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
中水利用的名词解释

中水利用的名词解释中水利用是指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处理后再次利用的过程,以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由于水资源日益紧缺,中水利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水资源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水利用的相关名词,包括:中水、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中水回用、中水利用的优势及挑战等。
在解释中水的概念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蓄水和渗透等环节。
而中水则是指生活和工业过程中使用后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度利用的水。
中水具有二次利用的概念,即在一次使用后进行处理并经过再生处理后再次利用。
中水处理是指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的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使其达到再利用的要求。
中水处理技术包括生物处理、膜处理、紫外线消毒等,各种技术的选择取决于处理水质和使用目的。
中水再利用是指经过中水处理后再次利用中水,用于不同领域的用水需求。
中水再利用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景观灌溉、冷却水、工业生产和城市绿化等方面。
通过中水再利用,可降低对淡水资源的依赖,减轻水资源压力。
中水回用是中水再利用的一种形式,它更加注重循环利用,在生活和工业过程中回收和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通过中水回用,可以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水利用的优势在于高效利用了水资源,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需求,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此外,中水利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排放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中水利用可以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提升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然而,中水利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水处理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技术。
其次,中水利用需要完善的输送管道和系统,以确保中水的安全运输和利用。
再者,中水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和监管。
中水回用现状

城市中水回用现状分析摘要: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提出我国中水回用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的发展水平,我国的中水回用起步较晚,分析我国中水回用的现状,分析我国的中水回用发展趋势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1.前言: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我国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亿m3,我国多年年降水总量约为6.19亿,平均年降水水量为648mm,低于全球的年降水水量,居世界第6位,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人均水量仅为2400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25%,低于人均3000 m3的轻度缺水标准,是世界上缺水的国家之一,且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
据2006年统计,我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此外还有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正常年份城市缺水60亿m3,日缺水量达1600万m3。
其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水污染严重。
地下水多年超采,储量不足。
预计2010 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随着工业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以及近期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也随之增长。
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这有限的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受人类肆意开发和污染。
这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所以中水回用系统的启动刻不容缓。
2.城市小区中水回用发展与现状2.1中水回用系统的分类中水回用是污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将中水回用分为三类,即城市中水系统(城市中水管道)、小区中水系统和单幢建筑中水系统(建筑中水道)。
三类系统各有其使用范围。
城市中水系统由于需要市政管网的配套,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和较长的时间。
小区中水系统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将优质排水与其他污水分开。
优质排水作为中水水源,进入小区的中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而粪便污水和厨房废水则直接排放。
盥洗废水、淋浴废水、洗衣废水等这些废水人们以前也直接用来冲洗厕所,现在作为中水水源,经处理后再回用于厕所的冲洗,人们在感官上、思想观念上都较为容易接受,对中水回用的推广有很大的益处。
中水和再生水的区别是什么

中水和再生水的区别是什么“再生水”起名于日本,“再生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
一些人问:中水和再生水的区别是什么呢?1.中水的叫法起源于日本,主要是指城市内一个小区或确定的大型建筑物系统内的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它以水质作为区分标准,其水质介于生活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故命名为“中水”。
中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绿地、树木、清洁道路、冲洗车辆、基建施工,喷水池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
2.再生水在我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 19923-2005)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中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污水再生利用是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统称,包括污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可见,中水和再生水区别并不大,中水是对应给水、排水而得名的,对应的翻译名词有中水道、回用水、杂用水、再生水等。
一般称中水设施。
再生水处理一般指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当二级处理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并已回用时,二级处理出水也可成为再生水。
再生水用于建筑物内杂用时,也称为中水。
接下来看下哪些方法对净化污水有作用?人工生物净化,是人为的创造条件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人工驯化微生物,利用微生物质新陈代谢降解水中有机物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对二级生活污水处理的主体工艺。
主要优点为:处理效果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处理效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小。
主要缺点为:投资高、运行费用高、管理复杂,需操作人员较多。
为了用水安全,我们应撑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同时还可以用厨房净水器将使用水过滤,这样更有利于健康用水。
中水是什么水

