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

“中水”和“再生水”是同一定义么,有什么区别“中水”起名于日本,“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中水利用专项工程,也没有专项资金,只是政策上引导,各城市的中水利用量是根据此城市的缺水程度不同而定的。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回用用户的水。再生水一般可以饮用。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定义1: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定义 2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

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水循环是联系的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的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3.环节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

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国东南、误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

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4.类型及水交换周期

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其范围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约1000米。全球性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区域的水循环所组成。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包括内陆水循环)。因此,水循环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区。从时间上划分,可以是长时期的平均,也可以是短时段的状况。相应的,研究水循环时,

研究的区域可大至全球、某一流域,也可小至某一地域内的土壤或地下含水层内的水循环,时间也可长可短。

4.1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4.2水交换周期

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以不同的周期或速度更新。水的这种循环复原特性,可以用水的交替周期表示。由于各种形式水的贮蓄形式不一致,各种水的交换周期也不一致。

5.水循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1 形成水循环的原因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贮量巨大,是水循环的物质基础。由于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的情况也就不相同。如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纬地区多,尤其比高纬地区多。

5.2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陆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 t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6.中国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与世界大陆相比,中国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径流系数均高,这是中国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所致。中国内陆区域的降水和蒸发均比世界内陆区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国内陆流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之故。

中国水量平衡要素组成的重要界线,是1200毫米年等降水量。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地区,径流量大于蒸散发量;反之,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中国除东南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越向西北差异越大。水量平衡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明在径流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径流与降水的相关性很高,蒸散发对水量平衡的组成影响甚小。在径流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蒸散发量则依降水而变化。这些规律可作为年径流建立模型的依据。另外,中国平原区的水量平衡均为径流量小于蒸发量,说明水循环过程以垂直方向的水量交换为主。

7.研究意义

当前已经把水循环看作为一个动态有序系统。按系统分析,水循环的每一环节都是系统的组成成分,也是一个亚系统。各个亚系统之间又是以一定的关系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输入与输出实现的。例如,大气亚系统的输出—降水,会成为陆地流域亚系统的输入,陆地流域亚系统又通过其输出——径

流,成为海洋亚系统的输入等。以上的水循环亚系统还可以细分为若干更次一级的系统。

水循环把水圈中的所有水体都联系在一起,它直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循环对于人类社会及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循环的存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尺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研究水循环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并进而改造大自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8.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五方面: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水循环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5。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 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为加快建设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水环境质量,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提升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能力和水平为总体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的建设任务,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措施,是指导各地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地区的设市城市、县城及建制镇(港澳台地区除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大环保民生工程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工作任务。“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国家部署,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底,我国城镇生活污水设施处理能力已达到1.25亿立方米/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77.5%,设施建设超额完成“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化学需氧量(COD)污染减排贡献率占“十一五”期间全国COD新增削减总量的70%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仍存在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设施建设不平衡、部分处理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要求、多数污泥尚未得到无害化处理处置、污水再生利用程度低、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运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做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应在“十一五”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当前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装备支撑显著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

“中水”和“再生水”是同一定义么,有什么区别“中水”起名于日本,“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中水利用专项工程,也没有专项资金,只是政策上引导,各城市的中水利用量是根据此城市的缺水程度不同而定的。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回用用户的水。再生水一般可以饮用。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定义1: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定义 2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

