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精选ppt
20
与“京派”相比,“海派”有强烈的地缘 特色,其内涵与外延也更为松散,成了不 同时期上海地方文学的大杂烩。
“海派”文学与都市有关,而都市与实验、 娱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海派”的前 瞻性与通俗性是最重要的特征。
精选版ppt
21
海派文学的都市性
上海提供的现代社会生活 现代传媒的发展 都市生活与新女性 海派文学的重要类型:都市文学、通俗文
精选版ppt
5
京派”的沙龙
周作人苦雨斋群落 林徽因“太太的客厅” 朱光潜慈慧殿三号读诗会 《大公报》来今雨轩茶会和丰泽园聚餐会
精选版ppt
6
“京派” 的成员
从《语丝》分化出来的《骆驼草》成员 从《新月》分化而来的《学文》成员 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等3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
来的学者 30年代初从北大、清华、燕大等毕业的李广田、
卞之琳、何其芳、常风、萧乾等年轻作家
精选版ppt
7
派成员主要有三部分人:一是三十年代末 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 趣 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 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像梁实秋、凌叔华、 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等;三是清华、 北大等学校的师生,像朱光潜、李健吾、 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 等;此外,还有京派后起作家汪曾祺等人
学
精选版ppt
22
晚清的小报 民初《礼拜六》与《小说月报》 二十年代《红杂志》与《红玫瑰》 三十年代《现代》与《无轨列车》 四十年代《小说月报》与《万象》
精选版ppt
23
“海派文学”与独特的地方经验有关,只 要现代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继续存在, 那么它就会不断地再现于历史中。 “海 派文学”算不上单一、凝固的作家作品流 派,只能算是一个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现代 文学现象。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

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论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成就的比较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论海派》一文,无意间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
这场论争看似偶然,却蕴含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基本母题:如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乡土与都市、沿海与内陆等等。
其中,“海派”所指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新感觉派。
1 关于“京派”与“新感觉派”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基本成员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以《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水星》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而新感觉派是一个小说流派,发端于20年代末,形成于30年代前半期,以《现代》杂志为主要阵地。
代表作家是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其作品多表现半殖民地中国现代都市的畸形和病态生活,刻意描写主观感觉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潜意识、隐意识的开掘,人物多具有"二重人格",一部分作品具有心理分析小说的特色,并流露出颓废悲观情绪。
因主要受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所以被称为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2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各自的艺术特色⑴从写作手法京派作家的文体都带有一种抒情性。
他们小说的文体形态是与他们的叙事态度、价值选择、文化情致相联结而存在的。
在叙述中融入诗性的追求,在写实中弥漫着浪漫的气息是京派小说文体的突出特征。
沈从文喜欢用“诗的抒情”方式作小说,如《边城》有现实的忧伤,也有桃园般的浪漫,还有水的恬静蕴藉,清丽隽永的诗意扑面而来。
废名善用“写绝句的方法”写小说,还常把诗的象征手法移用在其小说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写青春气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杨柳喻乡村的古朴,《桃园》、《桥》以桃树言理想境界。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简答和分析题)答案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及答案3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A.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大新文学社团成立,新文学的声势大振。
《小说月报》由沈雁冰担任主编,从鸳鸯蝴蝶派的重镇变成新文学的重要刊物。
B.这一年出版了郁达夫小说集《沉沦》、郭沫若诗集《女神》(以及汪敬熙小说集《雪夜》、俞平伯诗集《冬夜》)等。
沈雁冰关于小说创作的评论和理论探讨,对小说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说出两部作品集及沈雁冰即可)C.这一年涌现出了郁达夫、叶绍钧、冰心(以及庐隐、王统照、落华生(许地山)、王鲁彦、许杰、郑振铎、彭家煌、蹇先艾、凌淑华、冯沅君、蹇先艾、台静农、张资平、郑伯奇)等有影响的小说家。
(说出三位作家即可)32.闻一多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了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请简要说明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
A.“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B.“绘画美”是诗的用词要做到有画面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C.“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匀称均齐。
五、分析题(30分)35.《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
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
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
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
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
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特点

注重心理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突出特点是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心理分析。
其作品主要描写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的空虚和异化,以及都市的消费性和商业性所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盛行, 并突出描写了夜总会、酒吧、舞会、跑马厅等畸形环境中人的病态行为和畸形心理; 善于描写人物情绪的流动、人物内心的主观感受, 并善于把客观生活加以情绪化、意象化。
这些创作都带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和特征。
在我国把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代派。
我国当时的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戴望舒等。
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新感觉派的影响。
新感觉派的创作题材多取材于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病态生活,并通过描写大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相世态,暴露出剥削阶级男女的堕落与荒淫、寂寞与空虚,为开拓中国现代的“都市文学”建立了极大的功劳。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不仅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新感觉派小说集,也是最早出现的反映都市生活的小说集。
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
相比之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不仅以上海为主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的扫描。
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到30年代初期,他们又接受新心理主义的影响,创作了一批以表现心理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如穆时英的《南北极》、《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小说都是将心理分析作为构成作品艺术形象体系的重要环节,丰富了刻画心理小说的表现手段。
但真正把心理分析推上一个新的高度的还是施蛰存。
他的《梅雨之夕》、《春阳》、《药羹》等小说代表了心理分析小说的最高水平。
施蛰存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中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大家。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初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种代表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
该
文学流派通过描写人物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来传递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批评。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对感官和感受的准确描写而闻名,作者试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人类五官的感觉体验,同时强调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感情。
