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与女性情结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一、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
二、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
三、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四、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文:
新感觉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
这一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观感觉和心理体验,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
他们运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将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客观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风格。
这种风格既超越了通俗文学,又与中国第一代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的作品
如《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都以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描绘病态社会和畸形人际关系为主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人类情感。
其中,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新感觉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他们以创新的文学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第九章 ”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 《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 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 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 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 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 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 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 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 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 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习作选集代序》)。[
穆时英的《白金 的女体塑像》、 《公墓》两个集 子里的小说把中 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体推向较高水 平。
施蛰存的《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 两本小说集以出色的 心理分析和对人物的 潜意识的开掘见长。
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首先,这些作家大都选取了中国畸形都市社会的
腐朽、空虚和病态的生活为描写对象。 其次,在表现方法上,他们从主观感受和印象的
角度把握现实生活。
再次,他们通过心理分析和潜意识发掘人物。 最后,他们经常使用富有现代感的工业化和城市
话词汇。
刘呐鸥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成为中国第 一本使用现代派手法技巧较多的小说集。
废名
萧乾的代表作是《花子 与老黄》、《邓山东》 等,长篇小说有《梦之 谷》。他刻画心理很出 色,笔调流畅,在节制 中流露诗意。
芦焚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后改用笔名师陀。他 的代表作是《果园城记》。
第二节 沈从文及其《边城》
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 芸、甲辰、上官碧、璇 若等,乳名茂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同文学研究会一起,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

2020年12月第38卷第4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liou College of EducationDec. 2020Vol.38,No.4简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形象邢海蓉(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摘要:新感觉派小说中的都市边缘人,推究其形成,从地理空间和社会学意义上分为游走于都市与乡村的都市异乡人、身份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群众两大类,最终都指向了文化意义上的边缘化。
“都市边缘人”的书写与时代发展、新感觉派作家的自身体验、普罗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都市边缘人见证了乡村与都市文明的碰撞,揭露了繁华都市背后的辛酸,展现了商品社会中人的“物化”。
但新感觉派作家对都市边缘人的刻画多浮于表面。