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水循环在水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一、试题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 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水文循环基本过程(注意流域水文循环答法)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和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尺度。 全球水文循环可分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5个基本过程。海洋及陆地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到各地。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面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一部分重新蒸发回到空中,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一部分渗入岩土层,转化为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流域水文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过程。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剩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再流过流域出口断面。截留最终耗于蒸发和散发,填洼的一部分将继续下渗,而另一部分也耗于蒸发。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土壤持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中流或地下水径流,从地面以下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被土壤保持的那部分水分最终消耗于蒸发和散发。流域水文循环相对于全球水文循环而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 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的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是由无数个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1、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及水圈组成。 水圈中的水,通过周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它们耦合在一起。水循环,它上达15公里的高空,成为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至地表1-3公里,积极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6-2030) 文本 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长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2016.12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绵城市总体布局 (7) 第三章海绵系统规划 (8) 第四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分区指引 (13) 第五章建设时序 (21) 第六章中心城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指引 (22) 第七章近期建设方案 (27) 第八章近期建设项目库与投资估算 (28) 第九章规划实施与保障 (29) 第十章建设施工与运营维护 (32) 第十一章监测评估考核体系 (33) 第十二章海绵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3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原则 1、规划引领、设计协调;坚持规划的“龙头”地位,各设计项目要严格执行本次专项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对现状已完成控规、详规、各相关专项规划及各设计项目要依据本次专项规划补充完善海绵城市相关控制内容。; 2、统筹规划、安全为重;将城市供水及节水专项规划、城市污水及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道路系统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防洪专项规划及水系专项规划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纳入本次规划统筹考虑。在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处理好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排水、内涝风险控制的关系。低影响开发城市“小海绵”的建设对缓解城市排水防涝的压力是有效的,但不能代替城市排水防涝系统。低影响开发是控制与利用大概率的中小规模降雨,对于小概率的短历时强降雨,还必须依靠排水系统和城市防洪系统,以保障城市安全。 3、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结合长春市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采用适合长春本地情况的相关低影响开发措施与技术手段。老城区相关海绵城市建设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改造、道路改造、排水管网改造、市政广场改造等项目同步建设,以降低海绵城市建设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以修复水生态为前提,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蓝线、绿线,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 4、科学分区、区别对待;根据《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所确定的城市用地布局,以及现状建成区用地条件,结合控规地块划分及汇水分区,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片区,对各片区提出符合片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控制指标。 第二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工业用水标准

工业用水标准 电导率≤10μS/CM动物饮用纯水(医药)、普通化工原料配料用纯水、食品行业配料用纯水、普通电镀行业冲洗用去离子纯水、纺织印染用除硬脱盐纯水、聚脂切片用纯纯水、精细化工用纯水、民用饮用纯净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导率≤4μS/CM电镀化学品生产用纯水、化工行业表面活性剂生产用纯水、医用纯化水、白酒生产用纯水、啤酒生产用纯水、民用饮用纯净水、普通化妆品生产用纯水、血透纯水机用纯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阻率5~10MΩ.CM锂电池生产用纯水、蓄电池生产用纯水、化妆品生产用纯水、电厂锅炉用纯水、化工厂配料用纯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阻率:10~15MΩ.CM动物实验室用纯水、玻壳镀膜冲洗用纯水、电镀用纯纯水、镀膜玻璃用纯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阻率≥15 MΩ.CM医药生产用无菌纯水、口服液用纯水、高级化妆品生产用去离子纯水、电子行业镀膜用纯水、光学材料清洗用纯水、电子陶瓷行业用纯水、尖端磁性材料用纯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阻率≥17 MΩ.CM磁性材料锅炉用软化纯水、敏感新材料用纯水、半导体材料生产用纯水、尖端金属材料用纯水、防老化材料实验室用纯水、有色金属,贵金属冶炼用纯水、钠米级新材料生产用纯水、航空新材料生产用纯水、太阳能电池生产用纯水、纯水晶片生产用纯水、超纯化学试剂生产用纯水、实验室用高纯水、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电阻率≥18 MΩ.CM ITO导电玻璃制造用纯水、化验室用纯水、电子级无尘布生产用纯水等其它有相同纯水质要求的用纯水