这种文学风格通过强调人物的感官体验,揭示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以及对环境和现实世界的感知来定义人物形象。
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作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文学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无意识写作、内心独白等等。
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直接呈现出来的手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流动性和不连贯性来创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叙述形式。
无意识写作则是一种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创作手法,试图通过笔墨和语言的流动性来呈现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和情感。
新感觉派小说具有一种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和描写手法的倾向,试图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和情节发展。
作者通过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维、感知、情感和未知的一面,使读者有机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文学感受。
这种体验强调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世界的多变和不可捉摸性。
尽管新感觉派小说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但它对之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风格和写作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写作的认识和期待,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的名词解释在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探索、表现人的内心感受及主观体验为特点。
它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更注重情感和意象的表达,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微妙而复杂的感觉的捕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新感觉派小说进行深入的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流派。
一、新感觉派小说的背景与起源新感觉派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在那个时代,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变革引发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审视。
心理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新理论和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主观感受,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在此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应运而生。
二、意象与象征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以意象和象征的运用为其独特之处。
它通过巧妙的比喻和隐喻,将物理世界与内心世界相结合,并将普通的日常事物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
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性,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品味作品。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中,通过对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等感官的描写,浓缩了主人公的记忆与情感,使读者能够共鸣并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自由与无序的叙事结构与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不同,新感觉派小说更倾向于自由与无序的叙事结构。
它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线性叙事打破为碎片化的片段,采用跳跃式和随机式的叙述方式。
这种独特的结构不仅更贴近人类思维的非线性特点,也更好地表现了内心世界的错综复杂。
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至灯谜店之窗》就是以这种自由叙事的结构,将主人公的内心思考和感受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
四、情感的直观表达新感觉派小说强调对情感的直观表达。
它试图通过对细微差别和微妙感受的描写,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变化,并让读者在那些细节中发现共鸣。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消失的世界》中运用了丰富的情绪描写,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对比分析及特色一、对比分析:京派小说源于北京,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
京味小说起源于1980年代的北京,是中国新时期的典型创作流派。
2.描述对象:京派小说主要以北方都市社会生活为写作对象,关注社会变迁及人民生活,如《子夜》、《四世同堂》等。
京味小说描述的则是开放后,北京市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普通人为主要创作对象,如《永不消失的电波》、《亦舒系列》等。
3.风格特点:京派小说追求真实主义风格,作品写实且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文笔流畅,注重社会生活的细节描写。
京味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心理描写,作品充满情愫,语言通俗、生活化,并且多有幽默的元素。
4.主题与价值观:京派小说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家庭制度的衰落、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等。
作品教育人民要有正确的思想觉悟,追求社会进步。
京味小说作品则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历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生价值,倡导个体的自由和开放。
二、特色分析:1.京派小说的特色:(1)社会关怀:京派小说作品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实,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展示人心世态,旨在引起人民的思考和反思。
(2)报告性质:京派小说常常具有一定的报告性质,如《子夜》对封建家庭制度的解构,对人民生活的呈现,以及对新社会建设思想的宣传等。
(3)社会生活描写:京派小说对社会生活的描写非常详实,通过对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出都市社会的独特魅力。
2.京味小说的特色:(1)情感和人性:京味小说更加注重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探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并且刻画出人性的复杂性。
(2)幽默和讽刺:京味小说常常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表达观点,使作品读起来更加轻松愉快,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3)个体和自由:京味小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自由发展,强调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成功塑造了山地边城保持着忠厚善良、诚挚淳朴
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形象。人物都具有东方 理想人格光彩。 《边城》展现了一幅湘西风情民俗的生动画卷。
《边城》具有很多的艺术成就。 首先,人景交融。 其次,将散文笔法和诗歌的抒情方式引入小说。 再次,语言上,口语与古语结合。 最后,风格上于节制中见浓郁,在平淡里显奇崛。
“京派”小说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首先,在题材上,他们有意回避历史的影响,二
描绘更具理想和个人色彩的恒久的生活画面。 其次,在审美上,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
去。 最后,在文体选择和主题表达上,他们提供了抒
情和讽刺式样。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在文学史上被视 为“京派文学”的鼻祖。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 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 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 、《桥》 (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 散文、诗歌若干。
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 觉派”小说
第一节 “京派”小说创作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 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 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 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 《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 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 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1928年刘呐鸥创 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 义文学的介绍。
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 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 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 小说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