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主要规律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是一个有趣又复杂的现象,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

听着,别以为“宾语前置”听起来就是个难懂的语法规则,其实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古文。

古代汉语和现在的语法习惯差别可大了,咱们现在说话习惯把宾语放在动词后面,像“我吃苹果”,可在古文中,宾语可是可以跳到动词前面的。

你可能会想,啊,这不就打破了语法秩序了吗?其实不是。

古文中的宾语前置,有着它的独特规律和魅力。

咱们今天就聊三种常见的宾语前置的情况,让你一下子就能搞清楚其中的奥妙。

第一种情况就是为了强调宾语。

你想啊,当你特别想强调某个东西时,不就忍不住把它往前推吗?比如说你今天特别喜欢一个人,可能会忍不住说:“这个人,我真是太喜欢了!”你看,‘这个人’这个宾语是不是被特别提了出来?同样,古代汉语也有类似的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就是为了让它更吸引注意力。

这种方式,简直可以把那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的感觉全都给表达出来了。

比如《史记》里有句:“书,我早就读完了。

”这里的“书”被提前了,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好像这本书已经成了说话者心头的最大关注点。

古人嘛,想表达情感的时候,肯定要拿出一些有趣的方式来,宾语前置就是一个妙招。

再说第二种情况,宾语前置有时候是为了适应古汉语的韵律。

古文讲究音调的和谐,语气的轻重,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

你想,汉字的结构就很讲究对称和美感,古人用语言的时候,总希望让话语更有节奏感。

比如《诗经》里面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宾语一前置,整句话就更押韵了、更加和谐了。

你看,古人可不会像咱们现在直接一个“我吃苹果”就了事,古人可能会把“苹果”提前,变成“苹果我吃”,这样一来,不仅听起来有点旋律感,读出来也特别有趣,仿佛在诉说一个温柔的故事。

你说,这种技巧多有意思,尤其是那些诗人和文人,哪能让自己的句子显得平淡无奇?第三种情况呢,宾语前置有时是为了省略一些信息,让句子简洁。

古代汉语里,很多时候句子短短的,信息却是满满的。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学设计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学设计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宾语前置的定义。

2、引导学生辨析、翻译文言句式中的宾语前置句。

3、学生领悟一些学习文言句式的类型,比如“寻找知识规律”“梳理知识”等。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辨析、翻译文言句式中的宾语前置句。

教具:白板、练习资料课时:一课时一、导入:学生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但一般是零碎的,没有系统。

宾语前置的语法知识比较多,也是个难点。

所以有必要帮学生梳理和探究。

二:讲解宾语前置句的定义:问: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是普遍存在于句子中的一种语法现象,一般都包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等。

大多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

生明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韩生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韩生面向南坐。

”三、练习巩固: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2、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5、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6、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9、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四:板书设计:1、疑问句中,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4、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五、作业布置:完成《核按钮》P112第2、3题教学反思高考考纲里明确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而特殊句式就是考查学生文言文的基本功。

教学反思-《文言词语与句式》

教学反思-《文言词语与句式》

教学反思:《文言词语与句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反思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文言文是什么目的?可以说有几种说法:第一,是古为今用。

在现代的书面语里头,时常会出现一些文言词语,甚至于引一段文言文,或是引两句诗,要能够读懂,就得学一点文言,这是一个说法。

还有古代文艺,古代有很多好作品,我们要能够欣赏,这也是一个目的。

再进一步,还有一个文化遗产的问题。

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现在的青年如果不学文言文,这个遗产就丢了。

”吕老引述的这三种说法已达成共识。

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大纲》的要求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

可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的时代久远,和现代文比,写作的文化背景差异大,使用的词语、句法也不同,有的词汇,今人已不用,即使延用至今,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差甚远,因此学生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就在疏通文意上产生障碍,加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方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模式,强调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致使教学过程失去生机和活力,使文言文成为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学习的难点。

在“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出智慧,去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①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②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③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类型
宾语前置类型:时间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往往被放在宾语的前面,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宾语前置”。

这种语言形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非常普遍。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句子中很容易地了解到发生的时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在古代汉语中,时间的宾语前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二是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三是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

以“日”、“月”、“年”等时间单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的叙述中。

例如,“公元1793年1月,乾隆帝去世”,这句话中,“公元1793年1月”就是以“年”和“月”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乾隆帝去世的确切时间。

以“今”、“昔”、“古”等时间描述词为宾语前置,常见于诗词中。

例如,“昔日龙门飞瀑,今朝群壑生烟”,这句话中,“昔日”和“今朝”就是以“昔”和“今”为宾语前置,表示了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景象。

以“初”、“中”、“末”等时间段为宾语前置,常见于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

例如,“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这句话中,“明朝初年”就是以“初年”为宾语前置,表示了明朝建立的初期。