出水电导率≤10μS/CM的纯净水,白酒生产用纯水,啤酒生产 用纯水等,生产制造出水电导率≤5μS/CM的电镀用纯水设备、蓄 电池用水设备、镀膜玻璃钢纯水设备、生产制造出水电导率0.110μ S/CM的导电玻璃制造用水,实验室用超纯水。生产出水电阻率在 5-10MΩ.CM的锂电池、蓄电池生产用水,10~15MΩ.CM的电镀用水,光学材料清洗用水等等,生产制造电阻率≥17 MΩ.CM 磁性材料锅炉用软化水、敏感新材料用水、半导体材料生产用水、尖端金属材料用水等。生产制造电阻率≥18 MΩ.CM ITO导电玻璃制造用水、化验室用水、电子级无尘布生产用水等 制取高纯水的主要工艺为反渗透+EDI工艺和反渗透+抛光混床工艺或反渗透+EDI+抛光混床工艺,出水水质最小电阻率能达到10M Ω.CM,电阻率能达到18.5MΩ.CM,生产用纯水各行业标准不一,比如电池行业至少需要电阻率达到10MΩ.CM,电镀行业用水、镀膜玻璃用水一般要求达到15MΩ.CM,纯净水生产,白酒生产用纯水,啤酒生产用纯水一般只需达到电导率≤10μS/CM即可,一级反渗透工艺即可达到电导率≤10μS/CM,所以订购纯水设备,纯净水设备时先了解水质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然后再咨询厂家工艺的可行性及效益性,以最少的投入达到预期的纯水水质标准。 反渗透设备出水水质在各行业应用: 电导率≤10μS/CM 普通化工原料配料用水、食品行业配料用水,普通电镀行业冲洗用去离子水、纺织印染用除硬脱盐纯水、聚脂切片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执教者:上课时间:2019. 课班级:801/802 课时总时数:24 课题: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区分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 热、放热情况。 2.能说出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 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 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 2.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 、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 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水不仅可以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成露、雾、霜等,那么,水是怎么变化的呢? 二、自主探究 提问: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三、合作探究 四、展示点拨 探究点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什么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水基本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什么回到陆地和海洋?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蒸发、降水。 2.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探究点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用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时出现的一些景象。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云是怎样形成的? 2.雨是怎样形成的? 3.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4.雪是怎样形成的? 5.雾是怎样形成的? 6.露水是怎样形成的? 7.霜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1.当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很小的微粒,能被空气上升气流顶起,形成浮云,所以云是由大量的水蒸气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2.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时,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成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上,形成了雨。 3.在夏季,上升气流很强,也很不稳定,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又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大冰块,当这样的冰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

软化水循环系统再生程序紊乱后重新调整步骤

软化水循环系统再生程序紊乱后重新调整 步骤 软化水设备就是采用阳树脂对水进行软化,主要目的是让阳树脂吸附水中的钙、镁离子(形成水垢的主要成分)、降低水的硬度,并可以进行树脂再生,循环使用。全自动软水器是将软水器运行及再生的每一个步骤实现自动控制,并采用时间、流量或其它感应器等方式来启动再生。全自动软水器的基本构成为:多路控制阀、树脂罐(含树脂)、盐箱及管路系统。 软化水设备再生程序紊乱后重新调整的步骤如下: 1、手动逆时针拨动再生轮,使设备进入再生状态; 2、停顿5秒钟待多向阀平移到位后观察出水状态,判断实际再生状态(反洗、吸盐、小正洗、冲洗、盐罐注水5步中的某一步); 3、设备断电(拔下电源插头); 4、手动缓慢拨动程序轮,使程序轮指针对准b步骤的实际状态;

5、设备重新上电,手动拨动程序轮前进,每进入下一状态时停顿10秒钟以上,让多向阀平移到位后再继续拨动程序轮,直至程序轮复位(限位开关到达程序轮的凹槽处); 6、再次手动逆时针拨动手动再生轮,使设备进入再生状态,验证程序轮是否正常,如不正常,重复a~e步骤进行校正,直至设备程序正常。 工厂软化水设备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工业及民用软化水制备,如锅炉给水、空调系统补充水,换热器以及纯水系统的预处理。 富莱克软水器再生程序紊乱后重新调整的步骤介绍: 富莱克软水器再生程序紊乱后重新调整的步骤介绍--富莱 克软水器-辽阳富莱克控制阀专卖-辽阳富莱克软化水特价。富莱克控制阀程序,富莱克软水器。由电讯号远传驱动的软水器不能断电,如产水过程断电会导致生水流出,造成出水硬度不合格;如再生过程断电则会造成再生程序紊乱。

吕梁中心城区再生水专项规划

吕梁市中心城区再生水专项规划 (公示版) 目录 第 1 章总则 (1) 第 2 章城市概况与规划分析 (3) 第 3 章水资源配置 (4) 第 4 章再生水系统规划 (4) 第 5 章再生水管网规划 (8) 第 6 章节水、节能 (10) 第7 章安全保障供应能力及措施 (11) 第8 章规划实施措施 (12)