关键词:新感觉派;都市书写;都市边缘人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536(2020)04 -0043 -05On the Image of Urban Marginal Man in the Neo-sens^tionalism NovelsXING Hai-rong(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225000,China)Abstract%In the sense of geogaphical space and sociolog and i n terms of the neo-sensationalism novels are d i v i(d e d i n t o two categories % the urban outlanders s h i f t i n g between urban and r u r a lareas and the marginalized people a 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which u ltimately writing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i s closel y related t o the development of era,personal experience of neo-sensationalistwri te rs and Proletarian Literature.The urban marginal people have witnessed the co urban c i v ili za tio n,revealed the bit te rne ss behind the prosperous c i t y and shown the “materialization” of people i n a commodity society.However,the d epiction of urban marginal people by the neo-sensational writ ers i s mostly superficial.K e y w o r d s% neo-sensationalism & urban writing; urban marginal man“边缘”最早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意指沿边 的地方,是与中心地区相对的存在。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初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种代表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
该
文学流派通过描写人物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来传递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批评。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对感官和感受的准确描写而闻名,作者试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人类五官的感觉体验,同时强调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感情。
这种文学风格通过强调人物的感官体验,揭示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以及对环境和现实世界的感知来定义人物形象。
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作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文学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无意识写作、内心独白等等。
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直接呈现出来的手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流动性和不连贯性来创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叙述形式。
无意识写作则是一种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创作手法,试图通过笔墨和语言的流动性来呈现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和情感。
新感觉派小说具有一种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和描写手法的倾向,试图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和情节发展。
作者通过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维、感知、情感和未知的一面,使读者有机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文学感受。
这种体验强调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世界的多变和不可捉摸性。
尽管新感觉派小说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但它对之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风格和写作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写作的认识和期待,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穆时英小说中都市女性病态躯体背后的病态心理

浅论穆时英小说中都市女性病态躯体背后的病态心理作者:郑豆豆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期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文化在近现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衍生出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受到法国浪漫派唯美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风格影响。
总体来看,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们在描写都市文化时都注重女性病态的躯体,而隐藏在这种描写背后的恰恰是病态心理的集中爆发。