宾语前置的语言形式,使得我们可以在一句话中更好地理解时间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掌握这种语言形式会对我们的汉语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语序问题 主要是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语序问题 主要是宾语前置
君子义以 为质,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论语 卫灵公》
申叔闻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礼,礼以庇身,
信礼之亡,欲免得乎?”《左传 成公十五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 为政》
12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 孟郊
朱弦奏离别,华灯少光辉。物色岂有异,人心顾将违。 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 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夜集类饥鸟,晨光失相依。 马迹绕川水,雁书还闺闱。常恐亲朋阻,独行知虑非。
7
➢这条规则十分严格,除“何如、如何;奈 何,若何”(翻译为“怎么样”“为什么”) 例外,其余一律遵循
例: 子鱼曰:“份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8
③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左传 昭公二
十七年》
人不顺我,何止焉?《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
宾语前置的情况有:
4
①代词作宾语前置
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虢季子白盘》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 小雅 节南山》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 效。《诗经 小雅 鹿鸣》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左传 隐公十一年》
5
②疑问句或反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放在否定词之后,动词之前
子曰:“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二)古汉语语序不同于现代汉语语序的 一些情况
1
1、谓语前置(又称主谓倒装) 指在古代汉语语序中,出现“谓语——主
语”的形式,即相对现代汉语来说,谓语的 位置移到了主语前面。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 为了强调谓语,翻译时可以不复位。 这种情况常出现于: ①感叹句,特别是形容词做谓语的描写句

宾语前置王力古代汉语

宾语前置王力古代汉语

( 《礼记·礼运》 )(指示)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二) ·反例
■ 否定句 , 宾语不是代词 , 不能前置: ■ 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 《论语·雍 也》 ) ■ 虽不得鱼 , 无后灾 。( 《孟子·梁惠王上》 ) ■ 未绝鼓音 。( 《左传·成公二年》 ) ■ 若不许君 , 将焉用之? ( 《左传·昭公四年》 ) ■ 吾不能早用子 。( 《左传·僖公三十年》 )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三) ·反例的 说明
■ “君 ”、“子 ”、“ 臣 ”、“小人 ”、“仆 ” 等尊称与谦称不是人称代词。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不很严
格 ■ 先秦时期 , 即有不少否定句代词宾语不前置的 例子 。例如: ■ 知我者 , 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 , 谓我何求 。 《诗经·王风·黍离》 ■ 有事而不告我 , 必不捷矣 。 《左传·襄 公二十八年》 ■ 圣人不爱己 。 《荀子·正名》
子·滕文公上》 )
消亡时间
■ 李海燕《先秦汉语常见宾语前置研 究》: ■ 战国中期以后 ,“(唯) O是/之V ”式的用例 大幅度下降 , 基本上衰落了。
■ 这类句式的发展演变也非常快 , 在先秦经历了 产生 、发展 、衰亡三个阶段。 ■ 但它在文献中完全绝迹几乎是不可 能的 , 往往 成为熟语 、套语留在语言中 。这是因为长期以 来作为汉语书面语代表的文言文是 以先秦 汉语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消亡的时间
■ ■
王 李力 海《 燕汉 《语 先语 秦法 汉史 语》 常:见宾到语了前南置北研朝究以》后:……否否定
定句句中中的代宾词语宾前语置后产置生的于发殷展商已时经期在,口 语向中后完置的成演了变。萌芽于西周时期
, 战国时期处于过渡阶段
, 两汉时期演变基本完成。

2023年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3年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通用5篇)

2023年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通用5篇)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1根据备课组的工作支配,今日在高三(3)班开了一节公开课,课堂内容为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的复习。

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句式,就其本身而言,有肯定的难度。

所以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系统梳理,让学生驾驭宾语前置句式的一般规律,从而最终能够体认并能规范的翻译这种句式。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所以在开课之前我作了细心的打算。

鉴于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特别性,我收集相关的资料,以“课前小练——分析归纳——实践提升”为模式进行了教学设想,并进行了课堂实践,收效乐观。

我的教学设计,虽说没有太多的别出心裁,但它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注意学生的分析实力和实践实力,增加学生的做题实力,更注意的是对这一板块学问的巩固积累。

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文学问,还打算一些本省相关的高考题,以备上课不同环节的须要。

我以考纲为基础,结合高考,达成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标,达到了我预期的复习目标。

对于一节复习课,个人觉得有几个环节必需做好,即明确目标,精炼过程,课后巩固这三个方面,所以课上我严格根据这三个去操作,课前出示目标并解读考纲,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学生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如:推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接着是归纳总结环节,通过此环节真正提升学生实力。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对几个我们在教材中出现的特别句式进行分辨,从而引出对于倒装句的学习,进而引出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宾语前置句式。

我确立教法为探究法、引导法。

课上我有意识地将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分开传授,并且列举出了每一类型中的一些实例,然后让学生翻译并找出其中的句式特点,自己归纳规律性的东西。

对于学生不能很好去归纳的规律,我以课堂的引导为主,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归纳进行点评。