第 1 章总则 第1条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7年4月) (4)《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5)《山西省吕梁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 (6)《吕梁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4-2030)》 (7)《吕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2030)》 (8)《吕梁市中心城区给水专项规划(2013-2030)》 (9)《吕梁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2013-2030)》 (10)《吕梁市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关于实施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时统筹考虑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的请示》(2016年8月)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以《吕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及《山西省吕梁新城总体规划(2013-2030)》等文件为指导,再生水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水系、管线综合、防洪等专业相协调。结合地形条件和环境要求统一规划,充分发挥再生水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再生水系统安全可靠,当局部管网发生故障时,断水范围应为最小。管道尽量在整个服务范围内的路网铺设,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 (3)制定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分期建设。 (4)再生水规划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定和行业标准。 (5)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使吕梁市再生水设施有一定的超前性和现代化水平。

八年级物理上册4.5水循环与水资源学案(新版)粤教沪版(优选.)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意义。 2.知道云、雨、雹、雾、露、霜、雪的形成。 3.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画上记号。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方法指导: 水循环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是怎样的?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水滴降落成为雨,水滴凝固落下为冰雹,水蒸气遇冷凝华飘落为雪花;雪吸热熔化成水,水放热凝固成冰,冰吸热熔化成水,冰、雪吸热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知识链接: 雾凇——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附在树上形成雾凇,所以雾凇又称树挂。雾凇的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蒸气又要很充足。 知识板块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主阅读教材P103~10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 知识板块二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自主阅读教材P104~10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 3.云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雨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熔化,霜和雪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华,雾和露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液化,雹的形成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有凝固。

4.空气中总含有水蒸气。秋天,白天气温升高,地表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夜间气温降低,这些水蒸气就在草木、石块上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这就是雾。 5.如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吸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液化,同时伴随着放热。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教师选择一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知识板块三保护水资源 自主阅读教材P106~10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导致严重的水危机的原因是水受到污染和水的过量使用。 7.要有效合理地利用水资源: (1)人类应尽量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采用先进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使水资源能循环利用。 (3)要提高水的使用率和节约用水。 (4)要加强有效管理,制定有关法规。 8.如图是节约用水的标志;在我国北方的一些缺水地区,农林生产采用喷灌技术,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 9.关于水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的污染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次要原因 B.中国的饮水源污染严重 C.淡水污染严重,海水基本没有污染

MB产水及再生步骤说明

4.4.1.3.5 MB產水及再生步驟說明 (A) 產水狀態 (a) 00:Circulation, 循環。 以RO水為進水,經MB塔出水循環回RO水池,同時偵測 產水端水質狀態。 (b) 01:Service Stop, 採水循環。 投入運轉後的產水期間,若遇水質低於spec.時,會先行進 行循環的動作(即Service Stop Time的步驟);如於設定時 間內仍無法達到產水水質的spec.時,則會停止運轉,並發 出警報訊息,等待再生。 (c) 02:Service, 產水。 產水至DI水池。 (B) 再生狀態:可選擇進行Normal或Double再生。 (a) 11:Regeneration Start, 再生開始。 檢查可執行再生的條件是否均符合。 (b) 11a:NaOH Filling, NaOH藥劑補充。 先行注藥NaOH,強制使凝結之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分離 NaOH輸送泵(P-441)將45%NaOH泵送至MB NaOH計 量桶。 當計時讀秒(Elapsed)到設定時間(Preset)時,檢查確認 MB NaOH計量桶內藥劑已補充至”H”液位。 (c) 11b:NaOH Feeding-1, NaOH注藥-1。

再生泵浦(P-421)啟動,再生水經管路進入MB塔。(d) 11c:NaOH Feeding-2, NaOH注藥-2。 再生泵浦(P-421)啟動,再生水經管路將45%NaOH稀釋 成5%左右再進入MB塔,使藥劑與MB塔內的陰陽離 子交換樹脂進行作用,以利陰陽離子交換樹脂分離完 全。 當計時讀秒(Elapsed)到設定時間(Preset)時,檢查確認 MB NaOH計量桶於設定的注藥時間內已降至”L”液位。 (e) 11d:NaOH Rinse, NaOH清洗。 再生泵浦(P-421)啟動,再生水經MB桶槽上部進入,再由 底部排水,將MB塔內未反應的NaOH藥劑洗出。 (f) 12:Backwash-1(Chemical Filling-1), 逆洗-1(藥劑補充-1)。 再生泵浦(P-421)啟動,再生水經管路由MB塔底部進入, 上部排出,以大流量進行逆洗,擾動樹脂床,並將 懸浮微細粒子由頂部管排洗出。 同時NaOH輸送泵(P-441)將45%NaOH泵送至MB NaOH 計量槽;HCl輸送泵(P-431)將32%HCl泵送至MB HCl計量桶。 (g) 13:Backwash-2, 逆洗-2。 再生泵浦(P-421)啟動,再生水經管路由MB塔底部進入, 上部排出,以小流量進行逆洗,將懸浮微細粒子由 頂部管排洗出。

