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一看就明白

合集下载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第一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一、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3)则何以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何有于我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十则》)(5)牛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宾语前置文言文例子高中
1. 嘿,你可知道“何陋之有”这句话吗?这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呀!就像把重要的东西特意摆在前面一样,强调了“何陋”,多有意思啊!
2. 咱再看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不是很独特?它把“句读”和“惑”前置了,一下子就让人注意到了这些不明白的东西,就好像把宝贝最先展示出来呢!
3. 还有“吾谁欺?欺天乎?”哇,把“谁”提到前面,加强了那种疑问的语气,真的很神奇呀,就像先把悬念抛出来,让人不得不跟着思考。

4. “微斯人,吾谁与归?”你瞧,把“谁”前置,多么有感觉啊,好像在急切地寻找那个能一起的人,让这句话充满了情感。

5. “不然,籍何以至此?”这里把“何以”前置,就像在强调凭借什么呀,增加了话语的力量,是不是很特别呢?
6. “奚以知其然也?”这种表达真的好巧妙呀,把“奚以”放在前面,就像是先把关键问题摆出来,让人想要一探究竟呢!
7. “沛公安在?”哎呀,把“安在”前置,一下子就让人对沛公的位置特别关注,就像专门拎出重点一样。

8.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将“何知”放在前面,那语气,那感觉,真的很绝呀,好像在很不屑地质问呢。

9.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里可真是太常见啦,它让文字变得丰富多彩,充满变化,就像给文言文添加了独特的调味剂一样,让我们能感受到古人语言的奇妙和韵味呀!。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分析:主语省略,“之”标志词,无实意, 正常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不知道停顿,不理解疑惑
【1】用“之”、“是”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加强语气。
社稷是主。
主社稷(主持国家)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菊
✳“唯(惟)……是……”或“唯(惟)…… 之……”等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
【1】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往往前置
格式: 主十宾【谁、奚、盍、孰、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例: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2】陈述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介词的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
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 译文:_如__果__为__了__子__孙__来__做__这__些__事__,__那__么__子__孙__是__救__不__了__我__的__。_____
陈述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例:余是以记之。(是以、是故:因此)
正确语序:余以是记之
一言以蔽之 。
以一言蔽之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以一当十
【3】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时,也要放在介词之前
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项伯向东坐 亚父向南坐
宾 语 前 置
【解题方略】
1、借助典范例句,分类辨识。 2、对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3、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4、掌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
跟踪训练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倒装类型,并将其恢复成正常语序。

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课件

高考文言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课件

宾语前置句的分类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例如,“何陋之有?”中的“之”起到 提宾作用,将宾语“陋”前置。
强调句中的宾语前置
例如,“唯利是图”中的“是”起到 提宾作用,将宾语“利”前置,强调
对利益的追求。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例如,“莫之或止”中的“之”起到 提宾作用,将宾语“或止”前置。
修辞句中的宾语前置
例如,“唯你是问”中的“是”起到 提宾作用,将宾语“你”前置,以修 辞手法增强语气。
02
宾语前置句的类型及实 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总结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何”、“奚”、“安”、“焉”等,例如:“沛公安在?”、“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总结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详细描述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毋”等,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一言以蔽之” 。
2020年全国卷Ⅲ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正 确理解:何以,凭什么;全句意 思是“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 立命?”)
04
练习与巩固
基础练习题
总结词:巩固基础
详细描述:基础练习题主要针对宾语前置句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类型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判 断方法和识别技巧。
进阶练习题
总结词:提升难度
详细描述:进阶练习题在基础练习题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涉及更复杂的句式和更多的实际语境,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03
02
语境理解
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意思, 判断宾语是否前置。
语法分析
分析句子结构,判断宾语是否应该 前置。
04
历年真题解析
2018年全国卷Ⅰ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类型举例说明说到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鬼?”其实啊,这个宾语前置,就是把原本应该在动词后面的宾语提前放到动词前面。

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里挺常见的,尤其是古文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别急,我慢慢给你讲。

你要是想把这事儿搞懂,得先放下你对现代汉语的固有理解。

现在的汉语都喜欢主谓宾结构清清楚楚,直接明了,但古人呢?他们偏偏就爱反着来,做些“艺术化”的处理。

看,学问就在这里!先说个例子,大家一定见过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是不是很熟?没错,“更上一层楼”就是动词前面加了个宾语。

“楼”原本是动词“上”的宾语,可是呢,在这句诗里,诗人竟然把“楼”给提前了。

是不是觉得这句诗格外有气韵?嗯,古人就是喜欢这样把平常的东西变得有点意思,不那么简单直接,似乎想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你看,古人就是爱在语言上玩儿点小花样,让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琢磨。

