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新感觉派
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三十年代小说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端,以鲁迅的小说为代表,奠定了现代白话小说的基础,但那时,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文学流派上,白话小说的创作都还处在尝试的阶段,远远没有成熟。
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和作家们的创作实践,到了三十年代,现代白话小说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出现了大批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长篇小说一向被誉为时代的里程碑,但是,在第一个十年的中长篇小说创作领域,探索多于成功。
中国现代白话长篇小说从1922年开始起步,第一部是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从那之后,四、五年间仅仅出了十部左右,而且在艺术上都十分幼稚。
中篇的命运比长篇稍好点,在四五年间,创作比长篇多了一倍,并且在发韧之初就出现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杰作《阿Q 正传》。
然而,这一时期还是以短篇小说的创作最为辉煌。
到了三十年代,中长篇小说创作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
据《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统计,这十年间中篇小说不下200部,长篇有80部左右,两项加起来,超过第一个十年总数的十倍。
以真正的长篇小说的形态出现较早的是叶绍钧的《倪焕之》,然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作品,如茅盾的《虹》《子夜》,王统照的《山雨》,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巴金的《家》,萧乾的《梦之谷》,老舍的《骆驼祥子》,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沈从文的《边城》,废名的《桥》等等。
(二)三部曲作品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的三部曲作品,较有影响的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
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还有三部曲作品的大量涌现,显示了30年代小说作家的创作气魄和创作实力都有所增强。
这一时期并肩站立着三位杰出的小说家:茅盾、老舍和巴金。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 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 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 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 于文学研究。
(3)宗白华的“诗意人生”用唯美的 眼光看世界,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 (4)梁宗岱对象征主义的研究。在介 绍西方的文化理论的同时,还在中国 古代的成就中寻求“契合”,向着融 合、沟通的方向发展。
三十年代小说(一)
一、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
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 作品的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 的繁荣。
普罗小说:蒋光慈、洪灵菲等。 (革命+恋爱模式)。
左翼作家群:丁玲、柔石、艾芜、 沙汀、叶紫等。
“京派” :沈从文、萧乾、废名等。
现代派(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海 派】):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2、人物刻画上,善于抓住细节特征,以白描 手法加以夸张、反复,以突出其性格。
3、结构上,单纯明快,干净利落,余味无穷。
4、语言上简劲、犀利,富有跳跃感,从而形 成泼辣、劲捷的艺术风格。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 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 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内容上表现都 市社会病态的生活,追求瞬间印象或感受, 长于描写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艺术 上刻意追求主观印象,节奏快速。小说形 式花样翻新,采用意识流、心理分析、象 征手法、主管的感觉印象等方法进行小说 创作。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 穆时英。主要刊物《无轨列车》、《新文 艺》、 《现代》。
第六讲 三十年代小说(一)

艾芜 •1904—1992,四川新繁人,原 名汤道耕,早年漂泊于中国西南 边境和东南亚一带,1931年因参 加革命活动被遣送回国,1932年 加入左联。 •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南国之夜》等 •《山峡中》是其代表作 •外号叫“野猫子”的姑娘形象
叶紫 •1912—1939,湖南益阳人,原名余鹤林 •短篇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 《星》大多取材于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湖畔农村的生 活,以简化的人物设置和结构方式突现了农民与地主 的阶级对立,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爱憎真实地反 映了农村的阶级压迫以及农民的觉醒和斗争,具有阔 大悲壮之美 •其代表作《丰收》和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 《多收了三五斗》一样都以“丰收成灾”为主题,但 画面显得更加逼真。
萧军 •1907—1988,辽宁义县人,原名刘鸿 霖,东北作家群的主要青年小说家。 •《八月的乡村》(1935)。作品描 写一支抗日游击队在党领导下与敌伪 军队、汉奸地主展开战斗,并克服队 伍内部思想矛盾的过程,通过对陈柱 司令、“铁鹰”队长等坚强的革命战 士以及陈三弟、李七嫂等成长中的人 物的塑造,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 国奴、在斗争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 战斗精神。
洪灵菲像