中水是什么水1. 引言中水是指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再经过一定的处理工艺后得到的符合一定水质要求的水。
中水的利用可以减轻水资源压力,保护环境,同时也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将对中水的定义、特点、处理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探讨。
2. 中水的定义中水又称为再生水或回用水,是指通过地表水或废水进行适当的处理后,再利用于非饮用用途的水。
中水与饮用水不同,不需要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因此可以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 中水的特点中水具有以下特点:3.1 非饮用用途中水通常用于一些非饮用用途,如植物灌溉、工业冷却水、公共绿地的景观水、公共厕所的冲洗水等。
由于不直接饮用,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
3.2 对环境的保护使用中水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河流等自然水源的抽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中水的再利用还可以降低污水排放对水体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3.3 经济和社会效益中水的利用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节约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中水的再利用还可以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4. 中水的处理方法中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三个阶段:4.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将中水中的悬浮颗粒、悬浮物、颜色、气味和油脂等有机物通过过滤、沉淀、过滤等方法进行去除。
4.2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中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细菌等被氧化、沉淀、吸附或中和,从而提高水质。
4.3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将中水通过生物反应器、微生物菌床等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来去除中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
5. 中水的应用领域中水的应用领域广泛,其中一部分主要包括:5.1 工业用水中水可以用作工业生产中的洗涤、冷却等用水,不仅可以满足生产需求,还可以减轻工业对地下水和河流等自然水源的抽取。
5.2 景观水中水可以用于公共绿地的景观水,通过中水的利用,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又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
污水定义及分类说明

污水定义及分类说明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要使用大量的水,这些水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被污染的水称为污水。
按照来源不同,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有污染地区的初期雨水和冲洗水等。
1.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水。
包括厕所、厨房、浴室、洗衣房等处排出的水。
来自住宅区、公共场所、机关、学校、医院、商店以及工厂生活间,其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动植物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氨氯等。
还含有肥皂和洗涤剂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这类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人自然水体灌溉农田或再利用。
2.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被使用过、为工业物料所污染且污染物已无回收价值、在质量上已不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必须要从生产系统中排出的水。
由于生产类别、工艺过程和使用原材料不同,工业废水的水质繁杂多样。
其中如循环冷却系统的排污水,只受到轻度污染或只是水温升高,稍作处理就可以回用,这些污水又被称为生产废水。
而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水,其中大多具有各种危害性,有的含有大量有机物,有的含有氰化物、汞、铅等有毒物质,有的含有放射性物质,有的感官性状指标如色、味、泡沫十分恶劣。
这类污水又被称为生产污水,需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入自然水体、灌溉农田或再利用。
生产装置附近地区的初期雨水和冲洗水不仅会携带大量地面、屋顶或装置上积存的污染物。
而且会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粉尘冲刷下来,因此也要和工业废水一起排入工业废水处理场。
3.城市污水城市污水是指排入城市排水管道中的生活污水和城镇生活区的工业废水。
实际上是混合污水,因此城市污水的性质随各种污水的混合比例和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特殊而有很大差异。
城市污水中生活污水的比例较大,因此具有生活污水的一切特征;但在不同的城市,因工业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城市污水的性质又不可避免地受工业废水的影响。
4、再生水再生水是指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经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供作回用的水。
《重复用水量》