通过隐喻展示这种非正常化的心理,新感觉派作家们力图揭示人们在刻意追求主观感受的新奇刺激下人性的错位。
关键词:新感觉派病态心理穆时英产生于20 世纪30 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是民国时期文学潮流中重要的一支。
它起源于20世纪20 年代日本的“新感觉派”,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代表,主要反映一种虚无的精神。
我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借鉴了德国作家埃德施米特的表现主义和法国作家汉斯·阿尔普等人的极端形式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在《现代》杂志的主阵地上,发表了一批描写半殖民地都市畸形和病态的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大量的女性躯体及心理描写成为值得关注的部分。
病态化的写作正是透过作为介质的女性得到了施展与发挥。
一、非正常化的躯体描写穆时英在《公墓·自序》中写道:“在我们的社会里,有被生活压扁了的人,也有被生活挤出来的人。
可是那些人并不一定,或是说,并不必然地要显出反抗、悲愤、仇恨之类的脸来。
生活的苦味越是尝得多,感觉越是灵敏的人,那种寂寞就越加深地钻到骨髓里。
”a20 世纪30 年代初的上海,一方面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和压迫,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先开埠的通商港口,又最早受到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艺思想的影响。
新与旧的激烈碰撞使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敏感的作家们将其捕捉下来,从而写出一批描写“歌舞升平下世态炎凉”的作品。
《白金的女体塑像》中,前来看病的第七位女客“穿了暗绿的旗袍,腮帮上有一圈红晕,嘴唇有着一种焦红色,眼皮黑得发紫,脸是一朵惨淡的白莲……荔枝似的眼珠子诡秘地放射着淡淡的光辉,冷静地,没有感觉似的”b。
海派作家刘呐鸥写作特点

海派作家刘呐鸥写作特点杨艳萍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摘要:刘呐鸥——这位中国新感觉派的始祖,以超越时代的敏锐眼光,借鉴日欧等先锋派作家的手法,捕捉到上海国际大都市迷幻的时尚风情与都市女性人物形象的时尚生活,写出了都市女性女性特点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刘呐鸥特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现代文学是左翼文学的天下,“中国现代文学中刚刚苏醒的性意识被再次放逐,女性一度趋于完整的性爱观念重新遭到压抑。
性意识在狂热的革命激情的挤兑下悄无声息地消失于宏大叙事中间。
长期以来,小说中的性爱描写总是使人讳莫如深,甚至谈“性”色变,但是在海派作家的笔下,这种性伦理的进化却得以延续和传承,开启这一创作风气便是刘呐鸥。
一、情爱的表达——女性关系的特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都市色情爱欲的描写,以及现代生活中的人格分裂充分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机械化时代下都市人的种种生存状况。
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看到那个时代女性对于性自由大胆甚至病态的追求,正如《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的那位“还未曾跟一个gentleman一块儿过过三个钟头以上”的摩登女郎所宣称的:“love-making是应该在汽车上风里干的。
”刘呐鸥并非为了色情而色情,在其色情和爱欲描写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懈耕耘于都市文学这片处女地上筚路蓝缕者的良苦用心,看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者的无奈。
在听惯了歌颂的偏执中,我们看到了“另类”的揭露,我们听到了一种“另类”的声音,其意义又怎能过分贬低呢!二、性欲的权化——女性存在的实质女性是刘呐鸥小说中的经常出现的形象,她们拥有的是“近代的”式样,而不再是传统的类型。
她们有着相似的个性,有着相似的外貌特征、追求与气质,都是没有血肉、没有感情的符号人物,是没有思想的躯壳,她们放荡不羁,玩世不恭,透露出一种迷茫、悲凉甚至绝望的情绪,这在刘呐鸥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得相当明显,比如《残留》这一篇,主人公秦太太在丈夫葬礼的第一个晚上就耐不住寂寞,多次试图引诱男人,甚至在深夜走上街头,内心深处渴望被强奸。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旨在揭示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之处。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是新感觉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家通过对感官的细致描写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与此新感觉派小说也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试图呈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对现实的审美化和意象的重要性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显著特点,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新感觉派小说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文学表达的新领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征、感官体验、主观意识、现实审美化、意象、语言运用、影响。
