多的人。

可以举办古琴音乐会,邀请古琴大师和优秀的古琴演奏家来演出,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将古琴艺术介绍给世界各地的人。

通过古琴音乐会、展览和交流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琴。

此外,要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与保护。

古琴的制作工艺是传统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对古琴制作工艺的研究和培训,掌握古琴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要求。

另外,要加强对古琴的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改善古琴保管条件,确保古琴能够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

最后,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要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其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宣传。

可以出版相关的专题书籍、杂志和学术论文,举办古琴文化讲座和研讨会,向公众传播古琴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加强古琴教育与传承,举办古琴演出和交流活动,加大对古琴制作的研究保护力度,加强对古琴文化的研究与宣传,才能够让古琴艺术在当代社会得到发扬光大,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传统文化琴(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

传统文化琴(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

传统文化琴(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琴,以及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介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古琴是什么2、中国十大古琴3、中国古代的“四大名琴”,分别指的是哪四大?古琴是什么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十大古琴中国十大古琴分别为:1.周代“号钟”(“号钟”是传说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荡胸生云。

)2.春秋“绕梁”(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3.汉“绿绮”(相传绿绮通体黑色,隐隐泛着幽绿,有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因而名为“绿绮”。

)4.东汉“焦尾”(焦尾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

与其他三张琴相比,“焦尾”琴名直白无华,但其身世非同寻常,皆因此琴系东汉名人蔡邕所创制。

)5.唐代“春雷”(「春雷」为唐代名琴的名称,制琴世家雷威所作。

)6.唐代“九霄环佩”(“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为盛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是公元756年唐玄宗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大典上用的。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下面我们就聆听一首佛家古琴曲《普庵咒》。
(配合:佛家古琴曲《普庵咒》视频、mp3)
10
这首曲子听完了,现在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配合互动)
佛家讲究“明心见性”、“启发禅机”,跟佛有关的古琴曲例如有《忘忧》、《静观吟》、《普庵咒》,从这些琴曲中我们能体验到都佛家思想对古琴文化的影响,以及修心养性的内涵。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活动流程:
1、开场茶叙(配合播放古琴CD)
2、宣讲
3、古琴演奏欣赏,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 (宣讲文案)
序号
段落
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雅集的主题是“古琴与传统文化之养心修心”。今天的雅集由我配合古琴老师谢老师来为大家主持。
(在此建议先简单介绍一下古琴)
这种音色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惟有钟可于之媲美,而钟在现代几乎已完全退出器乐演奏。除编钟在个别场合演出外,也就是在寺庙还可以听到钟声。
(伴随谢老师弹奏及讲解)
古琴的弹奏,要求操琴者摒弃一切虚浮花样,持端正严谨的心态,以最为自然朴实、简洁大方的动作,传达出所奏曲目的内涵。若想弹好古琴,一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技法,没有捷径可由;二是收心修心,心思跳脱散乱的人,琴音也不能和谐感人,必得正心诚意、排除杂念才行。
上面说的是儒家的“慎独”工夫。而弹琴时的“心志绝虑”、“视之若无琴”,与佛、道两家“无相”、“无我”、“忘情”、“绝虑”之精神修养亦可相通。所以琴容是否娴雅,是操琴的基本。
16
我们操琴练琴时,从外在抚琴姿势,到内在气息调整,潜移默化间,整个人从头到脚都会在平和的音乐中逐渐改变。
操琴时内在气息调整,其实是一种心理准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佛家的调息定心。佛教在修行打坐时,讲究调息定心,并以此为悟道之前提。清代《溪山琴况》的作者,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就提出了古琴演奏的“调气”说:“约其下指功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 字 谱
《 平 沙 落 雁 》
减 字 谱 加 注 工 尺 谱
五 线 谱
原操为唐人陈子昂所作。盖取秋高气爽, 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 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 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 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 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 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 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 雌雄让。亦能品焉。
清· 周鲁封《五知斋琴谱》(1721)云: 天高气爽,月朗星辉,弹琴味道,饮酒赋诗。 指法简便,节短韵长。
《琴学初津》中曾如是评说:“起承转合, 井井有条,浓淡适度,意味深长。
青年古琴演奏家 古琴社指导老师
桂震宇先生
伯牙善鼓琴,而钟 子期善听。 巍巍乎若高山 洋洋乎若江河
……夫志有所存,则见于音,君子 知其因以逆其志,则得焉。或识于 斯须之间,或知于千载之下,若合 符节。周衰乐散,世罕知之。以伯 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子 期死,是以发愤而绝弦也。后之人 知其曲者鲜矣,又况察其音者乎? 察其音者亦鲜矣,又况探其志者乎? ——宋· 朱长文(1041—1100)《 琴史· 钟子期》
天欲 江 涯下 南 是未 江 处下 北 有风 八 菰悠 九 米扬 月 如影 葭 何落 芦 偏寒 伐 爱潭 尽 来三 洲 潇两 渚 湘行 阔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玉门关南,是出塞必经 之地。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 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 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 韵也。
琴曲来源 它应是什么样的曲子? 广陵散失传了吗?
广 陵 散
谢谢!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 的瑰宝。它也是唯一一种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的乐器。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 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古琴, 进入传统文化的 世界吧!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金陵派代表性 传承人 南京大学古琴文化艺术课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

老南务 师京理 ,大事 桂 北学, 世 京古中 民 大琴国 先 学社古 生 古名琴 现 琴誉专 任 师指事 会 。导, 常

桂 世 民 先 生 作 于 一 九 八 五 年
《 峡 江 图 》
唐琴· 九霄环佩
故宫博物院藏
抚琴陶俑
曾 侯 乙 墓 出 土 的 古 琴
解剖开的琴
雁足和轸子 琴囊
唐琴 九霄环佩
伏羲式
万壑松
仲尼式
一池波
神农式
祝公望
蕉叶式
太古遗音
师旷式
飞泉 连珠式
大圣遗音
灵机式
壑雷 落霞式
弹 琴 手 势
《 碣 石 调 幽 兰 》 ( 唐 人 写 本 )
现 存 最 早 的 文 字 谱
·
左 手 指 法 右手所 用指法
左手所 在徽位
右手 所弹 之弦
桂世民
先生
出也实奏此演究 了有践艺逐奏中 卓独积术步技国先 越到累上形法古生 贡的和取成,典钟 献见探得其数音情 。解索了琴十律古 。,丰风年,琴 为先硕,如孜三 弘生成在一孜十 扬在果琴日不余 古古。学持倦载 琴琴经理之探, 文教过论以索潜 化学多与恒古心 作上年演由琴研

陵深传生古陶 琴得弟,琴, 派金子系、琴桂 新陵,金国棋世 一广并陵画书民 代陵受琴。画先 的等到派师无生 代琴当一承不自 表派时代著涉幼 。的众宗名足受 真多师琴,书 谛名夏家尤香 ,家一梅其家 堪的峰曰钟庭 称指的强情的 金点再先于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