对吧?再来看看《论语》里的经典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学”是动词,“之”指的就是“学”所涉及的内容,咱们今天说的就是“宾语”。

而古人把“学”后的宾语“之”放到动词“习”前面了。

这样一来,就让整个句子听起来更有韵味,也更富有节奏感。

你看古代汉语,真的是既有条理,又不失优雅,让人感觉很有层次感。

现代人学古文,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感受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咱们得从中汲取智慧,对不对?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好吧,古人喜欢搞这些小心思,咱们现代人怎么办?还得忍受这么复杂的结构?”其实不然!虽然古代汉语看起来有点拗口,但我们现在读古文,往往是想从这些看似复杂的句子中找到那种简洁而有力的美。

想象一下,如果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现代汉语的结构改成“学时去习之,不是更快乐吗?”是不是少了点诗意?现代汉语注重实用,讲求简洁明了,但古人通过宾语前置的方式,在简洁之中注入了艺术感,给语言增添了一点“味道”。

你想啊,如果你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些情感或者哲理,能不让人感觉不一样吗?再比如,《红楼梦》里的“梦中徐来,与我相对”这句话,简洁明了,动词“来”前的“梦中”就成了宾语前置的表现。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

(完整版)文言文宾语前置现象总结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例如:(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逍遥游(节选)》)(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沛公安在?(《鸿门宴》)(4)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奚适”即“适奚”——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放(运)到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例如:(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

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

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文言文宾语前置解析

文言文宾语前置解析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 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 (08广东)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 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 点不相同的一项是(D) A、陈利兵而谁何。 B、古之圣王,唯此之慎。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阡 陌之中。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 前置的句(C )
A、之二虫又何知? B、卿欲何言?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
4、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 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 是( A) A、君何以知燕王?
例:1、大王来何操? 2、童子何知? 3、沛公安在?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 于动词前。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 无、莫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 尔
例: 1、忌不自信。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动词前,以加强语气。这时的“之” 或“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
文言文专题复习
——宾语前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 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 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 或介词之前,词的宾语前置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 置于动词前。
常见的疑问代词: 谁、何、孰、胡、焉、安、奚、曷、恶
例:1、夫晋,何厌之有?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惟利是图。
2、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 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1. 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何厌之有”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介】这类句子,介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例子:“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彼且奚适也?《逍遥游》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基本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弗”、“莫”、“弗”、“非” 、“否”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转》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基本格式:主+宾+之(是)+动】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代语法之宾语前置知识点整理,例题+讲解,一看就明白!古代汉语中的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后面,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动词宾语的提前(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在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或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里,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这个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一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啊。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一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人家不用我了。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左传●宣公十五年》)一我不骗你,你不欺我。

④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一晋国的命令,没有过这样的。

⑤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韩非子.五蠹》)一一我有个老父亲,我要是死了,便没有谁来奉养他了。

例①是有否定副词“不”的否定句,作宾语的代词“己”放在了动词“知”的前面;例②是有“毋”的否定句,代词宾语“吾”放在了动词“以”的前面;例③是有“无”(通“毋”)的否定旬,代词宾语“尔”、“我”分别放在动词“诈”“虞”的前面,例④是有“未”的否定句,代词宾语“是”放在动词“有"的前面;例⑤是有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的否定句,代词宾语“之”放在动词“养”的前面。

这一类宾语提前,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句中的否定词必须是“不、毋(无)、未、莫” ,因为否定词“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用来否定整个谓语的,都不存在宾语提前的问题。

一个是动词的宾语必须是代词,不代词的宾语,即使句中有“不”、“毋(无)”“未”“莫”等否定词也不能提前。

如例①“不己知”中的宾语“己”是代词,“己”就放在动词“知”的前面;“不知人”中的宾语“人”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就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但是,由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提前的规律并不十分严格,所以在先秦古籍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否句中代词宾语不提前的例子。

【例】①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诗经●王风.黍离》)一不了解我的,还说我想得到什么。

②圣人不爱己。

(《荀子.正名》)一圣人不吝惜自己。

例①“不知我者”有否定词“不”,作宾语的代词“我”仍放在动词“知”的后面。

例②“不爱己”虽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己”仍放在动词“爱”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提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奚”“安”“焉”等作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①吾谁欺?欺天乎! ( 《论语。

子罕》)一一我欺哄谁? 欺哄天吗!②公谁欲与? (《庄子●徐无鬼》)一您想(把国政)交给谁?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荀子●非相》)一圣王有百个,我该效法哪一个?④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一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⑤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日:“讼者奚说?”(《韩非子。