1. 引言1.1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欧洲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学潮流,这一潮流被称为“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强调感官体验、直觉和情感,试图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潮流在文学领域表现为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还包括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价值观念。
新感觉派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突破,追求更加个性化、直观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感觉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
2. 正文2.1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新感觉派小说在表达感官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
它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锐利的感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性与女性情结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游荡着一个叙写都市和女性的作家群——新感觉派。
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感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率先开启了中国小说具有的现代性的一面。
他们通过建构女性形象诉说着自己眼中的都市图景,女体的描述成为他们笔下独有的典型特征。
都市的图景永远与女性纠结缠绕在一起,通过女性的书写完成了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阐释。
标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文化;女性形象在左翼作家热情洋溢地宣传普罗文学的三十年代里,有一群迷醉于都市文化的书写者,他们就是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新感觉派作家们。
他们是“多少有些封建主义家庭顾虑”,不愿参与政治,不愿以文艺触动政治敏感神经的个体书写者。
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新感觉派有自己的一片土地,背离乡村宗土,用强烈的时代气息吞吐着古老的中国儿女的灵魂。
他们“把这飞机、电影、jazz、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高速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在描写都市的光与影中,尤为着重的是对女性形象的描述。
灯红酒绿的舞厅、喧哗的跑马场、富丽堂皇的歌剧院无一不充斥着女人曼妙魅惑的身影、扭动的腰肢、瑰红的嘴唇、迷人的“狐步舞”。
女性幻化成都市的信号传递着暧昧的讯息。
一、女人:都市文化的潜在隐喻都市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它以冰冷的线条、高速的运转、钢铁的架构划破了乡村宗土桃源般的宁静。
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将女性裹挟进了这耀眼炫目的舞台。
女人由此脱离了传统“贤妇淑女”的范式,以一种新的姿态出场于历史舞台。
这种惊世骇俗的女体描述便是新感觉派们眼中都市文化的投射。
女子千百年来被规定、被书写,始终处在被压制的地位中。
“妇,服也”(《释名》)。
女人永远是男子的从属品,是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他者。
在新感觉派笔下,我们仿佛看见了沐着欧风美雨的解放了的女性,以为“女人有史”的时代到来了。
可是,女性在这里仍是男性话语借以表达情感的工具。
女性是客体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女人是都市文化的空洞代指。
新感觉派将都市的隐喻化为女体呈现出来,我们看到的女性不是女性本身,只是都市文化的象征。
都市文化的浮躁、焦虑、难以把握都通过女子这个载体被作家书写出来。
现代都市的高速发展使古老的中国乡土社会一下子被打破,城市中夜以继日的快节奏敲打着人们脆弱敏感的神经,这里既有灯红酒绿的迷醉,也有难以忍受的狂躁。
一方面,人们沉迷于舞厅、跑马场、歌剧院所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是放纵之后深切的孤独感。
正如穆时英所说:“每一个人,除非他是毫无感觉的人,在心的深底里都蕴藏着一种寂寞感,一种没法排除的寂寞感。
”对于现代文明的突然而至,乡土中国还没做好承接的准备。
女性的冲破自我,找寻自我在作家笔下显得空洞,只有“叽叽喳喳肉的喜悦”。
女子成为都市文化的指称符号,一个宣泄男性情感的代言人,而不是在都市的舞台展现女性自我本身。
女性人物在文本中的出场是作家对都市文化的另一种投射。
换言之,与其说新感觉派在表现女人,不如说他们在借女人言他们欲罢不能的都市情绪。
新感觉派迷恋于充满肉欲的都市生活,投射在女性身上便是:“我不十分爱像我们那么穷的女人,一双手又粗又大,一张大嘴,两条粗眉,一对鲇鱼脚,走起道儿来一撇一撇的,再搭着生的干巴巴的,丑八怪似的——我真不明白她们会不会是男人假装的!我顶爱那种穿着高跟鞋的;铄亮的丝袜子,怪合式的旗袍,那么红润的嘴,那么蓬松的发,嫩脸蛋子像挤得出水来似的,那种娘儿,那才是女人哇!”[1](《咱们的世界》)很明显,穆时英对于“生得干巴巴的,丑八怪似的”农村妇女的厌恶,正是对乡村宗土的背弃,也就是对于现代都市难以抑制的向往。
可是穆时英又说:“上海。
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2]。
对都市的本能恐惧又使人痛苦、迷茫。
女性在这里就成了都市文明矛盾心理的承载者。
二、都市文化、男性话语双重阐释下的女体女性的身体是都市文化的象征,作家在对女性身体的想象中完成了对都市文明的解剖。
女性的身体千百年来就背负着沉重的负荷,是父权社会中金钱的交换物,是儒家文化中传宗接代的工具。
女子从来都是从属于男子的私人物品,所会的全部技艺就只是怎样取悦于这个承载身体的社会。
“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来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所谓妾妇之道,女子的劣根性是男子一手造成的。
”所以女子惯有的技法就是“有美的身体,以身体取悦于人”[3]。