4)代表作家 蒋光慈 •(1901—1931,笔名光赤,安徽 六安人)。他以写情绪激昂的新 诗登上文坛,诗集有《新梦》、 《哀中国》。 • “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 小说《少年飘泊者》 •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 裤党》,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大革命失败后,写了《野祭》、 《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 等作品
丁玲
(1904-1986)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原名蒋伟,字冰之,1904年农历9月4日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一个没落的封 建世家。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 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1.早期作品: 《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 《诗人亚洛夫》、《奔》等中短篇小说。 2.从1927年发表《梦珂》开始,到1929年末,共有十四五篇短篇小说,分 别收在《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里。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 知识女性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与极大的关注,她的作品相 当多是以女性描写为主要人物,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丽嘉、曼贞、 贞贞等,他们组成了特殊的女性形象系列。对她们的内心世界的深入挖 掘、准确把握和细腻表现,使她们成为中国20至40年代女性形象中一组 不可忽略的风景。
第09章30年代小说(一)

海派小说
一、深受日本新感觉流派的影响,又被称为“新感觉派”。注重表 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 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二、文学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以都市题材为主。 3、性爱描写成为小说风尚。 4、注重小说形式的猎奇和创新。
海派作家
1、早期海派小说家: 张资平写三角或多角恋爱,追求市场效应,追求商业利益 。较值 得一看的是《最后的幸福》《长途》和《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小说不同于张资平,多了幻美的色调,并且尝试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小说集有《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 《紫丁香》 2、“新感觉派”代表性作家 刘呐欧《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代表性小说《公墓》和《上海的狐 步舞》。施蛰存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和《梅雨之夕》《善 女人行品》等集子中。其中《梅雨之夕》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也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是一篇典型的心理分析小说。 3、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禾金
京派小说
1、京派 在文化观及审美观上具有明显的传统意识和平民色彩,追求古朴、纯 真的人性,描写清新美丽的自然,具有写实主义的抒情风格。代表作家有沈从 文、废名、凌叔华、林徽因、萧乾、芦焚、李健吾等。 2、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2)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3)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又超离时代变革的主流。 3、京派小说的不同世界。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 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 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 等,都显示了作者在都市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故乡世界。
作家本时期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延安时期创
大学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笔记整理

近现代文学史重点内容三十年代的小说(一)新感觉派:定义: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的重要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特征:1.快速的节奏,频繁描写都市生活现代派方法描写现代都市。
2.追求感觉印象3.心理描写,潜证描写(强化人物内心世界,弱化现实存在),重视心理情绪。
4.在复杂微妙的内心矛盾冲突中着力刻画人物两重人格,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智与情感相冲突。
三十年代的小说(二)老舍:1.老舍的知识结构:①赴英留学期间系统通读中国古代小说与古典诗赋;②在英国留学期间大量阅读古希腊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使小说具有一种气魄;③阅读了狄更斯、康拉德等西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
2.老舍对人情世态与人物性格的深刻体验与把握:老舍从小生活与底层社会,十分了解底层人物的性格,熟悉当时的3.老舍早期创作小说的得与失:得:①老舍早期作品通过对“市民生活”全景式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关注;②他在写人性、人伦的时候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划分,而非阶级;③他的小说早期创作了四种市民人物:老派的市民、新派的市民、底层市民、理想市民。
老舍通过“老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生活病态,批判了传统文化;老舍通过“新派市民”的刻画,揭示了市民的虚荣、浅薄、堕落,以及对西方文明以及五四新潮的反思与批判;老舍通过“底层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文化对人伦的影响,试图寻找市民“劣根性”的源头;老舍通过“理想市民”的刻画,展示了对传统道德观的向往。
④老舍的早期小说以他广阔的文化视野展示了古都时期新旧社会交替与共存的社会现状。
⑤老舍早期小说所描写的古都都是在他离京时所写,带有回忆性。
同时是在新的环境下对旧生活的重新认识,具有一种现代意识。