说林》)一三个虱子在互相争吵,另有一个虱子经过它们那里,问道:“你们在争论什么?”⑥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难一》)一正当此时,尧在哪里?⑦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一天下人做父亲的都归附了他,他们的孩子还会去哪里呢?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孰” 等,都分别放在词“欺”、“与”、“法”“操”、“说”、“在”“往”的前面。

如果疑问句中作宾语的不是疑问代词,那就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

像例①,“谁”和“天”都是动词“欺”的宾语,但是,“谁” 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前面;“天”不是疑问代词,就放在“欺”的后面。

如果动词前面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宾语还要放在能愿动词的前面。

像例②“谁”就放在能愿动词“欲”的前面(3)为了表示强调将宾语提前有时候,整个句子不是否定句,或者虽是否定句,但宾语不是代词,或者宾语也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这个宾语,也可以把它提在动词前面,并在这个宾语后面用代词“之”或“是”等复指一下。

这是古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一种语法手段。

现代汉语已经没有这种句法了,所以,这类句子翻译时,“之”、“是” 都无法译出。

【例】①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一我以为你是问别的人,竟问仲由和冉求呀。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一宋国有什么罪过?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怜呢?④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国语●周语》)一一我周王朝向东迁都,靠近晋国和郑国。

⑤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一现在因害怕吴国而在郢都筑城墙。

⑥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请焉?(《左传●昭公二年》)一你不忧虑(自己的)罪责,却又来请求什么呢?例①、②的宾语“异”、“由与求”街“何罪”分别提在动词“问”和“有”的前边,并用代词“之”复指。

例③、④、⑤的宾语“虢”、“晋郑”、“吴”分别提在动词“灭”、“依”、与“惧”的前面,并用代词“是”复指。

例⑥虽是否定句,但宾语“罪”不是代词,然而为了强调它也把它放在了动词“恤”前,并用“之”复指它。

如果句中的动词受副词修饰限制,宾语般还要放在副词的前面,仍在提前的宾语后面用代词“之”复指,如上举例⑥的宾语“罪”就放在了修饰限制动词的副词“不”的前面。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为了表示动作对象(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还可以在提前的宾语前面再加上范副词“唯(惟)”,构成“唯(惟) ..是(之) ...”的格式。

【例】①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一率领军队而来,就是(为了) 寻求敌人。

②荀偃令日:“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一荀偃下令说:“鸡叫就备好战车,把井填上,把灶平了,只看我的马头(行动)就是了。

”③悴忤然,唯利之见。

(《荀子.荣辱》)一贪婪地只看着利。

④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韩愈《答李翊书》一一定要去掉那些陈腐的言词,真是不容易啊!这种“唯......是......”的格式,至今还保留在现代汉语某些成语里,如“唯利是图”、“唯命是听”、“唯是问”等。

除了上述三种宾语前置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作宾语的如果是代词,有时可以把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一势位显赫的太师尹氏啊,老百姓都看着你哩。

②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左传:僖公四年》》—周昭王到南方巡狩却未能回去,我要查问这件事。

例①的代词宾语“尔”直接放在动词“瞻”的前面;例②代词宾语“是”直接放在动词“间”的前面。

介词宾语的提前(1)疑问代词作介词实语时提前。

【例】①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一你回国后,用什么报答我?②胡为至今不朝也? ( 《战国策●齐策》)一为什么到现在还不上朝啊?③吾谁与为邻? ( 《庄子.山木》)一我跟谁作邻居?④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一水从哪里来?⑤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上述几例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何”、"胡” 等分别放在介词“以”、“为”、“与”、“自”、“乎”的前面。

(2)为了表示强调,要把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介词宾语提前后,用代词“之”复指提前的宾语。

【例】①我楚国之为,岂为一人行也? (《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一我们是为楚国(而来),难道是为(楚康王)一人而来的?②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论语.先进》)一(我)不是为那个人悲痛又是为谁呢?③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左传●昭公十五年》)一晋国处在深山里,跟戎狄(等外族) 做邻居。

三例中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楚国”、“夫(那)人”、“戎狄”都放在介词前面,并用代词“之”复指。

另一种情况是:把宾语直接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一《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②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一如果有不合于三代当时情况的,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 《孟个背子.梁惠王上》)一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谈起过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的,因此后代没有这方面的传说。

④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传●昭公十九年》)一一俗语所说的“在家生了气到大街上给人看脸色”,说的就是楚国了。

例①介词“以”的宾语“一言”。

例②介词“以”的宾语“夜”。

例③介词“以”的宾语“是”。

例④介词“于”的宾语“室”、“市”,都为了表示强调而直接放在介词“以”“于”前面。

古代汉语这种结构的词语,有的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里,而“是以”则逐渐成为一个凝固形式,变成了一个表因果的连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