(一)肉的迷恋:女性身体的都市想象都市生活的大潮将这样一群女性从家门里“解放”到了社会的大舞台上,她们以为自己不再是旧文化的代言人,不再是国家话语压制下的“性符号”。
穆时英敏锐地嗅到了新文化的气息后,也嗅到了这群“摩登女郎”的魅力,但他所关注的还是女性身体本身。
他在拆解了“贤女淑妇”的文化传统后也落入了迷恋女性身体的窠臼。
《白金的女体塑像》将这种女体的呈现发挥到了极致。
“窄肩膀,丰富的胸脯,脆弱的腰肢,纤细的手腕和脚踝,高度在五尺七寸左右,裸着手臂有着贫血症患者的肤色,荔枝似的眼珠子诡秘地放射着淡淡的光辉,冷静地,没感觉似地。
”[4]男子看见女子的第一瞬就调动了所有的感官来扫描女子的躯体,城市丰富的文明滋养将女子的身体塑造得更为完美,更加符合男权社会的审美范式,即使是患着病的不健康的女子也带着“摩登”的风味。
在男性想象中的女体被欲望催化成不得不化成为现场的展现时,他要求他的女病人脱掉衣服,这是男性对于女性身体的欲望赤裸得毫不掩饰地向往:“她仰天躺着,闭上了眼珠子,在幽微的光线下面,她的皮肤反映着金属的光,一朵萎谢了的花似地在太阳底下呈着残艳的,肺病质的姿态。
慢慢儿地呼吸匀细起来,白桦树似的身子安逸地搁在床上,胸前攀着两颗烂熟的葡萄,在呼吸的微风里颤着。
”[4]城市文明里的女人可以向男医师泄漏自己的私密事,而不再遮遮掩掩,可是这样的新文化里,女人又被当作“物品”被男医师把玩了一番,成了男性欲望精神里的宣泄者。
新的社会文化只是摒弃了乡村土地的荒蛮粗暴而以另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方式来叙写女性身体,完成男权话语对女性的一贯解读。
在把玩过女性身体过后,男医师仍然觉得她是“没有人性的女体”,是“有着人的形态却没有人的性质和气味的一九三三年新的性欲对象”。
作家对于女性身体一方面不能自拔地爱慕和欣赏,另一方面又极端地排斥拥有这美好躯体的主人,这就驱使父权社会的国家话语不停地贬斥女性这个“他者”。
女性被幻化成城市的缩影,对女性的欲罢不能也是对都市生活的无法抗拒。
在都市里的空虚寂寞者只能通过寻找更加喧嚣的场所来麻痹,而女性就是存在于这种场所的精灵,男性离不开她,却又必须拒斥她。
(二)灵的恐惧:“妖女”形象的反复建构“女妖”原指“命里注定勾引男人、出没于晚间森林、十分可怕的‘鬼魂’形象”。
新感觉派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往往设置了这样或那样的美貌却“肤浅”的新女性。
刘呐鸥称她们是“现代性产物”。
女性在他们的文本中变得主动、大胆、奔放,消解了“儒家女性”贤妻良母的传统形象。
这些西化的“尤物”穿梭在各类时尚的场所消遣她们的生活,就连男子也是她们消遣的对象。
我们不得不说刘呐鸥和穆时英们确然描绘出了新女性的影子,但这样的塑造似乎流于表面,让女性只停留在肉欲的代表或身体的魅惑。
刘呐鸥笔下的女性是清一色的“妖女”形象。
她们都有着美艳的外表,绝好的身姿,她们摇曳在舞场、跑马场、任何一个带有现代气息的场所里,没有任何顾忌和害羞地调情于男士。
在《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中,那个美丽的女子周旋在H和T间,当这两个男人在想方设法把美丽姑娘据为自有时,她却要赴另外一个男士的约了。
“我还未曾跟一个gentlemen一块儿过过三个钟头以上呢!”[5]留下惊愕万分的H和T。
父的权威力量顷刻间瓦解后,女人变得放纵和恐怖,是除了“欲”之外缺乏灵魂的他者。
在背离了男权话语规范下的女人,只能沦为“妖女”,随意展示着自己的身体和肉欲。
《热情之骨》中那个卖花的女子对比也尔说“给我五百元好吗”时,比也尔对这女子的爱消散了。
《风景》里的有夫之妇主动向火车上遇见的男子投怀送抱,并引领着男主人公奔向野外,享受自然性爱。
在这些场景的设置中,女性被描绘成为爱情高手,时刻控制着爱的主动权,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女性的一切行为皆始于“性”。
这种”离经叛道式”的女性在作家的笔下反复出现,这与刘呐鸥的“厌女主义”情节是密不可分的。
在他的日记中,他曾这样写道:“女人,无论哪种的,都可以说是性欲的权化。
她们的生活或存在,完全是为性欲的满足……她们的思想、行为、举止的重心是‘性’。
所以她们除‘性’以外完全没有智识”[6]。
作家对于女性的偏颇理解在文本中投射出来,就是塑造了一系列的“荡妇”、“欲女”形象。
三、寻找精神的皈依:女性都市情怀的稀释在梦幻魔都中的女体被男子书写完成后,便只能停留在文本中供人品评和把玩了。
她们以人形化身于都市中,承载着都市所带来的一切,在都市中变成冷酷、骄傲、洒脱、玩世不恭的赤裸裸追求欲望的新生力量,她们忽然间变成精神上的外来户。
男性作家再也不能驾驭,不能理解存在于女性身上这种灵肉分离的精神内质,于是通过女性人物完成了精神的卸重后,新感觉派开始寻求精神的皈依: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向传统复归,消解女性身上的都市气息,打造合乎父系社会审美范式的女体。
施蛰存所表现的是一群有着现代情绪的都市人在厌倦了肉欲迷醉后,对都市文化产生的审美疲劳,想要找寻灵魂的栖息之所。
在他的小说里,散发着浓浓的古典气息,故事娓娓道来,烟雨蒙蒙,更像是古风古画在现代都市中的闪现,故事的场景在城市,却不似刘呐鸥、穆时英将视角放在绚丽的夜生活,反而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琐碎。
《梅雨之夕》的男主人公在一个有雨的黄昏中持伞等待一位美好女子的出现,并主动要求送这位陌生女子归家。
作者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男主人公。
女性在这里是男子都市想象向传统复归的标识。
作者虽将场景设置在了都市,却在开篇就提到他嫌厌“雨中疾驰的摩托车的轮子”,也就是对现代都市的不满。
在文本中,作者有意通过对女性传统美的陈述来消解令他生厌的都市味道。
如“凤仪的温雅”,“露着烦恼的眼色,并且蹙着细淡的修眉”。
一位古典美女跃然纸上,成功稀释了都市女性特有的凌厉和冷酷的文化气息,给人以恬静、唯美的复归。
可是,即便男主人公亲尝了“担簦亲送绮罗人”的美好,却终要回归于现实中的。
文章结尾写道:“妻问我何故回家这样的迟,我说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点心,因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
为了要证实我这谎话,夜饭吃得很少。
”[7]作者所向往的精神复归是那么的短暂和虚无,他始终是生于都市,长于都市的现代人,他所逢着的那个犹如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女子,不过是他想抽掉都市中过于繁杂和喧闹的一种情感复归。
女体在这里被书写的最大意义就是满足都市人疲于都市生活的精神想象。
所以我们读《梅雨之夕》时,那美丽模糊的女子总是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