山西省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

xxxx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第三章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第四章给水工程规划 内容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第五章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第六章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第七章规划实施措施

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第八章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设计资料(地形图、水源调查或勘察报告、工程地质报告、相关可研报告或设计等); 五、采用相关规划设计规范与标准; 六、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第二章xx概况与规划分析 一、城市概况。包括城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社会基本情况、与城市相关的河流水系及水文地质概况分析等。 二、城市规划概况。介绍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与范围、城市性质、规划人口规模、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发展方向、规划经济发展指标等。 第三章xx供水现状分析 一、城市供水现状分析。包括现状供水人口、供水普及率,城市自来水公共供水水源、水厂、加压站、管网以及企事业单位自备水源供水现状概况。

工业用水标准

GB1576-2001《工业锅炉水质》 2009.3.23

《工业锅炉水质》 一、修订概况 《工业锅炉水质》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的国家标准修订计划(项目计划编号:20064862-T-469),对GB1576-2001《工业锅炉水质》进行的修订。 1、修订原则 工业锅炉水质标准修订遵循以下原则:(1)规范性 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进行修订。 (2)连续性 GB1576自1979年颁布以来,经历了1985年、1996年和2001年三次修订,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标准,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近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标准为确保我国工业锅炉安全运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鉴于此,凡是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且能确保锅炉安

全运行、执行有效的内容,在新标准中均予以保留。GB/T1576-2008是在GB1576-2001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完善的。 (3)适用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工业锅炉产品发展趋势,JB/T10094-2002《工业锅炉通用技术条件》的适用范围在2002年修订时已将工业锅炉额定压力扩大至小于3.8MPa,本标准在修订时适用范围随之扩大到小于3.8MPa。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近几年贯流锅炉、直流锅炉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锅炉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标准已不适用于这类锅炉的要求;再则,用于工业锅炉的阻垢剂和除氧剂的种类日渐增多,效果也比原标准规定的药剂有所提高,新标准应适应发展的要求;另外,在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工业锅炉节能减排,修订标准时,对有关指标作出相应的规定。 (4)可操作性 充分考虑我国锅炉水处理现状和现有的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 意义应用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 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增强增强减弱减弱 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14.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的水资源问题是()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关于水的再生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关于水的再生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自然资源,也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财富。当今世界,随着人类的增多以及工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有限的水供给以及浪费、重复利用率低等现状严重制约着水的循环再利用,也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缺水的情况。因此,水的再生回用已经成为了缓解水的供需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成为人们当下对水资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水资源再生回用的必要性、可行性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再生水的使用利用现状,从而明确再生水的利用前景,以期找出解决水资源长期缺乏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再生水;利用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water is to the survival of humans necessary natural resources, is also a kind of recycled precious wealth. In today’s world,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human and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water, water demand more and more, but limited supply of water and waste recycling, low status constrain the water recycle, and lead to many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and regions, water shortages. Therefore, the regeneration of water reuse has become the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also become the people of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This paper from the water resources recycling regeneration of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use of recycled water utilization status, so as to clear the prospects for renewable water, so a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water resources of the lack of long-term measures. Keywords: renewable water; Us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再生水的定义及发展必要性 再生水一般是指水的二次利用,它是将污水进行科学适当的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标准,以用于某些方面的使用的水。再生水有严格的水质标准,它不仅仅是将城市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还有屋外雨水、工业排水、以及浅层地下水等水质进行有益处理,在适当用于一些对水质要求不太高的场合。再生水的出现将大大缓解水资源缺乏的困境,,也是水资源重复利用的重要一环。工业化以来,人类经济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资料的提高也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也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尤其是城市用水,我国河流中有1\3以上的河段收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1\4,居世界121位(1997年数据),为世界最缺水12国家之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鉴于水资源短缺的不断加剧,水资源重复利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再生水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再生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再生水成本低下,更适合城市以及工农业大面积用水。再生水的水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