重复用水量重复用水量的实质就是节约用水量。
这可以用重复用水量的计算公式加以说明。
W 3=W1—W2式中: W3——重复用水量(吨):W1——未采取重复用水措施所需的新鲜水量(吨);W2——采用重复用水措施后所需的新鲜水量(吨)。
重复用水有两种主要形式,即,循环用水和循序(串级)用水。
1.循环用水循环用水是指使用过后的水经过适当处理后理新回用,不再排回水体。
在循环过程中损失的水量须从水源取水加以补充。
例如,有一个企业采用循环用水措施后,每天只需补充新鲜水10吨(W2),未采用重复用水措施每天用新鲜水100吨(W1),重复用水量W3为:W 3=W1—W2=100—10=90(吨)说明节约用水90吨。
2.循序给水(串级结水)循环给水是将水源送来的先供甲车间使用,甲本间使用后的水或直接送乙车间使用,或经适当处理(冷却、沉淀等)后加压送乙车间或丙车间使用,然后排放。
其重复用水量等于各重复用水单位的水量之和。
例如,有甲、乙、丙三个车间,原先每天备用水80吨,共计240吨,采用串级用水后,每天只耗水80吨。
重复用水量为:W 3=W1—W2=240—80=160(吨)这说明这个企业每天节约用水量为160吨。
某厂冷却池有一书(泵的抽水能力为每小时200阴吨,先把水送入甲车间使用,然后依次送入乙车间和丙车间使用(如下图),冷却池每小时补充新水10吨,求每小时重复用水量。
解:求W 3。
W 1=200×3=600(吨) W 2=10W 3=W 1—W 2=600-10=590 (吨)重复用水率企业重复用水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用水量与总水量之比。
根据以上定义,重复用水率公式为:BX XQ Q Q X +=式中:X ——水的重复利用率(%);Q X ——企业内总重复用水量,包括通过节水水装置自身回用水量,即循环用水量和串级用水量之和,单位为吨/小时,也可以用月、季、年作为单位进行计算;Q B ——自水源取水量或补充新鲜水量,单位为吨/小时,也可以用月、季、年作为单位进行计算;计算举例:某厂用水情况如图所示:补充新水(1000)车间1车间2节水装置车间4排放(600)车间3循环1(600)循环4(270)排放水(400)循环2(570)损失(30)循环3(300)循环5(330)排放(70)新鲜补水(200)工艺用水(100)此图表明,新鲜水1000吨先进入一车间使用后排放400吨,剩600吨到二车间使用,使用后排入节水装置,蒸发了30吨,还剩570吨又到二车间使用,然后300吨输入三车间使用,并补充200吨新鲜水,270吨输入四车间使用。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T50335-2002)

当再生水厂水源为二级处理出水时,可参照二级处理厂出水标准,确定设计水质。 3.0.4 再生水用户的确定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mg/L) ≤ 10
15
20
10
20
6 氨氮(mg/L)
≤ 10
10
20
10
20
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 1.0 1.0 1.0 0.5 1.0
4.1 污水再生利用分类 ............................................ 8 4.2 水质控制指标 ................................................ 9 5 污水再生利用系统 .............................................. 11 6 再生处理工艺与构筑物设计 ...................................... 12 6.1 再生处理工艺 ............................................... 12 6.2 构筑物设计 ................................................. 15 7 安全措施和监测控制 ............................................ 15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 17
中水系统的分类以及组成