失:①他早期的小说时代感不强,背景大多是五四特定时期的冲动与激情,但并未写出新思想鼓动下青年人的精神面貌;②他的小说格调油滑,刻意追求笑料、诙谐,追求过分了就是一4.老舍小说的特点:①浓郁的京味儿;②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③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④小说文体的创新。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左联青年作家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3.社会剖析派: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矛盾、吴组湘、沙汀等。
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 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 年前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 后 参加编辑《 文艺画报》 参加编辑 《 文艺画报 》 。 抗日战争爆发 后赴香港。 年回沪, 后赴香港 。 1939年回沪, 主办汪精卫伪 年回沪 政权的《 中华日报》 副刊《 文艺周刊》 政权的 《 中华日报 》 副刊 《 文艺周刊 》 华风》 并主编《 国民新闻》 和 《 华风 》 , 并主编 《 国民新闻 》 。 后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15
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 年在《现代》 年在 表小说《公墓》 为创刊首篇作品, 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 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 小说集《南北极》 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 社会的两极对立。 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年出版的第二本小 说集《公墓》 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 生活, 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 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 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迥然有别于《南北极》。
14
1940, (二)穆时英(1912—1940, 穆时英(1912 1940 “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 新感觉派圣手”
1.生平与创作概述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 穆时英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 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 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 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 。 1929年开始小说 年开始小说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 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 咱们的世界》 黑旋风》 说 《 咱们的世界 》 及 《 黑旋风 》 , 又有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到《小说月报》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
10
B、揭示现代都市生存困境,表 揭示现代都市生存困境, 现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精神压抑。 现现代都市文明对人的精神压抑。
《风景》中现代机械的直线和角度的 风景》 压力,竟迫使人们逃离都市, 压力,竟迫使人们逃离都市,去企图寻 求赤裸裸的人间真实。 求赤裸裸的人间真实。 刘呐鸥小说的局限性: 刘呐鸥小说的局限性:他在试图批 判现代都市文明时, 判现代都市文明时,缺乏真正的批判力 度。
7
2.刘呐鸥小说创作
刘呐鸥的小说创作 并不多, 并不多 , 仅有短篇小说 都市风景线》 集 《 都市风景线 》 及 集外的《赤道下》 (《现代》2卷1期, 1932年11月)、《A Lady to Keep You Company》 等 少 量 小 》 说。
8
都市风景线》 包括刘呐鸥在1928 《 都市风景线 》 包括刘呐鸥在 两年中所写小说8篇 游戏》 至 1929两年中所写小说 篇 : 《 游戏 》 、 两年中所写小说 《风景》、《流》、《热情之骨》、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 、 《 礼仪和卫 残留》 方程式》 生 》 、 《 残留 》 和 《 方程式 》 , 由上海 水沫书店1930年 4月出版 。 这是中国第 月出版。 水沫书店 年 月出版 一本较多采用现代派手法技巧创作的短 篇小说集。 篇小说集。
时空上大幅度跳跃、 过去、 时空上大幅度跳跃、颠倒 ,过去、现在、 过去 现在、 将来、 将来、 梦幻等不同时空单位被复杂而巧妙地组 合起来 。
20
2003, (三)施蛰存(1905—2003,新感觉派 施蛰存(1905 2003 小说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作家 )
1.生平与创作概述 施蛰存, 施蛰存,学名施德 字蛰存,名舍, 普,字蛰存,名舍,曾 用笔名青萍、施青萍、 用笔名青萍、施青萍、 安华、苹华室、 安华、苹华室、蛰庵等 数十个。1905年12月 数十个。1905年12月1 日诞生于浙江省杭州。 日诞生于浙江省杭州。
11
( 2 ) 刘呐鸥小说所表现出的女 性观: 女性嫌恶症” 性观:“女性嫌恶症”
1927年5月18日刘呐鸥的日记中对妻 年 月 日刘呐鸥的日记中对妻 结婚真是地狱的关门。 子的描述 :“啊!结婚真是地狱的关门。 “ 我不知道女人竟然得呆呆到这个地 女人是傻呆的废物……啊 ,我竟被 步……女人是傻呆的废物 女人是傻呆的废物 啊 我竟被 她强奸 ,不知满足的人兽 ,妖精似的吸血 不知满足的人兽 妖精似的吸血 鬼 ,那些东西除纵放性欲以外那知什 啊头胀眼痛,足不支力 么 。 ……啊头胀眼痛 足不支力 。 ……我 啊头胀眼痛 足不支力。 我 她要吃死我了! 若不害她 ,她要吃死我了!” 她要吃死我了
4
月刘呐鸥创办《 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 年 月刘呐鸥创办 列车》开始, 列车》开始,到1932年5月施蛰 年 月施蛰 存主编的《现代》问世,中国 存主编的《现代》问世, “新感觉派”从酝酿到成熟,逐 新感觉派”从酝酿到成熟, 渐形成了一个风格独异的小说流 派。其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 其代表作家有穆时英、 施蛰存等。 鸥、施蛰存等。
16