这样的方式,一方面真正让学生自行去探究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课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刚好明确,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 一
与名词相 比, 代词功能的单一性使得它作前置 宾语的机会要大。
二、 汉语 自身 的特 点
汉语 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 , 词序要受到许多 因素的制约 , 如句法、 语义 、 语用等 。导致古汉语 中 宾语前置存在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受语用 的制约。 宾语前置是人们为了突出表达的对象 , 加强表 达的语气 ,而变换基本词序 ,把宾语置于动词前。 如:
语 言学研究
语文知识
2 1 年第 3 01 期
古汉语宾语前置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李海燕
( 黄河科技 学院民族 学院, 河南 郑 州 40 0 5 0 0)
摘 要: 在先秦汉语的词序 中, 宾语前置是较为突出的一种 句法现象。 前人对这种词序的类型的考察已 有详述, 而对其存在和发展 变化的原因却论述 不多。 本文从语言本 身的特点入手寻求宾语前置存在和 发展 变化的原 因。 认为这种词序的变化是汉语 内 部为适应语法的发展而进行调整的结果 , 是语言发展 的 内部规 律 所决定 的 。 、 关键 词: 汉语 ; 古代 宾语 前 置 ; 序 变化 词 先秦汉语 中的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法系统的 种特殊句法现象 。有些人认为宾语前置是史前 S V型(主 + + ) O “ 宾 动”汉语语法现象的残迹 , 如邢 公畹根据藏缅语族 中很多语 言是 S V语序推断 , O 远古汉语也应是如此 。【 敏也认为原始汉语跟藏 - 愉 语都保留汉藏母语的特点 , 止词在前 , 动字在后 ; 中 心词在前 , 修饰词在后 。他们都是从不同语言之间 田 句法现象的对比进行宾语前置考察的 , 但是笔者认 为从语言本身 的特点人手寻求宾语前置的原 因更 加重要 。笔者认为 , 形成这种语言结构 的原 因可能 有 以下 两个 方 面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之宾语前置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而文学常识在今后的高考中也会有多体现,所以它是高中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

学生之间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可见一斑。

文言文试题的训练似乎很费时且见效慢或效果不明显,而且多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觉得枯燥无趣。

那么该如何做有效的复习和训练呢?作为一个初上高中的青年老师来说,没有任何教学经验,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来慢慢摸索、实践、反思、积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一文言文学习尤其是宾语前置的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来谈谈个人的反思。

一、系统梳理、归纳总结
(1)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2)翻译的方法准则
(3)真题真练
对于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学习我安排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主要时
间花在基础复习上,课后再加以配套的习题,对基础的学习自认为很扎实。

但是,从整体的时间布局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时间可以再缩减一点,以便为之后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实题训练留出更多的时间。

这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考点有一个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识点,该复习什么,即有了个目标和方向,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后面的复习就有了针对性和侧重点。

二、紧贴教材、回归文本
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个系统的宏观上的掌握后再回归教材,把理论性的知识点揉进实实在在的文本里。

要踏踏实实地把教材里的文言宾语前置知识点过一遍。

其实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知识点。

从数量来看并不多,关键在于如何灵活有效地记住,我认为还是得通过课文,通过实实在在的语境、句子,有机整体的去记忆,而非独立、机械地记忆。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再把文章从头到尾翻译一遍,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因此我具体操作如下:利用早自习时间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复习1—2篇文言文(视文章长短而定),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以前的笔记把文章内容回忆起来,再思考本文有哪些重要的或是你认为比较难记的实词,勾画出来并记在笔记本上。

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虚词,特别注意那些在文中所处的句子不同,意思也不同的虚词。

找出本文出现了哪些特殊文言句式,勾画出来。

总之,思考四个问题:第一、本文讲了一个什么内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实词及其含义?第三、本文有哪些虚词及其含义和用
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断它是何种句式。

在学生做好这些自主复习工作之后,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分析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静下来走进教材里面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比老师满堂灌似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然后再配以紧密结合教材的练习加以巩固。

按照这个方法复习完初高中必备篇目。

三、试题演练、注意要点
走进教材后,再从教材里走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试题演练,来运用消化所学知识。

最好是在课堂上进行定时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词的含义讲过多遍也记不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重复!记忆需要理解加重复,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以为,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
课堂限时做文言文练习(一至两篇),做完后马上评讲,解决练习中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等知识点。

学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师再把这篇文言文中考查过的知识点整理成一张卷子,再次考查。

总之,学生做翻译题时,总体显得较急躁,因为看不懂文章,急!越急则越看不懂。

又加上没有严谨的答题习惯,有些也许本来会做的,或是只要稍微冷静点就能做对的,也做不对了,甚至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老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答题习惯,知道做文言文翻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训练之后,我想,学
生的文言文翻译题得分应会有所提高。

以上的几点内容只是自己在这轮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有些方法是自己实行过的,有些只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总结的教训,也许有些方法还不成熟,但或许能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