中水系统的分类以及组成中水系统按照其服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1.建筑物中水系统,2.小区中水系统 3.城镇中水系统。
中水系统的组成一般分为3类; 1.中水原水系统,2.中水处理系统,3.中水供水系统再生水的含义:再生水也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水,一般为二级处理,具有不受气候影响、不与临近地区争水、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
再生水即所谓“中水”,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等。
再生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
再生水的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但高于污染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
再生水是城市的第二水源。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减轻水体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再生水合理回用既能减少水环境污染,又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污水的再生利用和资源化具有可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水问题的必选。
再生水的使用意义:从经济的角度看,再生水的成本最低,约为1~3元/吨,而海水淡化的成本约为5~7元/吨,跨流域调水的成本约为5~20元/吨。
从环保的角度看,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再生水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城市供水的80%转化为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其中70%的再生水可以再次循环使用。
这意味着通过污水回用,可以在现有供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城市的可用水量至少增加50%以上。
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再生水利用,再生水作为一种合法的替代水源,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并成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生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日趋紧张,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水”和“再生水”是同一定义么,有什么区别“中水”起名于日本,“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
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的使用中水。
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但目前还没有中水利用专项工程,也没有专项资金,只是政策上引导,各城市的中水利用量是根据此城市的缺水程度不同而定的。
再生水是指污水经深度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回用用户的水。
再生水一般可以饮用。
循环用水、重复用水、中水、再生水的区别和关系定义1: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
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而地球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
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
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定义 2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定义3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2.主要作用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
水的总量约为1.4×1013 m3,其中97%在海洋中,约覆盖地球总面积的70%。
陆地上、大气和生物体中的水只占很少一部分。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
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
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
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水循环是联系的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的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
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
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3.环节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
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
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
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
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
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径流是一个地区(流域)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为: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多年平均的陆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但是,无论是海洋还是陆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匀的,这种差异最明显的就是不同纬度的差异。
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 5个水分循环系统。
它们是中国东南、误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
西北内陆地区还有盛行西风和气旋东移而来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陆地上(或一个流域内)发生的水循环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径流-蒸发的复杂过程。
陆地上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之间的交换又称三水转化。
流域径流是陆地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地下水的运动主要与分子力、热力、重力及空隙性质有关,其运动是多维的。
通过土壤和植被的蒸发、蒸腾向上运动成为大气水分;通过入渗向下运动可补给地下水;通过水平方向运动又可成为河湖水的一部分。
地下水储量虽然很大,但却是经过长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换周期很长,循环极其缓慢。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转换是研究水量关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水资源计算的重要问题。
据估计,全球总的循环水量约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万分之四。
在这些循环水中,约有22.4%成为陆地降水,这其中的约三分之二又从陆地蒸发掉了。
但总算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这才形成了地面径流。
4.类型及水交换周期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
其范围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约1000米。
全球性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区域的水循环所组成。
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包括内陆水循环)。
因此,水循环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区。
从时间上划分,可以是长时期的平均,也可以是短时段的状况。
相应的,研究水循环时,研究的区域可大至全球、某一流域,也可小至某一地域内的土壤或地下含水层内的水循环,时间也可长可短。
4.1水的大循环和小循环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
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
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
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4.2水交换周期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形式的水以不同的周期或速度更新。
水的这种循环复原特性,可以用水的交替周期表示。
由于各种形式水的贮蓄形式不一致,各种水的交换周期也不一致。
5.水循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5.1 形成水循环的原因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的能量。
地球上的水分布广泛,贮量巨大,是水循环的物质基础。
由于地球上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水循环的情况也就不相同。
如在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降水量一般比中纬地区多,尤其比高纬地区多。
5.2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
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
陆地上每年有3.6×1013 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 t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
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
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
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
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6.中国水量平衡水量平衡是说,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等于总降水量。
与世界大陆相比,中国年降水量偏低,但年径流系数均高,这是中国多山地形和季风气候影响所致。
中国内陆区域的降水和蒸发均比世界内陆区域的平均值低,其原因是中国内陆流域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远离海洋之故。
中国水量平衡要素组成的重要界线,是1200毫米年等降水量。
年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的地区,径流量大于蒸散发量;反之,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中国除东南部分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蒸散发量大于径流量。
越向西北差异越大。
水量平衡要素的相互关系还表明在径流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径流与降水的相关性很高,蒸散发对水量平衡的组成影响甚小。
在径流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蒸散发量则依降水而变化。
这些规律可作为年径流建立模型的依据。
另外,中国平原区的水量平衡均为径流量小于蒸发量,说明水循环过程以垂直方向的水量交换为主。
7.研究意义当前已经把水循环看作为一个动态有序系统。
按系统分析,水循环的每一环节都是系统的组成成分,也是一个亚系统。
各个亚系统之间又是以一定的关系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是通过一系列的输入与输出实现的。
例如,大气亚系统的输出—降水,会成为陆地流域亚系统的输入,陆地流域亚系统又通过其输出——径流,成为海洋亚系统的输入等。
以上的水循环亚系统还可以细分为若干更次一级的系统。
水循环把水圈中的所有水体都联系在一起,它直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
水循环对于人类社会及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水循环的存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尺度上影响着水循环。
研究水循环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并进而改造大自然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