自此与刘呐鸥、 自此与刘呐鸥、施蛰 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 的新感觉派。 的新感觉派。此后又 出版了小说集《 出版了小说集《白金 的女体塑像》 的女体塑像》、《圣 处女的感情》 处女的感情》、《夜 总会里的五个人》 总会里的五个人》、 上海的狐步舞》 《上海的狐步舞》, 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 代表性作品。 代表性作品。这些小 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 废感伤气息, 废感伤气息,但穆时 英笔调却风靡一时。 英笔调却风靡一时。
13
第二,表现都市人的本能欲望。 第二,表现都市人的本能欲望。 第三,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第三,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 晴朗的午后,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 :“晴朗的午后 , 游倦 了的白云两大片,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了的白云两大片 , 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停留在对面高 层建筑物造成连山的头上……尘埃、 嘴沫 、 暗泪和马 尘埃、 层建筑物造成连山的头上 尘埃 嘴沫、 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而跟人们的决意, 粪的臭气发散在郁悴的天空里 , 而跟人们的决意 , 紧 失望、落胆、意外、欢喜, 张 、 失望 、 落胆 、 意外 、 欢喜 , 造成一个饱和状态的 氛围气。可是太得意的union Tack(英国国旗 却依然 英国国旗)却依然 氛围气 。 可是太得意的 英国国旗 在美丽的青空中飘漾着朱红的微笑。 从视觉,听觉、 在美丽的青空中飘漾着朱红的微笑 。 ” 从视觉, 听觉 、 嗅觉和触觉诸方面写出赛马场上那混合着狂热、紧张、 嗅觉和触觉诸方面写出赛马场上那混合着狂热 、 紧张 、 欢喜、失望的气氛。 欢喜、失望的气氛。
9
(1)小说主要内容: 小说主要内容:
新感觉” A、 用 “ 新感觉 ” 描写上海的都市 生活和男女性爱。 生活和男女性爱。 当时就有人评价说: 刘呐鸥) 当时就有人评价说 : “ ( 刘呐鸥 ) 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 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 , 操着他的特殊的 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 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摩天 、 色情( 楼 、 色情 ( 狂 ) 、 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 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 刀 。 ” ——( 《 文坛消息 》 , 载 《 新文 ( 文坛消息》 1930年 艺》2卷1号,1930年3月)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1
新感觉派小说
2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一、概 念 二、代表作家 (一)刘呐鸥 (二)穆时英 (三)施蛰存 三、创作特色
3
第三节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 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 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 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 该流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 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 《无轨列车》《新文艺》 《现代》等杂志为中心。他 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 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 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 学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各 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12
(3)刘呐鸥小说的创作特色: 刘呐鸥小说的创作特色:
第一, 用跳跃的结构、 第一 , 用跳跃的结构 、 意识流手法 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 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
刘呐鸥《游戏》: 刘呐鸥《游戏》: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 —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 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 男女的肢体 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 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 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 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 种魔力的势力下。 种魔力的势力下。在这中间最精细又最敏捷的可算是 那白衣的仆欧的动作,他们活泼泼地, 那白衣的仆欧的动作,他们活泼泼地,正像穿花的蛱 蝶一样,由这一边飞到那一边, 蝶一样,由这一边飞到那一边,由那一边又飞到别的 一边,而且一点也不露着粗鲁的样子。 一边,而且一点也不露着粗鲁的样子。 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汗汁和油脂的混合物, 空气里弥漫着酒精,汗汁和油脂的混合物,使人们 都沉醉在高度的兴奋中。 都沉醉在高度的兴奋中。
18
创作倾向及特征: 2.创作倾向及特征:
(1)对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探索。 对现代主义文学主题的探索。
“现代主义是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 烈的感情: 焦虑, 孤独, 烈的感情 : 焦虑 , 孤独 , 无法言语的绝望等 正因为现代主义感到一种无言的焦虑, 等。……正因为现代主义感到一种无言的焦虑, 正因为现代主义感到一种无言的焦虑 表现在其艺术中的便是独特的对表达的思 ——[ 杰姆逊( Jameson) 索。” ——[美]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后 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月版, 179。 年1月版,P179。 理想与现实的不协调所产生的焦虑体验 , 便 成为穆时英小说的基本主题。 成为穆时英小说的基本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